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在象州縣做什麼生意好
象州縣發展的還是很不錯的,市場很大,適合產品也真的挺多的,建議先對象州縣的市專場先做一個調研,先屬看看現在當地哪些行業的競爭大,哪些行業比較熱門,在熱門的行業去找一個冷門的項目也不錯,不妨看一下你自己有什麼特長,對什麼比較熟悉,那就可以考慮去做這種適合你自己的生意或者項目。
『貳』 象州縣的經濟概況
2012年全縣完成地區生產總值83.85億元,增長13%;財政收入5.42億元,增長1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70.2億元,增長34.5%;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22065元,增長10.2%;農民人均純收入6734元,增長14%;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6.7億元,增長16%;完成工業總產值100.17億元,增長14.6%。
2013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82.57億元,增長3.1%,增速在全市各縣(市、區)排名第二,人均地區生產總值(28420元)在全市排名第一;財政收入5.88億元,增長8.5%,增速排在全市第一位;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63.27億元,增長26.7%,增速排在全市第二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8.33億元,增長9.7%;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161元,增長9.5%;農民人均純收入7541元,增長12%;金融機構存款余額60.1億元,增長15.7%;貸款余額36.1億元,增長29.4%,增速排在全市第一位。完成工業總產值84.62億元,工業增加值31.17億元。
2014年全縣完成地區生產總值91.3億元,增長11.1%;工業總產值98.4億元,增長16.3%;工業增加值35.7億元,增長16.1%;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74.6億元,增長19.5%;財政收入6.02億元,增長2.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0.5億元,增長11.2%;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021元,增長7.7%;農民人均純收入8197元,增長8.7%。金融機構存款余額68.9億元,增長14.7%;貸款余額36.1億元,增長16.5%。 縣境地處亞熱帶,有發展工業的資源優勢和地理位置優勢,農副土特產品如甘蔗、烤煙、水果及建材和金屬礦產銅、鎢、錳等資源豐富,可為工業生產提供較充足的生產原料;縣境地域與南寧毗鄰,縣城距離南寧市區僅37公里。公路交通比較發達,工業生產所需原料和工業產品易於集散,為工業生產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解放前至解放初期,全縣僅有一些手工業作坊,主要是煙絲加工、土法製糖、鐵木農具製造、釀酒、紡織、縫紉等。金、鎢、銅等礦產初步開采。1949年全縣手工業總產值折新版人民幣計僅76萬元(總產值按1957年不變價格計算,下同)。1951年,工業總產值123萬元,比1949年增61.84%。1952年,工業企業發展到12家,產值160萬元,比1951年增30.1%;其中全民所有制工業產值17萬元,佔全部工業總產值10.6%。1957年,工業企業發展到19家,工業產值430萬元,為1949年的5.7倍。1953—1957年全縣工業總產值平均每年增長21.8%。1958年工業「大躍進」,一度興辦了眾多工廠,由於違背經濟客觀規律,盲目「躍進」,產值下降,當年工業總產值360萬元,僅是1957年的83.7%;其中重工業產值148萬元,比1957年增3.8倍,而輕工業產值212萬元,僅為1957年的53.1%。1961年,貫徹中共中央「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開始對國民經濟進行調整後,工業產值下降,全縣工業總產值764萬元。1964年,國民經濟逐漸恢復,工業相應得到恢復和發展,年產值回升到461萬元。1965—1966年,工業基本建設投資351萬元,1969—1971年,工業基本建設投資940萬元,平均每年313.3萬元。1971年,工業企業發展到72家,工業產值2742萬元(總產值按1970年不變價格計算,下同),為1963年的6.5倍。70年代中後期,又先後興辦機製糖廠、澱粉廠、磚瓦廠等企業,全縣工業產值持續增長。1972—1975年,投資總額902萬元,平均每年225.5萬元。1975年工業總產值達5616萬元,為1971年的204.8%。1976—1978年,投資總額987萬元,平均每年329萬元。1979年全縣鄉以上辦的企業達130家,工業總產值8217萬元,為1975年的146.3%、1971年的299.7%。
