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新中國成立以後鋼鐵工業發展情況
總體上,中國鋼鐵工業可以大致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1949~1978年)為「以鋼為綱」的發展階段,第二階段(1978~2000年)為穩步快速發展階段,第三階段(2001年至今)為加速發展階段。
1、「以鋼為綱」的發展階段
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我國鋼鐵工業的基礎十分薄弱,全國幾乎沒有一家完整的鋼鐵聯合企業。新中國成立後,鋼鐵工業開始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在蘇聯援助下建設了鞍鋼、武鋼、包鋼等鋼鐵廠,鋼鐵工業逐步建設發展形成了「三大」、「五中」、「十八小」的格局。
隨著「三線建設」的鋪開,在西南、西北建設了攀鋼、酒鋼、成都無縫管廠等一批新的鋼鐵企業,初步形成了新中國的鋼鐵工業布局。
考慮到鋼鐵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地位,國家確立了「以鋼為綱」的工業發展指導方針,提出了「大躍進」、「全民大煉鋼鐵」、「超英趕美」等口號。因此,在這一階段中國鋼鐵工業就走上了一條以追求產值、產量增長速度為目標的粗放型的發展道路。
經過全國上下的努力,在這一階段中國鋼鐵工業的產量和產值都有了較大幅度的增長。1978年,鋼鐵產量為3178萬噸,佔世界鋼產量的4.5%,居世界第4位。據統計,1952~1978年期間,鋼鐵工業產量平均每年遞增12.9%,產值每年遞增11.8%,實現利稅每年遞增9.67%。
需要指出的是,在「以鋼為綱」的發展指導方針下,不可避免地會遇到鋼鐵工業部門同國民經濟其他部門協調發展的問題。由於對於鋼鐵工業部門的固定資產投資過大,就產生了兩方面的影響。一方面在資金有限的前提下,過分的投入會制約其他工業部門的發展;
另一方面由於鋼鐵工業部門的利稅貢獻,同其他產業部門相比而言較低,在一定程度上表現出「高投入、低產出」的特點,所以較高比例的投入就會影響進一步發展所需要的資金積累。由於鋼鐵工業是一個資源消耗量大、能耗高的行業,這一階段鋼鐵工業的發展也佔用了大量的能源。
據統計,1978年,鋼鐵工業投資佔全國固定資產投資的7.36%,能源消耗占整個國民經濟消耗能源總量的12.97%。另外,企業管理水平低、職工積極性不高也是當時中國鋼鐵工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實際上,在1970~1975年期間,中國鋼鐵工業已經形成了3000萬噸的生產能力,但是生產能力並不能夠得到充分實現。1974~1976年,曾經連續三年計劃生產2600萬噸鋼的目標都沒有實現,人們稱之為「三打二千六打不上」。
2、穩步快速發展的中國鋼鐵工業
在這一階段,中國鋼鐵工業發展遇到了兩次重要機遇。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我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為利用國外的資金、技術和資源創造了條件。1992年,黨的十四大確立了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方向,極大地激發了企業的活力。中國鋼鐵工業面對良好的發展機遇,加快了鋼鐵工業現代化建設的步伐。
在這一階段,除了建設上海寶鋼、天津無縫鋼管廠等具備世界先進水平的現代化大型鋼鐵企業外,又對一些老的大型鋼鐵企業進行了技術改造和升級,例如鞍鋼、武鋼、首鋼、包鋼等企業。1981年,我國與澳大利亞科伯斯公司通過簽訂補償貿易合同的方式,首次實現了改革開放以後利用外方資金和技術對鞍鋼焦化總廠瀝青焦車間進行改造。
1987年,國家計委批准了鞍鋼、武鋼、梅山(1998年後被並入寶鋼集團)、本鋼、萊鋼5個企業利用外資的項目建議書。通過技術引進、消化和吸收,中國鋼鐵企業工藝裝備的現代化水平得到不斷提升。
另外,一些非國有企業也進入到鋼鐵行業,例如,沙鋼、海鑫等,並且發展迅速。同時,1992年之前,中國鋼鐵企業進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從放權讓利到承包經營責任制,希望通過企業改革釋放強大的內在發展動力,實現了鋼產量5000萬噸和億噸兩次突破。1986年,中國鋼產量(粗鋼)超過了5000萬噸,達到5221萬噸。
伴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現代企業制度的逐步建立,更是為鋼鐵工業發展注入了強大的內在動力。1994年以來,鋼鐵行業的舞鋼、本鋼、太鋼、重鋼、天津鋼管廠、「大冶」、「八一」等12家企業,列入國家百家現代企業制度試點;邯鋼、撫順鋼鐵公司、天津鋼鐵、酒泉鋼鐵等57家企業,列入地方改革試點。
到1998年,試點工作基本完成,試點鋼鐵企業均按照《公司法》實施了改組,初步明確了國家資產投資主體,理順了出資關系,建立了企業法人財產制度和法人治理結構。1996年中國鋼產量(粗鋼)首次超過1億噸,達到10124萬噸,佔世界鋼產量的13.5%,超過日本和美國成為世界第一產鋼大國。2000年,中國鋼產量為12850萬噸。
3、加速發展時期
「十五」期間,中國鋼鐵工業更是實現了持續高速發展。粗鋼產量從2000年的1.3億噸,到2003年中國粗鋼產量超過2億噸,到2005年,粗鋼產量達到3.6億噸,成為全球第一個粗鋼產量突破3億噸的國家,再到2006年粗鋼產量達到4.2億噸,連續實現了鋼產量2億噸、3億噸和4億噸的三次跨越。
2001~2007年期間,鋼產量年均增長率為21.04%,其中,2001、2003、2004和2005年這四年年增長率都是保持在20%以上,2005年鋼產量同上年相比增長率更是創紀錄的高達30.42%,同時,中國鋼鐵工業在整個工業中也占據著重要的地位。
2006年,中國規模以上鋼鐵企業實現銷售收入25735億元,在39個工業行業中排名第2位,僅低於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實現利潤總額1367億元,在39個工業行業中排名第3位,僅低於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
