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不銹鋼和不銹鐵有什麼不同
一:牌號17-4PH馬氏體沉澱硬化不銹鋼
二:化學成分
碳 C :≤0.07 硅 Si:≤1.00 錳 Mn:≤1.00 硫 S :≤0.030 磷 P :≤0.035
鉻 Cr:15.50~17.50 鎳 Ni:3.00~5.00 銅 Cu:3.00~5.00 鈮 Nb:0.15~0.45
三:應用范圍應用領域:
適用於製造要求耐腐蝕好且要求高強度的設備零件。如發動機部件,泵軸、齒輪、活塞柱及特性要求的緊固件。
力學性能
抗拉強度 σb (MPa):480℃時效,≥1310; 550℃時效,≥1060; 580℃時效,≥1000; 620℃時效,≥930,條件屈服強度 σ0.2 (MPa):480℃時效,≥1180;550℃時效,≥1000;580℃時效,≥865;620℃時效,≥725,伸長率 δ5 (%):480℃時效,≥10;550℃時效,≥12;580℃時效,≥13;620℃時效,≥16,斷面收縮率 ψ (%):480℃時效,≥40;550℃時效,≥45;580℃時效,≥45;620℃時效,≥50
硬度 :固溶,≤363HB和≤38HRC;480℃時效,≥375HB和≥40HRC; 550℃時效,≥331HB和≥35HRC;580℃時效,≥302HB和≥31HRC;620℃時效,≥277HB和≥28HRC
四:概況
是一種馬氏體沉澱硬化不銹鋼材料。除馬氏體轉變易強化外,還可以通過時效進一步強化,且其耐蝕性能和可焊接性都比一般馬氏體鋼好,於18-8型奧氏體鋼相似。
B. 鋼材材質401是什麼材質
鋼材材質401是不銹鐵。
不銹鐵是含鉻而不含鎳的,也稱為Cr不銹鋼,具有一定的防腐蝕能力,不銹鐵是俗語,通俗認為具有鐵磁性的不銹鋼,主要指1Cr17(鐵素體)系列、1Cr13(馬氏體)系列,而Fe以奧氏體形式存在時不具鐵磁性。
以Ni/Cr區分容易誤會,雖然它們導致了Fe的同素異構,Fe、Ni為鐵磁,Cr為順磁性。高性能軟磁材料1J系列很多是Ni基。
1、不銹鐵的力學性
不論不銹鐵板還是耐熱鐵板,奧氏體型的鐵板的綜合性能最好,既有足夠的強度,又有極好的塑性同時硬度也不高,這也是它們被廣泛採用的原因之一。
奧氏體型不銹鐵同絕大多數的其它金屬材料相似,其抗拉強度、屈服強度和硬度,隨著溫度的降低而提高;塑性則隨著溫度降低而減小。
其抗拉強度在溫度15~80°C范圍內增長是較為均勻的。更重要的是:隨著溫度的降低,其沖擊韌度減少緩慢,並不存在脆性轉變溫度。所以不銹鐵在低溫時能保持足夠的塑性和韌性。
2、不銹鐵的耐熱性能
耐熱性能是指高溫下,既有抗氧化或耐氣體介質腐蝕的性能即熱穩定性,同時在高溫時雙有足夠的強度即熱強性。
C. 金相組織
金相組織是金屬或合金內部結構,反映金屬金相的具體形態,如馬氏體,奧氏體,鐵素體,珠光體等等
D. 鋼材變硬應該具備的基本條件
加入合金材料抄、增加鋼材含碳量、熱處理改變內部結構。採用淬火工藝可以使鋼變硬。淬火,滲碳。
普通鋼材要看材料的含碳量,含碳量在0.25%以上的中、高碳鋼可以通過淬火來提高硬度,低碳鋼需要滲碳淬火,只能提高表面硬度。
這個問題問的很籠統。如果需要提高的硬度不是很大時,可以通過擠壓、滾壓的加工方法;如果需要顯著的提高硬度,就要熱處理了。低碳鋼是不能直接淬硬的,一般是滲碳淬火,表面硬、心部軟。中碳鋼、高碳鋼可以直接淬硬的。
冷做硬化,中\高含碳量的可以淬火,低碳鋼滲碳\淬火.
鋼材有很多種變硬方法不一樣,如淬火 滲碳 鍛打等
那要看你的坯料是什麼狀態的,一般可以通過控制正火後空冷的速度來調整正火後硬度,比如常溫+空冷<207HBW、常溫+風冷217-237HBW、噴霧(可不是淬火的方式)231-255HBW。
如果本身就是正火的,基本上不會變(當然均是正火,也會有硬度的差別)。
如果是鑄件+退火,那硬度略有是升高。
以上為個人意見,希望有幫助。供參考!
