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45號鋼板,表面有一層發黑的是什麼怎樣才能去掉,或者怎樣才能自己進行發黑處理
發黑需要專門的處理線進行出去,要去除酸洗或者噴砂即可
② 如何解決鋼板表面生銹
可以用化學除銹,化學除銹又可稱酸洗除銹。通過利用酸洗液中的酸和金版屬氧化物反權應,溶解金屬氧化物,以除去鋼表面的氧化物和鐵銹。
根據具體施工條件,可採用不同的處理方法。一般鋼板酸洗後,應立即用熱水沖洗至中性,然後進行鈍化處理。另外鋼鐵酸洗後也可以立即用水清洗,再加入5%碳酸鈉溶液中和,用水將鹼溶液清洗干凈,最後進行鈍化處理。
(2)液體去除鋼板氧化皮怎麼處理擴展閱讀
其他方法
可以用防銹漆,空氣噴塗,刷塗均可。使用前應將底材處理干凈,無油污,灰塵,鐵銹等。可用X-6稀釋劑調整粘度。噴塗面漆時,如果光澤太高,須用120目砂紙打磨均勻或在前道漆表干後,實干前進行施工。
也可以用白醋除銹,醋能與金屬上的銹起化學反應,將之分解。把白醋倒在銹跡上面,然後等待一會,用抹布擦凈即可。
③ 常用不銹鋼表面處理技術有幾種方法呢
珍珠面。有人也叫珍珠銀面,啞光面,珍珠啞光面等。是由化學電解液進行表面處理而成(說白了也就是和電鍍差不多)。這種表面處理在所有的生產中,工藝最簡單,技術含量小,生產成本低。製造出的產品價格也較低。但是這種表面的最大缺陷就是不耐劃,表面容易用劃痕,嚴重的會出現塗層脫落。所以許多規模企業逐步用其他工藝取代這種工藝。磨砂面。也叫珠砂面。是用細小的沙粒均勻高速砸向水槽表面,使其表面均勻形成一個個及其細微的小凹槽(人眼很難看的出),並提高了水槽表面的硬度也就提高了,也就提高了它的耐劃性能。原理相當於機械加工中的噴丸處理。這種處理一般要求板材的壁厚不能太薄,一般整體拉伸的水槽採用這種方式比較多。拉絲面。也叫絲光面。就是採用一種拉絲的設備在水槽的表面反復拉制(相當於機械加工中的磨床加工)。使其表面形成一道道細微的絲痕,而且表面及其光滑。手感和視覺上有著極強的清和力。因為是在水槽表面直接拉絲,所以對板材的要求極高。國產板材拉絲有時會在表面有細小的顆粒出現而影響外觀。因此一般拉絲的板材大多選用進口的板材。壓紋面。就是在水槽的表面壓出有規則的花紋或是直接採用壓紋板材壓制(相當於馬路上人行天橋上使用的花紋鋼板),然後採用珍珠面處理方式進行表面處理。壓紋面的視覺效果也不錯,但是在廚房中長期的油煙會在花紋中積垢,難以清理。5.鏡面。就是在水槽的表面反復拋光,使其表面形成象鏡子一樣的效果。這種處理一般家庭並不適用。使用過程中及其容易形成劃痕。
④ 原材料表面氧化皮怎麼處理
東莞乙方環保有行內領先的除氧化皮去除劑,除銹不含重金屬,不含磷效果可以。可以淘寶拍
⑤ 我現在用磷酸來清洗鋼板上的氧化皮,但清洗後的廢液里還是有很多磷酸,請問如何把裡面的剩餘磷酸分離出來
甘油在甘油激酶(只存在於肝腎腸)催化(消耗1個ATP)下生成3-磷酸甘油,3-磷酸甘油在磷酸甘油脫氫酶(輔酶為NAD+)作用下生成磷酸二羥丙酮,磷酸二羥丙酮進入糖酵解途徑先同分異構化為3-磷酸甘油醛,3-磷酸甘油醛在其脫氫酶(輔酶為NAD+)作用下生成1,3-二磷酸甘油酸,1,3-二磷酸甘油酸經過一次底物水平磷酸化(生成1個ATP)和3-磷酸甘油酸,3-磷酸甘油酸經變位酶催化變成2-磷酸甘油酸,2-磷酸甘油酸脫水生成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經一次底物水平磷酸化(生成1