「十二五」鋼鐵工業主要成就:
1、支撐了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十二五」時期,我國粗鋼產量由3.5億噸增加到6.3億噸,年均增長12.2%。鋼材國內市場佔有率由92%提高到97%。2010年,鋼鐵工業實現工業總產值7萬億元,佔全國工業總產值的10%;資產總計6.2萬億元,佔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資產總值的10.4%,為建築、機械、汽車、家電、造船等行業以及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原材料保障。
2.品種質量明顯改善
「十二五」時期,我國鋼鐵產品結構進一步優化,鋼材品種齊全,產品質量不斷提高,大部分品種自給率達到100%。
關鍵鋼材品種開發取得長足進步,高強建築用鋼板、抗震建築用高強螺紋鋼筋、航天器用合金材料、高性能管線鋼、大型水電站用鋼、高磁感取向硅鋼、高速鐵路用鋼軌等高性能鋼鐵材料有力支撐了相關領域的發展;
保障了北京奧運會場館、上海世博會場館、災後重建、載人航天、探月工程等國家重大工程建設以及西氣東輸、三峽工程、京滬高鐵等國家重點項目的順利實施。
3、技術裝備水平大幅度提高
「十二五」時期,重點統計鋼鐵企業1000立方米及以上高爐生產能力所佔比例由48.3%提高到60.9%,100噸及以上煉鋼轉爐生產能力所佔比例由44.9%提高到56.7%,大部分企業已配備鐵水預處理、鋼水二次精煉設施,精煉比達到70%。
軋鋼系統基本實現全連軋,長期短缺的熱連軋、冷連軋寬頻鋼軋機分別由26套和16套增加到72套和50套。寶鋼、鞍鋼、武鋼、首鋼京唐、馬鋼、太鋼、沙鋼、興澄特鋼、東特大連基地等大型鋼鐵企業技術裝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4、節能減排成效顯著
「十二五」期間,共淘汰落後煉鐵產能12272萬噸、煉鋼產能7224萬噸,高爐爐頂壓差發電、煤氣回收利用及蓄熱式燃燒等節能減排技術得到廣泛應用,部分大型企業建立了能源管理中心,促進了鋼鐵工業節能減排。
2010年,重點統計鋼鐵企業各項節能減排指標全面改善,噸鋼綜合能耗降至605千克標准煤、耗新水量4.1立方米、二氧化硫排放量1.63千克,與2005年相比分別下降12.8%、52.3%和42.4%。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由90%提高到94%。
❷ 為什麼鋼材開始降價
1.鋼材需求下降。
2.鋼材需求進入淡季,
3.國家政策壓制汽車、建築、機械製造等行業增速放緩。
4.國際新一輪經濟形勢增長趨緩。
❸ 中國汽車所用的鋼材為什麼要靠進口
因為標準是人家定的,外國的產品在設計是都是依據人家本國的材料來 的。中國人內給人家做產品必容須按照人家的技術標准來做,那中國的鋼材當然不能滿足人家的技術要求。只有用進口了。
我也是汽車行業的,深有同感。
不是量第一就有用的,要技術第一。日本沒有鐵礦,都靠進口,但是人家的煉鋼技術排在世界前面。中國據說很多鐵礦出口給人家再買人家煉好的鋼材。
❹ 為什麼鋼材價格 每年月份不同 是什麼具體因素影響 求詳細解釋
在四月份,鋼材價格跟隨其他大宗商品的走勢有一波強勁的上漲,但是隨版後由於歐債危機權擔憂再起,西班牙金融形勢到了非常悲觀的時刻,連帶大宗商品接連跳水,包括銅,黃金等領頭品種,但是非常的奇怪的是期鋼的下跌和國際金屬的下跌並不同步,反而是在月末以補跌的運行方式連續下滑,五月的鋼市是否會在宏觀面的改善預期下獲得一定的提振,這是需要市場各方結合當前最新的市場變化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
五月的鋼市將處於一個明顯的恢復性上漲的走勢,宏觀環境的不穩定不支持鋼價的大幅上漲,而潛在的通脹預期又使得鋼價的大跌很難變成現實,五月的上半月,鋼價基本會處於小漲小跌的試探性走勢,但隨著近期經濟刺激力度的加大,包括股市期市手續費下降和潛在經濟刺激政策的推出,在五月末的鋼價將會有一定的漲幅,這是需要密切關注的
中國鋼鐵現貨網 中國鋼鐵信息庫 全開放的查看最新最及時的鋼材價格信息和市場分析 鋼廠調價信息等等!
❺ 鋼何時發明的
鋼材的發明比較復雜。有資料說中國人最早發明了現代鋼。但是鋼其實是以內鐵為主料的堅韌性容合金~鐵合金,所以也叫鋼鐵。堅韌性是鋼材的功用追求,這才是鋼材的本質。所以,只要是以鐵為主體材料,增加其它物質形成了堅韌性質的鐵合金,都叫鋼。只不過,隨著科學的進步,現代鋼的各種物質比較更加精準而高質量罷了。而華國宋代的鋼是最接近現代鋼的大批量生產的鋼材。如果以這個標准為依據,最早發明鋼的國家就說不清楚了。因為早在中國只有少量鐵器的西周時期,西亞就產生了類似的鐵合金~原始鋼材,後來印度、中亞、歐洲都有類似的原始鋼材。不過中國發明風力機械後,尤其是漢代發現煤炭燃料後,以生鐵反復鍛造形成了比較堅韌的鐵合金,也是一種典型的原始鋼材。中國古代的原始鋼並不是最好的~以致西亞傳入的鑌鐵成為新寵,但是產量是最大的。直到宋代發明了焦炭和高爐,才產生了真正意義的大批量生產的近代鋼。宋代焦炭和高爐傳到西方,產生了西方現代鋼的技術體系。
所以,原始鋼的發明權,同鐵的冶煉技術發明權一樣,都是西亞人的。也就是,冶鐵術與煉鋼術,都是西亞人最早發明的。
❻ 中國有多少的鋼鐵儲備每年消耗多少
「十五」期間我國的鋼產量先後突破了2億噸和3億噸大關,年消耗廢鋼達5000—6000萬噸。這期間我國的廢鋼鐵資源緊缺,每年缺口1000萬噸左右靠進口解決。根據2004、2005年的鋼鐵市場情況和廢鋼消耗的市場價格分析,我們對「十一五」期間(2006——2010年)的廢鋼資源及消耗情況進行了預測,預計2006——2007年廢鋼資源仍然緊缺,2008年起廢鋼資源緊缺狀況可望逐年好轉。
2004年我國粗鋼產量達2.72億噸,全國煉鋼消耗廢鋼5430萬噸,煉鋼廢鋼消耗量比2003年增加了610萬噸,噸鋼耗廢鋼量199公斤,比2003年下降了17公斤。