E. 常見幾種合金的分類,性質,用途及發展歷史!!急!
金屬熱處理是將金屬工件放在一定的介質中加熱到適宜的溫度,並在此溫度中保持一定時間後,又以不同速度冷卻的一種工藝方法。
金屬熱處理是機械製造中的重要工藝之一,與其它加工工藝相比,熱處理一般不改變工件的形狀和整體的化學成分,而是通過改變工件內部的顯微組織,或改變工件表面的化學成分,賦予或改善工件的使用性能。其特點是改善工件的內在質量,而這一般不是肉眼所能看到的。
為使金屬工件具有所需要的力學性能、物理性能和化學性能,除合理選用材料和各種成形工藝外,熱處理工藝往往是必不可少的。鋼鐵是機械工業中應用最廣的材料,鋼鐵顯微組織復雜,可以通過熱處理予以控制,所以鋼鐵的熱處理是金屬熱處理的主要內容。另外,鋁、銅、鎂、鈦等及其合金也都可以通過熱處理改變其力學、物理和化學性能,以獲得不同的使用性能。
在從石器時代進展到銅器時代和鐵器時代的過程中,熱處理的作用逐漸為人們所認識。早在公元前770~前222年,中國人在生產實踐中就已發現,銅鐵的性能會因溫度和加壓變形的影響而變化。白口鑄鐵的柔化處理就是製造農具的重要工藝。
公元前六世紀,鋼鐵兵器逐漸被採用,為了提高鋼的硬度,淬火工藝遂得到迅速發展。中國河北省易縣燕下都出土的兩把劍和一把戟,其顯微組織中都有馬氏體存在,說明是經過淬火的。
隨著淬火技術的發展,人們逐漸發現冷劑對淬火質量的影響。三國蜀人蒲元曾在今陝西斜谷為諸葛亮打制3000把刀,相傳是派人到成都取水淬火的。這說明中國在古代就注意到不同水質的冷卻能力了,同時也注意了油和尿的冷卻能力。中國出土的西漢(公元前206~公元24)中山靖王墓中的寶劍,心部含碳量為0.15~0.4%,而表面含碳量卻達0.6%以上,說明已應用了滲碳工藝。但當時作為個人「手藝」的秘密,不肯外傳,因而發展很慢。
1863年,英國金相學家和地質學家展示了鋼鐵在顯微鏡下的六種不同的金相組織,證明了鋼在加熱和冷卻時,內部會發生組織改變,鋼中高溫時的相在急冷時轉變為一種較硬的相。法國人奧斯蒙德確立的鐵的同素異構理論,以及英國人奧斯汀最早制定的鐵碳相圖,為現代熱處理工藝初步奠定了理論基礎。與此同時,人們還研究了在金屬熱處理的加熱過程中對金屬的保護方法,以避免加熱過程中金屬的氧化和脫碳等。
1850~1880年,對於應用各種氣體(如氫氣、煤氣、一氧化碳等)進行保護加熱曾有一系列專利。1889~1890年英國人萊克獲得多種金屬光亮熱處理的專利。
二十世紀以來,金屬物理的發展和其它新技術的移植應用,使金屬熱處理工藝得到更大發展。一個顯著的進展是1901~1925年,在工業生產中應用轉筒爐進行氣體滲碳 ;30年代出現露點電位差計,使爐內氣氛的碳勢達到可控,以後又研究出用二氧化碳紅外儀、氧探頭等進一步控制爐內氣氛碳勢的方法;60年代,熱處理技術運用了等離子場的作用,發展了離子滲氮、滲碳工藝;激光、電子束技術的應用,又使金屬獲得了新的表面熱處理和化學熱處理方法。
二 金屬熱處理的工藝
熱處理工藝一般包括加熱、保溫、冷卻三個過程,有時只有加熱和冷卻兩個過程。這些過程互相銜接,不可間斷。
加熱是熱處理的重要步驟之一。金屬熱處理的加熱方法很多,最早是採用木炭和煤作為熱源,進而應用液體和氣體燃料。電的應用使加熱易於控制,且無環境污染。利用這些熱源可以直接加熱,也可以通過熔融的鹽或金屬,以至浮動粒子進行間接加熱。
