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三大鐵礦石巨頭是誰
澳大利亞力拓、必和必拓和巴西淡水河谷集團
力拓(Rio Tinto):世界第三大礦業公司,最早成立於1873年。在全球擁有60多家子公司。2003-2004財年,總收入156.95億澳元,總市值698.3億澳元,僱傭員工3.5萬人。中國在澳最大投資項目恰那鐵礦就是與該公司在西澳的子公司哈默斯利鐵礦公司的合作成果。該公司向中國出口鐵礦砂、銅、鋁礬土、氧化鋁、鋁等礦產品。董事會主席保羅·斯金納(Paul Skinner),首席執行官利·克利福德(Leigh Clifford)。地址:Level 33, 55 Collins Street, Melbourne, Victoria 3000。
力拓集團(Rio Tinto Group,NYSE:RTP)是一間跨國性礦產及資源集團,成立於1873年。2006年稅前盈利大約為102億美元,生意額則達254億美元。
最近它同意收購加拿大鋁業公司(Alcan),作價381億美元,相當於每股101美元,讓它成為世界最大的鋁業公司。加拿大鋁業公司的董事局基本上同意,但仍需股東及監管機構的同意。力拓集團行政總裁伊凡斯(Dick Evans)會帶領新部門-「力拓-加鋁」。2007年8月27日,美國反壟斷當局同意他們收購加拿大鋁業(Alcan)。新公司的總部將設立於蒙特利爾。
RioTinto是西班牙文,意為黃色的河流。1954年,公司出售了大部分西班牙業務。1962年至1997年,該公司兼並了數家全球有影響力的礦業公司,並在2000年成功收購了澳大利亞北方礦業公司,成為在勘探、開采和加工礦產資源方面的全球佼佼者。
企業標識目前該公司總部在英國,澳大利亞總部設於墨爾本,名列2003至2004年澳大利亞十大企業第9位。2004年,力拓礦業將部分非核心資產剝離出公司主體,最終實現純利潤增長86%,實現銷售額28億美元。在力拓公司業務中,澳大利亞業務佔45%,北美業務佔40%,南美佔5%,該公司的銷售收入來源情況為:北美佔28%,歐洲佔23%,日本佔22%,澳大利亞和紐西蘭佔4%,中國佔5%,其他亞洲國家為14%。
力拓礦業集團(RioTinto)總部設在英國,澳洲總部在墨爾本。該公司控股的哈默斯利鐵礦有限公司是澳大利亞第二大鐵礦石生產公司,在西澳皮爾巴拉地區有五座生產礦山(即湯姆普賴斯鐵礦、帕拉布杜鐵礦、恰那鐵礦、馬蘭杜鐵礦和布諾克曼第二礦區),探明儲量約為21億噸,公司鐵礦年生產能力為5500萬噸。預計在建揚迪采礦工程完工後,該公司鐵礦年生產能力將達到6500萬噸以上。
力拓礦業集團旗下的羅布河公司、加拿大IOC公司都是主要的鐵礦石供應商。力拓礦業公司還涉及銅、鋁、能源、鑽石、黃金、工業礦物等業務。
2009年6月5日力拓宣布取消與中國鋁業集團195億美元的協議。
按規定賠償力拓將賠償中鋁集團1.95億美元違約金;也標志著中國最大的海外投資計劃的流產 。
必和必拓公司目錄[隱藏]
概述
產業介紹石油
鋁
基本金屬
碳鋼材料
鑽石和特殊產品
動力煤
必和必拓與中國
近況: 概述
產業介紹 石油
鋁
基本金屬
碳鋼材料
鑽石和特殊產品
動力煤
必和必拓與中國
近況:
[編輯本段]概述
必和必拓公司(BHP Billiton Ltd. - Broken Hill Proprietary Billiton Ltd.):以經營石油和礦產為主的著名跨國公司。BHP於1885年在墨爾本成立。Billiton於1860年成立。2001年6月,兩公司合並。2003-2004財年,總收入340.87億澳元,總市值1363.5億澳元,僱傭員工3.5萬人,成為全球第二大礦業集團公司。在澳大利亞、倫敦和紐約的股票交易所上市。目前,公司是全球第三大鐵礦供應商。該公司與中國已有百餘年的業務關系,包括礦產品和鋼材進出口,礦物和海陸石油勘探等。董事會主席唐·阿格斯(Don Argus), 首席執行官查爾斯·古德伊爾(Charles Goodyear)。地址:180 Lonsdale Street, Melbourne, Victoria 3000。
[編輯本段]產業介紹
BHP公司的礦山位於澳大利亞西部皮爾巴拉地區,分別是紐曼、揚迪和戈德沃斯。這三個礦區的總探明儲量約為29億噸,目前鐵礦石的年產量為1億噸。在亞里南部,還有未開發的C采區,保有儲量45億噸。
該企業品牌在世界品牌實驗室(World Brand Lab)編制的2006年度《世界品牌500強》排行榜中名列第二百零二。
石油
必和必拓是著名的石油天然氣勘探和生產商,其主要生產基地位於澳大利亞、英國、墨西哥灣(美國)、阿爾及利亞和巴基斯坦。必和必拓公司高質量、高利潤的資產具有強大的增長潛力,並能提供豐厚的資本回報。石油和天然氣業務為必和必拓提供了產品多樣性,並使其在這一具有強大發展動力的行業佔有一席之地。
