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屈服強度含義詳細的解釋啊
屈服強度:是金屬材料發生屈服現象時的屈服極限,亦即抵抗微量塑性變形的應力。對於無明顯屈服的金屬材料,規定以產生0.2%殘余變形的應力值為其屈服極限,稱為條件屈服極限或屈服強度。
大於此極限的外力作用,將會使零件永久失效,無法恢復。如低碳鋼的屈服極限為207MPa,當大於此極限的外力作用之下,零件將會產生永久變形,小於這個的,零件還會恢復原來的樣子。
(1)鋼材的屈服強度有什麼意義擴展閱讀:
影響屈服強度的外在因素有:溫度、應變速率、應力狀態。
隨著溫度的降低與應變速率的增高,材料的屈服強度升高,尤其是體心立方金屬對溫度和應變速率特別敏感,這導致了鋼的低溫脆化。應力狀態的影響也很重要。
雖然屈服強度是反映材料的內在性能的一個本質指標,但應力狀態不同,屈服強度值也不同。我們通常所說的材料的屈服強度一般是指在單向拉伸時的屈服強度。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屈服強度
Ⅱ 什麼叫屈服強度
屈服強度是金屬材料發生屈服現象時的屈服極限,亦即抵抗微量塑性變形的應力。對於無明顯屈服的金屬材料,規定以產生0.2%殘余變形的應力值為其屈服極限,稱為條件屈服極限或屈服強度。
大於此極限的外力作用,將會使零件永久失效,無法恢復。
處於平台階段的力就是屈服力,試樣屈服時首次下降前的力稱為上屈服力,不計瞬時效應的屈服階段的最小力稱為下屈服力。相應的強度即為屈服強度、上屈服強度、下屈服強度。
(2)鋼材的屈服強度有什麼意義擴展閱讀
屈服強度與斷裂強度
當我們開始加壓,這時材料要進入彈性階段,這個階段的特徵是:加力再大材料變形不大,松開後材料回彈。然後材料進入屈服階段,屈服階段的特性是不繼續加力材料依然會有一定的變形,那麼能使得屈服現象產生的最小應力就稱為屈服點或者屈服應力。這時的極限力為屈服強度。
屈服點過了之後材料進入塑性階段,這個階段特點是,力增加不大材料變形變大,也就是材料的彈性模量降低了,(俗稱,材料低頭了或者屈服了)這個階段你將力卸載掉,材料會產生永久變形;最後一個階段斷裂,這個時候材料在斷裂前的最大應力就是材料的抗拉強度。也就是說的斷裂強度。
這兩個強度是通過拉伸試驗得出的,是通過拉力試驗機(一般是萬能試驗機,可以進行各種拉和壓以及彎曲的試驗),用規定的恆定的加荷速率(就是單位時間內拉力的增加量),對材料進行持續拉伸,直到斷裂或達到規定的破壞程度(比如有些對接焊縫強度試驗可以不拉斷),這個造成材料最終破壞的力,就是該材料的抗拉極限載荷。
Ⅲ 鋼材的屈服強度有什麼用,結構力學上主要用來計算什麼
屈服強度是讓鋼材彈性變形和塑形變形的拉力臨界值.
試樣在拉伸過程中,材料經過屈服階段後內進容入強化階段後隨著橫向截面尺寸明顯縮小在拉斷時所承受的最大力(Fb),除以試樣原橫截面積(So)所得的應力(σ),稱為抗拉強度或者強度極限(σb),單位為N/mm2(MPa).它表示金屬材料在拉力作用下抵抗破壞的最大能力.抗拉強度計算公式為:
σ=Fb/So
式中:Fb--試樣拉斷時所承受的最大力,N(牛頓); So--試樣原始橫截面積,mm2.
我們可以視鋼材塑形變形即為拉斷,應為塑形變形後鋼材就不能工作了.
即用屈服極限來計算鋼材的抗拉強度.