個ATP)和丙酮酸,以上反應在胞液中進行,丙酮酸進入線粒體,經丙酮酸脫氫酶復合體(有3種酶和6中輔酶組成的符合酶,具體看書,這里脫氫最終給NAD+進入呼吸鏈生成3*1個ATP)催化生成乙醯COA,乙醯COA進入三羧酸循環(這自己看書,3次脫氫給NAD+進入呼吸鏈生成3*3個ATP,一次脫氫給FAD+進入呼吸鏈生成2*1個ATP,一次底物水平磷酸化生成1個ATP)胞液中的2個NAD+可有兩種機制(我用的是5版書見155到156頁)進入線粒體可能生成4個或6個ATP(這也是為什麼1分子葡萄糖徹底氧化會生成36或38ATP的原因)所以最後是20個或22個ATP。
細胞中的脂肪酸除了一少部分重新合成脂肪作為貯脂外,大部分氧化供能以滿足體內能量之需。
1.飽和偶碳脂肪酸的β-氧化作用
早在20世紀初,脂肪酸的降解已經成為探討的對象。Knoop於1904年開始用苯環作為標記,追蹤脂肪酸在動物體內的轉變過程。當時已知動物體缺乏降解苯環的能力,部分的苯環化合物仍保持著環的形式被排出體外。 KnooP用五種含碳原子數目不同的苯脂酸(即直鏈分別含l、2、3、4及5個碳原子的苯甲酸、苯乙酸、苯丙酸、苯丁酸及苯戊酸)飼養動物,收集尿液,然後分析尿中帶有苯環的物質。結果發現動物食進的苯脂酸雖然有五種,而它們的代謝產物只有苯甲酸和苯乙酸兩種,苯甲酸和苯乙酸以它們的甘氨酸結合物 ——馬尿酸和苯乙尿酸的形式從尿中排出。換言之,動物食進的苯脂酸含有奇數碳原子(苯基的碳原子不計),則排出馬尿酸,而含有偶數碳原子,則排出苯乙尿酸(表8-1)。
Knoop在上述實驗的基礎上提出了脂肪酸的β-氧化學說,他推論脂肪酸氧化是從羧基端的β-位碳原子開始,每次分解出一個二碳片段。脂代謝有關酶的分離純化、輔助因素的分析以及同位素的應用進一步闡明了脂肪酸β-氧化機制。脂肪酸氧化的步驟如下:
(1)脂肪酸的活化 脂肪酸在細胞質中首先被活化,然後再進入線粒體內氧化。活化過程實際上就是把脂肪酸轉變為脂醯輔酶A。在細胞內有兩類活化脂肪酸的酶:(l)內質網脂醯輔酶A合成酶(acyl-CoA synthetase)也稱硫激酶(thiokinase),可活化12個碳原子以上的長鏈脂肪酸;(2)線粒體脂醯輔酶A合成酶,可活化具有4~10個碳原子的中鏈或短鏈脂肪酸。催化的反應需ATP參加,總反應式是:
該反應實際分兩步進行:首先脂肪酸的羧基與腺苷酸的磷酸基連在一起形成脂醯腺苷酸和焦磷酸,然後脂醯腺苷酸再與輔酶A化合生成脂醯輔酶A和AMP。
形成一個高能硫酯鍵需消耗二個高能磷酸鍵, 反應平衡常數幾乎等於1。但由於機體內有焦磷酸酶可迅速水解反應生成的焦磷酸,成為水和無機磷,保證反應自左向右幾乎不可逆地進行。
(2)脂醯輔酶A向線粒體基質轉移
脂肪酸的β—氧化酶系都存在於線粒體中。在線粒體外合成的脂醯輔酶A,中、短碳鏈的可以直接穿過線粒體膜進入線粒體基質中,而長碳鏈的不能穿過線粒體膜。最近發現肉鹼(肉毒鹼carnitine)是一種載體,可將脂肪酸以脂醯基形式從線粒體膜外轉運到膜內。
肉鹼即L-β-羥基 -γ三甲基銨基丁酸,是一個由賴氨酸衍生而成的兼性化合物。它在線粒體膜外側與脂醯CoA結合生成脂醯肉鹼(acyl carnitine),催化該反應的酶為肉鹼脂醯轉移酶Ⅰ(acyl-CoA transferaseⅠ)。反應如下:
脂醯肉鹼通過線粒體內膜的移位酶(translocase)穿過內膜,脂醯基與線粒體基質中的輔酶A結合,重新產生脂醯輔酶A,釋放肉鹼。線粒體內膜內側的肉鹼轉移酶Ⅱ(acyl- CoA transferaseⅡ)催化此反應。最後肉鹼經移位酶協助又回到細胞質中。
