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不銹鋼的耐腐蝕性能
不銹鋼為什麼具防蝕性
談到不銹鋼之防蝕性,這就和鐵鉻合金之含鉻量有密切關系。鐵鉻合金其含鉻量愈多,在一般大氣中之防蝕性就愈好。如含鉻量低於11%,就失去防銹效果。理論上之解釋是,含鉻之不銹鋼在表面上生了一層氧化鉻薄膜,此薄膜可以阻止不銹鋼繼續氧化。不銹鋼的成分中如增加鎳的含量,也可增強它對酸的防蝕性。如增加鉬之含量亦有增加防蝕性的效果。現今工業上使用的不銹鋼至少含12%之鉻,最高可達30%。
四大類不銹鋼簡介
(一)馬氏不銹鋼
共同點是以鉻為主要合金元素。不含鎳,具磁性,經熱處理後可得高硬度與高強度。其主要顯微金相結構為馬氏體。最早發展成功的是420型不銹鋼,此鋼只有在硬化下才具防蝕性能,如經「退火處理」而軟化,所含的碳就與鉻結合而成金屬間化合物的碳化鉻(Cr23C6)。也就是說,一份重之碳須與十六份重之鉻相結合,此種不銹鋼通常含0.35%之碳。是以5.6%之鉻就用於形成Cr23C6,剩下來的8.4%鉻遠低於11%最低含鉻要求。所以軟化下的420型不銹鋼其防蝕性就差些。經過硬化後的420型不銹鋼不含碳化鉻的金屬間化合物,就保有良好的防蝕性。為了改善420型,經過下面所提的幾種處理方式,就產生了近二十種不同性質之馬氏體不銹鋼。
1.減少含碳量至0.1%,改進了防蝕性。
2.加硫或硒,改進切削性。
3.同時增加鉻與碳量,以改進強度與防蝕性。
4.加鋁以改進焊接性。
(二)鐵素體不銹鋼
共同點是其主要合金元素也是鉻,具磁性,但不能用熱處理來硬化。顯微金相結構總含有鐵素體。最早發展成功的是430型不銹鋼,用於裝飾或裝潢方面有多種用途。由於430型之切削性不太好,因此可增加含硫量以改進切削性。也可增加鉻量改進防蝕性,或增加鈦量改進焊接性。
(三)奧氏體不銹鋼
共同點是以鉻與鎳為其主要合金元素,非磁性,不能用熱處理法來硬化,其顯微金相結構為奧氏體。最早發展成功的是302型不銹鋼。此鋼如熱至攝氏480~900度間時,可析出碳化鉻於晶粒界而起粒間腐蝕。又受熱至攝氏625~870度間時,亦可能引起脆化。因此使用此不銹鋼時,應盡量避免使之處於上述溫度之內。市面上約有三十種此類不銹鋼。下面所提的幾種處理方式可提高奧氏體不銹鋼的性質。
1.降低含碳量,改進防蝕性。
2.增加含硫及硒,改進切削性。
3.增加鈦、鈳、鉭,形成碳化鈦、碳化鈳或碳化鉭,進而防止碳化鉻出現於晶粒間,可提高防蝕性。
4.增加銅,可增進加工硬化性。
5.增加鉬,可增進高溫強度。
(四)沉澱硬化式不銹鋼
共同點是需要利用沉澱硬化之熱處理技術來增強此類不銹鋼之強度,其顯微金相結構可能為奧氏體或馬氏體。最早發現成功的是17-4 PH型不銹鋼。此鋼所含之4%銅於熱處理時析出而增大其硬度。如增加鉬可改進其韌性。此類不銹鋼之發展乃近二十五年來的事。由於它們常具有奧氏體與馬氏體兩類的優點,因此應用范圍愈來愈廣,飛機的結構及其零件也常採用此類型的不銹鋼為材料
㈡ 我是一個新手,請大家指教一下不銹鋼材料做金相看晶粒度用什麼腐蝕看晶粒度和看組織都用一樣的腐蝕劑嗎
一般是用比例3%的硝酸酒精 看帶狀組織 晶粒度的話看具體材質 選擇是用硝酸酒精 還是用苦味酸溶液 我們一般是用苦味酸配點洗潔精 腐蝕出來的效果還不錯