1979年和1980年,先後撤並了粘土礦、煤礦、冶煉廠、農葯廠等生產經營效益差的企業。1981年起,開始在工業企業中推行各種不同形式的經濟責任制。1982年,全年工業總產值首次突破億元大關。1984年,在工業企業中逐步推行廠長負責制,擴大企業自主權。1985年,全縣工業企業發展到1542家,其中全民工業企業58家,集體工業企業61家,其它工業企業1423家。完成工業總產值14896萬元(總產值按1980年不變價格計算,下同),比1981年增51.6%。縣屬工業完成總產值5231萬元,佔35.1%。1986年以來,不斷鞏固和發展各項改革成果。1987年,實行承包經營責任制,推進工業科技進步。1986—1990年,工業企業更新改造投資額10042萬元,平均每年2008萬元,工業生產獲得新的發展。1990年,全縣工業企業2067家,其中全民所有制企業63家,集體所有制企業60家,初步形成了以輕工業為主,建材、化工、礦產為輔的具有一定規模的地方工業體系,煙、糖、水果罐頭、澱粉、水泥等工業生產發展成為主要產業。是年完成工業總產值33845萬元,產值指數為1950年的24927.9%。縣屬工業完成9967萬元,占鄉辦以上工業總產值30.3%。其中鄉辦以上輕工企業82家,產值29508萬元,佔89.8%;重工企業44家,完成產值3359萬元,佔10.2%。主要工業產品產量:鋼材286噸,錳礦10172噸,銅精礦2090噸,發電量2294萬千瓦時,水泥60589噸,碳酸氫銨4979噸,機制磚6398萬塊,農用掛車2172架,布438萬米,機製糖59743噸,卷煙20.05萬大箱,罐頭食品9665噸,味精220噸,澱粉19631噸,大米加工12130噸,酒精2600噸,機制紙2249噸,栲膠2544噸,松香970噸,混合飲料6838噸,茶葉379噸。
實施工業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大會戰,投資12億元的「兩橫兩縱」道路等項目相繼開工建設;投入2000萬元完善園區內水、電、綠化、亮化等配套設施。園區建設投入創象州歷年之最。成功引進超億元項目7個,其中超10億元項目3個,總投資達41億元。開展工業園區征地拆遷大會戰,儲備項目用地8000多畝,取得用地指標3000多畝,為象州歷年之最。園區經濟快速發展,完成產值50.7億元。2012年,全縣工業總產值成功突破百億元大關,實現里程碑突破。 縣境農業自然條件優越,早在宋代,象州盛產稻米聞名。自宋至清,曾多次從象州調出稻穀供給鄰近州縣及廣東。民國時期,象縣稻、米運銷大湟江口、梧州等地。但由於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束縛,農業生產發展緩慢,民國中期以後,農業生產連年倒退。民國22年(1933年)象縣水稻總產量已達4513.8萬公斤,此後10多年均低於這個產量,民國35年水稻總產量僅2721.8萬公斤,只達民國22年產量的60.3%。
解放後,經土地改革,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實行個體農民土地所有制;1956年,完成農業社會主義改造,實行生產資料集體所有制。1957年與1950年相比,農業總產值增長38.84%,年均遞增4.8%;糧食總產量增長32.19%,年均遞增4.1%。1958年搞「大躍進」,使農業生產遭到嚴重破壞。1962年,農業總產值只達1957年的87.3%,年均遞減2.7%。在「大躍進」期間,興建了豐收水庫、長村水庫、羅秀河引水工程等39處中小型水利工程,設計灌溉面積12.24萬畝,為農業的發展打下基礎。1963年開始的三年國民經濟調整時期,農業生產很快回升。1965年,農業總產值比1962年增長49.71%,年均遞增14.4%。1966~1976年,受「文化大革命」和「學大寨」等「左」傾錯誤的影響,致使經濟作物生產發展緩慢,農業內部結構不合理。但在此期間,繼續興修水利,建成石龍電灌、馬坪電灌等工程,使附近地區的旱片得到水利灌溉;大面積推廣良種、增施化肥,農業生產仍有較大發展。1976年農業總產值比1965年增長53.7%,年均遞增4%。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1979~1990年,縣財政對農業投資共2192.58萬元,比1966~1977年增加2倍。這些措施的實施,使農業得以穩定和較全面地發展。1990年,農業產值比1978年(不含桐木)增長70.43%;經濟作物的產值在種植業中的比重,由1980年的17.9%上升至31.9%;農產品商品率由1985年的27%提高到52%。象州素有「桂中糧倉」之稱,盛產稻米,是廣西商品糧基地縣之一,每年向國家交售大批稻穀。1983年全縣糧食總產19013萬公斤,人均559.7公斤;調出貿易糧3090.5萬公斤,人均91公斤。經調整種植結構,水稻種植面積有所減少,1990年糧食總產仍達17751.9萬公斤,人均539.8公斤;調出貿易糧2287.5萬公斤,人均69.8公斤。1953~1990年,年均調出貿易糧1367.2萬公斤。