鋁
必和必拓活躍在原鋁產業鏈中的每一個環節:鋁礬土開采、氧化鋁精煉和金屬鋁冶煉。必和必拓公司是世界上氧化鋁和金屬鋁的主要供應商,主要資產位於澳大利亞、巴西、莫三比克、南非和蘇利南。
基本金屬
必和必拓是世界前三大銅生產商和世界前五大銀、鉛、鋅生產商之一。必和必拓公司向歐洲、亞洲和南美洲治煉廠提供高質量的金屬精礦,並向黃銅和銅線生產商提供高質量的陰極銅板。擁有大規模、低成本的優良資產,極具發展潛力。
碳鋼材料
必和必拓向全球鋼鐵製造業提供主要原材料(鐵礦、煉焦煤和錳礦)和服務。必和必拓公司是世界第一大煉焦煤和錳礦海運供應商,世界第三大鐵礦供應商。集團擁有眾多開采年限長的"優勢資源",為全球市場尤其是發展迅速的亞太市場提供低成本、高質量的產品。
鑽石和特殊產品
必和必拓生產鑽石、鈦礦、金紅廠和鋯石。必和必拓公司的Ekati鑽石礦是世界最大的高質量鑽石生產商。鑽石和特殊產品部還擁有北美金屬分銷業務以及礦產勘探和技術資產。
動力煤
必和必拓是世界最大的燃燒生產商和出口經銷商之一。必和必拓公司向電力行業的客戶提供高競爭力的動力解決方案。業務結構包括世界先進的資產組合,具有獨特的多資源生產能力,可為歐洲、亞洲和美國這些主要電力市場提供服務。大規模、低成本的礦山生產、良好的基礎設施以及全球物流配送能力進一步增強了必和必拓公司的競爭力,為未來發展提供了平台。
必和必拓是西方國家中第四大鎳生產商和第二大鉻鐵合金生產商。必和必拓公司向不銹鋼行業-必和必拓公司的主要客戶,提供鎳和鉻鐵合金。集團同樣向特種合金、化工、耐火材料行業提供鎳、鉻鐵合金、鉻礦和鈷。
必和必拓經營模式的中心原則是提供優質多樣的資產組合,以確保比傳統資源循環更平穩的現金流轉和更高的生產能力來驅動增長。2004年,公司的營業額達249億美元,息稅前收益(EBIT)55億美元,息稅後可營運現金額52億美元。截至2004年8月26日,公司的市值資本已達583億美元。
[編輯本段]必和必拓與中國
BHP與中國的關系始於1888年,源於當時公司一位董事的來訪。據記載,雙方首筆業務交易發生於1891年,當時BHP向中國福州出口鉛。雙方的貿易一直持續到20世紀初,但隨著BHP銀、鉛和鋅資源的日益匱乏,公司繼而轉向鋼鐵業務,雙方貿易也逐漸減少。
BHP總經理 Essington Lewis先生於1934年訪問中國。
20世紀60年代,隨著澳大利亞鋼鐵半成品的出口,貿易量又開始有所增加。70年代,BHP開始向中國出口鐵礦石,並繼續出售鋼材。在此期間,公司同時從中國進口氟石、煅燒礬土和燧土。
1979年,BHP是簽署《生產分配合約》以開發中國南海石油的首批國外聯盟成員之一。為支持這一行動,BHP於1983年在廣州成立了BHP石油辦事處。
BHP公司北京辦事處於1984年設立。
1985年,BHP開始研究在中國合資探礦的機會。1993年,成立了中國首家中外合資采礦企業--康滇合資公司,在四川省進行鉛和鋅的勘探。
BHP的某些服務性公司同樣在中國開展業務活動。BHP工程公司對1989年成立的福建省順昌水泥廠進行了設計,並對其建造和試運轉提出建議。作為其合約的一部分,BHP工程公司在澳大利亞對40名中國工程師和操作專家進行了培訓。1992-93年間,BHP運輸部在江蘇省為客戶監管了8艘自卸載駁船的設計、建造和交接。
1994年,BHP在中國進行了首次製造業投資,當時該公司獲得了在上海和廣州開展彩塗板加工成形業務的許可。這兩家工廠均於1995年投產。2001年BHP和比利頓公司合並後,這兩家工廠仍由必和必拓運營,直至2002年BHP鋼鐵公司從必和必拓分離出去。
至1997年為止,BHP向中國出售的產品包括鐵礦石、銅精礦、錳礦石、煤、石油和鋼鐵產品。1997年下半年在上海成立了礦產市場辦事處,同時在北京的中國總部擴大至約50名員工。
20世紀90年代,BHP涉足在中國的幾個省份開采基本金屬業務,最終成立了5家合資開采公司。
必和必拓目前是中國最大的礦產品供應商之一。如今中國是必和必拓鐵礦石和氧化鋁的重要市場,占我們約20%的氧化鋁銷售,約40%的鐵礦石銷售。其它一些重要的產品還包括銅、鎳、鉻、煉焦煤和錳。
2005年財年(2004年7月至2005年6月),必和必拓向中國市場銷售的產品總額為40億美元,同比增長64%,占公司全球息稅前利潤(EBIT)的13%。
2004年3月,必和必拓宣布其與中國的四家優秀鋼鐵廠成立威拉拉(Wheelarra)合資公司的意向。該合資公司可保證每年向這些工廠銷售約1,200萬噸的鐵礦石。它將成為迄今為止必和必拓與中國鋼鐵廠簽定的最大的商業合約,在今後25年裡其鐵礦石銷售總額將達到90億美元。該合資公司協議已獲得中央政府的批准。
目前必和必拓在中國的員工數約為75人,其中大部分是位於上海的中國總部的員工。這些員工中約90%為中國公民。