金屬加熱時,工件暴露在空氣中,常常發生氧化、脫碳(即鋼鐵零件表面碳含量降低),這對於熱處理後零件的表面性能有很不利的影響。因而金屬通常應在可控氣氛或保護氣氛中、熔融鹽中和真空中加熱,也可用塗料或包裝方法進行保護加熱。
加熱溫度是熱處理工藝的重要工藝參數之一,選擇和控制加熱溫度 ,是保證熱處理質量的主要問題。加熱溫度隨被處理的金屬材料和熱處理的目的不同而異,但一般都是加熱到相變溫度以上,以獲得需要的組織。另外轉變需要一定的時間,因此當金屬工件表面達到要求的加熱溫度時,還須在此溫度保持一定時間,使內外溫度一致,使顯微組織轉變完全,這段時間稱為保溫時間。採用高能密度加熱和表面熱處理時,加熱速度極快,一般就沒有保溫時間或保溫時間很短,而化學熱處理的保溫時間往往較長。
冷卻也是熱處理工藝過程中不可缺少的步驟,冷卻方法因工藝不同而不同,主要是控製冷卻速度。一般退火的冷卻速度最慢,正火的冷卻速度較快,淬火的冷卻速度更快。但還因鋼種不同而有不同的要求,例如空硬鋼就可以用正火一樣的冷卻速度進行淬硬。
金屬熱處理工藝大體可分為整體熱處理、表面熱處理、局部熱處理和化學熱處理等。根據加熱介質、加熱溫度和冷卻方法的不同,每一大類又可區分為若干不同的熱處理工藝。同一種金屬採用不同的熱處理工藝,可獲得不同的組織,從而具有不同的性能。鋼鐵是工業上應用最廣的金屬,而且鋼鐵顯微組織也最為復雜,因此鋼鐵熱處理工藝種類繁多。
整體熱處理是對工件整體加熱,然後以適當的速度冷卻,以改變其整體力學性能的金屬熱處理工藝。鋼鐵整體熱處理大致有退火、正火、淬火和回火四種基本工藝。
退火是將工件加熱到適當溫度,根據材料和工件尺寸採用不同的保溫時間,然後進行緩慢冷卻,目的是使金屬內部組織達到或接近平衡狀態,獲得良好的工藝性能和使用性能,或者為進一步淬火作組織准備。正火是將工件加熱到適宜的溫度後在空氣中冷卻,正火的效果同退火相似,只是得到的組織更細,常用於改善材料的切削性能,也有時用於對一些要求不高的零件作為最終熱處理。
淬火是將工件加熱保溫後,在水、油或其它無機鹽、有機水溶液等淬冷介質中快速冷卻。淬火後鋼件變硬,但同時變脆。為了降低鋼件的脆性,將淬火後的鋼件在高於室溫而低於710℃的某一適當溫度進行長時間的保溫,再進行冷卻,這種工藝稱為回火。退火、正火、淬火、回火是整體熱處理中的「四把火」,其中的淬火與回火關系密切,常常配合使用,缺一不可。
「四把火」隨著加熱溫度和冷卻方式的不同,又演變出不同的熱處理工藝 。為了獲得一定的強度和韌性,把淬火和高溫回火結合起來的工藝,稱為調質。某些合金淬火形成過飽和固溶體後,將其置於室溫或稍高的適當溫度下保持較長時間,以提高合金的硬度、強度或電性磁性等。這樣的熱處理工藝稱為時效處理。把壓力加工形變與熱處理有效而緊密地結合起來進行,使工件獲得很好的強度、韌性配合的方法稱為形變熱處理;在負壓氣氛或真空中進行的熱處理稱為真空熱處理,它不僅能使工件不氧化,不脫碳,保持處理後工件表面光潔,提高工件的性能,還可以通入滲劑進行化學熱處理。
表面熱處理是只加熱工件表層,以改變其表層力學性能的金屬熱處理工藝。為了只加熱工件表層而不使過多的熱量傳入工件內部,使用的熱源須具有高的能量密度,即在單位面積的工件上給予較大的熱能,使工件表層或局部能短時或瞬時達到高溫。表面熱處理的主要方法,有激光熱處理、火焰淬火和感應加熱熱處理,常用的熱源有氧乙炔或氧丙烷等火焰、感應電流、激光和電子束等。
