『壹』 金相学的金相学源渊
在1808 年首先将铁陨石(铁镍合金) 切成试片,经抛光再用硝酸水溶液腐刻,得出的组织。铁陨石在高温时是奥氏体,经过缓慢冷却在奥氏体的{111}面上析出粗大的铁素体片,无须放大,肉眼可见。四种取向的铁素体在中都可以观察到,其中三种是针状,夹角为60°,另一种是片状,平行于纸面。
运用印刷技术,首先用腐刻剂将铁陨石中的铁素体腐蚀掉,使奥氏体凸出。抛光腐刻的铁陨石本身就是一块版面,涂上油墨,敷上纸张,轻施压力,将凸出的奥氏体印制下来,图片之清晰可与近代金相照片媲美。
但是,试验的更为深远的意义还是在科学方面,这不仅是宏观或低倍观察的开端,也是显微组织中取向关系研究的起始。尽管主要试验结果当时并未发表(直到1820 年才由其合作者发表),但已在集会上宣布并广为流传,铁陨石的研究风行一时。在这之后的几十年用各种化学试剂处理金属切片表面的试验就在各处流行起来,对宏观金相观察的发展有意义的几桩工作是: ⑴ 1817 年J. F.Daniell 发现铋在硝酸中浸泡数日后表面出现立方的小蚀坑,建立了用蚀坑法研究晶粒取向的技术。
金相学--低倍检验技术
⑵ 1860 年在低碳钢拉伸试样表面上观察到腐蚀程度与基体不同的条带,并正确解释这不是偏析而是由于局部的不均匀切变引起的。
⑶ 1867 年H.T resca 用氯化汞腐蚀显示金属部件中的流线,说明金属在加工形变过程中内部金属的流动情况。上述试验奠定了宏观腐刻及低倍检验技术,在今天仍然是金属研究和生产检验中常使用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