必和必拓是西北大陸架合資公司的參與者,該公司已簽署廣東液化天然氣終端和天然氣管道項目一期液化天然氣供應的《銷售采購協議》。2003年5月,必和必拓及其餘西北大陸架合資公司的參與者簽署了一份《權益合約》,以中國國家海洋石油總公司(CNOOC)為實體,並由CNOOC參與西北大陸架項目投資。CNOOC將購買西北大陸架項目下正在建立的一個新合資公司25%的權益,以向廣東液化天然氣項目輸送液化天然氣。
必和必拓近期已簽署了一份《生產分配合約》,以在中國西北部勘探和開發煤層氣資源。除此之外,在多個領域的市場開發方面積極探索新的業務機會。
2005年,必和必拓作為全球最大的多元化資源公司成為北京2008年奧運會及殘奧會多元化礦物及獎牌贊助商。同時進一步在中國支持一系列社區公益、教育和可持續發展項目。
■2006年1月11日,北京奧組委和必和必拓面向世界公開徵集北京奧運會獎牌設計方案。
■2007年3月27日北京奧運會倒計時500天之際,北京奧組委和必和必拓在首都博物館隆重發布北京2008年奧運會「金鑲玉」獎牌設計。
■2007年11月14日,殘奧會獎牌設計發布,設計創意、造型與奧運會獎牌一脈相承。必和必拓奧運項目中國區總監白凱睿女士榮幸地與北京奧組委官員一起為殘奧會獎牌揭幕。
■2008年1月15日,在「必和必拓北京2008年奧運會及殘奧會獎牌製作專用金屬交接儀式」上,必和必拓將製作奧運會及殘奧會獎牌所需原材料正式提交給了北京奧組委(BOCOG)。此次交接儀式在中國印鈔造幣總公司上海造幣廠舉行。
[編輯本段]近況:
必和必拓(BHP Billiton)董事長安德(Don Argus)嘗試打電話給力拓(Rio Tinto)董事長保羅•斯金納(Paul Skinner),通知對方:必和必拓將放棄對力拓620億美元的敵意收購,但最終只是留了個語音信息。即便斯金納接到電話,他對這條消息也不會感到意外。近幾個月來,隨著股市和大宗商品需求接連崩盤,信貸枯竭,這宗采礦業最大的收購案早已岌岌可危。一年前,在大宗商品超級周期的黎明時分,必和必拓首席執行官高瑞思(Marius Kloppers)果敢地勾勒出這宗交易。而今,該公司的董事會顯然嚇壞了
巴西淡水河谷公司目錄[隱藏]
簡介
發展簡史
產品與服務
管理團隊
[編輯本段]簡介
巴西淡水河谷公司 VALE,簡稱淡水河谷
巴西鐵礦砂資源極為豐富,佔全球總儲量6.5%,為世界富鐵礦第一生產大國。
[編輯本段]發展簡史
巴西淡水河谷公司(CVRD)是世界第一大鐵礦石生產和出口商,也是美洲大陸最大的采礦業公司,被譽為巴西「皇冠上的寶石」和「亞馬遜地區的引擎」。公司成立於1942年6月1日,除經營鐵礦砂外,還經營錳礦砂、鋁礦、金礦等礦產品及紙漿、港口、鐵路和能源。該公司於1997年5月7日開始推行私有化並大舉兼並鐵礦砂企業。2000年初,淡水河谷不僅收購了SOCOIMEX公司,還收購了薩米特里礦業的全部股份。
[編輯本段]產品與服務
現在,淡水河谷鐵礦石產量占巴西全國總產量的80%。其鐵礦資源集中在「鐵四角」地區和巴西北部的巴拉州,擁有挺博佩貝鐵礦、卡潘尼馬鐵礦、卡拉加斯鐵礦等,保有鐵礦儲量約40億噸,其主要礦產可維持開采近400年。 淡水河谷公司礦產開采開發規劃是著眼全球,
其中包括:在委內瑞拉開採煤、鋁礬土、銅、鐵和鑽石;在秘魯開采鋁和銅;在智利開采鋁
和銅;阿根廷開采鉀、鋁和銅;在加彭開采錳;在莫三比克開採煤、鋁和銅;在安哥拉開采
鑽石、鋁、銅、鉀和鐵;在巴西開采鋁、銅、鎳、白金族礦;錳、鑽石、高嶺土和鋁礬土;
在蒙古開采鋁、銅和煤;在中國開採煤、銅、鋁和鋁礬土。
淡水河谷公司 2006 年毛收入達到 204 億美元,同比增長 52%。純利潤達到 65 億美元,
同比增長52%。 該公司2006年度礦產品產量創歷史紀錄其中鐵礦石和球團礦達到2.76億噸,
氧化鋁 320萬噸,原鋁 48.5 萬噸,銅16.9 萬噸,鉀 73.3 萬噸,高嶺土 130 萬噸。業務經營
額在世界各國家和地區所佔比重:歐洲 29.0%,巴西 27.5%,中國 12.4%,日本 8.9%,美國
4.4%,亞洲其他國家 4.8%,世界其他國家 13.0%。
[編輯本段]管理團隊
淡水河谷公司在世界設有 5 個辦事處,其中 1994 年在中國設立了辦事處;在 15 個國家
地區有業務經營和礦產開采活動;在中國進行了投資項目;在 2 個國家正在進行項目可行性研究
『貳』 中國對非洲的援助有哪些
一、促進貿易平衡發展:中國遵循互惠互利的原則,推進貿易便利化,推動中非貿易全面綜合平衡發展。可以幫助提高非洲民眾的生活水平,並且有助於一些非洲國家控制和緩解通貨膨脹。
二、拓展相互投資領域:在中非合作論壇帶動下,中國對非投資快速增長,逐步形成多元化的投資格局。與此同時,非洲對中國的投資也日漸活躍,一批非洲企業在中國市場中發展壯大。 中國政府鼓勵和支持有實力、信譽好的中國企業擴大對非投資,並採取措施加以引導,起到了明顯帶動效應。
