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鋼材得運費是怎麼算得
是運什麼樣的 螺紋鋼 鋼板 鋼管 鋼卷 還是型材工槽角鋼軌道鋼 方矩管什麼的,如專果重量夠一車 都是按屬噸位收 如果是大管子重量達不到一車的重量,但是又要佔一車的空間,這種就是按多少錢一趟跟貨車司機或物理商量
㈡ 鋼材的計算公式
1. 鋼材的理論重量
鋼材的理論重量是按鋼材的公稱尺寸和密度(過去稱為比重)計算得出的重量稱之為理論重量。這與鋼材的長度尺寸、截面面積和尺寸允許偏 差有直接關系。由於鋼材在製造過程中的允許偏差,因此用公式計算的理論重量與實際重量有一定出入,所以只作為估算時的參考。
2. 鋼材的實際重量
鋼材實際重量是指鋼材以實際稱量(過磅)所得的重量,稱之為實際重量。實際重量要比理論重量准確。
3. 鋼材重量的計算方法
⑴毛重 是「凈重」的對稱,是鋼材本身和包裝材料合計的總重量。運輸企業計算運費時按毛重計算。但鋼材購銷中是按凈重計算。⑵凈重 是「毛重」的對稱。鋼材毛重減去包裝材料重量後的重量,即實際重量,稱之為凈重。在鋼材購銷中一般按凈重計算。⑶皮重 鋼材包裝材料的重量,稱之為皮重。⑷重量噸 按鋼材毛重計算運費時使用的重量單位。其法定計量單位為噸(1000kg),還有長噸(英制重量單位1016.16kg)、短噸(美製重量 單位907.18kg)。⑸計費重量 亦稱「計費噸」或「運費噸」。運輸部門收取運費的鋼材重量。不同的運輸方式,有不同的計算標准和方法。如鐵路整車運輸,一 般以所使用的貨車標記載重作為計費重量。公路運輸則是結合車輛的載重噸位收取運費。鐵路、公路的零擔,則以毛重若干公斤為起碼計費重 量,不足時進整。
鋼材理論重量計算鋼材理論重量計算的計量單位為公斤( kg )。其基本公式為:W (重量, kg ) = F (斷面積 mm2 )× L (長度, m )×ρ(密度, g/cm3 )× 1/1000鋼的密度為: 7.85g/cm3 ,各種鋼材理論重量計算公式如下:名稱(單位) 計算公式 符號意義 計算舉例圓鋼/盤條(kg/m) W
= 0.006165 ×d 2 d = 直徑mm 直徑100 mm 的圓鋼,求每m 重量。每m 重量
= 0.006165 ×1002=61.65kg
螺紋鋼(kg/m) W
= 0.00617 ×d 2 d= 斷面直徑mm 斷面直徑為12 mm 的螺紋鋼,求每m 重量。每m 重量
=0.00617 ×122=0.89kg
方鋼(kg/m) W
= 0.00785 ×a 2 a= 邊寬mm 邊寬20 mm 的方鋼,求每m 重量。每m 重量
= 0.00785 ×202=3.14kg
扁鋼(kg/m) W
= 0.00785 ×b ×d b= 邊寬mm d= 厚mm 邊寬40 mm ,厚5mm 的扁鋼,求每m 重量。每m 重量
= 0.00785 ×40 ×5= 1.57kg
六角鋼(kg/m) W
= 0.006798 ×s 2 s= 對邊距離mm 對邊距離50 mm 的六角鋼,求每m 重量。每m 重量
= 0.006798 ×502=17kg
八角鋼(kg/m) W
= 0.0065 ×s 2 s= 對邊距離mm 對邊距離80 mm 的八角鋼,求每m 重量。每m 重量= 0.0065 ×802=41.62kg
等邊角鋼(kg/m) W
= 0.00785 ×[d (2b – d )+0.215 (R2 – 2r 2 )] b= 邊寬 d= 邊厚 R= 內弧半徑 r= 端弧半徑 求20 mm ×4mm 等邊角鋼的每m 重量。從冶金產品目錄中查出4mm ×20 mm 等邊角鋼的R 為3.5 ,r 為1.2 ,則每m 重量= 0.00785 ×[4 ×(2 ×20 – 4 )+0.215 ×(3.52 – 2 ×1.2 2 )]=1.15kg
不等邊角鋼(kg/m) W