2004年我國廢鋼鐵資源總量6178萬噸。其中:鋼鐵企業內部回收廢鋼鐵1700萬噸,比上年增加170萬噸,社會采購廢鋼3300萬噸,與上年持平,進口廢鋼1023萬噸比上年多進口94萬噸,是進口廢鋼最多的一年。
2005年,預計我國粗鋼產量將達到3.3億噸以上,全國煉鋼耗廢鋼約為6100萬噸,比2004年增加670萬噸,噸鋼耗廢鋼185公斤,比上年又下降了15 公斤。2005年我國廢鋼資源總量約為6800萬噸,其中,鋼鐵企業回收廢鋼1890萬噸,社會回收廢鋼3800萬噸,進口廢鋼約1100萬噸,分別比去年增加190萬噸、500萬噸和77萬噸。
鋼鐵產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基礎產業和實現工業化的支撐產業,鋼鐵產業的發展需要良好的外部條件,需要資源和能源的保障。面臨我國富礦少、貧礦多、每年有超過50%的鐵礦石須進口的現狀,發展我國的廢鋼產業,多回收廢鋼,多進口廢鋼鐵,鋼鐵企業多用廢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是堅持可持續性發展和循環經濟理念,提高環境保護和資源綜合利用率,節能降耗的重大措施。
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鋼鐵工業也是近三十年才壯大起來,產品結構、產業結構、產業布局急需調整。煉鋼生產中,轉爐鋼比例佔85%,電爐鋼比例佔15%,噸鋼耗費廢鋼量200公斤左右,對廢鋼需求量很大,廢鋼資源的社會積蓄量、廢鋼的年產生量、廢鋼市場的價格走勢等是我們十分關心並需要很好研究的重大課題。以下這些不成熟的意見供各位代表研究和思考。
一、1996—2005年我國廢鋼鐵消耗情況
1996—2005年是我國鋼鐵工業高速發展的十年,是計劃經濟向市場化經濟轉變的十年,是各種鋼鐵產品供給不足到自給有餘的十年。十年來,我國的鋼鐵產量連續居世界第一,目前全世界三分之一的鋼產自中國,中國鋼鐵市場的繁榮帶動了世界鋼鐵市場繁榮,中國鋼鐵市場的穩定對中國經濟的發展與世界經濟的穩定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自1996年我國鋼產量首次突破1億噸大關後,用了七年的時間,在2003年邁過了2億噸的台階。今年,我國鋼、鐵、材的產量突破3億噸,只用了短短的兩年時間。
十年來,我國累計產粗鋼173578萬噸,煉鋼耗廢鋼37650萬噸,平均廢鋼單耗217公斤/噸鋼,,也就是說有22%的鋼產量是由廢鋼煉成的。十年來,企業內部回收廢鋼15309萬噸,占廢鋼消耗量的40%以上。社會采購廢鋼21823萬噸,進口廢鋼6110萬噸,廢鋼資源總量43760萬噸。
在「九五」計劃期間,鋼產量以3—7%的年增長率增加,進入「十五」計劃後,鋼產量以年均增長20%的速度超常發展,使廢鋼資源緊張的矛盾更加突出,不得不靠多進口廢鋼來保證國內廢鋼資源的供需平衡。「九五」期間進口廢鋼1294萬噸,「十五」期間,預計進口廢鋼量將達到4816萬噸,是「九五」期間進口廢鋼量的3.72倍,其價格也與國際市場接軌。中國已成為世界最大的廢鋼進口國之一(見表一)。
「十五」期間我國的鋼產量先後突破了2億噸和3億噸大關,年消耗廢鋼達5000—6000萬噸。這期間我國的廢鋼鐵資源緊缺,每年缺口1000萬噸左右靠進口解決。根據2004、2005年的鋼鐵市場情況和廢鋼消耗的市場價格分析,我們對「十一五」期間(2006——2010年)的廢鋼資源及消耗情況進行了預測,預計2006——2007年廢鋼資源仍然緊缺,2008年起廢鋼資源緊缺狀況可望逐年好轉。
2004年我國粗鋼產量達2.72億噸,全國煉鋼消耗廢鋼5430萬噸,煉鋼廢鋼消耗量比2003年增加了610萬噸,噸鋼耗廢鋼量199公斤,比2003年下降了17公斤。
2004年我國廢鋼鐵資源總量6178萬噸。其中:鋼鐵企業內部回收廢鋼鐵1700萬噸,比上年增加170萬噸,社會采購廢鋼3300萬噸,與上年持平,進口廢鋼1023萬噸比上年多進口94萬噸,是進口廢鋼最多的一年。
2005年,預計我國粗鋼產量將達到3.3億噸以上,全國煉鋼耗廢鋼約為6100萬噸,比2004年增加670萬噸,噸鋼耗廢鋼185公斤,比上年又下降了15 公斤。2005年我國廢鋼資源總量約為6800萬噸,其中,鋼鐵企業回收廢鋼1890萬噸,社會回收廢鋼3800萬噸,進口廢鋼約1100萬噸,分別比去年增加190萬噸、500萬噸和77萬噸。
鋼鐵產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基礎產業和實現工業化的支撐產業,鋼鐵產業的發展需要良好的外部條件,需要資源和能源的保障。面臨我國富礦少、貧礦多、每年有超過50%的鐵礦石須進口的現狀,發展我國的廢鋼產業,多回收廢鋼,多進口廢鋼鐵,鋼鐵企業多用廢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是堅持可持續性發展和循環經濟理念,提高環境保護和資源綜合利用率,節能降耗的重大措施。
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鋼鐵工業也是近三十年才壯大起來,產品結構、產業結構、產業布局急需調整。煉鋼生產中,轉爐鋼比例佔85%,電爐鋼比例佔15%,噸鋼耗費廢鋼量200公斤左右,對廢鋼需求量很大,廢鋼資源的社會積蓄量、廢鋼的年產生量、廢鋼市場的價格走勢等是我們十分關心並需要很好研究的重大課題。以下這些不成熟的意見供各位代表研究和思考。
一、1996—2005年我國廢鋼鐵消耗情況
1996—2005年是我國鋼鐵工業高速發展的十年,是計劃經濟向市場化經濟轉變的十年,是各種鋼鐵產品供給不足到自給有餘的十年。十年來,我國的鋼鐵產量連續居世界第一,目前全世界三分之一的鋼產自中國,中國鋼鐵市場的繁榮帶動了世界鋼鐵市場繁榮,中國鋼鐵市場的穩定對中國經濟的發展與世界經濟的穩定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自1996年我國鋼產量首次突破1億噸大關後,用了七年的時間,在2003年邁過了2億噸的台階。今年,我國鋼、鐵、材的產量突破3億噸,只用了短短的兩年時間。
十年來,我國累計產粗鋼173578萬噸,煉鋼耗廢鋼37650萬噸,平均廢鋼單耗217公斤/噸鋼,,也就是說有22%的鋼產量是由廢鋼煉成的。十年來,企業內部回收廢鋼15309萬噸,占廢鋼消耗量的40%以上。社會采購廢鋼21823萬噸,進口廢鋼6110萬噸,廢鋼資源總量43760萬噸。