(3)脂肪酸β- 氧化作用的步驟 脂醯輔酶A在線粒體基質中進行β-氧化作用。β-氧化作用是脂肪酸在一系列酶的作用下,在 α- 碳原子和β-碳原子之間斷裂,β-碳原子氧化成羧基,生成含2個碳原子的乙醯輔酶A和較原來少2個碳原子的脂肪酸。β-氧化作用包括四個循環的步驟:
①脂醯輔酶A的α-β脫氫:脂醯輔酶A在脂醯CoA脫氫酶(acyl-CoA dehydrogenase)的催化下,在α與β碳位之間脫氫,形成反式雙鍵的脂醯輔酶A,即α,β-反式烯脂醯CoA(Δ2反式烯脂醯輔酶A)。
在線粒體中已找到三種脂醯CoA脫氫酶,它們都是以 FAD為輔基,作為氫的載體,只是分別特異催化鏈長為C4~C6,C6~C14,C6~C18的脂醯輔酶A。
②Δ2反式烯脂醯輔酶A的水化:在烯脂醯輔酶A水化酶(enoyl-CoA hydratase)的催化下,反式烯脂醯輔酶A的雙鍵上加1分子水形成L(+)β-羥脂醯輔酶A。
③L(+) β-羥脂醯輔酶A的脫氫:經 L(+)β-羥脂醯輔酶A脫氫酶[L(+)β-hydroxyac -yl CoA ehydrogenase]催化,在 L(+)β-羥脂醯輔酶A的C3的羥基上脫氫氧化成β-酮脂醯輔酶A。此酶以NAD+為輔酶。該酶雖然對底物鏈長短無專一性,但有明顯的立體特異性,只對L-型異構體的底物有活性。不能作用於D-型底物。
④β-酮脂醯輔酶A的硫解:在硫解酶(thiolase)即酮脂醯硫解酶(β-ketoacyl-CoA thiolase)催化下,β-酮脂醯輔酶A被第二個輔酶A分子硫解,產生乙醯輔酶A和比原來少兩個碳原子的脂醯輔酶A。
雖然β-氧化作用中四個步驟都是可逆反應,但由於硫解酶催化的硫解反應是高度放能反應,△G0/=-28.03kJ/mol。整個反應平衡點偏向於裂解方向,難以進行逆向反應。所以脂肪酸氧化得以繼續進行。
綜上所述,脂肪酸β-氧化作用有四個要點:① 脂肪酸僅需一次活化,其代價是消耗1個ATP分子的二個高能鍵,其活化酶在線粒體外;② 在線粒體外活化的長鏈脂醯CoA需經肉鹼攜帶進入線粒體;③ 所有脂肪酸β-氧化的酶都是線粒體酶;④ β-氧化過程包括脫氫、水化、再脫氫、硫解四個重復步驟。最終1分子脂肪酸變成許多分子乙醯CoA(如圖8-2)。生成的乙醯CoA可以進入三羧酸循環,氧化成CO2及H2O,也可以參加其他合成代謝。
(4)脂肪酸β-氧化過程中的能量轉變。脂肪酸在β-氧化過程中,每形成1分子乙醯輔酶A,就使1分子FAD還原為FADH2,並使1分子NAD+還原為NADH+H+。FADH2進入呼吸鏈生成2分子ATP;NADH+H+ 進入呼吸鏈生成3分子ATP。現以軟脂醯輔酶A為例,說明其產生ATP的過程:
軟脂醯輔酶A+HSCoA+FAD+NAD++H2O ——→
豆蔻脂醯輔酶A+乙醯輔酶A+FADH2+NADH+H+
經過7次上述的β-氧化循環,即可將軟脂醯輔酶A轉變為8個分子的乙醯輔酶A。
軟脂醯輔酶A+7HS-CoA+7FAD+7NAD++7H2O ——→
8乙醯輔酶A+7FADH2+7NADH+7H+
每分子乙醯輔酶A進入三羧酸循環徹底氧化共形成12分子ATP,因此8分子乙醯輔酶A徹底氧化共形成8×12=96分子ATP。而7分子FADH2和7分子NADH進入呼吸鏈共產生2×7+3×7=35分子ATP。所以軟脂酸徹底氧化為CO2和H2O生成96+35=131分子ATP,由於軟脂酸活化為軟脂醯輔酶A消耗1分子ATP中的2個高能磷酸鍵的能量,因此凈生成131-2=129個ATP高能磷酸鍵。