= 0.00785 ×[d (B+b – d )+0.215 (R2 – 2 r 2 )] B= 長邊寬 b= 短邊寬 d= 邊厚 R= 內弧半徑 r= 端弧半徑 求30 mm ×20mm ×4mm 不等邊角鋼的每m 重量。從冶金產品目錄中查出30 ×20 ×4 不等邊角鋼的R 為3.5 ,r 為1.2 ,則每m 重量= 0.00785 ×[4 ×(30+20 – 4 )+0.215 ×(3.52 – 2 ×1.2 2 )]=1.46kg
槽鋼(kg/m) W
=0.00785 ×[hd+2t (b – d )+0.349 (R2 – r 2 )] h= 高 b= 腿長 d= 腰厚 t= 平均腿厚 R= 內弧半徑 r= 端弧半徑 求80 mm ×43mm ×5mm 的槽鋼的每m 重量。從冶金產品目錄中查出該槽鋼t 為8 ,R 為8 ,r 為4 ,則每m 重量=0.00785 ×[80 ×5+2 ×8 ×(43 – 5 )+0.349 ×(82–4 2 )]=8.04kg
工字鋼(kg/m) W= 0.00785 ×[hd+2t (b – d )+0.615 (R2 – r 2 )] h= 高 b= 腿長 d= 腰厚 t= 平均腿厚 R= 內弧半徑 r= 端弧半徑 求250 mm ×118mm ×10mm 的工字鋼每m 重量。從金屬材料手冊中查出該工字鋼t 為13 ,R 為10 ,r 為5 ,則每m 重量= 0.00785 ×[250 ×10+2 ×13 ×(118 –10 )+0.615 ×(102 –5 2 )]=42.03kg鋼板(kg/m2) W= 7.85 ×d d= 厚 厚度 4mm 的鋼板,求每m2 重量。每m2 重量=7.85 ×4=31.4kg 鋼管(包括無縫鋼管及焊接鋼管(kg/m) W= 0.02466 ×S (D – S ) D= 外徑 S= 壁厚 外徑為60 mm 壁厚4mm 的無縫鋼管,求每m 重量。每m 重量= 0.02466 ×4 ×(60 –4 )=5.52kg
㈢ 鐵路運輸螺紋鋼都收啥費用
鐵路運輸螺紋鋼收取的費用:
在鐵路托運貨物時所需支付的總的運輸費用包版括以下幾大部分權:貨物運費、貨物運輸雜費、電氣化附加費、新路新價均攤運費、建設基金。
其中貨物運費包括以下部分:國家鐵路的運費、合資或地方鐵路的運費、運營臨管線運費、特價營業鐵路運費、京九分流運費。
目前國鐵共有29種雜費項目,可以將所有雜費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為貨運營運雜費,第二部分為延期使用運輸設備、違約及委託服務費用,第三部分為租、佔用鐵路運輸設備費用。
每一種運費、雜費、基金、電氣化附加費及新路新價均攤運費均有各自的計算核收辦法。
(1)根據貨物運價里程錶確定發到站間的運價里程。一般應根據最短路徑確定。
(2)根據運單上所列貨物品名,查找貨物運價分號表,確定適用的運價號。
(3)根據運價里程與運價號,在貨物運價表中查出適用的運價率。
(4)計費重量與運價率相乘,即得出該批貨物的運費,其計算公式為:運費=運價率×計費重。
㈣ 鋼材公路運輸運費怎麼計算
對不起應為你的語言表達能力讓我頭蒙。所以對你的問題我選擇沉默。
鋼材的運費不是算出來的。是商量出來的。
㈤ 鋼結構構件運費怎麼測算的
按每噸.公里費用測算,一般也就0.5~0.8元吧。
㈥ 鋼材運輸的運費一般如何計算
一般車隊以30噸為一車,價格便宜,其他的按商量而定
㈦ 鋼筋運費預算如何計算
計算鋼筋公式大全第一章 梁
第一節 框架梁
一、首跨鋼筋的計算
1、上部貫通筋
上部貫通筋(上通長筋)長度=通跨凈跨長+首尾端支座錨固值
2、端支座負筋
端支座負筋長度:第一排為Ln/3+端支座錨固值;
第二排為Ln/4+端支座錨固值
3、下部鋼筋
下部鋼筋長度=凈跨長+左右支座錨固值
注意:下部鋼筋不論分排與否,計算的結果都是一樣的,所以我們在標注梁的下部縱筋時可以不輸入分排信息。
以上三類鋼筋中均涉及到支座錨固問題,那麼,在軟體中是如何實現03G101-1中關於支座錨固的判斷呢?
