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常用的熱處理方法有哪幾種各有什麼特點
1、退火
操作方法:將鋼件加熱到Ac3+30~50度或Ac1+30~50度或Ac1以下的溫度(可以查閱有關資料)後,一般隨爐溫緩慢冷卻。
適用於合金結構鋼、碳素工具鋼、合金工具鋼、高速鋼的鍛件、焊接件以及供應狀態不合格的原材料。
2、正火
操作方法:將鋼件加熱到Ac3或Accm 以上30~50度,保溫後以稍大於退火的冷卻速度冷卻。
正火通常作為鍛件、焊接件以及滲碳零件的預先熱處理工序。對於性能要求不高的低碳的和中碳的碳素結構鋼及低合金鋼件,也可作為最後熱處理。對於一般中、高合金鋼,空冷可導致完全或局部淬火,因此不能作為最後熱處理工序。
3、淬火
操作方法:將鋼件加熱到相變溫度Ac3或Ac1以上,保溫一段時間,然後在水、硝鹽、油、或空氣中快速冷卻。
淬火一般是為了得到高硬度的馬氏體組織,有時對某些高合金鋼(如不銹鋼、耐磨鋼)淬火時,則是為了得到單一均勻的奧氏體組織,以提高耐磨性和耐蝕性。
4、回火
操作方法:將淬火後的鋼件重新加熱到Ac1以下某一溫度,經保溫後,於空氣或油、熱水、水中冷卻。
保持鋼在淬火後的高硬度和耐磨性時用低溫回火;在保持一定韌度的條件下提高鋼的彈性和屈服強度時用中溫回火;以保持高的沖擊韌度和塑性為主,又有足夠的強度時用高溫回火。
5、調質
操作方法:淬火後高溫回火稱調質,即將鋼件加熱到比淬火時高10~20度的溫度,保溫後進行淬火,然後在400~720度的溫度下進行回火。
不僅可以作為各種較為重要結構的最後熱處理,而且還可以作為某些緊密零件,如絲杠等的預先熱處理,以減小變形。
B. 感應淬火時一般常用的鋼號是什麼
感應淬火最常用的鋼號是含碳(C)0.4%-0.5%的優質碳素結構鋼,結構鋼。近年來,由於工藝的改進,鋼號范圍在擴大,按碳量劃分一半可以劃分為5種:
(1)0.15%-0.30%C,主要用於冷沖壓和焊接承載系統的零件,例如,汽車後橋殼、車架縱梁等;
(2)0.40%-0.50%C,主要用於打的疲勞載荷下進行工作或受重載荷的軸及其他零件,如曲軸、凸輪軸等;
(3)0.55%-0.65%C,主要用於在疲勞載荷和接觸載荷在磨損條件下工作、承受重載荷的零件,如齒輪、花鍵軸、十字軸等;
(4)0.95%-1.05%C,主要用於需感應穿透淬火或表面淬火的滾動軸承零件;
(5)1.10%-1.20%C ,主要用於對耐磨性要求特別高的零件等。
C. 感應淬火、滲碳、氮化的使用性能的主要差別
這與使用的鋼種及零件要求精度等有關。中碳鋼的零件適合感應淬火;低碳鋼的零件適合滲碳;二者硬化層可在1-4mm之間,一般處理後還要磨削加工。氮化變形量較小,層深淺(小於0.4mm),一般處理後直接使用。
D. 表面淬火適用於什麼鋼 為什麼 重在解釋!
表面淬火適用於 中碳鋼(45號),中碳合金鋼(42Cr) 等。
因為低碳鋼,碳含量低,對熱處理內反應不敏感容,淬硬性不好,表面淬火不能淬硬, 需要滲碳或滲氮。
高碳鋼,高速鋼,工具鋼 ,碳含量高表面淬火後硬度高,內應力大,因為回火不易控制,開裂傾向大,容易淬裂。工裝件(單一件),簡單零件可以用油淬工具鋼,火焰回火(需要一些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