三、重視基礎設施建設:基礎設施落後是制約很多非洲國家發展的瓶頸,基礎設施建設是中非經貿合作的重點領域之一。中國重視支持非洲國家改善基礎設施條件,通過援助、工程承包、投資合作、擴大融資等方式,幫助非洲國家興建住宅、公路、橋梁、鐵路、機場、港口、通訊、電力、給排水、醫院等基礎設施,對非洲發展產生積極影響。中國鼓勵和支持中國企業參與非洲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並要求企業重合同、守信用,保質完成項目建設。
五、幫助提升民生水準:完善公共設施、解決糧食問題、改善衛生條件、減少外債負擔等,是關繫到非洲實現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的重要民生問題。中國十分關注非洲的民生發展,幫助非洲國家建設公共福利設施,提高農業水平,改善醫療衛生條件,並積極開展對非減債、救災和人道主義援助。
六、拓寬中非合作領域:近年來,中非合作領域日益拓展,金融、旅遊、航空、環境保護等逐漸成為中非合作的新領域、新亮點。中非還在多邊框架中就應對氣候變化等全球性問題相互支持、加強合作。
七、發揮中非合作論壇引領作用:中國在中非合作論壇上提出的一系列經貿舉措,惠及所有與中國建交的非洲國家,使非洲有關國家和人民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利益。今後,中國政府將繼續本著互利共贏、友好協商、務實高效的精神,與非洲國家共同努力,加強論壇框架內的經貿合作,推動中非新型戰略夥伴關系不斷向深入發展。
『叄』 我國與非洲可在哪些方面合作
我國與非洲可進行合作的幾個方面:
1、礦業
非洲礦業資源豐富,特別是金、銅、鑽石、鉻、錳、高品位鐵礦砂等更是世界其他地區無與倫比。我國擁有大規模的勘探、開采隊伍及相應的技術設備,完全可以在非洲這塊土地上有所作為。
迄今為止,中國已經在13個非洲國家開展了地質鑽探方面的工作。近年來,國土資源部所屬地礦局已經在納米比亞、迦納、馬里等十幾個國家開展了找礦活動,而且在迦納的金礦開采已經起步。此外,象牙海岸、剛果(金)和南非都是我們合作開采礦業的重點。
『肆』 近年來我國實施對非洲發展援助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一、促進貿易平衡發展
貿易是中非經貿合作最初的形式。伴隨著中非關系的發展和交往的增多,中非貿易規模日益擴大。1950年,中非雙邊貿易額僅為1214萬美元,1960年達到1億美元,1980年超過10億美元。2000年邁上百億美元台階後,中非貿易呈現快速增長勢頭。2008年突破了1000億美元,其中中國對非洲出口508億美元,自非洲進口560億美元。2000年至2008年,中非貿易年均增長率高達33.5%,佔中國對外貿易總額的比重由2.2%升至4.2%,占非洲對外貿易總額的比重由3.8%升至10.4%。2009年,雖然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中非貿易額下降到910.7億美元,但中國在當年首次成為非洲第一大貿易夥伴國。隨著世界經濟復甦,中非貿易呈現良好的恢復發展態勢。2010年1月至11月,中非貿易額達1148.1億美元,同比增長43.5%。
在規模擴大的同時,中非貿易結構逐步優化,雙方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相繼進入對方市場。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中國對非洲出口商品以輕工、食品、化工、土畜產等為主。2000年以來,機械設備、汽車、電子產品等機電產品出口顯著增長,商品質量和技術含量大幅提高。目前,機電產品佔中國對非出口的比例已超過50%。在非洲對中國出口方面,棉花、磷酸鹽等初級產品曾經是主要商品。近年來,非洲的鋼材、銅材、化肥、電子產品等工業製成品陸續進入中國市場。同時,非洲農產品對中國出口增長加快。埃及的柑橘、南非的葡萄酒、迦納的可可豆、烏干達的咖啡、突尼西亞的橄欖油、衣索比亞的芝麻等特色產品,逐漸為中國消費者熟悉和喜愛。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2009年中國從非洲進口有所下降,但農產品進口增長了25%。
多年來,中國遵循互惠互利的原則,推進貿易便利化,推動中非貿易全面綜合平衡發展。中國已與45個非洲國家簽訂雙邊貿易協定,加強在海關、稅務、檢驗檢疫等領域的合作,為中非貿易發展創造良好條件。為支持非洲國家擴大對華出口,從2005年起,中國給予與中國建交的非洲最不發達國家部分對華出口商品零關稅待遇。截至2010年7月,受惠商品已擴大到4700多個稅目,今後將逐步涵蓋《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進出口稅則》全部稅目95%的商品。在零關稅政策帶動下,非洲受惠商品對華出口快速增長。從2005年至2010年6月底,中國在零關稅待遇項下累計進口非洲商品13.2億美元,包括農產品、皮革、石材、紡織服裝、機械零部件、賤金屬、木製品等。中國還通過舉辦非洲商品展、設立非洲產品展銷中心,並提供攤位費減免等優惠便利措施,幫助非洲企業開拓中國市場。
