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Q355B是什麼材質
鋼材。
Q355B大口徑厚壁鋼管中的一種材質。過去無縫鋼管的一種叫法。所代表的為這種鋼材中的碳的含量在0.16%左右。而Mn單獨提出來,是因為五大元素(碳C,硅Si,錳Mn,磷P,硫S)中,錳的含量高,才單獨提出來。
厚壁鋼管主要特性:綜合性能好,低溫性能好,泠沖壓性能,焊接性能和可切削性能好。
(1)隧道高壓水箱鋼板厚度是多少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1、低壓用氧導致氧管負壓、氧槍噴孔堵塞,都易由高溫熔池產生的燃氣倒罐回火,發生燃爆事故。因此,應嚴密監視氧壓。多個爐子用氧時,不要搶著用氧,以免造成管道回火。
2、Q355B方矩管煉鋼過程中所需要的原材料、半成品、成品都需要起重設備和機車進行運輸,這個過程中有很多危險因素。所以廠房設計時考慮足夠的空間,注意設備革新,加強維護。還要提高工人的操作水平,嚴格遵守安全生產規程。
3、鋼水、鐵水、鋼渣以及煉鋼爐爐底的熔渣都是高溫熔融物,與水接觸就會發生爆炸。防止熔融物遇水爆炸的主要措施是,對冷卻水系統要保證安全供水,水質要凈化,不得泄漏,物料、容器、作業場所必須乾燥。
② 止水鋼板和止水條一般安裝在什麼位置
安裝在地下室、鋼筋混凝土水箱、箱型基礎等處。
當外面有地下水或盛水的池施工時,底板與外牆板、地下一層與地下二層之間的混凝土是分開澆搗的,下次再澆搗牆板混凝土時,就有一條施工冷縫,當這條縫的位置在地下水位線以下時,就容易產生滲水。
鋼板止水帶即在澆築下層混凝土時,預埋300mmx3mm的鋼板,其中有10-15cm的上部露在外面,在下次再澆築混凝土時把這部分的鋼板一起澆築進去,起到阻止外面的壓力水滲入的作用。
一般鋼板止水帶是採用冷軋板作為母材,因為冷板厚度能夠均勻,熱板一般厚度達不到均勻的程度,厚度一般為2毫米或者3毫米,長度一般加工成3米長或者6米長,一般為三米好運輸。止水鋼板對焊接節點要求較高,不能出現漏點,影響防水性能。
(2)隧道高壓水箱鋼板厚度是多少擴展閱讀:
安裝注意事項:
1、在安裝對有預留式的粘貼方式,在先澆混凝土中需預留上止水條安放槽(可在模板中釘木條預留)。拆除先澆混凝土模板後,清除表面,使縫面無水、干凈、無雜物。
2、將止水條嵌入預留槽內。如不預留槽,對垂直縫可加用粘結劑全長粘貼,或用水泥釘加木條固定止水條;對水平縫可直接粘貼於混凝土表面。止水條粘貼以後應盡快澆注混凝土。 在安裝粘貼過程中,應防遇水膨脹止水條受污染和受水的作用膨脹,以免影響使用效果。
3、該產品預置於混凝土施工縫、後澆縫的界面上,二次澆築混凝土後(即被混凝土包裹的狀態下)遇水膨脹能徹底堵塞、阻隔滲漏水源。膨脹倍率高,移動補充性強。置於施工縫,後澆縫的該止水條具有較強的平衡自愈功能,可自行封堵因沉降而出現的新的微小裂隙。
4、對於已完工的工程,如果縫隙滲漏水,可用該止水條重新堵漏。防水、抗滲效果優於傳統的鋼板、橡膠及塑料止水帶,且施工方法簡便易行,省工省時。主體材料為無機礦物原料,具有耐老化、抗腐蝕、無污染等特性。
③ 管節預制
沉管隧道施工最先開工的工序應是預制場(臨時干塢)准備和管節預制,可以認為這兩道工序是沉管整個施工過程中的最基礎工序。兩岸岸上段結構、洞口建築及道路工程和沉管段的基槽開挖可根據情況同步進行。
一、干塢
干塢是塢底低於水面的水池式建築物,是修建矩形沉管隧道的必需場所。通常是在隧址附近開挖一塊低窪場地用於預制隧道管段。干塢是一項臨時性工程,隧道施工結束後便完成其使命。干塢是頂制管節的場地,塢內設有混凝土拌和站以及骨料、水泥、鋼材等各種原材料的堆放和儲藏的倉庫、各種機加工車間以及完善的交通、供電、防火、防洪等設施。
