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鋼筋設計屈服強度怎麼計算
屈服強度計算:用拉伸試驗讀取的下屈服點力值(n),除以試件截面面積(㎜²),所得即屈服強度。單位
n/㎜²
Ⅱ 圓鋼的屈服強度怎麼計算
不用你算哪,不同的鋼材的屈服強度是給定的Q235等
單位屈服強度知道了,不就解了嗎
Ⅲ 鋼材的屈服強度是怎麼
用一根鋼棒受到兩端作用的拉伸力來舉例:
首先,鋼棒會經歷彈性變版形階段,即鋼權棒的伸長量隨拉力的增加而等比例增加。
當拉力超過一個臨界點後,鋼棒的伸長量與拉力的增大量開始不成比例。出現拉力只提高很少,鋼棒卻伸長了很多,好像鋼棒的材質忽然變軟了一樣,這就表明鋼材開始進入了屈服階段。
後面再增大拉力,還有硬化階段,縮頸階段,最後到斷裂。
具體可以參考屈服強度的網路,http://ke..com/view/72126.htm,或者查《材料力學》。
Ⅳ 怎麼算鋼筋屈服強度
屈服強度又稱為屈服極限 ,是材料屈服的臨界應力值。
(1)對於屈服現象明內顯的材料,屈容服強度就是屈服點的應力(屈服值);
(2)對於屈服現象不明顯的材料,與應力-應變的直線關系的極限偏差達到規定值(通常為0.2%的永久形變)時的應力。通常用作固體材料力學機械性質的評價指標,是材料的實際使用極限。因為在應力超過材料屈服極限後產生頸縮,應變增大,使材料破壞,不能正常使用。
當應力超過彈性極限後,進入屈服階段後,變形增加較快,此時除了產生彈性變形外,還產生部分塑性變形。當應力達到B點後,塑性應變急劇增加,應力應變出現微小波動,這種現象稱為屈服。這一階段的最大、最小應力分別稱為上屈服點和下屈服點。由於下屈服點的數值較為穩定,因此以它作為材料抗力的指標,稱為屈服點或屈服強度(ReL或Rp0.2)。
有些鋼材(如高碳鋼)無明顯的屈服現象,通常以發生微量的塑性變形(0.2%)時的應力作為該鋼材的屈服強度,稱為條件屈服強度(yield strength)。
所以,如果其它的外部和內部條件都一樣的話,內徑尺寸增加0.1mm對屈服強度沒有任何影響.
Ⅳ 屈服強度怎麼計算
屈服強度、上屈復服強度、下屈服強度可制以按以下公式來計算:
屈服強度計算公式:Re=Fe/So;Fe為屈服時的恆定力。
上屈服強度計算公式:Reh=Feh/So;Feh為屈服階段中力首次下降前的最大力。
下屈服強度計算公式:ReL=FeL/So;FeL為不到初始瞬時效應的最小力FeL。
試驗時,當測力度盤的指針首次停止轉動的恆定力或者指針首次回轉前的最大力或者不到初始瞬時效應的最小力,分別對應著屈服強度、上屈服強度、下屈服強度。
(5)鋼材屈服強度怎麼算擴展閱讀:
金屬材料發生屈服現象時的屈服極限,亦即抵抗微量塑性變形的應力。對於無明顯屈服的金屬材料,規定以產生0.2%殘余變形的應力值為其屈服極限。
大於此極限的外力作用,將會使零件永久失效,無法恢復。如低碳鋼的屈服極限為207MPa,當大於此極限的外力作用之下,零件將會產生永久變形,小於這個的,零件還會恢復原來的樣子。
大於屈服強度的外力作用,將會使零件永久失效,無法恢復。如低碳鋼的屈服極限為207MPa,當大於此極限的外力作用之下,零件將會產生永久變形,小於這個的,零件還會恢復原來的樣子。
Ⅵ 鋼材的屈服強度
常規試樣直徑12.5,長度220,標距50,在液壓拉伸機上拉至斷裂,其最大力與工作面截面面積比值就內是抗拉強度,屈服容強度是在金屬發生明顯的塑性變形0.2%的變形量後所得的力的大小和截面面積的比值,單位採用公制,N,mm
Ⅶ 怎麼計算鋼的屈服強度
你好,鋼材的屈服強度技術資料已經形成那個國家標准,並且導出於回SI國際單位制.因此,不需要你計答算,也沒有計算的公式,它是一個定值,是通過物理實驗對材料進行穩定有效的拉伸,在其突然形變時施加的力度,就是鋼材的屈服強度,也叫做屈服點.你可以在設計時參照GB/T699-1999,這個技術文獻是針對 優質碳素結構鋼的,如果你設計的是其他材料,請參閱其他文件.GB/T8731-1988,GB/T6478-2001,GB/T716-1989.
