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製成合金運用了什麼原理
合金的形成過程中,如果涉及形成金屬互化物,那麼就是化學變化
當形成合金的元素其電子層結構、原子半徑和晶體類型相差較大時,易形成金屬化合物(又稱金屬互化物)。金屬化合物的晶體類型不同於它的分組金屬,自成新相。金屬化合物合金的結構類型豐富多樣,有20000種以上,不勝枚舉,有的結構可找到離子晶體或共價晶體的相關型,有的則是獨特的結構類型,如NaTl晶胞是CsCl晶胞的8倍超構;MgCu2是所謂拉維斯相(Laves
phase)的一個例子;CaCu5是層狀結構的例子;Nb3Sn結構是重要的合金超導體,同型化合物Nb3Ge實用於高分辨核磁共振儀;MoAl12是具有復雜配位結構的例子
金屬化合物的組成十分復雜,仍有許多規律屬未知領域,已歸納出規律的有兩類:其一是按相當於金屬與非金屬化合的化合價組成,如:Mg2Sn和Mg2Pb,可按周期系「族價」,即Mg是二價元素,Sn、Pb是四價元素來理解。另一類是所謂的電子化合物(electron
compounds)其組成決定於兩種金屬的電子數和原子數之比,但電子化合物組成元素的「電子數」的計數不同尋常,也有爭論,被比較普遍接受的規律為:周期系Ⅷ族元素Fe、Co、Ni、Ru、Rh、Pd、Os、Ir和Pt的「電子數」為零,ⅠB族Cu、Ag、Au為1,ⅡB族Zn、Cd、Hg及ⅡA族Be、Mg為2,ⅢA族Al、In、Ga為3,ⅣA族Si、Ge、Sn、Pb為4,等等,而電子數與原子數之比有三種基本類型:3:2,21:13和7:4,由此可以理解如CuZn、Ag3Al、Cu9Al4、Cu3Sn等等金屬化合物的組成。上述三類電子化合物各具有特定結構,分別成為β,γ和ε相。例如,Cu5Zn8術21:13型電子化合物,是一種很大的立方晶胞,含52個原子,被稱為γ—黃銅型結構,許多化學式原子總數為13的倍數的電子化合物具有此結構,如Fe5Zn21、Cu31Sn8等等
B. 如何形成合金
根據結構的不同,合金主要類型是:
(1)混合物合金(共熔混合物),當液態合金凝固時,構成合金的各組分分別結晶而成的合金,如焊錫、鉍鎘合金等;
(2)固熔體合金,當液態合金凝固時形成固溶體的合金,如金銀合金等;
(3)金屬互化物合金,各組分相互形成化合物的合金,如銅、鋅組成的黃銅(β-黃銅、γ-黃銅和ε-黃銅)等。
C. 排在氫前面的金屬不能互相組成合金嗎
氫之前的金屬可以組合成合金,比如說核電站用來導熱的鈉鉀合金。
理論上,鋅和鐵也可以形成合金。
之所以說,鐵合金中只有鐵會和酸反應。是因為
①這里的酸是指非氧化性酸,比如說鹽酸,稀硫酸,醋酸等
②鐵合金通常是指各種鋼,比如說高碳鋼,低碳鋼,硅鋼,鎢鋼,錳鋼,不銹鋼。
而鋼里邊所含的金屬,只有鐵在氫之前
D. 各位同仁:形成合金的過程是物理變化還是復雜的化學變化
初中的合金定義是「一種金屬,和另一種金屬或非金屬,形成的,具有金屬特性的混合物」。化學變化的定義是「產生新物質的變化是化學變化。」如果從這個狹義的角度來說,形成合金的過程沒有產生新物質,所以是物理變化。
E. 合金是物理變化還是化學變化
純金屬製成合金,是稍復雜的物理變化。因為組成合金的各種金屬還保持著原金屬的化學性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