當前,中國和非洲同處於工業化、城市化進程中,市場需求旺盛,中非貿易具有很大潛力。就中國而言,非洲原油、礦產、鋼材、農產品等商品對華出口,對促進中國經濟發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發揮出積極作用。就非洲而言,中國的產品和技術適合非洲發展的需要,中國巨大的市場也為非洲產品提供了廣闊空間。特別是中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為非洲資源產品提供了穩定的出口市場。同時,物美價廉的中國商品進入非洲,可以幫助提高非洲民眾的生活水平,並且有助於一些非洲國家控制和緩解通貨膨脹。
二、拓展相互投資領域
中國對非洲國家的投資始於20世紀80年代,初始階段規模普遍較小。進入90年代後,中國對非投資規模逐步擴大,領域不斷拓寬,方式日趨多樣。2000年以來,在中非合作論壇帶動下,中國對非投資快速增長,逐步形成多元化的投資格局。與此同時,非洲對中國的投資也日漸活躍,一批非洲企業在中國市場中發展壯大。
近年來,中國對非投資呈現出新的特點。一是增長迅速。2003年底中國對非直接投資存量為4.9億美元,而截至2009年底,中國對非直接投資存量已大幅增長到93.3億美元。二是分布廣泛。中國對非投資分布在49個非洲國家,主要流向南非、奈及利亞、尚比亞、蘇丹、阿爾及利亞、埃及等國家。三是領域豐富。主要涉及采礦、金融、製造、建築、旅遊、農林牧漁業等。四是方式多樣。除獨資、合資外,參股、並購以及與第三國企業合資開發資源等方式也逐漸增多。五是主體多元。國有大中型企業、民營企業和個體從業者等,均在非洲投資興業,各有所長,相互補益。
中國政府鼓勵和支持有實力、信譽好的中國企業擴大對非投資,並採取措施加以引導,起到了明顯帶動效應。一是通過簽訂協定等方式營造良好投資環境。截至目前,中國已與33個非洲國家簽署雙邊促進和保護投資協定,與11個非洲國家簽訂避免雙重征稅協定,為中非企業合作創造條件。二是設立中非發展基金。該基金是由中國金融機構設立的專門用於支持國內企業對非投資的股權基金,成立3年來已決策投資30多個項目,涉及農業開發、機械製造、電力、建材、工業園區、礦業、港口物流等領域。目前基金一期10億美元額度已安排完畢,將逐步擴大到50億美元。三是推動建設境外經貿合作區。由中國企業在雙方政府支持下進行合作區的基礎設施開發,並負責招商,吸引中外企業入駐,逐步形成產業集群。目前,中國正在尚比亞、模里西斯、奈及利亞、埃及和衣索比亞等非洲國家建設6個經貿合作區,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已投入2.5億美元。尚比亞—中國經貿合作區是中國在非洲設立的第一個境外經貿合作區,目前已引進13家企業,涉及采礦、勘探、有色金屬加工、化工、建築等領域,完成實際投資6億美元,為當地提供就業崗位6000多個。
非洲國家資源豐富,在資源領域的開發合作是中非投資合作的重要內容。近年來,一些中國企業按照互利共贏、共同發展的原則,積極參與非洲資源開發,幫助非洲國家發展資源加工業,提高資源附加值,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社會經濟發展的動力。在合作中,中國企業嚴格遵循國際規則,採取公開透明、形式多樣的合作方式,不壟斷、不排他,與非洲國家和國際企業共同開發、利用資源。中國企業在這一領域的投資,拓寬了非洲發展的資金來源,提升了資源價值,也帶動當地基礎設施建設和經濟發展,贏得了當地政府和民眾的廣泛歡迎。如,中國和馬來西亞等國家的企業與蘇丹合作開發石油資源,幫助蘇丹建立了上下游一體化的現代石油工業體系,蘇丹的財政收入由此大幅增加,對改善人民生活發揮重要作用。
中國在非企業在經營過程中,注意處理好與當地民眾關系,堅持依法經營、誠實守信,加強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實施「本土化」經營,僱用大量當地員工,積極提升所在國自主發展能力,在加快自身發展的同時為當地經濟發展作出貢獻。如,中國在尚比亞的礦產企業,不僅投資建設冶煉廠,提高當地銅資源的利用效率,還在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後承諾,「不減少一噸產量、不裁減一名員工、不減少一分投資」,成為該國7家外資礦山企業中唯一沒有減產、裁員的企業。
