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方管焊管 > 高碳鋼淬火後得到什麼馬氏體

高碳鋼淬火後得到什麼馬氏體

發布時間:2023-12-30 01:49:09

鋼材先淬火後再退火,鋼材的組織是什麼馬氏體再退火後會分解成其他東西嗎請根據問題回答,別亂扯!

淬火後退抄火,鋼材恢復常態平衡組織(這樣處理等於浪費了)

以45#為例講:
淬火後為「板條馬氏體」,再進行退火後為「鐵素體+珠光體」
馬氏體經過普通退火後只能出現這兩種組織

如果想讓馬氏體分解成其它組織的話,需要淬火後進行回火
低溫回火為「回火馬氏體」
中溫回火為「回火托氏體」
高溫回火為「回火索氏體」

② 什麼是馬氏體

馬氏體(martensite)是黑色金屬材料的一種組織名稱,是碳在α-Fe中的過飽和固溶體,馬氏體的三維組織形態通常有片狀(plate)或者板條狀(lath)。

但是在金相觀察中(二維)通常表現為針狀(needle-shaped),這也是為什麼在一些地方通常描述為針狀的原因。馬氏體的晶體結構為體心四方結構(BCT)。中高碳鋼中加速冷卻通常能夠獲得這種組織。高的強度和硬度是鋼中馬氏體的主要特徵之一。


(2)高碳鋼淬火後得到什麼馬氏體擴展閱讀

馬氏體的發現背景:

19世紀90年代最先由德國冶金學家阿道夫·馬滕斯(Adolf Martens,1850-1914)於在一種硬礦物中發現。馬氏體最初是在鋼(中、高碳鋼)中發現的:將鋼加熱到一定溫度(形成奧氏體)後經迅速冷卻(淬火),得到的能使鋼變硬、增強的一種淬火組織。

1895年法國人奧斯蒙(F.Osmond)為紀念德國冶金學家馬滕斯(A.Martens),把這種組織命名為馬氏體(Martensite)。人們最早只把鋼中由奧氏體轉變為馬氏體的相變稱為馬氏體相變。

③ 請問,通過怎樣的熱處理工藝才能使高碳鋼得到板條馬氏體呢謝謝

根據馬氏體轉變特徵和不同形態馬氏體的形成條件,針對不同含碳量和合金專化的鋼種,控制奧屬氏體化程度(實質上是控制奧氏體內的含碳量),就可以達到獲得低碳馬氏體(即板條馬氏體)的目的。
一般認為,Wc<0.2%的鋼淬火後主要呈板條馬氏體的鋼淬火後主要為針狀馬氏體;Wc=0.2%~1%的鋼淬火後為上述兩者的混合。通常淬火鋼是兩種組織兼而有之。含碳量越低,板條馬氏體越多;反之,含碳量越高,針狀馬氏體越多。

④ 淬火後分別得到的組織有什麼區別

鐵碳合金中,含碳量小於0.3%,是板條狀馬氏體,亞結構為位錯;
含碳量大於1.0%,是片狀馬氏體,亞結構為孿晶;
含碳量在0.3%~1.0%之間為混合型結構,也可以是叫條片狀.
馬氏體(M)
馬氏體是一種過飽和的固溶體,是奧氏體通過無擴散型相變轉變成的亞穩定相.其比容大於奧氏體、珠光體等組織,這是產生淬火應力,導致變形開裂的主要原因.馬氏體具有很高的強度和硬度,其中片狀馬氏體硬度高於條狀約100HV.馬氏體形態多種多樣,但主要歸結為條狀和片狀兩大類,其精細結構可分位錯和孿晶,馬氏體與母相保持嚴格的晶體學位向關系.馬氏體硬度很高,並與含碳量有關,如T8鋼的馬氏體硬度可達62~65HRC.用4%硝酸酒精溶液或維列爾試劑腐蝕,可染成黑色.
(1)條狀馬氏體 主要形成於含碳量較低的鋼中,故常稱為低碳馬氏體,因其在200℃以上的高溫度形成,又稱為高溫馬氏體,又因其亞結構為高密度位錯,故又稱為位錯馬氏體.
條狀馬氏體具有優良的強韌性能,既有較高的強度,又有良好的塑性和韌性.其αk值和KIC值均比較高,冷脆性轉變溫度較低,在生產中是廣為應用的理想淬火組織,是一種強韌化組織.由於條狀馬氏體形成溫度較高,在淬火冷卻過程中,或在條狀馬氏體形成之後,碳原子仍有一定擴散能力在位錯線上偏聚,析出碳化物粒子,這就是條狀馬氏體的自回火現象,故條狀馬氏體往往被浸蝕成較深的顏色.
(2)片狀馬氏體 與條狀馬氏體相反,主要形成於含碳量較高的鋼中,又稱為高碳馬氏體,因其形成於200℃以下的低溫,又稱低溫馬氏體,又因其亞結構主要為高密度精細孿晶,故又稱為孿晶馬氏體.因為片狀馬氏體長大速度極快,約為106 108m m /s,一片馬氏體的形成時間僅為10-7s.高於1.4%C的片狀馬氏體常以爆發式形成,有時呈「Z」字形排列花樣.可見,片狀馬氏體形成時,會以極高速度沖擊先形成的片狀馬氏體,產生很高的應力場;而其又不易發生塑性變形來鬆弛這種應力,當應力超過材料的斷裂強度時,就會產生顯微裂紋.這是片狀馬氏體的先天性缺陷.這種先天性缺陷經充分回火,能夠自動焊合(孿合),其硬度約高於條狀馬氏體100HV.
(3)隱晶馬氏體 在實際生產中,高碳鋼或高碳高合金鋼正常加熱淬火時,由於原始奧氏體晶粒非常細小,所形成的馬氏體晶體極細,在光學顯微鏡下看不出馬氏體針的形態,稱為隱晶馬氏體或隱針馬氏體,一般中碳鋼快速加熱時,也會得到極細的奧氏體晶粒,淬火之後得到極細的條狀和片狀馬氏體的混合組織,在顯微鏡下看不出馬氏體的形態特徵,也是一種隱晶,例如感應淬火、激光淬火均可得到隱晶馬氏體.
(4)其他類型馬氏體 近年來的研究發現:一些鐵基合金中存在蝶狀馬氏體、薄板狀馬氏體、薄片狀馬氏體等形態,蝶狀馬氏體亞結構為高密度位錯,發現於Fe-Ni-C及Fe-Ni合金中;薄板狀馬氏體亞結構為完整的精細孿晶,發現於Fe-Ni-C和Fe-7Al-Zc合金中;薄片狀馬氏體又稱六方ε′馬氏體,其亞結構為大量層錯,發現於Fe-Mn,F-Ni-Cr不銹鋼中,增加了不銹鋼的脆性.

