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書上介紹鋼的淬火時,有什麼A1、Accm、Ac1、Ac3、Arcm、Am、A3等具體都是什麼含義,它們有什麼聯系嗎
A1:727℃的那條線,代表發生共析轉變理論溫度值。
A3:對於亞共析鋼(含碳量0.02-0.77),相圖內中奧氏體與奧容氏體+鐵素體分解的那條曲線。
Acm:對於過共析鋼(含碳量0.77-2.11),相圖中奧氏體與奧氏體+二次滲碳體分解的那條曲線。、
Accm:加熱時存在過熱現象,實際Acm線會高於理論值,這個實際值就為Accm。
Ac3:同上。
Arcm:冷卻時存在過冷現象,實際Acm線會低於理論值,這個實際值就為Arcm。
Ar3:同上。
② 金屬材料a1a2a3溫度是指什麼
A1 A2 A3 指的是鋼材。
A1(共析鋼在加熱或冷卻過程中經過PSK線時的相變點:727℃,此時發生珠光體與奧氏體之間的轉變),在「平衡轉變」過程中,鋼的奧氏體轉變點或共析轉變點。鐵碳相圖針對的是最具代表性的鐵碳合金,也就是碳素鋼。
A1和A3是理想狀態下非常緩慢加熱時發生平衡相變時對應的溫度線,也就是實際加熱時總是會有一定的偏差。Acm和Accm也是一樣的道理,只是針對的是過共析鋼。在熱處理的過程中理論與實際是有差別的,共析轉變溫度只是個理論值,A1,A2是實驗過程中得到的。
A1、A3、Acm都是平衡臨界點,即新相與舊相平衡的溫度。但在熱處理時,實際加熱活冷卻的速度不可能是非常緩慢的,因此,組織的轉變都偏離平衡臨界點出現遲滯現象,即鋼中各相的轉變溫度在加熱時要稍高於相圖所指出的相變溫度,在冷卻時要稍低於相圖所指出的相變溫度。
(2)鋼材的a1和a3是多少度擴展閱讀:
金屬材料通常分為黑色金屬、有色金屬和特種金屬材料。
①黑色金屬又稱鋼鐵材料,包括雜質總含量<0.2%及含碳量不超過0.0218%的工業純鐵,含碳0.0218%~2.11%的鋼,含碳大於 2.11%的鑄鐵。廣義的黑色金屬還包括鉻、錳及其合金。
②有色金屬是指除鐵、鉻、錳以外的所有金屬及其合金,通常分為輕金屬、重金屬、貴金屬、半金屬、稀有金屬和稀土金屬等,有色合金的強度和硬度一般比純金屬高,並且電阻大、電阻溫度系數小。
③特種金屬材料包括不同用途的結構金屬材料和功能金屬材料。其中有通過快速冷凝工藝獲得的非晶態金屬材料,以及准晶、微晶、納米晶金屬材料等;還有隱身、抗氫、超導、形狀記憶、耐磨、減振阻尼等特殊功能合金以及金屬基復合材料等。
③ 鋼的Ac3以上的溫度代表什麼意思
如圖示:鐵碳合金相圖中的PSK線就是A1線,溫度727℃,GS線就是A3線,溫度從912~727℃,可見,A1、 A3代表的是溫度,作為鐵碳合金,含碳量不同,A1、 A3代表的溫度也會不同。加熱需要過熱度,習慣用c來表示,因此,對應的就有Ac1、 Ac3等表示方法。冷卻需要過冷度,習慣用r來表示,因此,對應的就有Ar1、 Ar3等表示方法。
Ac1 、Ac3以上溫度是什麼?從圖中可以看出,恰好是鋼的奧氏體區,鋼的熱處理的條件首先需要加熱到奧氏體區得到奧氏體,然後再通過控製冷卻速度和方法,來得到珠光體、貝氏體、馬氏體等組織,從而得到不同的、我們需要的性能。鋼的加熱是熱處理的第一步。Ac1 、Ac3以上溫度就是奧氏體化溫度!我們知道,圖上奧氏體區有溫度范圍,為了得到奧氏體,加熱溫度高一些也行,低一些也行,但是都必須加熱到Ac1 、Ac3以上奧氏體化溫度才行。