近年來,隨著非洲經濟發展和中國市場潛力擴大,非洲企業對華投資日漸活躍。其中,模里西斯、南非、塞席爾、奈及利亞、突尼西亞等是非洲主要的對華投資國家。南非企業在華合資成立的啤酒企業,共經營著近70家啤酒廠。突尼西亞與中國企業在華合資成立的化肥企業,已成為中國大型復合肥生產基地之一。截至2009年底,非洲國家累計對華直接投資99.3億美元,涉及石油化工、機械電子、交通通訊、輕工家電、服裝紡織、生物制葯、農業開發、娛樂餐飲、房地產等領域。非洲對華投資體現了優勢互補,也帶動了中國對非洲和其他地區的商品出口。
三、重視基礎設施建設
基礎設施落後是制約很多非洲國家發展的瓶頸,基礎設施建設是中非經貿合作的重點領域之一。中國重視支持非洲國家改善基礎設施條件,通過援助、工程承包、投資合作、擴大融資等方式,幫助非洲國家興建住宅、公路、橋梁、鐵路、機場、港口、通訊、電力、給排水、醫院等基礎設施,對非洲發展產生積極影響。中國鼓勵和支持中國企業參與非洲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並要求企業重合同、守信用,保質完成項目建設。
多年來,中國援助非洲國家建成一大批基礎設施項目。20世紀70年代,在自身經濟還很困難的情況下,中國援建了1860多公里長的坦尚尼亞—尚比亞鐵路,成為中國無私援助非洲的歷史見證。中國援建的埃及開羅國際會議中心,總建築面積5.8萬平方米,每年舉行上百個國際會議及展覽,推動了當地商貿及旅遊業發展。截至2009年底,中國在非洲援建了500多個基礎設施項目,較大的項目還有索馬里貝萊特溫—布勞公路、茅利塔尼亞友誼港、突尼西亞麥熱爾德—崩角水渠、坦尚尼亞國家體育場等。正在援建非洲聯盟會議中心等一批項目。
為支持非洲國家改善基礎設施條件,中國政府提供了大量優惠性質貸款,並支持中國金融機構擴大對非洲商業貸款規模。特別是中非合作論壇成立以來,中國不斷加大對非融資力度。2007年至2009年,中國向非洲提供了50億美元優惠貸款和優惠出口買方信貸。2010年至2012年,中國計劃向非洲提供100億美元優惠性質貸款。優惠性質貸款支持的在建大型項目,包括模里西斯機場、赤道幾內亞馬拉博住宅、迦納布維水電站等。
中國工程企業按照國際通行規則,通過競標在非洲承建工程項目,建設了大批質量好、造價低、非洲急需的基礎設施。從住房、道路,到機場、煉油廠、電信網、水電站,項目的技術含量不斷提高,規模不斷擴大;從單一企業投標到組建國際企業聯合體投標,中國企業在非洲展現了實力,積累了經驗,培養了人才,提升了國際化經營能力。中國企業建成的大型項目包括阿爾及利亞喜來登酒店、衣索比亞全國電信網、蘇丹麥洛維大壩等。正在建設的大型項目有安哥拉社會住房、利比亞沿海鐵路、奈及利亞拉各斯輕軌等。
中國企業主動承擔社會責任,積極從事惠及當地民眾的公益事業,贏得了所在國政府、公眾的充分肯定和積極評價。中國企業在非洲國家捐資修路、架橋、打水井、建醫院、蓋學校,還捐贈物資,為當地社區的發展作出積極貢獻。如,中國企業在蘇丹的公益事業已使200多萬人受益,在奈及利亞捐建的中尼友好小學緩解了當地300個村莊的基礎教育壓力,在安哥拉、利比亞等國建設的職業培訓中心已培訓大批學員。
四、加強發展能力建設
發展是非洲面臨的最迫切問題,技術和人才的匱乏是制約非洲發展的重要因素。中國政府高度重視非洲發展能力建設,通過與非洲國家開展人力資源開發合作、向非洲派遣援外專家和青年志願者等,努力幫助非洲國家提升自身「造血」功能。
加強教育交流與合作。中非開展了卓有成效的教育合作,為非洲培養大量人才。截至2009年底,中國提供援助在非洲建成107所學校,向29465人次非洲留學生提供了政府獎學金。目前,中國政府每年向非洲國家提供5000個左右獎學金名額。中國還加強與非洲國家在高等教育、職業教育和遠程教育等方面的合作,在非洲建立生物、計算機、分析化學、食品保鮮加工、園藝、土木工程等專業實驗室。
開展管理和技術培訓。中國通過多種方式幫助非洲培養管理和技術人才。截至2010年6月,中國為非洲國家培訓了各類人員3萬多人次,培訓內容涵蓋經濟、公共行政管理、農牧漁業、醫療衛生、科技、環保等20多個領域。另外,中國在非企業通過建立培訓中心、在職培訓、選派優秀員工赴華培訓等方式,為所在國培訓大批熟練技術人員。
進行實用技術培訓。中國在許多非洲國家開展種植業、養殖業、漁業、編織、刺綉、皮革加工等實用技術培訓。如,中國為賴比瑞亞戰後難民、輟學學生、貧困農民舉辦了多期竹藤編技術培訓班,推動當地竹藤產業發展。竹藤編培訓班學員通過出售自製產品,月收入可達150美元,有效改善了生活條件。
