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跟骨骨折術後的康復指南
跟骨是足骨中最大的附骨,跟骨骨折為跗骨骨折中最常見者,約佔全部跗骨骨折的60%。多由高處跌下,足部著地,足跟遭受垂直撞擊所致。其中大部分骨折涉及距下關節面,預後較差,致殘率高。
【治療】
1、非手術治療適應證:移位不明顯的跟骨骨折,骨折移位2mm;後關節面仍然相連於粗隆骨折塊上的骨折;骨折時間在損傷後5天內;嚴重的開放性骨折。
(1)用彈力綳帶包紮傷足,抬高患肢。鼓勵早期開始患肢功能運動及架拐負重。
(2)骨牽引治療跟骨結節持續牽引下,按早期活動原則進行治療。
(3)手法復位,足跖屈使斷面對位,用石膏靴固定於輕度跖屈位4~6周。
2、撬撥復位方法適應證:骨折塊與載距突分離的骨折;骨折線沒有跨越或壓縮後關節面;跟骨後結節撕脫性骨折。
3、切開復住內固定
(1)適應證:關節面不平整,台階1mm;跟骨長度短縮明顯;跟骨寬度增加lcm;跟骨高度降低超過1.5cm;Bohler角15°。
(2)主要手術方法:鋼板螺絲釘內固定、距下關節融合術、植骨術等。
【康復技巧】
1、術後第l天 患者術後不給予石膏外固定,抬高患肢,行腓腸肌、脛骨前肌等長收縮練習。
2、術後第2天 進行踝關節屈伸活動,每天活動80~100次,共分2階段完成,上、下午各訓練一階段。踝關節屈伸以主動鍛煉為主,被動鍛煉為輔。鍛煉時勿用力過大,以防發生運動損傷。由於術後早期(術後24小時至傷口拆線)為傷口局部炎性反應最明顯時期,為減輕傷口紅腫、滲出,可同時給予局部傷口紫外線照射治療,使用一級紅斑量(2~3MED)照射,治療頻率為隔日1次,照射前解開包紮紗布顯露傷l2,照射完畢後常規消毒換葯。
3、術後第3天 開始在CPM機上進行踝關節持續被動屈伸功能訓練。首先從無痛或微痛角度開始,運動范圍根據患者對疼痛耐受程度而定,一般活動范圍在一25°~0°(0°為中立位,背伸為正值,跖屈為負值)之間。整個被動運動過程緩慢進行,每天訓練l次,每次訓練l小時;當CPM訓練結束後,囑患者將患肢平放於床上,將患足稍墊高,並即刻冰敷踝關節20~30分鍾。上述CPM治療共持續3~4天。
4、術後第5~6天起 患者CPM活動范圍每天增加l°,每天活動2次,每次l小時,共持續3周;術後2周患者拆線時,其踩關節屈曲范圍一般能達到一35°~5°。在患肢無明顯腫脹情況下,對患者施行輕柔、緩慢踝部按摩,防止躁關節軟組織粘連,同時進行足部抗阻力訓練以增強踝關節各肌群肌力。
5、術後1周開始 患者拄雙拐進行部分負重下地行走訓練,每天2~3次,每次30分鍾。
6、術後6周 棄拐,患者在姿勢鏡前進行平衡功能訓練,待患者能自行保持平衡後鼓勵其正常行走。患者在行走訓練過程中,嚴格遵循無負荷主動運動,部分抗阻力練習,完全負重主動活動練習過渡原則,同時還穿插進行屈髖、屈膝、踢腿、上下樓梯等訓練。?
❷ 足跟骨折手術撬正鋼板固定,術後多長時間可以下地行走
還是進行功能鍛煉吧,下面的內容可參考下,
術後盡早進行系統合理的功能鍛煉,不僅能維持機體正常的生理功能水平、加快骨折癒合、防止毗鄰末受傷關節的功能障礙,更重要的是可以防止因肌肉粘連、關節僵硬及肌肉萎縮所引起的受傷關節的功能障礙,最大限度地恢復患者的肢體功能。四肢骨折,尤其是關節及關節周圍骨折術後的康復,最重要的是關節活動度和肌力的訓練。
早期關節活動度訓練要以被動活動為主,應掌握循序漸進的原則,有條件可使用持續被動活動機進行功能鍛煉。術後3天可開始逐步加強主動的關節活動。康復訓練要逐步加大並維持關節的最大活動度,切忌小范圍快節奏活動,這樣不僅無助關節活動度的改善,而且對骨折局部也有影響。
肌力訓練以主動鍛煉為主。人體上下肢的功能各有側重,下肢的主要功能是負重,但在下肢骨折癒合前如果過度負重會造成固定物松動、折斷,所以下肢骨折的康復一定要遵循「早活動、晚負重」的原則。
股四頭股是大腿前側的一塊重要肌肉,傷後和術後如果長時間不活動很容易萎縮,而且一旦萎縮很難恢復,直接影響功能康復結果。股四頭肌的鍛煉應以等長收縮為主,即肌肉收縮時關節不運動。鍛煉時當肌肉達到最大收縮時要保持幾秒鍾,然後放鬆,再收縮,要練到肌肉酸痛為止,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❸ 跟骨骨折多久取鋼板
跟骨骨折以後一般需要一年左右可以將鋼板取出。跟骨骨折是臨床常見的一種外傷形式,多由於患者從高處跳落時雙跟骨著地,如果地面較硬時容易引起跟骨骨折的發生。患者可以表現為足跟部疼痛、腫脹、畸形、活動受限等臨床表現,需要行X線、CT、核磁共振明確診斷,一般跟骨骨折發生以後極容易被忽視,患者多採取保守方式自行進行處理,一般症狀會持續存在並加重。
正確的處理方式是跟骨骨折後多採取手術的方式進行治療,植入鋼板恢復跟骨的大體形態,通常鋼板在骨折癒合之後一年左右可以取出,使患者逐漸恢復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