在「九五」計劃期間,鋼產量以3—7%的年增長率增加,進入「十五」計劃後,鋼產量以年均增長20%的速度超常發展,使廢鋼資源緊張的矛盾更加突出,不得不靠多進口廢鋼來保證國內廢鋼資源的供需平衡。「九五」期間進口廢鋼1294萬噸,「十五」期間,預計進口廢鋼量將達到4816萬噸,是「九五」期間進口廢鋼量的3.72倍,其價格也與國際市場接軌。中國已成為世界最大的廢鋼進口國之一(見表一)。
2001—2005年,由於鋼產量以20%以上的增長率增加,加上我國的廢鋼積蓄量不高,廢鋼的產出率不高,五年共進口廢鋼4800多萬噸。2006—2010,我國鋼鐵工業的產量不會有太大的增長,廢鋼的社會積蓄量增多,廢鋼資源量逐漸豐富,預計「十一五」末期,我國的廢鋼資源緊缺的狀況可以改善。
有人認為,我國到2007年廢鋼即可以自給,也有人認為要到2014年。
廢鋼的需求量取決於轉爐鋼和電爐鋼的比例,「十五」期間,電爐鋼的比例逐年下降,噸鋼耗廢鋼水平逐年減少,按2005年的耗廢鋼水平185公斤/噸,測算,電爐鋼的比例只有13%。
如果「十一五」期間,我國噸鋼耗廢鋼達到200公斤/噸,2006年將是我國進口廢鋼的高峰期,需進口1200—1400萬噸的廢鋼以補國內的資源不足。2001—2010年我國廢鋼積蓄量及廢鋼需求預測情況見表-4。
關於2006—2010年,廢鋼積蓄量及廢鋼需求預測的說明:
1. 鋼產量:假定鋼產量已滿足社會發展需求,以調整產品結構為主,「十一五」期間,鋼產量控制在3.3—3.6億噸之間。
2. 通常廢鋼積蓄量是以前8—30年消耗鋼材量來測算,2005年我國廢鋼積蓄量13億噸,2006年為14億噸。
3. 廢鋼產出量指23年廢鋼積蓄量的年平均值。
4. 廢鋼產出率= 廢鋼社會采購量 / 廢鋼產出量
世界廢鋼產出率平均水平在80%以上,很多國家達90%。我國廢鋼產出率「十五」期間僅46—67%,且不穩定。「十一五」期間按67%測算廢鋼的產出,廢鋼產出率每增加一個百分點,就多產出廢鋼60—80萬噸。如果「十一五」期間,我國廢鋼產出率能增加10個百分點,則每年可多產廢鋼700萬噸左右。
5. 「十一五」期間,鋼鐵工業自產廢鋼按鋼產量的6%測算,十五期間企業自產廢鋼占鋼產量的比率由8.8%下降到5.7%,企業加強管理,抓好渣鋼的回收利用,企業內部回收的目標是可以完成的。
四、提高信息服務質量,為行業提供快捷的信息服務
中國廢鋼鐵應用協會自成立以來,在加強行業管理,提高行業自律方面;在溝通政府和企業關系方面;在穩定廢鋼市場為會員提供信息服務方面;在廢鋼供需體制改革,組建廢鋼加工配送中心;在冶金渣的開發利用、廢鋼貿易、廢鋼設備的研究製造方面;在進口廢鋼市場清理整頓、規范化管理方面;在推動廢鋼行業技術進步,貫徹廢鋼新國家標准方面;在廢鋼鐵統計信息工作等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較好地滿足了鋼鐵工業快速發展對廢鋼的需要。
協會的工作及服務歸根到底是信息服務。為會員和企業提供政策、工藝、技術、廢鋼加工設備、廢鋼市場價格、廢鋼市場形勢分析是我們主要的職責。為了作好信息服務工作,三屆理事會期間,秘書處根據理事會的決定重組了協會信息部,改組了廢鋼鐵雜志編輯部,信息部由廢鋼鐵統計、《中國廢鋼鐵雜志》、《中國廢鋼鐵應用協會網站》三部分組成,協會信息部也是雜志和網站的編輯部。
1. 廢鋼鐵統計信息工作
二年來,召開了兩次廢鋼鐵統計信息工作年會,及時總結了廢鋼鐵統計工作,表彰了54名優秀的統計員、廢鋼鐵信息員,組織了廢鋼鐵網上錄入匯總統計軟體培訓,大多數企業通過網路傳送廢鋼鐵統計數據,廢鋼鐵統計信息化、自動化有了長足的進步。組建了廢鋼鐵價格信息網,編輯發行了《廢鋼鐵價格周報》及月報,廢鋼鐵價格周評和月評。在統計員、信息員和所在單位領導的支持下,已發出廢鋼鐵價格信息周報64期。我們的廢鋼鐵統計資料反映了全國重點鋼鐵企業的廢鋼鐵收、支、存狀況;發布的廢鋼鐵價格信息周報及月報,反映了全國各地廢鋼鐵含稅進廠價格及其市場價格走勢,全面客觀地反映了廢鋼鐵市場行情,避免了一些網站對廢鋼鐵市場不負責任地炒作。我們的信息通過電子信箱、傳真、《中國廢鋼鐵》雜志和《中國廢鋼鐵應用協會網站》及時地反饋給會員單位,為大家提供了及時、准確的市場信息。
2.《中國廢鋼鐵》雜志
2004年,協會信息部開始負責 《中國廢鋼鐵》雜志的編輯工作。出版發行正刊四期、增刊兩期,並完成了雜志在北京的發行注冊更名工作。
2005年,《廢鋼鐵》雜志正式更名為《中國廢鋼鐵》,並由季刊改為雙月刊,發行量不斷擴大。內容重點放在宣傳黨和國家的政策、法規、標准;登載行規行約,協會決議和文件;推薦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新產品;發表管理、技術論文和廢鋼鐵統計數據,廢鋼市場研究,成為具有實用價值和收藏價值的專業性科技讀物。
3.《中國廢鋼鐵應用協會網站》http://www.chinascrap.org.cn
《中國廢鋼鐵應用協會網站》自2004年5月底開通以來,根據市場的需要,不斷完善更新欄目,及時上傳和廢鋼鐵相關的信息,為會員提供迅捷的信息服務。網站的主要欄目有:行業資訊(國內信息、國外信息),市場信息(價格快報、價格總匯、國內、國際市場綜述),政策法規,環保動態,協會介紹,行規行約,廢鋼標准(國內廢鋼標准、國際廢鋼標准),交易市場,科技園地、資料庫,電子雜志等欄目。行業信息、市場信息等主要欄目信息每天更新,在一年半的時間內,注冊用戶達5700多名,文章閱讀達39萬人次。在行業協會自辦的網站中,是點擊率較高的網站之一。
各位代表,協會的工作離不開會員單位的支持,《中國廢鋼鐵》雜志和《中國廢鋼鐵應用協會網站》是協會為會員提供信息服務的主要工具和手段。協會是非營利性組織,雜志和網站目前僅僅是在維持成本下運行。
希望會員單位、與會的各位領導伸出你有力的手,支持協會的工作。像武鋼、鞍鋼、太鋼一樣,做到會員單位的領導、每一個科室、班組能訂閱一份《中國廢鋼鐵》雜志,所有的會員單位都能成為我們網站的甲級會員。把《中國廢鋼鐵》雜志和《中國廢鋼鐵應用協會網站》作為從事廢鋼鐵應用、廢鋼貿易、設備製造的良師益友和展示自身形象的平台。我們將進一步作好信息服務工作,提高我們的服務質量,用實際行動報答會員單位的厚愛!