Ⅳ 什麼是鋼筋的屈服強度、抗拉強度、伸長率
關於鋼筋的力學性質:
1、屈服強度:是鋼筋開始喪失對變形的抵抗能力,並開始版產生大量塑性權變形時所對應的應力。(屈服強度是作為鋼材抗力的重要指標)
2、抗拉強度:指材料在外力拉力作用下,抵抗破壞的能力。(抗拉性能是鋼材的重要性能)
3、伸長率δ:指金屬材料受外力(拉力)作用斷裂時,試件伸長的長度與原來長度的百分比,它表示鋼材塑性變形能力。(伸長率是衡量鋼材塑性的一個指標。它的數值越大,表示鋼材的塑性越好)
總結:屈服點、抗拉強度、伸長率的關系:
屈服強度是結構設計時的取值依據,表示鋼材在正常工作承受的應力不超過屈服強度。屈服強度和抗拉強度的比值稱為屈服比,它反應鋼材的利用率和使用中安全可靠度;伸長率表示鋼材塑性變形能力。剛材在使用中,為避免正常受力時在缺陷處產生應力集中脆斷,要求塑性良好,即有一定的伸長率,可以使缺陷處超過屈服強度時,隨著發生塑性變形。使應力重分布,而避免鋼材提早破壞。同時常溫下將鋼材加工成一定形狀,也要求鋼材又有一定的塑性,但伸長率不能過大,否則會使鋼材在使用中超過允許的變形值。
學材料時剛學過,順便也復習一下,也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Ⅳ 鋼材的屈服程度,屈強比和斷後伸長率等技術指標對鋼結構和鋼筋混凝土結構具有那些技術經濟意義
鋼材的屈服強度、抄屈強比以及斷後伸長率是鋼材的主要技術指標。屈服強度反應的是鋼材的強度,可以在多少力作用下而不發生屈服。屈強比反應的是抗拉強度與屈服強度的關系,實則反應鋼材的延性指標。斷後伸長率則主要反應鋼材的變形能力,體現延性。這些指標對於承重鋼結構來說是具有明確的要求的。在鋼筋混凝土結構中,對鋼筋材料有類似的要求和規定。
Ⅵ 什麼叫屈服強度
抗拉強度一般是指塑料或金屬等由均勻塑性變形向局部集中塑性變形過渡的臨界值,也是塑料或金屬在靜拉伸條件下的最大承載能力。屈服強度是材料發生屈服現象時的屈服極限,亦即抵抗微量塑性變形的應力。
抗拉強度:當鋼材屈服到一定程度後,由於內部晶粒重新排列,其抵抗變形能力又重新提高,此時變形雖然發展很快,但卻只能隨著應力的提高而提高,直至應力達最大值。
此後,鋼材抵抗變形的能力明顯降低,並在最薄弱處發生較大的塑性變形,此處試件截面迅速縮小,出現頸縮現象,直至斷裂破壞。鋼材受拉斷裂前的最大應力值(b點對應值)稱為強度極限或抗拉強度。
屈服強度:當應力超過彈性極限後,變形增加較快,此時除了產生彈性變形外,還產生部分塑性變形。當應力達到B點後,塑性應變急劇增加,曲線出現一個波動的小平台,這種現象稱為屈服。
這一階段的最大、最小應力分別稱為上屈服點和下屈服點。由於下屈服點的數值較為穩定,因此以它作為材料抗力的指標,稱為屈服點或屈服強度。
抗拉強度是試樣拉斷前承受的最大標稱拉應力。
屈服強度又稱為屈服極限,常用符號δs,是材料屈服的臨界應力值。
(1)對於屈服現象明顯的材料,屈服強度就是屈服點的應力(屈服值)。
(2)對於屈服現象不明顯的材料,與應力、應變的直線關系的極限偏差達到規定值(通常為0.2%的原始標距)時的應力。通常用作固體材料力學機械性質的評價指標,是材料的實際使用極限。因為在應力超過材料屈服極限後產生塑性變形,應變增大,使材料失效,不能正常使用。
當應力超過彈性極限後,進入屈服階段後,變形增加較快,此時除了產生彈性變形外,還產生部分塑性變形。當應力達到B點後,塑性應變急劇增加,應力應變出現微小波動,這種現象稱為屈服。這一階段的最大、最小應力分別稱為下屈服點和上屈服點。
由於下屈服點的數值較為穩定,因此以它作為材料抗力的指標,稱為屈服點或屈服強度(ReL或Rp0.2)。
Ⅶ 鋼筋的屈服強度在使用過程中有什麼作用
你好我是學這個的
首先,在屈服強度以下的范圍內,是彈性變形,鋼材沒有受到專破壞,所以屈服屬強度是劃分鋼材等級的標准,所以為了安全方面的考慮,必須要求實測的屈服強度必須大於標准強度。
其次,鋼筋屈服以後,產生塑性變形,直至達到斷裂,這個屈服點到塑性變形直至斷裂的區間,一方面抗拉力減去屈服時的力的空間,可以提高安全系數。另一方面這個區間也起著抗震延性的作用,因為從進入屈服達到斷裂的區段(塑性變形區間)越大,則鋼筋的塑性耗能能力就越強,因此能更好的發揮鋼材的塑性變形"耗能能力",把外加的力都耗去了大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