現在我們來總結一下以上三類鋼筋的支座錨固判斷問題:
支座寬≥Lae且≥0.5Hc+5d,為直錨,取Max{Lae,0.5Hc+5d }。
鋼筋的端支座錨固值=支座寬≤Lae或≤0.5Hc+5d,為彎錨,取Max{Lae,支座寬度-保護層+15d }。
鋼筋的中間支座錨固值=Max{Lae,0.5Hc+5d }
4、腰筋
構造鋼筋:構造鋼筋長度=凈跨長+2×15d
抗扭鋼筋:演算法同貫通鋼筋
5、拉筋
拉筋長度=(梁寬-2×保護層)+2×11.9d(抗震彎鉤值)+2d
拉筋根數:如果我們沒有在平法輸入中給定拉筋的布筋間距,那麼拉筋的根數=(箍筋根數/2)×(構造筋根數/2);如果給定了拉筋的布筋間距,那麼拉筋的根數=布筋長度/布筋間距。
6、箍筋
箍筋長度=(梁寬-2×保護層+梁高-2×保護層)+2×11.9d+8d
箍筋根數=(加密區長度/加密區間距+1)×2+(非加密區長度/非加密區間距-1)+1
注意:因為構件扣減保護層時,都是扣至縱筋的外皮,那麼,我們可以發現,拉筋和箍筋在每個保護層處均被多扣掉了直徑值;並且我們在預算中計算鋼筋長度時,都是按照外皮計算的,所以軟體自動會將多扣掉的長度在補充回來,由此,拉筋計算時增加了2d,箍筋計算時增加了8d。(如下圖所示)
7、吊筋
吊筋長度=2*錨固+2*斜段長度+次梁寬度+2*50,其中框梁高度>800mm 夾角=60°
≤800mm 夾角=45°
二、中間跨鋼筋的計算
1、中間支座負筋
中間支座負筋:第一排為Ln/3+中間支座值+Ln/3;
第二排為Ln/4+中間支座值+Ln/4
注意:當中間跨兩端的支座負筋延伸長度之和≥該跨的凈跨長時,其鋼筋長度:
第一排為該跨凈跨長+(Ln/3+前中間支座值)+(Ln/3+後中間支座值);
第二排為該跨凈跨長+(Ln/4+前中間支座值)+(Ln/4+後中間支座值)。
其他鋼筋計算同首跨鋼筋計算。
三、尾跨鋼筋計算
類似首跨鋼筋計算
四、懸臂跨鋼筋計算
1、主筋
軟體配合03G101-1,在軟體中主要有六種形式的懸臂鋼筋,如下圖所示
這里,我們以2#、5#及6#鋼筋為例進行分析:
2#鋼筋—懸臂上通筋=(通跨)凈跨長+梁高+次梁寬度+鋼筋距次梁內側50mm起彎-4個保護層+鋼筋的斜段長+下層鋼筋錨固入梁內+支座錨固值
5#鋼筋—上部下排鋼筋=Ln/4+支座寬+0.75L
6#鋼筋—下部鋼筋=Ln--保護層+15d
2、箍筋
(1)、如果懸臂跨的截面為變截面,這時我們要同時輸入其端部截面尺寸與根部梁高,這主要會影響懸臂梁截面的箍筋的長度計算,上部鋼筋存在斜長的時候,斜段的高度及下部鋼筋的長度;如果沒有發生變截面的情況,我們只需在「截面」輸入其端部尺寸即可。
(2)、懸臂梁的箍筋根數計算時應不減去次梁的寬度;根據修定版03G101-1的66頁。
第二節 其他梁
一、非框架梁
在03G101-1中,對於非框架梁的配筋簡單的解釋,與框架梁鋼筋處理的不同之處在於:
1、 普通梁箍筋設置時不再區分加密區與非加密區的問題;
2、 下部縱筋錨入支座只需12d;