結束語
「十五」期間,廢鋼鐵資源十分緊張,我們緊緊抓住國內、外兩個市場,較好地滿足了鋼鐵工業高速發展對廢鋼資源的需要。其間廢鋼鐵價格幾經波動,目前已穩定在比較合理的價格水平。
「十一五」期間,雖然廢鋼社會資源偏緊的狀況並沒有根本地改變。我國鋼產量連續十年居世界第一位,但廢鋼消耗遠趕不上世界第一的水平。美國鋼產量不足1億噸,但年消耗廢鋼7000萬噸以上,我國要成為鋼鐵強國,廢鋼產業任重而道遠。
❼ 為什麼說中國鋼鐵業將會全面崛起 盧峰
盧峰
近年我國經濟進入周期與結構雙重調整關鍵階段,具有較強順周期特徵的鋼鐵行業面臨多重困境——國內需求增速回落加劇產能過剩壓力,價格與利潤大幅下降顯示經營環境惡化,負債率高企、少數企業違約破產,同時部分環保欠賬較多的企業還面臨著綠色環保壓力。
就外部而言,伴隨著鋼鐵出口較快增長,貿易摩擦頻次上升,鋼鐵產能過剩與經貿關系成為近年雙邊、多邊國際對話場合重要熱點內容。
然而,轉換視角觀察當下形勢也折射歷史性機遇。目前鋼鐵內外環境特點是,伴隨世界新一輪鋼鐵產業轉移,中國鋼鐵行業進入決定性階段,這也是中國鋼鐵從體量擴張轉向全面崛起調整期的必經歷練。
觀察世界鋼鐵產業轉移歷史大勢與根源,分析中國當代鋼鐵業成長軌跡及其經濟邏輯,對於全面理解中國鋼鐵業目前形勢特徵及其演變前景具有認識借鑒意義。本文著重考察世界鋼鐵產業轉移歷史大勢及內在規律,討論中國體制轉型背景下鋼鐵業崛起過程與前景。
中國正值第三次全球鋼鐵業大轉移
鋼鐵產業是在18-19世紀英國工業革命推進過程中伴隨需求增長與技術變革發展起來的。19世紀初葉,鋼鐵產能主要集中在西歐和美國少數國家,估計1820年全球鋼鐵產量在100萬噸之數,其中主要是熟鐵和生鐵,近年全球鋼鐵產量約為16億噸上下,近兩個世紀鋼鐵產量增長約1600倍。具體觀察,全球鋼鐵產量大約在19世紀70-80年代達到1000萬噸,20世紀20年代後期(1927年)超過1億噸;二戰時期高峰年份1943年全球產量為1.63億噸,其時美國生產8000多萬噸占據半壁江山;戰後到1968年超過5億噸,2004年第一次超過10億噸,目前峰值是2014年16.7億噸。
近現代不同時期鋼鐵業在主要鋼鐵國之間相對漲落消長,派生出世界鋼鐵產業轉移畫面。大致而言,以18世紀後半期與19世紀上半期,英國等西歐國家憑借工業革命先發優勢主導全球鋼鐵業為歷史起點,過去一個多世紀世界鋼鐵產業已經和正在發生三次大轉移。
19-20世紀之交美國崛起帶動第一次世界鋼鐵產業轉移。美國南北戰爭結束後經濟起飛帶動鋼鐵業崛起,19-20世紀之交美國鋼鐵生產量和消費量超過西歐諸國,實現世界鋼鐵產業第一次轉移並開創美國鋼鐵時代。世紀之交美國鋼鐵產量超過1000萬噸,約為當時英國鋼產量兩倍之多。1913年一戰前夕美國鋼產量達到3180萬噸,比同年英德法歐洲三大列強總和3010萬噸還多。1941-1951年間美國鋼產量佔全球比例均值為52%,1945年峰值為63.8%。
上世紀60-70年代日本、德國鋼鐵業追趕超越,前蘇聯擴張帶動全球鋼鐵產業重心第二次轉移。70年代初蘇聯成為世界最大鋼鐵生產國,然而在技術路線與工藝流程創新上乏善可陳。日本在成為第二大鋼鐵生產國同時,通過推廣氧氣頂吹高爐與連鑄技術,擴大優質鐵礦石資源進口空間半徑,新建一大批4000-5000立方米大型和超大型高爐,憑借後發優勢與技術引進創新,迅速成為鋼鐵技術工藝與經濟效率方面的領先國家。
美國鋼鐵業二戰後雖獨步全球,然而十餘年後在日本、德國等歐洲國家追趕背景下逐步喪失國際競爭力,到70-80年代美國鋼鐵業歷史優勢已成隔日黃花,成為需要頻繁藉助貿易保護維持局面的「問題行業」。
第三次是新世紀初年快速中國鋼鐵追趕與新一輪鋼鐵產業轉移。1996年中國鋼鐵產量超過1億噸,2004年查處鐵本事件時年產量達到2億多噸,近年進一步增長到8億噸,在相對體量上邁上「一覽眾山小」巔峰。同時中國鋼鐵行業整體技術和效率水平得到實質性提升,目前國內鋼鐵行業先進技術、工藝和環保水平已接近或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大中型企業產品普遍水平已經達到國際中高端水平,鋼鐵產品配套能力、技術研發與人才水平大幅提高。
雖然我國鋼鐵業整體與發達國家比較仍有不小差距,亟待深化改革推進轉型升級,然而從鋼鐵經濟史角度看,中國鋼鐵追趕推動世界鋼鐵新一輪產業轉移應是不爭的事實。
世界范圍內鋼鐵產業轉移,是特定時期全球鋼鐵產業格局因應新興鋼鐵大國追趕崛起發生實質性改變的結果。影響鋼鐵產業轉移因素是錯綜復雜的,不同時期大國經濟追趕受各自經濟、政治和社會環境因素制約具有國別特殊性,中國改革開放體制轉型很大程度塑造鋼鐵追趕崛起軌跡。就推動歷次鋼鐵大國崛起與產業轉移共性因素而言,市場需求條件、技術創新與轉移、大規模投資等三方面規律性因素具有特殊重要意義。
大國崛起派生鋼鐵行業巨大需求
後進大國經濟起飛派生巨大國內需求,是大國鋼鐵崛起與產業轉移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解釋變數。大國鋼鐵行業發展對整體經濟起飛具有不可或缺的支持作用,因而經濟與鋼鐵業發展具有相互促進關系。
然而給定大國經濟起飛發展背景,沒有什麼因素比大規模需求對解釋鋼鐵產業轉移更為重要。需求決定規律在美國鋼鐵崛起帶動第一次鋼鐵產業轉移以及中國當代鋼鐵發展伴隨目前新一輪鋼鐵產業轉移中表現得最為突出。
