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古人在沒有暖氣的時代,為了度過寒冷的冬天會怎麼做
詩人白居易寫下詩句「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以此感嘆深夜漫漫、大雪壓竹,可見天氣之冷。此情此景下,躲在溫室里,有棉被蓋著,有炭火燒著,或許是最好的禦寒方式。
因而在古代,壁爐、火牆都是極好的取暖方式。古人把房屋牆壁砌成空心的夾牆,牆內留出火道,火道盡頭做上氣孔用於排放煙氣;添火的炭口在房屋廊檐下,炭火燒起來後,熱量可以順著夾牆傳遞到整個房屋,這種夾牆就叫「火牆」。
寒冬漫漫
頭部的保暖措施更是花樣百出。在唐代,有一種從西域舶來的「蕃帽」比較流行,又稱「搭耳帽」,帽子兩邊縫制著護耳的棉布,冬天垂下來正好護住耳朵。元代,家境富裕的女子會用抹額保暖,還有「卧兔兒」「昭君套」等,名稱不同,但功能基本相似。
不管今天還是古代,屋裡再暖和,人們總是要出門的。在古代,騎馬或者坐馬車是比較快的交通方式,冬天出行,人們會戴上風帽遮擋風沙。據說,忽必烈就有不少皮暖帽、銀鼠暖帽,出門的時候用來防寒御暖,效果很是不錯。
此外,還有一種叫「暖耳」的東西,多用狐皮類製成,有點像現代人使用的耳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