Ⅷ 鋼筋屈服強度值怎麼求
鋼筋拉伸試驗,從拉伸圖上可以明顯看到,鋼筋在整個拉伸過程中有四回個階段:比例答(彈性)階段、屈服階段、強化階段、頸縮階段。
當拉伸到荷載不再增加,或上下波動時,即進入屈服階段,「不計初始瞬時效應的最小值」即為下屈服荷載,用該荷載值(KN)除以鋼筋截面積就是屈服強度值。
Ⅸ 鋼筋屈服點、抗拉強度、伸長率、怎麼算帶公式。
屈服強度:.5*1000N/(16²π/4mm²)=360.77 MPa
抗拉強度:108*1000N/(16²π/4mm²)=537.4MPa
延伸率:(96-80)/80=20%
屈服強度:
是金屬材料發生屈服現象時的屈服極限,亦即抵抗微量塑性變形的應力。對於無明顯屈服的金屬材料,規定以產生0.2%殘余變形的應力值為其屈服極限,稱為條件屈服極限或屈服強度。
大於此極限的外力作用,將會使零件永久失效,無法恢復。
抗拉強度:
是金屬由均勻塑性變形向局部集中塑性變形過渡的臨界值,也是金屬在靜拉伸條件下的最大承載能力。
表徵材料最大均勻塑性變形的抗力,拉伸試樣在承受最大拉應力之前,變形是均勻一致的,但超出之後,金屬開始出現縮頸現象,即產生集中變形。
伸長率:
是指在拉力作用下,密封材料硬化體的伸長量占原來長度的百分率(單位:%)。
(9)鋼材屈服強度怎麼算擴展閱讀
屈服點
低屈服點鋼作為消能抗震設計中主要部件的製作材料,其研製、發展自20 世紀90 年代以來受到廣泛關注,並在鋼種的研製和工程應用方面取得顯著進展。
低屈服點鋼採用接近工業純鐵的成分設計,通過晶粒粗化及添加少量Ti、Nb 固定C、N 原子以降低其對位錯運動的阻礙作用。Ti 在鋼中可依次形成TiN→Ti4C2S2→TiS 和TiC,所有多餘的Ti(Ti-3.42N-1.5S)最後可以形成TiC。
台灣中鋼的研究表明,鋼中多餘的Ti 量達到0.03%或者與3.99C 比值為2 時,鐵素體晶粒尺寸顯著增加,認為較多的Ti 使得TiN、TiS 和TiC 等顆粒粗化從而失去晶界釘扎作用。
低屈服點鋼按其屈服強度基本可以劃分為100MPa、160MPa 和225MPa。
抗拉強度的實際意義:
2、對脆性金屬材料而言,一旦拉伸力達到最大值,材料便迅速斷裂了,所以σb就是脆性材料的斷裂強度,用於產品設計,其許用應力便以σb為判據。
3、σ的高低取決於屈服強度和應變硬化指數。在屈服強度一定時,應變硬化指數越大,σb也越高。
4、抗拉強度σb與布氏硬度HBW、疲勞極限
Ⅹ 鋼材屈服強度值是怎麼換算你出來的,有公式可以借鑒嗎
當應力超過彈性極限後,變形增加較快,此時除了產生彈性變形外,還產生部分塑性變形。當應力達到B點後,塑性應變急劇增加,曲線出現一個波動的小平台,這種現象稱為屈服。這一階段的最大、最小應力分別稱為上屈服點和下屈服點。由於下屈服點的數值較為穩定,因此以它作為材料抗力的指標,稱為屈服點或屈服強度。
有些鋼材(如高碳鋼)無明顯的屈服現象,通常以發生微量的塑性變形(0.2%)時的應力作為該鋼材的屈服強度,稱為條件屈服強度
國家標准GB/T228-2002《金屬材料 室溫拉伸試驗方法》已於2002年頒布實施。這一新國家標準是合並修訂國家標准GB/T228-1987《金屬拉伸試驗方法》、GB/T3076-1982《金屬薄板(帶)拉伸試驗方法》和GB/T6397-1986《金屬拉伸試驗試樣》三個標准為一個標准,它等效採用了國際標准ISO6892:1998《金屬材料 室溫拉伸試驗》,也是GB/T228第三次修訂。GB/T228-2002包括的技術內容和要求與原三個標准有較大的不同,尤其在性能名稱和符號、抗拉強度定義、試驗速率、性能結果數值的修約方面變動較大。而且,新標准中增加了引用標准和關於試驗方法准確度方面闡述的內容。為了更好地貫徹實施GB/T228-2002,將該標準的要點和實施中需注意之點說明如下。