美國19世紀後半期經濟發展與需求擴張對鋼鐵崛起及世界第一次鋼鐵產業轉移產生關鍵支持作用。美國南北戰爭前後人口與GDP經濟總量已經超過早先世界霸主國英國,構成美國鋼鐵需求較快增長的宏觀經濟基礎。美國憑借國土空間幅員廣大的經濟優勢,其鐵路建造里程在19世紀中葉已經遠遠超過英國。20世紀末船運業也開始快速增長並於20世紀初年急起直追超過英國。美國大規模建造鐵路對鐵軌鋼軌的需求,南北戰爭後美國工業化高速推進對鋼鐵金屬原料需求增長,對美國作為鋼鐵大國崛起提供不可或缺的需求支持條件。
在卡內基自傳中,通過國際比較提及需求高漲對美國鋼鐵崛起的重要意義,這位鋼鐵大王1868年與朋友游歐洲旅行後得到這樣印象:「只有跳出美國這個漩渦,才能對其旋轉的速度有正確的估計。我覺得我們這樣一個(鋼鐵)製造企業,發展得再快也很難跟上美國人需求增長的速度,然而在國外,好像沒有什麼發展進步的東西。如果我們排除有限的幾個歐洲城市,這塊大陸的一切都像是靜止的;而與此同時,在美國,到處都呈現出這樣一副景象,就像書中描述的建築巴別通天塔的景象:成千上萬的人來回奔忙,一個比一個更有干勁,人人都全身心地投入到這座通天塔的建造中(《鋼鐵大王卡內基自傳》第85-86頁)」。
卡內基對美國經濟起飛時代國內需求蓬勃發展重要性的感悟和認知,在100多年後中國經濟高速成長經驗觀察中獲得當代印證。雖然人們對中國快速追趕現象評價毀譽參半,然而沒有疑問的是,工業化城市化推進鋼鐵需求高速增長同樣為中國新世紀初年鋼鐵擴張崛起提供強大支撐。
與美國當年鋼鐵需求主要來自鐵軌鋼軌、船隻建造、軍火等機械設備等比較有限領域不同,當代鋼鐵利用廣度深度比一百多年前大幅拓展,鋼鐵需求覆蓋工業製造品、房間建造、基礎設施建設等遠為廣泛的部門與場合。
以工業製造品領域電冰箱、洗衣機、電視機等家用電器為例,中國這些部門增長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發力,世紀之交上述三大家電產量超過5000萬台,新世紀初年大幅擴張到2015年產量約3億台。汽車是更重要鋼鐵用戶,汽車產量從上世紀90年代50萬輛增長到世紀之交200萬輛,新世紀初年提速增長達到2015年2450萬輛。新世紀最初十餘年中國汽車生產增量佔全球增量七成以上,中國汽車產量佔全球產量比例從5%上升到35.7%。近年我國汽車業每年耗用鋼材在5000-6000萬噸之數。
城市化進程中房屋建築規模擴大,是鋼鐵需求增長又一重要來源。中國鋼鐵資源供需平衡表信息顯示,房屋建築用鋼通常佔到鋼鐵消費總量的一半上下。數據顯示,1999-2014年我國住宅年竣工量從2.62億平方米增長到8.09億平方米,15年增長近4倍。同期中國城市建成區面積從2.15萬平方公里增長到4.98萬平方公里,擴容1.32倍。
大規模基礎設施投資建設同樣派生鋼鐵需求。例如中國高速鐵路建設後來居上,近年高鐵運營里程佔全球一半以上,另外高鐵在建里程與計劃里程也遠遠超過其他高鐵建造大國。中國地鐵運營里程從2011年2100公里增長到2015年3000多公里,佔全球運營里程23%,比運營里程長度第二到第四名國家(美國、日本、德國)總和還要長。
展望未來,我國鋼鐵需求增長進入飽和期或低速增長階段,過去幾十年需求多次翻倍增長情形將不復存在。然而中國經濟未來10-20年仍處於中高速增長階段,城市化工業化持續推進,如城市化推進包括地下管廊建設需要鋼鐵追加投入,汽車繼續普及與鐵路快速興建派生鋼鐵需求,房屋建造增加採用鋼結構比例仍有較大潛力。
另外我國現階段比較優勢結構,決定鋼鐵直接出口與鋼鐵作為原料製成品間接出口仍有顯著增長空間。我國鋼鐵直接和間接消費需求在未來較長時期估計仍將穩居全球首位,為鋼鐵崛起提供需求條件。
技術轉移創新規律:牆里開花牆外香
特定階段鋼鐵前沿主導國擁有較強研發能力,更可能在鋼鐵關鍵科技領域取得原創性重大突破;然而技術前沿國在經濟發展階段上往往是工業化城市化高潮已過,鋼鐵需求增長由強走弱對其普及利用技術進步成果構成制約。另外鋼鐵主導國在早先歷史環境中選擇特定技術路線,物化為既有規模龐大的固定資產並包含高昂沉沒成本,也會制約其率先大范圍普及利用新一代技術。
相反,經濟後進國家在利用新技術方面歷史包袱較少,如能在經濟起飛階段全面審視全球范圍技術存量積累,正確選擇利用具有長期潛在優勢的技術路線,就可能更好地利用發達國家發明提供的技術成果實現彎道追趕與崛起,表現為「牆里開花牆外香」的鋼鐵技術轉移創新規律。
這個規律在美國鋼鐵興衰歷程中展現得淋漓盡致。英國18世紀後期與19世紀前期工業革命階段,鐵路軌道所用的大批量金屬材料主要是用效率低下的攪拌法(puddling 普德林法)製成的熟鐵,採用成本高昂的坩堝法(crucible)生產少量優質鋼材主要用於高端機械設備與儀器製造。
19世紀60年代前後,貝塞麥-托馬斯轉爐出現並逐步改進成熟,西門子-馬丁平爐法也問世,推動近代鋼鐵以至冶金工業領域的革命性技術突破。然而這時英國工業革命已初步完成,美國適逢南北戰爭後經濟起飛鋼鐵需求高漲,鋼鐵科技革命雖在西歐「開花」,卻在大西洋彼岸美國結出更豐碩果實。
