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含碳0.02的碳素鋼加熱到1000℃後水冷能否得到馬氏體
你好,含碳0.02的碳素鋼,加熱到1000度後,水冷卻不能得到馬氏體組織。要想淬火後得到馬氏體,就必須提高含碳量才行。
2. 淬火冷卻時,碳鋼和合金鋼哪個更容易獲得馬氏體為什麼淬火後在相
合金鋼更容易。合金鋼中的合金元素使C曲線右移,降低了鋼的馬氏體臨界冷卻速度。淬火後的強度應該是和含碳量有關吧?
3. 碳鋼淬火後得到馬氏體為什麼會提高材料的硬度
真的是這樣的嗎?但是那馬氏體的四方結構又為什麼會阻礙位錯運動呢?
4. 回火後的馬氏體高碳鋼,隨著溫度的升高會變成其它組織嗎
隨著溫度的升高,回火後的馬氏體是要發生組織轉變的。
主要原因是專,馬氏體是一種不穩定組織,屬它是碳在α-Fe中的過飽和固溶體,由於過飽和的碳原子在晶格中處於受擠壓狀態,隨著溫度的升高它都有從晶格間隙中跑出來(脫溶)的趨勢,回火溫度溫度越高,碳的擴散遷移能力就越強,形成過飽和碳原子的偏聚,最初(溫度較低時)析出ε碳化物,最終(溫度300℃以上)轉變為Fe3C(滲碳體)組織。
所以,溫度是影響馬氏體轉變的關鍵,可以這樣說,只要有馬氏體存在,加熱時它就有轉變的趨勢。
5. 什麼是馬氏體
馬氏體抄是黑色金屬材料的一襲種結構名稱。馬氏體是碳在α-Fe中的過飽和固溶體。馬氏體是1890年代德國冶金學家阿道夫·馬滕斯在一種堅硬礦物中首次發現的。馬氏體的三維組織通常為板條狀,但在金相觀察中通常為針狀,這就是為什麼在某些地方通常被描述為針狀的原因。馬氏體的晶體結構為體心四方相。這種結構通常是在中高碳鋼中通過加速冷卻獲得的。高強度和高硬度是鋼中馬氏體的主要特徵之一。
(5)為什麼碳鋼焊縫出現馬氏體擴展閱讀:
馬氏體最初是由德國冶金學家阿道夫·馬滕斯(1850-1914)在一種硬礦物中發現的,19世紀90年代,在鋼(中碳鋼和高碳鋼)中首次發現馬氏體:將鋼加熱到一定溫度(形成奧氏體),然後迅速冷卻(淬火)以獲得淬火組織,使鋼變硬和強化。1895年,法國的F.Osmond為了紀念德國的冶金學家A.Martens,將這種結構命名為馬氏體。
6. 合金馬氏體與碳素鋼馬氏體回火轉變有何區別
物體在發生機械振動的過程中由於內部原因引起振動能量逐漸損耗的現象稱為內耗(IF)。金屬材料專的內耗與材料本屬身結構特點和結構缺陷有密切的聯系,內耗是其內部的點缺陷、線缺陷、面缺陷和體缺陷以及它們之間相互作用而具有的吸收其機械能的一種材料屬性。由於材料的滯彈性(anelasticity),應變要經過一個弛豫過程才能達到與應力相應的平衡值。當應力卸載後,應變經過弛豫又逐漸回復到零。
高碳高合金馬氏體鋼淬火後在回火過程中存在過飽和碳原子偏聚現象,碳原子偏聚於位錯附近的間隙位置,回火過程中以碳化物形式沉澱析出。通過內耗研究表明:(1)隨著回火溫度的增加,Snoek峰馳豫強度下降並消失,SKK馳豫峰強度降低並隨回火溫度的升高而寬化。該結果表明大量碳原子偏聚於位錯處,分解後的碳原子先部分擴散溶入鐵素體,隨後以碳化物形式在位錯處析出。(2)內耗分析表明,經483K回火後仍有大量的位錯存在,大量碳原子在位錯處偏聚,間隙原子與位錯的交互作用形成的SKK峰高於淬火試樣。因此在該溫度下回火鋼具有良好的強韌性配合。(金也)
7. 請問,通過怎樣的熱處理工藝才能使高碳鋼得到板條馬氏體呢謝謝
根據馬氏體轉變特徵和不同形態馬氏體的形成條件,針對不同含碳量和合金專化的鋼種,控制奧屬氏體化程度(實質上是控制奧氏體內的含碳量),就可以達到獲得低碳馬氏體(即板條馬氏體)的目的。
一般認為,Wc<0.2%的鋼淬火後主要呈板條馬氏體的鋼淬火後主要為針狀馬氏體;Wc=0.2%~1%的鋼淬火後為上述兩者的混合。通常淬火鋼是兩種組織兼而有之。含碳量越低,板條馬氏體越多;反之,含碳量越高,針狀馬氏體越多。
8. 如何理解碳鋼含碳量過高影響馬氏體形成
冷卻時由A直接轉變成碳在α—Fe中過飽和固溶體,稱為馬氏體。淬火時碳並沒有完全溶入奧氏體中,同時由於含碳量高,臨界速度變大,所以很難形成馬氏體。極端點想,鑄鐵含碳量高,他淬火能有什麼變化
9. 低碳鋼焊接接頭熱影響區的粗晶區中是否會出現馬氏體組織
你好,低碳鋼接頭,熱影響區的粗晶區中不會出現馬氏體組織。
10. 如何理解碳鋼含碳量過高影響馬氏體形成
樓主所說的「碳鋼含碳量過高影響馬氏體形成」應當理解為奧氏體碳濃度過高Ms點下降,淬火時馬氏體轉變不充分殘留奧氏體量會增多,這與鋼的含碳量過高的概念是有區別的。材料的含碳量高不等同於奧氏體碳濃度就會高,就高碳鋼而言只看淬火工藝,如果加熱溫度過高,高碳鋼中的滲碳體大量分解碳原素過多溶入奧氏體中,奧氏體碳濃度就過高Ms點下降導致馬氏體轉變不充分;當高碳鋼加熱溫度控製得當,加熱轉變產物中保留適量的滲碳體不被分解,奧氏體碳濃度就不至於過高,Ms點就不會過低,淬火冷卻時馬氏轉變相對充分,未轉變的殘留奧氏體就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