化學熱處理是通過改變工件表層化學成分、組織和性能的金屬熱處理工藝。化學熱處理與表面熱處理不同之處是後者改變了工件表層的化學成分。化學熱處理是將工件放在含碳、氮或其它合金元素的介質(氣體、液體、固體)中加熱,保溫較長時間,從而使工件表層滲入碳、氮、硼和鉻等元素。滲入元素後,有時還要進行其它熱處理工藝如淬火及回火。化學熱處理的主要方法有滲碳、滲氮、滲金屬、復合滲等。
熱處理是機械零件和工模具製造過程中的重要工序之一。大體來說,它可以保證和提高工件的各種性能 ,如耐磨、耐腐蝕等。還可以改善毛坯的組織和應力狀態,以利於進行各種冷、熱加工。
例如白口鑄鐵經過長時間退火處理可以獲得可鍛鑄鐵,提高塑性 ;齒輪採用正確的熱處理工藝,使用壽命可以比不經熱處理的齒輪成倍或幾十倍地提高;另外,價廉的碳鋼通過滲入某些合金元素就具有某些價昂的合金鋼性能,可以代替某些耐熱鋼、不銹鋼;工模具則幾乎全部需要經過熱處理方可使用。
三 鋼的分類
鋼是以鐵、碳為主要成分的合金,它的含碳量一般小於2.11% 。鋼是經濟建設中極為重要的金屬材料。鋼按化學成分分為碳素鋼(簡稱碳鋼)與合金鋼兩大類。碳鋼是由生鐵冶煉獲得的合金,除鐵、碳為其主要成分外,還含有少量的錳、硅、硫、磷等雜質。碳鋼具有一定的機械性能,又有良好的工藝性能,且價格低廉。因此,碳鋼獲得了廣泛的應用。但隨著現代工業與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碳鋼的性能已不能完全滿足需要,於是人們研製了各種合金鋼。合金鋼是在碳鋼基礎上,有目的地加入某些元素(稱為合金元素)而得到的多元合金。與碳鋼比,合金鋼的性能有顯著的提高,故應用日益廣泛。
由於鋼材品種繁多,為了便於生產、保管、選用與研究,必須對鋼材加以分類。按鋼材的用途、化學成分、質量的不同,可將鋼分為許多類:
(一). 按用途分類
按鋼材的用途可分為結構鋼、工具鋼、特殊性能鋼三大類。
1.結構鋼:
(1).用作各種機器零件的鋼。它包括滲碳鋼、調質鋼、彈簧鋼及滾動軸承鋼。
(2).用作工程結構的鋼。它包括碳素鋼中的甲、乙、特類鋼及普通低合金鋼。
2.工具鋼:用來製造各種工具的鋼。根據工具用途不同可分為刃具鋼、模具鋼與量具鋼。
3.特殊性能鋼:是具有特殊物理化學性能的鋼。可分為不銹鋼、耐熱鋼、耐磨鋼、磁鋼等。
(二). 按化學成分分類
按鋼材的化學成分可分為碳素鋼和合金鋼兩大類。
碳素鋼:按含碳量又可分為低碳鋼(含碳量≤0.25%);中碳鋼(0.25%<含碳量<0.6%);高碳鋼(含碳量≥0.6%)。
合金鋼:按合金元素含量又可分為低合金鋼(合金元素總含量≤5%);中合金鋼(合金元素總含量=5%--10%);高合金鋼(合金元素總含量>10%)。此外,根據鋼中所含主要合金元素種類不同,也可分為錳鋼、鉻鋼、鉻鎳鋼、鉻錳鈦鋼等。
(三). 按質量分類
按鋼材中有害雜質磷、硫的含量可分為普通鋼(含磷量≤0.045%、含硫量≤0.055%;或磷、硫含量均≤0.050%);優質鋼(磷、硫含量含硫量≤0.030%)。
此外,還有按冶煉爐的種類,將鋼分為平爐鋼(酸性平爐、鹼性平爐),空氣轉爐鋼(酸性轉爐、鹼性轉爐、氧氣頂吹轉爐鋼)與電爐鋼。按冶煉時脫氧程度,將鋼分為沸騰鋼(脫氧不完全),鎮靜鋼(脫氧比較完全)及半鎮靜鋼。
鋼廠在給鋼的產品命名時,往往將用途、成分、質量這三種分類方法結合起來。如將鋼稱為普通碳素結構鋼、優質碳素結構鋼、碳素工具鋼、高級優質碳素工具鋼、合金結構鋼、合金工具鋼等。均≤0.040%);高級優質鋼(含磷量≤0.035%、