卡內基同時代的美國鋼鐵巨子,一開始就高度重視貝塞麥煉鋼法提供的「以鋼代鐵」的技術前景,第一時間在賓州建立採用新法煉鋼的現代鋼鐵廠,通過普及新技術完成美國鋼鐵產量向千萬噸規模躍遷,1899年美國鋼產量第一次超過千萬噸時貝塞麥鋼占鋼總產量七成以上。適應國內鋼鐵供應鏈發展的具體條件,美國19世紀末開始快速普及平爐煉鋼法以替代原先佔據主導地位的貝塞麥煉鋼法,20世紀前半期平爐煉鋼佔美國鋼產量8-9成。
當代氧氣高爐等系列前沿技術推廣普及對日本鋼鐵崛起與美國相對衰落影響,再次彰顯上述技術轉移創新規律。比貝塞麥轉爐與平爐煉鋼法更為優越的新一代煉鋼技術是氧氣轉爐。「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頂吹氧氣工藝取代托馬斯或貝塞麥底吹工藝後,鹼性氧氣轉爐(BOF:Basic Oxigen Furnace)工藝隨即取代了托馬斯和平爐煉鋼工藝,風靡了整個鋼鐵行業」。隨著高純度氧氣製取技術進步與成本降低,採用氧氣轉爐可以大幅度提高煉鋼效率並且改善鋼材質量。
這項技術最早由奧地利工程師發明,美國鋼鐵工程師也參與研發使之成熟,然而美國由於傳統平爐技術比較完善缺乏推廣氧氣轉爐性技術,給戰後日本企業家提供機遇。日本較早大范圍採用氧氣轉爐,同時利用戰後海運成本降低便利擴大進口優質鐵礦石采購進口半徑,並率先推廣連鑄新工藝,結果利用技術轉移創新規律成功實現日本鋼鐵崛起,並對世界鋼鐵產業第二次轉移做出重要貢獻。
中國鋼鐵追趕也體現技術轉移創新規律作用。由於歷史原因,我國計劃體制時期鋼鐵業以平爐技術為主導,採用煉鋼與鋼坯模鑄分離的傳統技術。改革開放時期鋼鐵業把發揮傳統模式潛力與借鑒日本成功經驗實施技術路線轉型創新結合起來,通過幾十年努力成功再造鋼鐵生產技術體系與供應鏈,同樣體現上述技術創新轉移規律作用。
中國當代鋼鐵技術與工藝流程供給側變革包含幾個重大關鍵環節內涵。首先是以寶鋼高成本高規格系統引進日本鋼鐵設備與技術為切入點,開始對世界先進鋼鐵技術的系統引進、消化與吸收。二是80年代末開始對鋼鐵行業「六大共性技術」實施行業攻關,致力於對當代鋼鐵先進技術的集成式融會貫通理解與掌握。三是90年代以提高連鑄比為抓手,實質性提升鋼鐵生產工藝與效率水平。四是通過鋼鐵企業空間布局調整,推動鋼鐵生產重心向沿海地區顯著轉移,更大程度利用國外性價比更佳的優質鐵礦石資源。
中國鋼鐵業在對全球先進技術工藝消化吸收與集成創新方面已取得實質性進步,但是整體水平與日本、德國、韓國等先進鋼鐵國家比較仍有不小差距,下一步需在技術工藝、產品質量、環保標准、企業效益等方面進一步提升,通過更為能動的前沿創新實現大國鋼鐵全面崛起。
高速投資追趕規律
經濟後進國家高速投資,是吸收利用新一代鋼鐵先進技術與提升行業人力資本素質的必要條件,是實現後進國鋼鐵與整體經濟追趕的必經路徑。評估現實生活中投資,無疑需要重視體制扭曲影響、宏觀穩定要求與投資效率標准,重視通過改革體制機制、調節宏觀政策與鼓勵企業在公平競爭環境中提質增效等途徑加以解決現實問題。然而世界鋼鐵發展史國際比較經驗清晰顯示,大規模投資是新興鋼鐵大國後起直追的重要憑借。
高速投資支持追趕規律在美國鋼鐵崛起過程中較早表現出來。《卡內基自傳》寫道:貝塞麥平爐煉鋼法的發明給鋼鐵製造業帶來一場革命,原來的設備就顯得過時而陳舊了。認識到這一點,我們花數百萬美元新建、擴建廠房,添置新設備。「我們繼續增建高爐,並且不斷改良技術。每新建一個高爐都會有很大程度的改進,直到我們認為已經達到了標准」。高速投資助推美國鋼鐵企業先後較早大規模普及利用貝塞麥轉爐與平爐新技術,支持美國在19世紀末率先成為年產量超過千萬噸級鋼鐵大國,確立美國鋼鐵在全球的主導地位。
高速投資對日本戰後鋼鐵崛起同樣發揮關鍵作用。日本普及氧氣轉爐技術與推廣連鑄工藝都離不開大規模投資。「在1969-1970兩年中,日本鋼鐵工業投資額比歐洲煤鋼聯營和英國的總和還要多11%(肯尼斯、沃倫:《世界鋼鐵》第86頁)」。70年代日本出現新建大型特大型高爐浪潮。梳理資料顯示上世紀末世界范圍十餘座5000立方米特大型高爐,絕大部分是由日本鋼鐵企業在70年代建造、或始建於70年代並在後來改建擴容而成。
中國經驗同樣顯示投資支持追趕的規律作用。中國鋼鐵投資上世紀最後20年波動中顯著增長,用1990年不變價衡量投資額從改革初年不到100億元上升到1994年峰值300多億元。進入新世紀後鋼鐵投資增長大幅提速,不變價投資額從2000年200億元上下增長到近年峰值近2000億元,增幅約在9倍左右,直接支持了中國鋼鐵業規模擴張與綜合技術水平提升。
與日本70年代新建大高爐歷史現象相類似,上世紀90年代特別是新世紀初年,我國鋼鐵行業興建十幾座4000-5000立方米大型與特大型高爐,同樣體現鋼鐵新興大國高速投資追趕規律作用。中國鋼鐵未來投資增速會顯著回落,然而鋼鐵結構轉型與技術水平進一步提升,仍需要鋼鐵投資保持相當規模和適當增速。
我國鋼鐵業投資增長,得益於我國製造業整體水平提升與降低噸鋼產能建設投資成本,並使國內單位鋼鐵產能建造成本與國外比較保持相對優勢。例如寶鋼最初1、2期投資300億元,其中相當部分是美國進口設備技術,設計產能為670萬噸,噸產能投資約為4800元。寶鋼湛江首期投資500億元,年產鋼材938萬噸,噸鋼投資額約為5330元。