派遣援外專家和青年志願者。截至2009年底,中國向33個非洲國家派遣了104名高級農業技術專家,幫助非洲國家制定農業發展規劃、開展農業技術指導和培訓等。派遣專家指導中國援建項目的生產運營,培訓當地管理人員,幫助非洲國家掌握獨立管理項目的能力。中國還和聯合國糧農組織合作,與茅利塔尼亞、迦納、衣索比亞、加彭、獅子山、馬里、奈及利亞等國分別簽署了《南南合作三方協議》,累計向上述國家派出600多名中國農業專家和技術人員。截至2009年底,中國向非洲派出青年志願者312名,提供了漢語教學、醫療衛生、體育教學、計算機培訓、國際救援等方面的志願服務。
五、幫助提升民生水準
完善公共設施、解決糧食問題、改善衛生條件、減少外債負擔等,是關繫到非洲實現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的重要民生問題。中國十分關注非洲的民生發展,幫助非洲國家建設公共福利設施,提高農業水平,改善醫療衛生條件,並積極開展對非減債、救災和人道主義援助。
積極援建公共福利設施。中國為非洲國家援建了一大批低造價住房、打井供水、污水處理、廣播電視和通訊設施等公共福利項目,對提高當地人民生活水平發揮了積極作用。如,塞席爾、莫三比克、安哥拉、衣索比亞的低造價住房項目,改善了當地民眾居住條件;奈及利亞、塞內加爾、赤道幾內亞的打井項目、坦尚尼亞查林茲供水系統、尼日津德爾供水工程等,解決了當地居民生活用水問題;赤道幾內亞國家電視中心,滿足了當地電視信號傳輸、覆蓋的需求。
開展多種形式農業合作。糧食安全關繫到非洲的穩定發展和脫貧減困。農業是大部分非洲國家的支柱產業,也是中非經貿合作的優先領域。中國始終將幫助非洲解決糧食安全問題作為中非農業合作的根本目的。中非農業合作的主要領域包括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糧食生產、養殖業、農業實用技術交流和轉讓、農產品加工和儲運等。截至2009年底,中國共為非洲援建農業技術試驗站、推廣站、農場等農業項目142個,啟動14個農業技術示範中心項目,並向非洲國家提供大批農用物資、農業設備。中國政府還鼓勵中國企業到非洲投資農產品加工、農業開發項目。
改善非洲醫療衛生條件。援建醫院、派遣醫療隊、提供葯品和醫療物資援助,是中國幫助非洲國家改善醫療衛生條件的主要措施。截至2009年底,中國在非洲援建了54所醫院,設立30個瘧疾防治中心,向35個非洲國家提供價值約2億元人民幣的抗瘧葯品。自1963年起,中國持續向非洲派遣醫療隊,共向46個非洲國家派出過1.8萬人次援外醫療隊員,累計治療患者2億多人次,並為非洲培訓數萬名醫療技術人員。中國醫療隊不僅診治常見病、多發病,還創造條件開展心腦血管疾病治療、斷肢再植、巨大腫瘤切除等高難度手術,挽救眾多生命垂危病人,並填補了受援國多項醫學空白。目前,有1000多名中國醫療隊隊員在41個非洲國家提供醫療服務。
減輕非洲債務負擔。中國政府一貫支持非洲國家的減債努力,幫助非洲國家減輕對華債務負擔。從2000年至2009年,中國已免除35個非洲國家的312筆債務,總計189.6億元人民幣。上述減債舉措,體現了中國幫助非洲實現發展的願望和決心,也推動了國際社會對非減債進程。
開展減災救災和人道主義援助。中國與非洲積極開展減災、救災領域的人員交流、技術合作以及經驗共享。當非洲國家遭受自然災害和戰亂影響時,中國堅持及時向其提供人道主義援助。隨著國力提升,中國對非洲的人道主義援助力度不斷加大。2003年,阿爾及利亞發生6.8級地震,中國迅速向其提供緊急救援物資並派遣國際救援隊,救災援助總計536萬美元。2004年,中國正式建立人道主義緊急救災援助應急機制,援助行動更加快捷有效。近年來,中國向蘇丹、馬達加斯加、蒲隆地、坦尚尼亞、索馬里、衣索比亞、賴索托、辛巴威等國家提供了食品、帳篷等緊急物資援助,幫助這些國家增強抵禦災害以及災後重建的能力。自2004年以來,中國向蘇丹提供近1.5億元人民幣無償援助,用於向達爾富爾地區提供人道主義物資和實施打井供水項目。
六、拓寬中非合作領域
近年來,中非合作領域日益拓展,金融、旅遊、航空、環境保護等逐漸成為中非合作的新領域、新亮點。中非還在多邊框架中就應對氣候變化等全球性問題相互支持、加強合作。
拓展金融合作。中國政府支持中非金融機構加強交流合作,為雙方企業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務。中國國家開發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中國工商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的業務已遍及非洲大陸,提供國際結算、貿易和融資等服務,融資領域涉及製造、能源、通訊、電力、供水、交通、農業、物流等行業。中國金融機構已在尚比亞、南非和埃及等國設立了分行或代表處。中國加入非洲開發銀行、西非開發銀行等,通過捐款、減債、設立雙邊技術合作基金等方式,支持非洲減貧與發展事業。非洲國家的金融機構也積極拓展對華業務。截至2009年底,埃及、摩洛哥、喀麥隆、南非和奈及利亞等5個非洲國家的6家銀行,在中國設立了分行或代表處。