四 金屬材料的機械性能
金屬材料的性能一般分為工藝性能和使用性能兩類。所謂工藝性能是指機械零件在加工製造過程中,金屬材料在所定的冷、熱加工條件下表現出來的性能。金屬材料工藝性能的好壞,決定了它在製造過程中加工成形的適應能力。由於加工條件不同,要求的工藝性能也就不同,如鑄造性能、可焊性、可鍛性、熱處理性能、切削加工性等。所謂使用性能是指機械零件在使用條件下,金屬材料表現出來的性能,它包括機械性能、物理性能、化學性能等。金屬材料使用性能的好壞,決定了它的使用范圍與使用壽命。
在機械製造業中,一般機械零件都是在常溫、常壓和非強烈腐蝕性介質中使用的,且在使用過程中各機械零件都將承受不同載荷的作用。金屬材料在載荷作用下抵抗破壞的性能,稱為機械性能(或稱為力學性能)。金屬材料的機械性能是零件的設計和選材時的主要依據。外載入荷性質不同(例如拉伸、壓縮、扭轉、沖擊、循環載荷等),對金屬材料要求的機械性能也將不同。常用的機械性能包括:強度、塑性、硬度、韌性、多次沖擊抗力和疲勞極限等。下面將分別討論各種機械性能。
1. 強度
強度是指金屬材料在靜荷作用下抵抗破壞(過量塑性變形或斷裂)的性能。由於載荷的作用方式有拉伸、壓縮、彎曲、剪切等形式,所以強度也分為抗拉強度、抗壓強度、抗彎強度、抗剪強度等。各種強度間常有一定的聯系,使用中一般較多以抗拉強度作為最基本的強度指標。
2. 塑性
塑性是指金屬材料在載荷作用下,產生塑性變形(永久變形)而不破壞的能力。
3. 硬度
硬度是衡量金屬材料軟硬程度的指標。目前生產中測定硬度方法最常用的是壓入硬度法,它是用一定幾何形狀的壓頭在一定載荷下壓入被測試的金屬材料表面,根據被壓入程度來測定其硬度值。
常用的方法有布氏硬度(HB)、洛氏硬度(HRA、HRB、HRC)和維氏硬度(HV)等方法。
4. 疲勞
前面所討論的強度、塑性、硬度都是金屬在靜載荷作用下的機械性能指標。實際上,許多機器零件都是在循環載荷下工作的,在這種條件下零件會產生疲勞。
5. 沖擊韌性
以很大速度作用於機件上的載荷稱為沖擊載荷,金屬在沖擊載荷作用下抵抗破壞的能力叫做沖擊韌性。
五 退火--淬火--回火
(一).退火的種類
1. 完全退火和等溫退火
完全退火又稱重結晶退火,一般簡稱為退火,這種退火主要用於亞共析成分的各種碳鋼和合金鋼的鑄,鍛件及熱軋型材,有時也用於焊接結構。一般常作為一些不重要工件的最終熱處理,或作為某些工件的預先熱處理。
2. 球化退火
球化退火主要用於過共析的碳鋼及合金工具鋼(如製造刃具,量具,模具所用的鋼種)。其主要目的在於降低硬度,改善切削加工性,並為以後淬火作好准備。
3. 去應力退火
去應力退火又稱低溫退火(或高溫回火),這種退火主要用來消除鑄件,鍛件,焊接件,熱軋件,冷拉件等的殘余應力。如果這些應力不予消除,將會引起鋼件在一定時間以後,或在隨後的切削加工過程中產生變形或裂紋。
(二).淬火
為了提高硬度採取的方法,主要形式是通過加熱、保溫、速冷。最常用的冷卻介質是鹽水,水和油。鹽水淬火的工件,容易得到高的硬度和光潔的表面,不容易產生淬不硬的軟點,但卻易使工件變形嚴重,甚至發生開裂。而用油作淬火介質只適用於過冷奧氏體的穩定性比較大的一些合金鋼或小尺寸的碳鋼工件的淬火。
(三).回火
1. 降低脆性,消除或減少內應力,鋼件淬火後存在很大內應力和脆性,如不及時回火往往會使鋼件發生變形甚至開裂。