3、 上部縱筋錨入支座,不再考慮0.5Hc+5d的判斷值。
未盡解釋請參考03G101-1說明。
二、框支梁
1、框支梁的支座負筋的延伸長度為Ln/3;
2、下部縱筋端支座錨固值處理同框架梁;
3、上部縱筋中第一排主筋端支座錨固長度=支座寬度-保護層+梁高-保護層+Lae,第二排主筋錨固長度≥Lae;
4、梁中部筋伸至梁端部水平直錨,再橫向彎折15d;
5、箍筋的加密范圍為≥0.2Ln1≥1.5hb;
7、 側面構造鋼筋與抗扭鋼筋處理與框架梁一致。
第二章 剪力牆
在鋼筋工程量計算中剪力牆是最難計算的構件,具體體現在:
1、剪力牆包括牆身、牆梁、牆柱、洞口,必須要整考慮它們的關系;
2、剪力牆在平面上有直角、丁字角、十字角、斜交角等各種轉角形式;
3、剪力牆在立面上有各種洞口;
4、牆身鋼筋可能有單排、雙排、多排,且可能每排鋼筋不同;
5、牆柱有各種箍筋組合;
6、連梁要區分頂層與中間層,依據洞口的位置不同還有不同的計算方法。
需要計算的工程量
第一節 剪力牆牆身
一、剪力牆牆身水平鋼筋
1、牆端為暗柱時
A、外側鋼筋連續通過 外側鋼筋長度=牆長-保護層
內側鋼筋=牆長-保護層+彎折
B、外側鋼筋不連續通過 外側鋼筋長度=牆長-保護層+0.65Lae
內側鋼筋長度=牆長-保護層+彎折
水平鋼筋根數=層高/間距+1(暗梁、連梁牆身水平筋照設)
2、牆端為端柱時
A、外側鋼筋連續通過 外側鋼筋長度=牆長-保護層
內側鋼筋=牆凈長+錨固長度(彎錨、直錨)
B、外側鋼筋不連續通過 外側鋼筋長度=牆長-保護層+0.65Lae
內側鋼筋長度=牆凈長+錨固長度(彎錨、直錨)
水平鋼筋根數=層高/間距+1(暗梁、連梁牆身水平筋照設)
注意:如果剪力牆存在多排垂直筋和水平鋼筋時,其中間水平鋼筋在拐角處的錨固措施同該牆的內側水平筋的錨固構造。
3、剪力牆牆身有洞口時
當剪力牆牆身有洞口時,牆身水平筋在洞口左右兩邊截斷,分別向下彎折15d。
二、剪力牆牆身豎向鋼筋
1、首層牆身縱筋長度=基礎插筋+首層層高+伸入上層的搭接長度
2、中間層牆身縱筋長度=本層層高+伸入上層的搭接長度
3、頂層牆身縱筋長度=層凈高+頂層錨固長度
牆身豎向鋼筋根數=牆凈長/間距+1(牆身豎向鋼筋從暗柱、端柱邊50mm開始布置)
中間層 無變截面 中間層 變截面
頂層 內牆 頂層 外牆
4、剪力牆牆身有洞口時,牆身豎向筋在洞口上下兩邊截斷,分別橫向彎折15d。
三、牆身拉筋
1、長度=牆厚-保護層+彎鉤(彎鉤長度=11.9+2*D)
2、根數=牆凈面積/拉筋的布置面積
註:牆凈面積是指要扣除暗(端)柱、暗(連)梁,即牆面積-門洞總面積-暗柱剖面積 - 暗梁面積;
拉筋的麵筋面積是指其橫向間距×豎向間距。
例:(8000*3840)/(600*600)
第二節 剪力牆牆柱
一、縱筋
1、首層牆柱縱筋長度=基礎插筋+首層層高+伸入上層的搭接長度
2、中間層牆柱縱筋長度=本層層高+伸入上層的搭接長度
3、頂層牆柱縱筋長度=層凈高+頂層錨固長度
注意:如果是端柱,頂層錨固要區分邊、中、角柱,要區分外側鋼筋和內側鋼筋。因為端柱可以看作是框架柱,所以其錨固也同框架柱相同。