1.干塢位置選擇原則
(1)應距隧址較近,且干塢附近的航道具備浮運條件,以便管節浮運和縮短運距。
(2)干塢附近應具備浮存系泊若干節預制好的管節的水域。
(3)具備適合建造干塢的地質條件,即場地土應具有一定的承載力,不會產生過大或不均勻沉降,同時亦要有利於干塢擋土圍閉(或放邊坡)及防滲工程實旅,盡量縮短工期和降低造價。
(4)交通運輸方便,具有良好的外部施工條件。
(5)征地拆遷費用較低,具有可重復利用的開發價值。
2.干塢規模的確定
干塢規模分大型干塢和小型干塢。大型干塢又叫一次性預制管段干塢,小型干塢又叫分次完成管段干塢。
一次性預制管段是在干塢內一次完成所有管段的製作,因只需放一次水進塢,干塢不需要採用閘門,僅用土圍堰或鋼板樁圍堰作塢首。管段出塢時,拆除塢首圍堰便可將管段浮運出塢。這種干塢規模較大、佔地多、投資高,適合於工程量小、管段數量少、土地使用價格低的工程。對於管節數量多、管節長度大的沉管隧道,如需一次完成所有管段而隧址附近又無合適的大塢址時,也可同時建造兩個干塢。如上海外環路隧道共預制 7個管節,分別在不同的區域設A、B兩個干塢,同時施工,A塢製作 2 節,B塢製作 5 節,面積分別為4×104m2和8×104m2。
分次預制管段是在干塢內分多批次製作管段,每批次管段預制完成,就放一次水進塢,使之浮運出塢,干塢的塢門需多次開啟。這種干塢規模小,佔地少,造價低,重復使用率高,而且有利於與其他施工程序配合以縮短工期。但這種方式若不採用啟閉式塢門(閘門),則修復塢門難度大,若採用閘門式塢門,造價又比較高;先批出塢沉放的管段需待幾個月時間才能與後批管段相接,不利於先沉放管段的穩定,其安全難於保證;已開挖的基槽,可能會已有回淤,影響後批管段基礎的質量;干塢反復灌水、排水,影響塢牆的穩定性。
干塢的規模應根據施工組織、經濟性、管節長度及沉管段長度(即管節數量)等情況而定。
如果要求工期很短的話,干塢的規模要很大,一次封堤即可把所有管節全部預制完畢。若沉管段較長,亦即管節數較多時,一次預制完畢全部管節,需要干塢面積就甚大,干塢處理工程量和投資都將增加。
沉管段長、管節數多的情況,一般就需要分二、三、四、五批管節來進行預制。這就需作出干塢工程規模與管節分多少批預制的方案比較,找出既能滿足施工組織的工期需要、又能節省干塢工程投資的方案。為了不使一個干塢的規模過大,對於沉管段較長、管節數較多的沉管隧道亦可考慮設置兩個干塢來預制管節,從而滿足施工工期的需要。
(1)決定干塢規模的具體因素有:①管節長度l、寬度e;②一次預制管節數量n;③管節端部的間距離f;④管節側面的間距c;⑤管節端部至干塢兩端邊坡底的距離d、g;⑥干塢邊坡頂面至塢底的車輛運輸路線,塢底內車輛運輸路線;⑦塢底內管節預制設備(包括模板台車、模板、模板外支撐系統等)。
(2)其他因素。干塢邊玻頂面附屬設施,也是決定干塢規模的重要因素,它們包括:①粗、細骨料堆放場地(包括遮陽設施)、水泥倉庫;②混凝土攪拌站、混凝土輸送設備;③碼頭;④鋼筋加工場;⑤起吊設備;⑥施工用電設備;⑦管節在干塢內起浮後的系泊設施。
3.干塢的構造
1)邊坡
干塢是一項臨時性工程,故其周邊一般採用天然土坡或者進行簡單的護坡,必要時可加鋪塑料薄膜植草皮、格柵或砌石等,以防雨水沖刷。個別情況下也可用鋼板樁圍堰或設混凝土防滲牆。邊坡的確定要進行抗滑穩定性的驗算。為保證邊坡的穩定安全,一般設井點降水。在分批預制管段的小型臨時干塢中要特別注意干塢抽水時的邊坡穩定性問題。
2)塢底