⑤ 20鋼和T12鋼淬火後得到馬氏體力學性能差很多,從組織不同上分析.

馬氏體是碳在α-Fe中的過飽和固溶體。但同樣是馬氏體,卻因材料含碳量不同而導致組織形態不同,從而物理性能也 產生明顯差異。
20鋼屬於低碳鋼,淬火後得到低碳馬氏體,其形態為板條狀。板條馬氏體由成束的相互平行排列的板條構成,板條領域的大小隨晶粒的增大而增大;一個奧氏體晶粒內通常有3-5個板條束。板條馬氏體的亞結構是位錯。
T12 屬於高碳工具鋼,淬火後得到針片狀馬氏體。針片狀馬氏體在三維空間為雙凸透鏡狀,片間不平行,呈一定交角,或有中脊,一次馬氏體片貫穿並分割整個奧氏體晶粒,次生馬氏體片不穿越一次馬氏體;針片狀馬氏體亞結構為孿晶。
馬氏體是無擴散型共格切變產物。其硬化的原因主要是碳以間隙固溶體的方式引起晶格嚴重畸變,阻礙位錯運動;共格切變也導致晶內產生大量晶格缺陷,形成高密度亞結構,阻礙位錯進一步運動。高碳鋼含碳量高,在晶格中,作為間隙原子的數量更多,引發晶格畸變更大,因而形成的針片狀馬氏體強度硬度高。低碳鋼含碳量低,情況相反。
針狀馬氏體在性能上是硬而脆,硬度和強度很高;板條馬氏體則在具備一定強度硬度的同時俄,還具有較高的韌性。

⑥ 低碳中碳高碳鋼奧氏體變化後進行淬火,得到什麼形態的非平衡組織

低碳中碳高碳鋼奧氏體變化後進行淬火,得到板條狀馬氏體形態的非平衡組織。

閱讀全文

與高碳鋼淬火後得到什麼馬氏體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純銀首飾和合金銀哪個好 瀏覽:63
不銹鋼氬弧焊絲是什麼材料的 瀏覽:972
壓力容器E類焊縫焊接用什麼 瀏覽:719
不銹鋼彈簧扣哪裡生產 瀏覽:680
模具腔長不好脫模怎麼辦 瀏覽:751
白鋼管如何打孔 瀏覽:437
隧道超前鋼管的孔徑怎麼確定 瀏覽:275
方管切口 瀏覽:672
江蘇淮安哪裡有鋼材銷售 瀏覽:435
d1403是什麼鋼材 瀏覽:869
板兩邊同時焊如何焊接 瀏覽:83
大眾polo的車身鋼材怎麼樣 瀏覽:494
新鋼管多少錢的 瀏覽:745
斷橋鋁鋼化加膠隔音玻璃窗 瀏覽:329
大口徑玻璃鋼管安裝怎麼套定額 瀏覽:94
國外蛋糕模具一般用什麼品牌 瀏覽:146
鋼鐵雄心2怎麼把領土轉讓 瀏覽:701
骨折鋼板手術多少費用 瀏覽:199
扃膀拆鋼板要休息多久 瀏覽:491
直徑25的鋼筋多少錢一噸 瀏覽: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