2012年全縣甘蔗總產超170萬噸,新增種植面積8.4萬畝,實現農民人均種蔗收入2600元,同比增收550元。糧食總產18.4萬噸,實現糧食生產「九連增」;年產鮮繭65萬擔,實現農民人均養蠶收入3100元。完成綠化造林4.48萬畝,年產木材35萬立方米。19個土地整治項目主體基本完成,共平整土地2.49萬畝,修建田間道路579公里,硬化村屯道路162公里,修建水利渠道762公里,整治村莊45個。投入1.4億元,完成病險水庫除險加固10座;治理中小河流2處;修復水毀水利工程3處;新增防滲渠道310公里。發放糧食直補、退耕還林補助、農機具購置補貼等6500多萬元,人均享受農機購置補貼金額全市排名第一。農機化水平達52.7%;新增農民專業合作社7家,石貴水果生態專業合作社入選國家示範社名錄。象州華金養殖場被評為國家級畜禽標准化示範場。農林牧漁業實現總產值41億元,增長9.9%。 明清時期,縣內「民醇、事簡、俗阜、物廉」,「男惟力本,女知紡織,秀民游於庠序,百姓不事商賈」。民國年間,公路交通逐步發展,與縣外交往比較方便。民國22年(1933)年,全縣私人商鋪74家。至臨解放有100餘家,主要販運晾煙及販銷棉布等日用品。農村圩場貿易主要是糧食、牲畜產品等。
解放初期,國營商業、供銷社、私營商業同時發展。1952年社會商品零售總額576萬元。1953年12月實行糧食統購統銷,糧油由國家經營。經過對資本主義私營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糧食、食用油及鋼材、水泥等物資由國家計劃供應,其他工業品經營以國營商業及供銷合作社為主體,公私合營及集體合作商業同時經營。1960年,全縣社會商品零售總額1842萬元;次年1301萬元。1965年,全縣商業零售門市部、攤點370個,從業1113人,社會商品零售總額2816萬元。1970年3360萬元;1975年5710萬元,比1970年增長69.9%。
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實行改革開放,國營商業、供銷社、集體及個體商業逐年發展,社會商品零售總額大幅度增長。1980年,全縣商業,飲食、服務行業的門市、攤點647家,從業3584人。其中有證個體282家287人。全縣社會商品零售總額7466萬元。以後,國營、供銷社、合作店組,特別是有證個體商業網點增多,1990年全縣網點11863個,從業17928人。其中有證個體11390人,從業15438人。是年,全縣社會商品零售總額達28115萬元,突破歷史最高水平,比「文化大革命」動亂的1966—1970年的總和還多14032萬元,增長49.9%;比1980年增長2.77倍。
2012年總投資7700多萬元的古象長灘54棟獨立式度假酒店正式對外營業;投資3億元的絲博創意園前期工作啟動;啟動投資3億元的九龍湖旅遊風景區征地工作。完成《運江古鎮旅遊區修建性詳細規劃》編制評審工作。成功舉辦象州溫泉旅遊文化節。象州涼泉、石貴生態村分別評為自治區、來賓市農業旅遊示範點。全年共接待遊客113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6.8億元,增長60.6%。
『叄』 廣西象州縣雲平貿易有限責任公司怎麼樣
廣西抄象州縣雲平貿易有限責襲任公司是2009-07-06注冊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注冊地址位於象州縣寺村鎮橫橋村民委楊梅村(象州至桐木二級路旁)。
廣西象州縣雲平貿易有限責任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45132269023214X0,企業法人區海雲,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廣西象州縣雲平貿易有限責任公司的經營范圍是:農副產品(限初級農產品)、生活用品、錳礦、鐵礦、銅礦、重晶石礦、鋁合金、鉛鋅礦、鋼材銷售;重晶石礦粉加工及銷售。(依法須經批準的項目,經相關部門批准後方可開展經營活動。)。
通過愛企查查看廣西象州縣雲平貿易有限責任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