二、箍筋:依據設計圖紙自由組合計算。
第三節 剪力牆牆梁
一、連梁
1、受力主筋
頂層連梁主筋長度=洞口寬度+左右兩邊錨固值Lae
中間層連梁縱筋長度=洞口寬度+左右兩邊錨固值Lae
2、箍筋
頂層連梁,縱筋長度范圍內均布置箍筋 即N=(LAE-100/150+1)*2+(洞口寬-50*2)/間距+1(頂層)
中間層連梁,洞口范圍內布置箍筋,洞口兩邊再各加一根 即N=(洞口寬-50*2)/間距+1(中間層)
二、暗梁
1、主筋長度=暗梁凈長+錨固
2、箍筋
第三章 柱
KZ鋼筋的構造連接
第一章 基礎層
一、柱主筋
基礎插筋=基礎底板厚度-保護層+伸入上層的鋼筋長度+Max{10D,200mm}
二、基礎內箍筋
基礎內箍筋的作用僅起一個穩固作用,也可以說是防止鋼筋在澆注時受到撓動。一般是按2根進行計算(軟體中是按三根)。第二章
中間層
一、柱縱筋
1、 KZ中間層的縱向鋼筋=層高-當前層伸出地面的高度+上一層伸出樓地面的高度
二、柱箍筋
1、KZ中間層的箍筋根數=N個加密區/加密區間距+N+非加密區/非加密區間距-1
03G101-1中,關於柱箍筋的加密區的規定如下
1)首層柱箍筋的加密區有三個,分別為:下部的箍筋加密區長度取Hn/3;上部取Max{500,柱長邊尺寸,Hn/6};梁節點范圍內加密;如果該柱採用綁扎搭接,那麼搭接范圍內同時需要加密。
2)首層以上柱箍筋分別為:上、下部的箍筋加密區長度均取Max{500,柱長邊尺寸,Hn/6};梁節點范圍內加密;如果該柱採用綁扎搭接,那麼搭接范圍內同時需要加密。
第三節
頂層
頂層KZ因其所處位置不同,分為角柱、邊柱和中柱,也因此各種柱縱筋的頂層錨固各不相同。(參看03G101-1第37、38頁)
一、角柱
角柱頂層縱筋長度=層凈高Hn+頂層鋼筋錨固值,那麼角柱頂層鋼筋錨固值是如何考慮的呢?
彎錨(≦Lae):梁高-保護層+12d
a、內側鋼筋錨固長度為
直錨(≧Lae):梁高-保護層
≧1.5Lae
b、外側鋼筋錨固長度為
柱頂部第一層:≧梁高-保護層+柱寬-保護層+8d
柱頂部第二層:≧梁高-保護層+柱寬-保護層
注意:在GGJ V8.1中,內側鋼筋錨固長度為
彎錨(≦Lae):梁高-保護層+12d
直錨(≧Lae):梁高-保護層
外側鋼筋錨固長度=Max{1.5Lae ,梁高-保護層+柱寬-保護層}
二、邊柱
邊柱頂層縱筋長度=層凈高Hn+頂層鋼筋錨固值,那麼邊柱頂層鋼筋錨固值是如何考慮的呢?
邊柱頂層縱筋的錨固分為內側鋼筋錨固和外側鋼筋錨固:
a、內側鋼筋錨固長度為
彎錨(≦Lae):梁高-保護層+12d
直錨(≧Lae):梁高-保護層
b、外側鋼筋錨固長度為:≧1.5Lae
注意:在GGJ V8.1中,內側鋼筋錨固長度為
彎錨(≦Lae):梁高-保護層+12d
直錨(≧Lae):梁高-保護層
外側鋼筋錨固長度=Max{1.5Lae ,梁高-保護層+柱寬-保護層}
三、中柱
中柱頂層縱筋長度=層凈高Hn+頂層鋼筋錨固值,那麼中柱頂層鋼筋錨固值是如何考慮的呢?