2. 獲得工件所要求的機械性能,工件經淬火後硬度高而脆性大,為了滿足各種工件的不同性能的要求,可以通過適當回火的配合來調整硬度,減小脆性,得到所需要的韌性,塑性。
3. 穩定工件尺寸
4. 對於退火難以軟化的某些合金鋼,在淬火(或正火)後常採用高溫回火,使鋼中碳化物適當聚集,將硬度降低,以利切削加工。
六 常用爐型的選擇
爐型應依據不同的工藝要求及工件的類型來決定
1.對於不能成批定型生產的,工件大小不相等的,種類較多的,要求工藝上具有通用性、
多用性的,可選用箱式爐。
2.加熱長軸類及長的絲桿,管子等工件時,可選用深井式電爐。
3.小批量的滲碳零件,可選用井式氣體滲碳爐。
4.對於大批量的汽車、拖拉機齒輪等零件的生產可選連續式滲碳生產線或箱式多用爐。
5.對沖壓件板材坯料的加熱大批量生產時,最好選用滾動爐,輥底爐。
6.對成批的定型零件,生產上可選用推桿式或傳送帶式電阻爐(推桿爐或鑄帶爐)
7.小型機械零件如:螺釘,螺母等可選用振底式爐或網帶式爐。
8.鋼球及滾柱熱處理可選用內螺旋的回轉管爐。
9.有色金屬錠坯在大批量生產時可用推桿式爐,而對有色金屬小零件及材料可用空氣循環加熱爐。
F. 什麼是電鍍其工藝如何
電鍍是指在含有欲鍍金屬的鹽類溶液中,以被鍍基體金屬為陰極,通過電解作用,使鍍液中欲鍍金屬的陽離子在基體金屬表面沉積出來,形成鍍層的一種表面加工方法。鍍層性能不同於基體金屬,具有新的特徵。根據鍍層的功能分為防護性鍍層,裝飾性鍍層及其它功能性鍍層。
編輯本段電鍍的基本原理
電鍍是一種電化學過程,也是一種氧化還原過程.電鍍的基本過程是將零件浸在金屬鹽的溶液中作為陰極,金屬板作為陽極,接直流電源後,在零件上沉積出所需的鍍層。 例如:鍍鎳時,陰極為待鍍零件,陽極為純鎳板,在陰陽極分別發生如下反應: 陰極(鍍件):Ni2++2e→Ni (主反應) 2H++e→H2↑ (副反應) 陽極(鎳板):Ni -2e→Ni2+ (主反應) 4OH--4e→2H2O+O2+4e (副反應) 不是所有的金屬離子都能從水溶液中沉積出來,如果陰極上氫離子還原為氫的副反應佔主要地位,則金屬離子難以在陰極上析出.根據實驗,金屬離子自水溶液中電沉積的可能性,可從元素周期表中得到一定的規律,如表1.1所示。 陽極分為可溶性陽極和不溶性陽極,大多數陽極為與鍍層相對應的可溶性陽極,如:鍍鋅為鋅陽極,鍍銀為銀陽極,鍍錫-鉛合金使用錫-鉛合金陽極.但是少數電鍍由於陽極溶解困難,使用不溶性陽極,如酸性鍍金使用的是多為鉑或鈦陽極.鍍液主鹽離子靠添加配製好的標准含金溶液來補充.鍍鉻陽極使用純鉛,鉛-錫合金,鉛-銻合金等不溶性陽極。
編輯本段工藝過程
一般包括電鍍前預處理,電鍍及鍍後處理三個階段。 完整過程:
1、浸酸→全板電鍍 五金及裝飾性電鍍工藝程序
銅→圖形轉移→酸性除油→二級逆流漂洗→微蝕→二級 →浸酸→鍍錫→二級逆流漂洗2、逆流漂洗→浸酸→圖形電鍍銅→二級逆流漂洗 →鍍鎳→二級水洗→浸檸檬酸→鍍金→回收→2-3級純水洗→烘乾工藝要求 1. 鍍層與基體金屬、鍍層與鍍層之間,應有良好的結合力。
2、 鍍層應結晶細致、平整、厚度均勻。
3、 鍍層應具有規定的厚度和盡可能少的孔隙。
4.、鍍層應具有規定的各項指標,如光亮度、硬度、導電性等。5. 電鍍時間及電鍍過程的溫度,決定鍍層厚度的大小。
編輯本段影響電鍍工藝質量的因素
主鹽體系