同樣,熱處理原理告訴我們,加熱溫度高,奧氏體化過程就快,省時間,用電也省,但是奧氏體晶粒容易粗大,導致後面冷卻組織也粗大,性能不好,加熱溫度低,奧氏體化過程就慢,費時間,生產效率就低,成本高,但奧氏體晶粒細小,導致後面冷卻組織細小,性能好,如此溫度高了不行,低了也不合適,這就需要進行權衡了,因此,Ac1 、Ac3以上溫度實際是多少就需要根據零件尺寸、結構、技術要求、裝爐量、爐子大小、功率、加熱方式、加熱介質、採用的工藝等等實際情況來確定了。比如過共析鋼,如果是正火,一般採用Acm+20~40℃,淬火一般採用Ac1+30~50℃,合金鋼往往採用上限溫度,碳鋼或錳鋼採用下限溫度,不一而足,需要根據具體情況來調整溫度,而這個恰恰是熱處理的技術和魅力之所在。
④ 鋼的下臨界點溫度指的是什麼溫度
臨界溫度指鋼材的奧氏體轉變溫度。不同含量的鋼材有著不同的臨界點,但臨界點有著一個范圍內的浮動,所以下臨界點溫度指的就是奧氏體轉變的最低溫度。
⑤ 熱處理 AC1 AC3 溫度是多少,是固定值嗎~~~
不是固定溫度,Ac1、Ac3、Ac4和Accm隨加熱速度而定,加熱越快,其越高;Ar1、Ar3、Ar4和Arcm則隨冷卻速度的加快而降低,當冷卻速度超過一定值(臨界冷卻速度)時,它們將完全消失。一般情況下,Ac1>A1>Ar1,Ac3>A3>Ar3,Ac4>A4>Ar4,Accm>Acm>Arcm。附各溫度解釋
(1)A0(230°C水平線)滲碳體的磁性轉變溫度
(2)Ac1 鋼加熱時,開始形成奧氏體的溫度。(碳含量0.77%-2.11%)
(3)A2(770°C水平線)鐵素體的磁性轉變溫度
(4)Ac3 亞共析鋼加熱時,所有鐵素體都轉變為奧氏體的溫度。(碳含量0.0218%-0.77%)
(5)Ac4 低碳亞共析鋼加熱時,奧氏體開始轉變為δ相的溫度。
(6)Accm 過共析鋼加熱時,所有滲碳體和碳化物完全融入奧氏體的溫度。
(7)Arl 鋼高溫奧氏體化後冷卻時,奧氏體分解為鐵素體和珠光體的溫度。
(8)Ar3 亞共析鋼高溫奧氏體化後冷卻時,鐵素體開始析出的溫度。
(9)Ar4 鋼在高溫形成的δ相在冷卻時,開始轉變為奧氏體的溫度。
(10)Arcm 過共析鋼高溫完全奧氏體化後冷卻時,滲碳體或碳化物開始析出的溫度。
(11)A1也寫做Ae1,是在平衡狀態下,奧氏體、鐵素體、滲碳體或碳化物共存的溫度,也就是一般所說的下臨界點。
(12)A3 也寫做Ae3,是亞共析鋼在平衡狀態下,奧氏體和鐵素體共存的最高溫度,也就是說亞共析鋼的上臨界點。
(13)A4 也寫做Ae4,是在平衡狀態下,δ相和奧氏體共存的最低溫度。
(14)Acm 也寫做Aecm,是過共析鋼在平衡狀態下,奧氏體和滲碳體或碳化物共存的最高溫度,也就是過共析鋼的上臨界點。
(15)Mb 馬氏體爆發形成溫度,以Mb表示(Mb≤ Ms)。當奧氏體過冷至Ms點以下時,瞬間爆發式形成大量馬氏體,並伴有響聲,同時釋放相變潛熱,使溫度回升。
(16)Md 馬氏體機械強化穩定化臨界溫度。
(17)MF 馬氏體相變強化臨界溫度。
(18)Mf 有的文獻以Mf表示奧氏體轉變為馬氏體的終了溫度。
(19)MG 奧氏體發生熱穩定化的一個臨界溫度。
(20)Ms 鋼奧氏體化後冷卻時,其中奧氏體開始轉變為馬氏體的溫度,符號中的「S」是「始」字漢語拼音第一個字母,也就是俄文書籍中的MH和英文書籍中的Ms。
(21)MZ 奧氏體轉變為馬氏體的終了溫度,符號中的「Z」是「終」字的漢語拼音第一個字母,也就是俄文書籍中的MK和英文書籍中的M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