中柱頂層縱筋的錨固長度為
彎錨(≦Lae):梁高-保護層+12d
直錨(≧Lae):梁高-保護層
注意:在GGJ V8.1中,處理同上。
第四章
板
在實際工程中,我們知道板分為預制板和現澆板,這里主要分析現澆板的布筋情況。
板筋主要有:受力筋 (單向或雙向,單層或雙層)、支座負筋
、分布筋
、附加鋼筋 (角部附加放射筋、洞口附加鋼筋)、撐腳鋼筋 (雙層鋼筋時支撐上下層)。
一、受力筋
軟體中,受力筋的長度是依據軸網計算的。
受力筋長度=軸線尺寸+左錨固+右錨固+兩端彎鉤(如果是Ⅰ級筋)。
根數=(軸線長度-扣減值)/布筋間距+1
二、負筋及分布筋
負筋長度=負筋長度+左彎折+右彎折
負筋根數=(布筋范圍-扣減值)/布筋間距+1
分布筋長度=負筋布置范圍長度-負筋扣減值
負筋分布筋根數=負筋輸入界面中負筋的長度/分布筋間距+1
三、附加鋼筋(角部附加放射筋、洞口附加鋼筋)、支撐鋼筋(雙層鋼筋時支撐上下層)
根據實際情況直接計算鋼筋的長度、根數即可,在軟體中可以利用直接輸入法輸入計算。
第五章
常見問題
為什麼鋼筋計算中,135o彎鉤我們在軟體中計算為11.9d?
我們軟體中箍筋計算時取的11.9D實際上是彎鉤加上量度差值的結果,我們知道彎鉤平直段長度是10D,那麼量度差值應該是1.9D,下面我們推導一下1.9D這個量度差值的來歷:
按照外皮計算的結果是1000+300;如果按照中心線計算那麼是:1000-D/2-d+135/360*3.14*(D/2+d/2)*2+300,這里D取的是規范規定的最小半徑2.5d,此時用後面的式子減前面的式子的結果是:1.87d≈1.9d。
梁中出現兩種吊筋時如何處理?
在吊筋信息輸入框中用「/」將兩種不同的吊筋連接起來放到「吊筋輸入框中」如2B22/2B25。而後面的次梁寬度按照與吊筋一一對應的輸入進去如250/300(2B22對應250梁寬;2B25對應300梁寬)
當梁的中間支座兩側的鋼筋不同時,軟體是如何處理的?
當梁的中間支座兩側的鋼筋不同時,我們在軟體直接輸入當前跨右支座負筋和下一跨左支座負筋的鋼筋。軟體計算的原則是支座兩側的鋼筋相同,則通過;不同則進行錨固;判斷原則是輸入格式相同則通過,不同則錨固。如右支座負筋為5B22,下一跨左支座負筋為5B22+2B20,則5根22的鋼筋通過支座,2根20錨固在支座。
梁變截面在軟體中是如何處理的?
在軟體中,梁的變截面情況分為兩種:
1、當高差>1/6的梁高時,無論兩側的格式是否相同,兩側的鋼筋全部按錨固進行計算。彎折長度為15d+高差。
2、當高差<1/6的梁高時,按支座兩側的鋼筋不同的判斷條件進行處理。
如果框架柱的混凝土強度等級發生變化,我們如何處理柱縱筋?
如果框架柱的混凝土強度等級發生變化,柱縱筋的處理分兩種情況:
1、若柱縱筋採用電渣壓力焊,則按柱頂層的混凝土強度等級設置;
2、若柱縱筋採用綁扎搭接,例如1~2層為C45,3~10層為C35,則柱要分開來建立兩個構件:一個為C45,為3層,但3層只輸入構件截面尺寸及層高,目的是不讓2層作為頂層計算錨固;另一個構件建立1~10層,1~2層只輸入構件截面尺寸及層高,鋼筋信息自3層開始輸入,這樣就可以解決問題了。
㈧ 鋼結構運輸費怎麼計算請舉例
一般運費是按噸位、公里計算的,比如上海到北京,每噸800元,然後乘以運輸貨物的噸位計算
㈨ 怎樣計算鋼材的財料費
計算鋼材的材料費:按鋼材重量元/噸計算,含材料費、安裝加工費,特殊復雜的鋼結構,會根據成本核算和技術難度翻幾倍價格。
材料費是指施工過程中耗費的構成工程實體的原材料、輔助材料、構配件、零件、半成品的費用。
其中包括:材料原價、材料運雜費、運輸損耗費、采購及保管費、檢驗試驗費(「檢驗試驗費」在建標【2013】44號中已經歸為「企業管理費」)、材料包裝費。
(1)材料原價(或供應價格):是指材料出廠價、市場采購價或進口材料價。