每一鍍種都會發展出多種主鹽體系及與之相配套的添加劑體系.如鍍鋅有氰化鍍鋅,鋅酸鹽鍍鋅,氯化物鍍鋅(或稱為鉀鹽鍍鋅),氨鹽鍍鋅,硫酸鹽鍍鋅等體系。 每一體系都有自己的優缺點,如氰化鍍鋅液分散能力和深度能力好,鍍層結晶細致,與基體結合力好,耐蝕性好,工藝范圍寬,鍍液穩定易操作對雜質不太敏感等優點.但是劇毒,嚴重污染環境.氯化物鍍鋅液是不含絡合劑的單鹽鍍液,廢水極易處理;鍍層的光亮性和整平性優於其它體系;電流效率高,沉積速度快;氫過電位低的鋼材如高碳鋼,鑄件,鍛件等容易施鍍.但是由於氯離子的弱酸性對設備有一定的腐蝕性,一方面會對設備造成一定的腐蝕,另一方面此類鍍液不適應需加輔助陽極的深孔或管狀零件。
添加劑
添加劑包括光澤劑,穩定劑,柔軟劑,潤濕劑,低區走位劑等.光澤劑又分為主光澤劑,載體光亮劑和輔助光澤劑等.對於同一主鹽體系,使用不同廠商製作的添加劑,所得鍍層在質量上有很大差別.總體而言歐美和日本等發達國家的添加劑最好,台灣次之,大陸產的相對而言比前兩類都遜色。
主鹽與具體某一廠商的添加劑的聯合決定了使用的鍍液的整體性能.優秀的添加劑能彌補主鹽某些性能的不足.如優秀的氯化物鍍鋅添加劑與氯化物主鹽配合得到的鍍液深鍍能力比許多氰化鍍鋅鍍液的深度能力好 。
電鍍設備
掛具:方形掛具與方形鍍槽配合使用,圓形掛具與圓形鍍槽配合使用. 圓形鍍槽和掛具更有利於保證電流分布均勻,方形掛具則需在掛具周圍加設諸如鐵絲網之類的分散電流裝置或縮短兩側陽極板的長度,使用如圖所示的橢圓形陽極排布。 攪拌裝置:促進溶液流動,使溶液狀態分布均勻,消除氣泡在工件表面的停留. 電源: 直流,穩定性好,波紋系數小.。
後處理
電鍍後對鍍層進行各種處理以增強鍍層的各種性能,如耐蝕性,抗變色能力,可焊性等。 脫水處理: 水中添加脫水劑,如鍍亮鎳後處理。
鈍化處理: 提高鍍層耐蝕性,如鍍鋅。
防變色處理:水中添加防變色葯劑,如鍍銀,鍍錫,鍍仿金等。 提高可焊性處理:如鍍錫 因此後處理工藝的優劣直接影響到鍍層這些功能的好壞。
編輯本段電鍍分類
按照鍍層組成分類
鍍鉻
鉻是一種微帶天藍色的銀白色金屬。電極電位雖位很負,但它有很強的鈍化性能,大氣中很快鈍化,顯示出具有貴金屬的性質,所以鐵零件鍍鉻層是陰極鍍層。鉻層在大氣中很穩定,能長期保持其光澤,在鹼、硝酸、硫化物、碳酸鹽以及有機酸等腐蝕介質中非常穩定,但可溶於鹽酸等氫鹵酸和熱的濃硫酸中。
鉻層硬度高,耐磨性好,反光能力強,有較好的耐熱性。在500°C以下光澤和硬度均無明顯變化;溫度大於500°C開始氧化變色;大於700°C才開始變軟。 由於鍍鉻層的優良性能,廣泛用作防護一裝飾鍍層體系的外表層和機能鍍層。
鍍銅
鍍銅層呈粉紅色,質柔軟,具有良好的延展性、導電性和導熱性,易於拋光,經過適當的化學處理可得古銅色、銅綠色、黑色和本色等裝飾色彩。鍍銅易在空氣中失去光澤,與二氧化碳或氯化物作用,表面生成一層鹼式碳酸銅或氯化銅膜層,受到硫化物的作用會生成棕色或黑色硫化銅,因此,做為裝飾性的鍍銅層需在表面塗覆有機覆蓋層。
鍍鎘
鎘是銀白色有光澤的軟質金屬,其硬度比錫硬,比鋅軟,可塑性好,易於鍛造和輾壓。鎘的化學性質與鋅相似,但不溶解於鹼液中,溶於硝酸和硝酸銨中,在稀硫酸和稀鹽酸中溶解很慢。鎘的蒸氣和可溶性鎘鹽都有毒,必須嚴格防止鎘的污染。因為鎘污染後的危害很大,價格昂貴,所以通常採用鍍鋅層或合金鍍層來取代鍍鎘層。目前國內生產中應用較多的鍍鎘溶液類型有:氨羧絡合物鍍鎘、酸性硫酸鹽鍍鎘和氰化物鍍鎘。此外還有焦磷酸鹽鍍鎘、鹼性三乙醇胺鍍鎘和HEDP鍍鎘等。
鍍錫
