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看待摩拜單車的創新
摩拜的反應是一面虛以委蛇,一面時不斷推出與用戶習慣較勁的規則,如北京額外收取100元運營費等等,它在與人性抗爭的路上走得太遠,在產品創新上反而做得少了。
城市短途出行的屬性究竟是商業還是公益?
這個沒有答案的疑問,是包括摩拜、OFO、700bike在內所有共享單車商業模式必須回答的課題。
按相關部門測算,一輛公共自行車的生命周期為5-6年,車輛造價900多元,再加上系統、車樁以及後期維護和維修,一輛車就有7000元左右的成本。從摩拜的車輛配置來看,創始團隊是押寶4年免維護一次報廢的模式,盡管單車成本已經從最初的6000元壓縮到3000元左右,按半小時1元的計價,收回成本的周期也過於漫長了,更何況車輛不可能24小時處於滿租狀態,在寒冷的北方和重慶那樣的多山城市,車輛利用率和騎行體驗也會大打折扣。
摩拜真正的創新只是取消了停車樁而已。而《今日美國》評選的全球城市公共自行車系統排名第一的杭州,恰恰是靠拍賣亭棚(即停車樁)廣告來補貼運營的,今年2月經過39輪競價,主城區5年廣告經營權總共拍出了2.2億元的高價。
在一個半公益市場中(杭州8.2萬輛公共自行車的免費使用率高達96%),摩拜確實提供了更便捷的服務,但並沒有證明自己擁有差異化的盈利空間。所以摩拜們究竟是城市公共自行車系統的替代還是補充,定位存疑。
可行的辦法是步Uber的後塵,利用平台規模去開發一些衍生產品和服務,以便在高峰時段之外填補運力的冗餘,保障平台粘性和活躍度。摩拜們的經驗也證明,在充滿不確定性的行業中,試圖把所有流程及無法解決的問題全部線上化,後台化,避免一切可能的苦活累活,這種過度創新是對行業內在規律的一種漠視。
雷區依然存在,只是被繞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