2 GB/T228-2002標準的適用范圍
標准適用於金屬材料(包括黑色和有色金屬材料,但不包括金屬構件和零件)室溫拉伸性能的測定,試樣或產品的橫截面尺寸≮0.1mm。對於小橫截面尺寸的金屬產品,例如金屬箔、超細絲和毛細管等的拉伸試驗需要雙方協議。其原因在於:①橫截面小的產品,按照標准中建議的量具分辨力要求不能滿足附錄A和附錄C規定橫截面測定準確度在±1%和±2%以內的要求。②試樣標距採用常規的劃細線、打小沖點等方法進行標記不可行。③常用的引伸計不適用於此類型產品試樣的試驗。試樣的夾持方法需要特殊夾頭等。
3 室溫的溫度范圍
標准中規定室溫的溫度范圍為10-35℃,超出這一范圍不屬於室溫。對於材料在這一溫度范圍內性能對溫度敏感而採用更嚴格的溫度范圍試驗時,應採用23±5℃的控制溫度。上述10-35℃的溫度范圍實質是指容許的試樣溫度范圍,只要試樣的溫度是在這規定的室溫范圍內便符合標准要求。
4 標准中的引用標准
標准中的第二章引用了6個國家標准,即:
GB/T2975-1998鋼及鋼產品 力學性能試驗取樣位置和試樣制備(eqv ISO377:1997)
GB/T8170-1987數值修約規則
GB/T12160-2002單軸試驗用引伸計的標定(idt ISO9513:1999)
GB/T16825-1997拉力試驗機的實驗(idt ISO7500—1:1986)
GB/T17600.1—1998鋼的伸長率換算 第1部分:碳素鋼和低合金鋼(eqv ISO2566—1:1984)
GB/T17600.2—1998鋼的伸長率換算 第2部分:奧氏體鋼(eqv ISO2566—2:1984)
標准中通過注日期引用的這6個國家標準是構成GB/T228—2002標准本身不可缺少的部分,應遵照被引用的6個標准中的相關規定和要求,其中被引用的5個標准分別等同和等效相應的國際標准。目前,GB/T8170—1987《數值修約規則》還沒有相對應的國際標准。
5 性能和術語定義
5.1性能定義
為了與國際接軌,性能的定義按照國際標準的規定。與原GB/T228—1987相比較,屈服強度與抗拉強度的定義有明顯差異,其他性能的定義無實質性差異。
新標准將抗拉強度定義為相應最大力(Fm)的應力,而最大力(Fm)定義為試樣在屈服階段之後所能抵抗的最大力;對於無明顯屈服(連續屈服)的金屬材料,為試驗期間的最大力。按照這一定義,如圖1所示的拉伸曲線,最大力應為曲線上的B點,而不是舊標准中的取其A點的力(上屈服力)計算抗拉強度。
新標准中屈服強度這一術語的含義與舊標准中的屈服點有所不同,前者是泛指上、下屈服強度性能;而後者既是泛指屈服點和上、下屈服點性能,也特指單一屈服狀態的屈服點性能(σs)。因為新標准已將舊標准中的屈服點性能σs歸入為下屈服強度ReL(見標准中的圖2d)。所以,新標准中不再有與舊標准中的屈服點性能(σs)相對應的性能定義。也就是說新標準定義的下屈服強度ReL包含了σs和σsL兩種性能。 參考資料:http://ks.cn.yahoo.com/question/13080203021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