錫具有銀白色的外觀,原子量為118.7,密度為7.3g/cm^3,熔點為2320℃,原子價為二價和四價,故電化當 鍍錫
量分別為2.12g/A.h和1.107g/A.h。錫具有抗腐蝕、無毒、易鐵焊、柔軟和延展性好等優點。錫鍍層有如下特點和用途:1、化學穩定性高;2、在電化序中錫的標准電位紕鐵正,對鋼鐵來說是陰極性鍍層,只有在鍍層無孔隙時才能有效地保護基體;3、錫導電性好,易焊;4、錫從-130℃起結晶開始開始發生變異,到-300℃將完全轉變為一種晶型的同素異構體,俗稱」錫瘟」,此時已完全失去錫的性質;5、錫同鋅、鎘鍍層一樣,在高溫、潮濕和密閉條件下能長成晶須,稱為長毛;6、鍍錫後在2320℃以上的熱油中重溶處理,可獲得有光澤的花紋錫層,可作日用品的裝飾鍍層。
鍍鋅
鋅易溶於酸,也能溶於鹼,故稱它為兩性金屬。鋅在乾燥的空氣中幾乎不發生變化。在潮濕的空氣中,鋅表面會生成鹼式碳酸鋅膜。在含二氧化硫、硫化氫以及海洋性氣氛中,鋅的耐蝕性較差,尤其在高溫高濕含有機酸的氣氛里,鋅鍍層極易被腐蝕。
鋅的標准電極電位為-0.76V,對鋼鐵基體來說,鋅鍍層屬於陽極性鍍層,它主要用於防止鋼鐵的腐蝕,其防護性能的優劣與鍍層厚度關系甚大。
鋅鍍層經鈍化處理、染色或塗覆護光劑後,能顯著提高其防護性和裝飾性。近年來,隨著鍍鋅工藝的發展,高性能鍍鋅光亮劑的採用,鍍鋅已從單純的防護目的進入防護-裝飾性應用。
鍍鋅溶液有氰化物鍍液和無氰鍍液兩類。氰化物鍍液中分微氰、低氰、中氰、和高氰幾類。無氰鍍液有鹼性鋅酸鹽鍍液、銨鹽鍍液、硫酸鹽鍍液及無氨氯化物鍍液等。氰化鍍鋅溶液均鍍能力好,得到的鍍層光滑細致,在生產中被長期採用。但由於氰化物劇毒,對環境污染嚴重,近年來已趨向於採用低氰、微氰、無氰鍍鋅溶液。
按獲取鍍層方式分
掛鍍(Rack Plating) 常規電鍍 滾鍍(Barrel Plating) 電刷鍍 脈沖電鍍 電鑄 裝飾性電鍍,如鍍金,鍍銀,銅╱鎳/裝飾鉻電鍍 防護性電鍍,如鍍鋅 耐磨性電鍍,如鍍硬鉻 功能性電鍍 提高可焊性電鍍,如鍍錫 增強導電性,如鍍銀,鍍金
其他
電鍍單金屬方面還有鍍鉛、鍍鐵、鍍銀、鍍金等。電鍍合金方面有:電鍍銅基合金,電鍍鋅基合金,電鍍鎘基、銦基合金,電鍍鉛基、錫基合金,電鍍鎳基、鈷基合金、電鍍鈀鎳合金等。復合電鍍方面有:鎳基復合電鍍,鋅基復合電鍍,銀基復合電鍍,金剛石鑲嵌復合電鍍。
編輯本段陽極泥
陽極泥
電解精練時落於電解槽底的泥狀細粒物質。主要由陽極粗金屬中不溶於電解液的雜質和待精練的金屬組成。往往含有貴重和有價值的金屬,可以回收作為提煉金、銀等貴重金屬的原料。
G. 什麼叫做金屬間相它的意義是什麼
定義:金相指金屬或合金的化學成分以及各種成分在合金內部的物理狀態和化學狀態。 金相組織是反映金屬金相的具體形態,如馬氏體,奧氏體,鐵素體,珠光體等等。廣義的金相組織是指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物質在微觀狀態下的混合狀態以及相互作用狀況。
分類:金屬材料的內部結構,只有在顯微鏡下才能觀察到。在顯微鏡下看到的內部組織結構稱為顯微組織或金相組織。鋼材常見的金相組織有:鐵素體、奧氏體、滲碳體、珠光體等;
組元
純鐵:純鐵指的是室溫下的α-Fe,強度、硬度低,塑性、韌性好。
碳:碳是非金屬元素,自然界存在的游離的碳有金剛石和石墨,它們是同素異構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