㈢ 怎樣看彈簧鋼熱處理後的晶粒度,(怎樣腐蝕、用多少倍顯微鏡等)在此謝謝各位老師
金相光學顯微鏡最高可達2000X。通常測定晶粒度從50X——500X不等,根據具體觀測回的對象來決定,比答如觀察奧氏體晶粒,常用100X。
腐蝕劑的種類也多達幾時種,根據不同的材料和測定要求來選用。但基本上都是使用酸性有機溶劑來進行。常用的一種是4%硝酸酒精溶液,可以對淬火馬氏體,下貝氏體,屈氏體,珠光體,網狀滲碳體等進行腐蝕。
腐蝕方法是將腐蝕劑在式樣表面進行多次塗擦然後用清水沖洗,然後進行觀察,直到能夠清晰觀測為止。或者將腐蝕劑在表面停留10——60秒。
㈣ 大家用什麼試劑腐蝕出晶界,評定晶粒度
不銹鋼(我主要接觸到是奧氏體型)現在普遍使用電解腐蝕,本身就是奧氏體,直接評定,至於電解腐蝕方法針對不同材料需要調整不同電壓以及時間,GB/T 6394-2017中有具體說明,我個人推薦使用鉑電極和60%硝酸溶液電解腐蝕,效果非常好,可以有效減少孿晶並且清晰顯示晶界(該方法6394中也有)
㈤ 低碳鋼用什麼侵蝕劑侵蝕出晶粒度
4%硝酸酒精溶液。用醫用棉球,蘸腐蝕劑擦拭10秒,然後用清水沖洗,在顯微鏡下觀察,直到可清晰觀測為止,或用腐蝕劑直接腐蝕50~70秒也可。
㈥ 不銹鋼晶粒度評級用什麼腐蝕液
奧氏體不銹鋼、馬氏體不銹鋼、沉澱硬化不銹鋼、鐵素體不銹鋼、雙相鋼所內使用的鋼組織容侵蝕劑各不相同,不知道你的不銹鋼是那個品種,由於不銹鋼種類不同,化學成分不同,需要顯示的項目不同則所使用的侵蝕劑也不同。例如:
奧氏體不銹鋼採用:鹽酸30ml,硝酸10ml,甘油10ml
腐蝕方法:室溫溫浸蝕,現配
Glyceregia試劑. 顯示晶粒組織及σ相和碳化物輪廓。
㈦ 18—8不銹鋼產生晶間腐蝕的原因和阻止方法
18-8不銹鋼產生晶間腐蝕的原因和阻止方法:
晶間腐蝕出現於某些特殊的合金中,通常當它們在焊接或熱處理期間加熱到其敏感溫度區時即可能會發生晶間腐蝕。
晶粒間界是結晶學取向不同的晶粒間紊亂錯合的界城,因而,它們是鋼中各種溶質元素偏析或金屬化合物(如碳化物和δ相)沉澱析出的有利區城。當諸如某些不銹鋼合金加熱到425-870℃,鉻的碳化物即會在晶粒邊界析出。導致碳化物附近出現貧鉻區同時影響晶界區的鈍化性。
在特殊介質中,如硝酸或高溫水中,可能出現低鉻區的溶蝕現象。晶粒是以一種砂糖似的表面出現的。當用一取樣器擦過時,它們很容易被擦掉。不銹鋼和鎳合金的晶間腐蝕可以通過採用低碳合金、加入碳化物形成元素如鈦或鈮,或利用穩定化退火來使之避免。晶間腐蝕是一種有選擇性的腐蝕破壞,它與一般選擇性腐蝕不同之處在於,腐蝕的局部性是顯微尺度的,而宏觀上不一定是局部的。晶界上優先腐蝕,雖然外觀上保持著金屬光澤,但晶粒間漸漸失去聯系以致晶粒脫落。
晶間腐蝕的影響因素:金屬的化學成分和金相組織。含碳量愈高,愈易產生晶間腐蝕。鐵素體的存在可以防止晶間腐蝕,但晶粒度過大則會加速晶間腐蝕。焊前鋼材的受熱情況,若鋼材受過550~850℃的預熱,則易發生晶間腐蝕。焊接、使用過程中存在應力。在中等氧化性環境中易產生晶間腐蝕。
為此,應選用穩定性好的低碳不銹鋼,極低含碳量和較高鈦、鈮、鉭、鋯含量的焊接材料,但該種焊縫強度低且易產生熱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