當軟脂酸氧化時,自由能的變化是-9790.56kJ/mol。ATP水解為ADP和Pi時,自由能的變化為-30.54kJ/mol。軟脂酸生物氧化凈生成129個ATP,可產生30.54×129=3939.66kJ的能量。因此在軟脂酸氧化時約有40%的能量轉換成磷酸鍵能貯存於ATP中。
2.不飽和脂肪酸的氧化
不飽和脂肪酸的氧化途徑和上述飽和脂肪酸的β-氧化途徑相似。但由於它比相應的飽和脂肪酸多一個雙鍵,所以在氧化過程中還需要有一個酶把脂肪酸分子中原有的順式雙鍵結構催化轉變為反式結構以適於烯脂醯輔酶A水合酶的要求。如果不飽和脂肪酸帶有兩個雙鍵則還要另加一個酶把D(-)β-羥脂醯CoA催化轉變成L(+)β-羥脂醯輔酶A,以適應脂醯-CoA脫氫酶的要求,使之繼續按β-氧化途徑進行。前一種酶稱為Δ3-順-Δ2 -反-烯脂醯CoA異構酶,它催化Δ3-順烯脂醯輔酶A轉變為Δ2 -反烯脂醯輔酶A。後一種酶稱為β-羥脂醯輔酶A差向酶。 現以十八碳二烯酸為例說明上述兩個酶的作用,並表示出不飽和脂肪酸的氧化途徑
3.奇數碳脂肪酸的β-氧化
生物界的脂肪酸大多數為偶數碳原子,但在許多植物、海洋生物、石油酵母等體內還有部分奇數碳脂肪酸存在。它們按β- 氧化進行,除產生乙醯輔酶A外,最後還剩下一個丙醯輔酶A。丙醯輔酶A不能再按β-氧化繼續降解,它經3步酶反應轉變成琥珀醯輔酶A。
4.脂肪酸的α- 氧化
Stumpf,P.K.1956年發現植物線粒體中除有β- 氧化作用外, 還有一種特殊的氧化途徑,稱為α- 氧化作用。這種氧化途徑後來也在動物的腦和肝細胞中發現。這個氧化過程是首先使α- 碳原子氧化成羥基,再氧化成酮基,最後脫酸成為少一個碳的脂肪酸。在這個氧化系統中,僅以游離脂肪酸能作為底物,而且直接涉及到分子氧,產物既可以是D-α-羥基脂肪酸,也可以是含少一個碳原子的脂肪酸。α-氧化的機制至今尚不十分清楚,其可能的途徑是:
長鏈脂肪酸在一定條件下可直接羥化,產生α-羥脂肪酸,再經氧化脫羧作用生成CO2和少一個碳原子的脂肪酸。
D-α- 羥脂肪酸不能被脫氫酶催化,但可經脫羧和脫氫協同作用,最後產生脂肪醛。
業已證明,哺乳動物組織將綠色蔬菜的葉綠醇氧化為植烷酸後,即通過α-氧化系統將植烷酸氧化為降植烷酸和CO2。在正常情況下,由於組織能十分迅速地降解植烷酸,所以血清中很難找到它。但一種少見的遺傳病——Refsum/S病患者,因缺少α-氧化酶系,植烷酸不被氧化。
從植烷酸的例子來看,α-氧化途徑是不能徹底氧化脂肪酸的,它的作用僅僅是在β-氧化受阻時,首先進行α-氧化使β-氧化得以順利進行。
5.脂肪酸的ω-氧化
生物體內一些中長鏈(如癸酸、十二碳酸等)以及少量長鏈脂肪酸,能首先從烴基末端碳原子即ω-碳子上被氧化生成α,ω二羧酸,稱為ω-氧化。ω-氧化涉及末端甲基的羥基化,形成一級醇,並繼而氧化成醛,再轉化成羧酸等步驟。生成的二羧酸再從兩端進行β-氧化。
在發現這一反應的初期,並未重視。目前ω-氧化酶系無論從理論上或實際上已日益受到重視,其原因是可利用它來清除海水表面的大量石油。反應過程是經浮油細菌的ω-氧化,把烴轉變為脂肪酸,然後再進行脂肪酸兩端的β-氧化降解。據估計,其氧化作用速率可高達0.5g/(d?m2),這對清除海面石油污染無疑會起重要作用。現已從油浸土壤中分離出許多細菌,它們具有ω-氧化酶系統,可用來清除海水表面的大量浮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