30多年來,中國噸鋼高品質產能名義價格投資額增長約11%,然而同期我國固定資產投資價格增長兩倍多,可見過去30年用不變價衡量的噸鋼產能實際投資成本下降一大半。一些行業資料顯示,上世紀90年代後期以來,我國噸鋼產能投資比發達國家可比成本大約低一半上下。國內民營企業噸鋼產能投資成本又要大幅低於國有企業。
觀察三次鋼鐵大國興起與世界鋼鐵產業轉移大潮,中國鋼鐵業發展推動新一輪產業轉移深刻體制特點在於,經濟制度與體制從封閉取向計劃經濟向開放型市場經濟轉型過程,為鋼鐵業可持續追趕與崛起提供根本動力。
中國改革開放體制轉型,與上述需求、技術、投資等側面發展演變交織滲透,形成制度變遷與經濟崛起共生互動的歷史進程。就鋼鐵業體制轉型狹義內容而言,市場化體制環境大體通過以下幾個環節改革過程形成。
一是價格體制改革。80年代實行鋼鐵價格雙軌制,90年代全面放開價格,形成反應市場供求的價格信號形成機制。
二是國有企業改革。80年代分三個階段推進國有企業承包制改革,培育國企市場經營能力和競爭意識。90年代建立國企現代企業治理結構,允許小型國企破產或被重組,進一步轉變國有企業體制機制。
三是允許支持民營企業發展。80年代允許縣鄉鋼鐵企業發展。90年代放鬆准入管制使民營鋼企初步發展,新世紀初民企佔到煉鋼產量5%與煉鐵和鋼材產量10%。隨著過去十餘年民營鋼企快速成長,民企2015年佔全國鋼產量一半以上,一批大中型民企成為技術和規模躋身中高端現代企業。四是創建培育市場競爭機制,形成國企民企同台競爭,國企內部央企地企各顯身手,民企內部規模不同企業同時發展的市場競爭環境與格局。
市場化改革與行業對外開放相互促進。我國鋼鐵業開放政策突出表現為借鑒國外當代鋼鐵業先進技術,果斷轉變歷史沿襲的平爐煉鋼為主技術路線,面向全球引進最先進技術工藝再造鋼鐵技術體系。無論是國家投資的寶鋼大型鋼鐵項目,還是市場環境中快速成長的民營企業代表沙鋼,發展過程中幾次重大投資決策,都是在高度重視國外先進技術工藝並與國外企業實施各種合作過程中實現的。主動積極引進吸收並消化創新國外先進技術,成為中國鋼鐵業參與並受益於當代全球化相對開放環境的重要內涵。通過調整鋼鐵生產布局大規模利用國際市場高品位鐵礦石資源,有限放開外國鋼鐵企業在中國鋼鐵領域投資,也從不同側面體現鋼鐵業與開放結合的體制轉型特徵。
現代鋼鐵業總體屬於技術成熟行業,仍需比較密集勞動投入,建立與技術最優規模相適應的高效生產系統需巨額投資。我國現階段經濟特點在於,對成熟技術系統掌握與集成創新能力較強,高儲蓄率與設備製造優勢相結合支持大規模投資能力,勞動力成本與發達國家比較仍有明顯優勢,因而鋼鐵供給側特徵與我國現實要素稟賦等發展階段條件高度契合。我國鋼鐵需求未來較長時期仍將居全球首位,為鋼鐵崛起提供需求條件。
我國鋼鐵業過去幾十年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結合分析鋼鐵業經濟學特徵與中國現實經濟條件,可推測鋼鐵業未來10-20年有望進一步提升進入全面崛起新境界。
目前鋼鐵國內形勢與外部環境面臨的諸多新矛盾新問題,是我國鋼鐵業從世紀初數量擴張,轉向全面提升過渡調整期的產物。需轉換視角以新一輪世界鋼鐵產業轉移深化為背景,客觀分析鋼鐵業內憂外擾形勢形成根源,理性評估中國鋼鐵發展前景並實施切實有效政策化解目前困難。調整期鋼鐵政策對內應以結構性改革為引領,發揮市場機製作用化解早先積累失衡因素,並推進行業轉型升級,對外積極參與並引導國際鋼鐵對話,務實管理鋼鐵大國競合關系,由此推進新一輪世界鋼鐵產業轉移平順展開並迎接中國鋼鐵時代到來。
❽ 為什麼中國的鋼材產量世界第一,特種鋼材仍依賴進口
中國是鋼鐵大國,但不是鋼鐵強國。中國鋼鐵年產量全球第一但是絕大多數都是中、低級鋼材;合金鋼、特種鋼技術不過關;只能大量依賴進口。
例如日本的鋼材,有很多是國內沒有能力生產的,比如高精度模具鋼,只要你想製造高精度模具,就只有買他們的鋼材。我們已經是鋼產量第一大國,每年也依然要從日本進口大約200萬噸各類鋼材——而我們進口的基本上全是我們自己無法生產的特種鋼材。
全是那些噸鋼利潤達到粗鋼的幾百甚至幾千倍的品種。近些年國內上了很多特種鋼生產線,新聞上大肆宣傳終於實現國產化雲雲,但是很少有新聞里詳細說,這些生產線基本上都是合資的。
比如車用鋼板,基本上都是用的新日鐵的技術。中國出原料、資金、人力還要承受污染,卻只拿了一個小頭。
(8)中國鋼材資料為什麼擴展閱讀:
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國特鋼行業的話語權主要體現在對國際主要特鋼產品的定價權上。進口單價與出口單價的巨大「落差」充分證明,若要擺脫原材料受制於人的尷尬境地,我國特鋼產業必須延伸產業鏈,不斷向高端市場發起沖擊。
就中高端量大面廣的特鋼品種來看,軸承鋼和結構鋼與市場高度融合,是最具市場前景的兩大特鋼長材。特鋼深加工產品具有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是高端特鋼產品的發展趨勢之一。例如,特鋼板帶、特鋼棒線材、特鋼管材以及工模具鋼、高速鋼等都具備深加工的潛力。
❾ 鋼材為什麼漲價
個人觀點:
1:國家的側供給政策,2:內循環經濟,3:澳大利亞的鐵礦石供給,4:國際資本大鱷的鐵礦石期貨炒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