塢底要有足夠的承載力,要提前進行工程地質和水文地質勘察,進行土工試驗。一般情況下,管段作用在塢底上的附加荷載並不大,大多不超過80~90kPa,小於塢底的初始應力,地基強度可滿足要求。因此,塢底常只是先鋪一層干砂,再在砂層上鋪設一層20~30cm厚的無筋混凝土或鋼筋混凝土。在採用混凝土底板時,還要在管段底下鋪設一層砂礫或碎石,以防管段起浮時被「吸住」。
3)塢首和塢門
干塢的塢壁三面封閉,臨水一面為塢首。在大型干塢中,因一次性預制所有管節,故可用土圍堰或鋼板樁圍堰作塢首,不設塢門,管段出塢時,局部拆除塢首圍堰就可將管段逐一拖運出塢。在分次預制管段的干塢中,既要設塢首也要設塢門。塢首常為雙排鋼板樁圍堰(臨河、海側和臨塢側各一排),塢門可用單排鋼板樁。每次拖運管段出塢時,將此段單排鋼板樁臨時拔除,將管段拉出,再恢復塢門。若考慮多次利用的開閉方便,可採用能上下移動的浮箱式塢門(閘門)。
4)其他
干塢內外要修築車道,以便運送設備、機具及材料。為防止塢內積水,塢底設有明溝、暗溝和集水井等,塢外要設置截水溝和排水溝。
4.干塢的施工
干塢施工一般採用「干法」進行干塢內的土方開挖,具體步驟為:先沿干塢的四周做混凝土防滲牆,隔斷地下水,然後用推土機、鏟運機從裡面向塢口開挖,挖出的一部分土用來回填作塢堤,大部分土運至棄土場。塢底和塢外設排水溝、截水溝和集水井。坡面用塑料薄膜滿鋪並壓砂袋,以防雨水沖刷。塢底鋪砂、碎石,再用壓路機壓實並平整,塢內修築車道。
二、管段製作
沉管管段是在地面預制的,所以其基本工藝與地上製作其他大型鋼筋混凝土構件類似。由於沉管預制管段採用浮運沉放的施工方式,而且最終是埋設在河底水中,因此對預制管段的對稱均勻性和水密性要求很高。為保證浮運和下沉,管段上還要設置端封牆和壓載設施。
1.鋼殼混凝土管段製作
鋼殼混凝土管段有單層和雙層兩種,不管單層或雙層,施工時都是先預制鋼殼,然後將鋼殼拖運滑行下水,接著在水中於懸浮狀態下澆注混凝土。管段的外鋼殼(厚 12mm)既是澆注混凝土的外模,又是防水層,因此要保證鋼殼的焊接拼裝質量,保證不漏水。鋼殼可在造船廠的船台上製作。
2.矩形管段的製作
由於目前使用矩形管段的隧道較多,故本節主要介紹矩形管段的製造。矩形鋼筋混凝土管段一般在臨時干塢中預制,製作完成後往干塢內灌水使管段浮起,然後拖運管段至隧址沉放。管段製作對混凝土施工要求很嚴格,要保證干舷和抗浮安全系數以及防水要求。
1)管段的對稱、均勻性控制
管段製作時對稱性控制是為了確保矩形管段在浮運時有足夠的干舷。管段在浮運時,為了保證穩定,必須使管段頂面露出水面,具有一定干舷,管段遇風浪發生傾斜後,會自動產生一個反傾力矩,使管段恢復平衡。
矩形管段在浮運時的干舷高度只有 10~15cm,如果管段重度變化幅度稍大(超過1%以上),管段常會浮不起來,故需嚴格控制混凝土的密實度及其均勻性,在澆注混凝土的全過程中實行嚴密的實時監測。
此外,如果管段的板、壁厚度的局部偏差較大,或前後、左右的混凝土密度不均勻,管段就會傾斜。因此需採用大剛度的模板,模板的製作與安裝須達到高精度要求。
2)管段的水密性控制
水密性控制的目的是為了確保管段的防水性能,使隧道投入使用後無滲漏。管段的防水按材料分有剛性防水、柔性防水;按防水部位分有外防水、結構自防水和接縫防水。
(1)外防水。
外防水要求不透水、耐久、耐壓、耐腐蝕、能適應溫度變化、施工方便、比較經濟。外防水分剛性防水和柔性防水。剛性防水主要用鋼板或塑料板防水,柔性防水主要用卷材和塗料防水。矩形鋼筋混凝土管段最初採用四邊包裹鋼殼防水,後又陸續改為三邊包裹鋼殼(頂板上的鋼殼改為柔性防水層)、單邊鋼板防水(底板為鋼板,其他三邊用柔性防水)。鋼殼防水耗鋼量大,焊縫可靠性不高,易銹蝕,因此近年來僅在管段底板下用鋼板防水的工例越來越多,有的已採用高強度 PVC塑料板代替底鋼板,從而解決了這些問題。