(2)材料運雜費:是指材料自來源地運至工地倉庫或指定堆放地點所發生的全部費用。包括車、船等的運輸費、調車費或駁船費、裝卸費及合理的運輸損耗等。
①調車費是指機車到非公用裝貨地點裝貨時的調車費用。
②裝卸費是指火車、汽車、輪船出入倉庫時的搬運費。
③材料運輸損耗是指材料在運輸、搬運過程中發生的合理(定額)損耗。
(3)運輸損耗費:是指材料在運輸裝卸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損耗。
(4)采購及保管費:是指為組織采購、供應和保管材料過程中所需要的各項費用。包括: 采購費、倉儲費、工地保管費、倉儲損耗。 材料采購及保管費=(材料加權平均原價+供銷部門手續費+包裝費+運雜費)×采購及保管費率
采購及保管費率綜合取定值一般為2.5%。各地區可根據實際情況來確定。
(5)檢驗試驗費:是指對建築材料、構件和建築安裝物進行一般鑒定、檢查所發生的費用,包括自設試驗室進行試驗所耗用的材料和化學葯品等費用。不包括新結構、新材料的試驗費和建設單位對具有出廠合格證明的材料進行檢驗,對構件做破壞性試驗及其他特殊要求檢驗試驗的費用。(「檢驗試驗費」在建標【2013】44號中已經歸為「企業管理費」)
(6)材料包裝費:是指為了便於儲運材料,保護材料,使材料不受損失而發生的包裝費用,主要指耗用包裝品的價值和包裝費用。
此外,還需考慮扣除包裝品的回收價值。
①材料包裝費計算公式
材料包裝費=發生包裝品的數量×包裝品單價
②包裝品回收價值的確定
包裝品回收價值=材料包裝費×包裝品回收率×包裝品殘值率
㈩ 求助,三萬噸鋼材海運費
在出口交易中,集裝箱類型的選用,貨物的裝箱方法對於出口商減少運費開支起著很大的作用。集裝箱的尺碼、重量,貨物在集裝箱內的配裝、排放以及堆棧都有一定的講究,需要在實踐中摸索。那麼,海運費是怎麼計算的呢?
(一)運費計算的基礎
運費單位(Freight Unit),是指船公司用以計算運費的基本單位。由於貨物種類繁多,打包情況不同,裝運方式有別,計算運費標准不一。
A 整箱裝:
以集裝箱為運費的單位,在SimTrade中有20'集裝箱與40'集裝箱兩種。20'集裝箱的有效容積為25CBM,限重17.5TNE,40'集裝箱的有效容積為55CBM,限重26TNE,其中1TNE=1000KGS;
B 拼箱裝:
由船方以能收取較高運價為准,運價表上常注記M/W或R/T,表示船公司將就貨品的重量噸或體積噸二者中擇其運費較高者計算。
拼箱裝時計算運費的單位為:
1、重量噸(Weight Ton):
按貨物總毛重,以一公噸(1TNE=1000KGM)為一個運費噸;
2、 體積噸(Measurement Ton):
按貨物總毛體積,以一立方公尺(1 Cubic Meter;簡稱1MTQ或1CBM或1CUM;又稱一才積噸)為一個運費噸。
在核算海運費時,出口商首先要根據報價數量算出產品體積,然後查找到對應該批貨物目的港的運價。如果報價數量正好夠裝整箱(20'集裝箱或40'集裝箱),則直接取其運價為基本運費;如果不夠裝整箱,則用產品總體積(或總重量,取運費較多者)×拼箱的價格來算出海運費。
(二)運費分類計算方法
A 整箱裝:
整箱運費分三部分,總運費=三部分費用的和。
1、基本運費
基本運費=單位基本運費×整箱數
2、港口附加費
港口附加費=單位港口附加費×整箱數
3.油附加費
燃油附加費=單位燃油附加費×整箱數
B 拼箱裝:
拼箱運費只有基本運費,分按體積與重量計算兩種方式
1、按體積計算,X1=單位基本運費(MTQ)×總體積
2、按重量計算,X2=單位基本運費(TNE)×總毛重
取X1、X2中較大的一個
文章整理:58集裝箱網-外貿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