推進旅遊合作。旅遊是非洲國家關注的新興產業之一,也正成為中非服務貿易新的增長點。中國積極推進與非洲國家的旅遊合作。2002年,埃及成為非洲第一個中國大陸公民組團出境旅遊目的地。截至2009年底,非洲共有28個國家和地區成為中國大陸公民組團出境旅遊目的地。2009年,中國大陸公民首站到訪非洲38.1萬人次,同比增長18.5%;非洲來華旅遊40.1萬人次,同比增長6%。中國企業還在非洲開設旅行社、餐館,參與酒店建設、管理等。
加強航空運輸合作。中國鼓勵雙方航空企業建立更多合作關系,開通更多連接中國、非洲的直達航線,以便雙方人員交往和貨物運輸。截至2009年底,中國與衣索比亞、安哥拉、尚比亞、南非等15國正式簽署民用航空運輸協定,與塞席爾、利比亞、烏干達等6國草簽民用航空運輸協定。目前,埃及、衣索比亞、辛巴威、肯亞、阿爾及利亞等國的航空公司已開通直達北京、廣州的航班。中國的航空公司開通了北京至奈及利亞拉各斯、安哥拉羅安達和蘇丹喀土穆的直達航線。此外,中國航空主管部門通過國際民航組織等渠道,積極開展對非援助合作,承諾從2008年至2011年,每年向國際民航組織「非洲航空安全全面地區實施計劃」捐款10萬美元,用於幫助非洲提高民航安全水平。
開展環境保護合作。環境保護與應對氣候變化是全球面臨的共同問題。在中非合作論壇框架下,中國與非洲國家共同召開中非環保合作會議,實施中非人力資源環境培訓計劃,成立了聯合國環境規劃署中非環境中心。中國政府倡議建立中非應對氣候變化夥伴關系,在衛星氣象監測、新能源開發利用、沙漠化防治、城市環境保護等領域加強合作。中國與非洲國家就氣候變化國際談判等問題深入交換意見,維護發展中國家的共同利益。中國支持非洲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的正當權利,在長期減排目標等問題上最大限度照顧非方關切。中方還承諾,在資金問題上不與非洲爭援助,並將結合非洲實際需要,從資金、技術、能力建設等方面提供幫助。目前,中國已與部分非洲國家開展了沼氣技術、水力發電、太陽能與風能發電等方面的合作。
七、發揮中非合作論壇引領作用
2000年,中國與非洲國家共同創建了中非合作論壇。論壇迄今召開了四屆部長級會議和一屆峰會,建立了部長級會議、高官會、企業家大會等多層次的對話與合作機制。在中非雙方共同努力下,中非合作論壇成為中非集體對話的重要平台和務實合作的有效機制。中非合作論壇增強了中非政治互信,引領、帶動了包括經貿合作在內的中非合作,不斷豐富中非關系內涵,提升中非關系水平。
自2000年中非合作論壇第一屆部長級會議以來,中方圍繞著中非發展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在長期合作、相互尊重、平等協商的基礎上,不斷出台新的經貿舉措,推動中非經貿關系深入發展。這些經貿舉措契合非洲發展需要,體現了中國政府在中非合作上的務實和創新精神。
在第一屆部長級會議上,中方宣布減免非洲債務、鼓勵企業對非投資和培訓專業人才等措施。在2003年第二屆部長級會議上,中方宣布增加對非援助、加強人力資源開發合作、給予與中國建交的非洲最不發達國家部分輸華產品免關稅待遇等措施。
在2006年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和第三屆部長級會議上,中方宣布了旨在加強中非務實合作、支持非洲發展的8項舉措,包括擴大援助規模、提供優惠性質貸款、援建非洲聯盟會議中心、擴大免關稅受惠商品范圍、設立中非發展基金、建設境外經貿合作區、設立農業技術示範中心和瘧疾防治中心等。在中非雙方共同努力下,這8項舉措已在2009年底前全面落實。
在2009年舉行的中非合作論壇第四屆部長級會議上,中方又宣布了8項新舉措,涉及農業、環境保護、促進投資、減免債務、擴大市場准入、教育、醫療衛生等領域,進一步突出改善非洲民生、加強農業合作、加大人力資源開發合作、提高非洲自主發展能力等內容。這些舉措,立足於幫助非洲國家解決當前的實際困難,著眼於幫助非洲實現可持續發展,進一步鞏固非洲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
中國在中非合作論壇上提出的一系列經貿舉措,惠及所有與中國建交的非洲國家,使非洲有關國家和人民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利益。今後,中國政府將繼續本著互利共贏、友好協商、務實高效的精神,與非洲國家共同努力,加強論壇框架內的經貿合作,推動中非新型戰略夥伴關系不斷向深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