卷材防水是用膠料把多層瀝青卷材或合成橡膠類卷材膠合成的黏式防水層。最初的柔性防水層是使用瀝青油氈,以織物卷材為主,20世紀50年代發展為玻璃纖維布油氈,它以玻璃纖維布為胎,浸塗瀝青製成,性能優越,價格僅稍高於瀝青油氈,但更適合於沉管隧道。20世紀60年代開始採用合成異丁橡膠卷材作為防水材料,其厚度僅 2mm。卷材的層數視水頭大小而定,當水底隧道的水下深度超過 20m 時,卷材層數達 5~6 層之多,若精心施工,三層亦已足夠。卷材防水施工工藝較繁,且在施工操作過程中稍有不慎就會造成「起殼」而返工。
塗料防水是直接將塗料塗於管段的側面和頂面進行防水,操作工藝簡單,而且在平整度較差的混凝土面上也可以直接施工。由於其延伸率不夠,目前尚未普遍推廣。
(2)結構自身防水。
管段的結構自身防水主要以防水混凝土為主。提高管段自身防水的措施在於控制管段混凝土在澆注凝結過程中產生的裂縫。裂縫產生的原因主要是變形,這些變形包括溫度(水化熱、氣溫、生產熱、太陽輻射)、濕度(自身收縮、失水干縮、炭化收縮、塑性收縮等)、地基變形等引起的變形。解決裂縫問題的措施主要是混凝土配製、控制溫差、施工期間的特殊措施等。混凝土的配製應選用低水化熱水泥(如礦碴水泥),減少水化熱;在滿足混凝土強度和滲透性要求的前提下,盡量減少水泥用量,大多數情況下,水泥用量為250~300kg/m3;當使用粗骨料時,為保證鋼筋周圍混凝土的密實度,需限制最大粒徑,減少摻入水量,降低水灰比,降低單位時間的水化熱量,但為不降低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常摻加增塑劑和加氣劑。控制溫差可減小因溫度變化引起的裂縫。溫差主要由水泥的水化熱和氣溫的變化產生。由於水化熱作用,可使管段四周圍壁中心部位的溫度比其外層的高,降溫時外層混凝土的收縮也會比中心部位混凝土的收縮大,因而將產生拉應力而開裂;在澆注底板以上側牆時,邊牆因水化作用而升溫,產生膨脹變形,當混凝土凝固並冷卻下來時會發生收縮,如果冷卻不均勻或受到已凝固底板的約束,在邊牆與底板結合處就會出現豎向裂縫。周圍環境溫度的變化會在側牆、底板和頂板處出現溫度梯度,在混凝土中引起溫度應力。
(3)接縫防水。
管段接縫有三種:底板與側牆之間的縱向施工縫、一節管段中分段澆注的橫向變形縫和管段與管段之間的對接縫。底板與側牆之間縱向施工縫是防水的薄弱環節,大多數情況下安裝一根鋼帶確保防水效果,並在施工過程中實時監測。
3.端封牆
在管段澆注完成、模板拆除後,為了便於水中浮運,需在管段的兩端離端面 50~100cm處設置封牆,通常叫端封牆。封牆可用木材(已很少採用)、鋼材或鋼筋混凝土製成,也有的採用鋼梁與鋼筋混凝土復合結構。採用鋼筋混凝土封牆的好處是變形小、易於防滲漏,但拆除時比較麻煩,而鋼封牆採用防水塗料解決了密封問題後,裝、拆均比鋼筋混凝土封牆方便得多。
端封牆上設有鼻式托座(簡稱鼻托)、排水閥、進氣閥、出入人孔以及拉合結構。排水閥設在下面,進氣閥設在上面,人員出入孔應設置防水密閉門並應向外開啟。
4.壓載設施
由於管段浮運就位後要沉放到水底,靠管段本身的重量不能克服水的浮力時,需對管段進行載入。載入可用石碴、礦碴壓載,也可用水箱來壓載。用水箱壓載簡單方便,採用較多。壓載水箱在管段上對稱設置,每節管段至少要設 4個水箱,對稱布置在管段四角,使管段保持平衡,平穩地下沉。壓載水箱可採用全焊鋼結構,不易滲漏,但不易拆除。拼裝式水箱便於安裝拆卸,可重復使用。壓載水的容器要在封牆安裝之前設置在管段內部。水箱的容量及數量取決於管段干舷的大小、下沉力的大小,以及管段基礎處理時抗浮所需的壓重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