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鋼結構生產過程中如何控製成本
摘要:在行業利潤下滑的情況下,鋼結構企業的項目成本控制問題備受關注,如何利用有限的成本創造更多的利潤,產生更高的產品價值,這是每一個鋼結構行業從業人員應思考的問題。本文從鋼結構生產過程中的原材料采購及材料應用等方面出發,提出了控製成本、降低消耗的有效途徑。希望為鋼結構企業在降本增效的管理中提供有益的參考。
關鍵詞:鋼結構;生產過程;成本控制
中圖分類號:TU391 文獻標識碼:A前言鋼結構行業是一個比較新型的行業,在其發展初期,粗放式的管理同樣可以讓企業獲取很高的利潤,但隨著鋼結構建築在多方面領域的廣泛應用,國內鋼結構發展迅猛,在鋼結構行業快速發展的同時,由於原材料漲價較快,加上輔材的提價,使得不少企業出現利潤滑坡甚至虧損。如何更有效地控製成本、降低消耗、提高效益,成為所有從事鋼結構生產企業的共同課題。在市場經濟的今天,鋼結構生產利潤相對透明,而在鋼結構生產過程中,從價值角度看,原材料成本造價占整個工程項目造價的65%以上甚至更多。若是項目的產品價值大部分被余、廢料所代替,即便是工程單價造價再高也很有可能沒有利潤甚至是負利潤,只有在生產過程中將原材料利用率最大化,把損耗降到最低點,才能使工程利潤最大化。
一、材料采購成本控制
對於鋼結構加工企業來說材料占很大的比例,材料的損耗和材料的采購價格將直接影響項目的成本。必須加強對材料的管理,通過材料采購招標、談判透明化,來降低材料采購的價格,通過加強材料的管理,來降低材料的損耗,盡可能的控制材料的購買價,購買價是比較有「彈性」的,它與市場行情以及人為因素都有很大的關系,控製得與否直接影響收益與否。因此材料的采購管理必須陽光化,要有專門的材料采購監督機構,要制定相應的材料采購相關程序和規章制度。
二、材料計劃要准確
施工用材料計劃是由項目部技術部門根據施工圖紙計算出來的,它既是對項目施工材料成本的預測,同時也是項目材料成本管理的目標,是材料供應部門實行限(定)額發料的依據。技術部門在計算材料需用總量的時候,既要考慮施工工藝的先進性和實用性,也要以料損最少為原則,准確提供材料的材質及尺寸要求,最大限度地減少下料產生工費的支出和邊角余料的產生。負責備料的技術人員要具備專業知識和高度的責任感,不能出現錯備、漏備、少備現象,真正起到指導采購的作用,保證材料成本的可控和施工生產的順利進行。
三、實行生產材料成本精細化管理
加強材料的利用率,降低材料消耗是節能降耗的重要環節,將可以直接降低項目的成本。
(一)主材的管理利用
對所有材料進行排版,包括零件料,以便對鋼材和余料進行有效的控制。由於鋼材的規格多種多樣,而下料的零件也是多種多樣的,為了做到合理使用原材料,將各類產品中使用相同牌號、相同厚度的零件集中在一起進行下料,這樣可以統籌安排,大小搭配,充分利用原材料,提高材料的利用率。在鋼板上號料時,為了提高材料的利用率,必須考慮在鋼板上如何排列才合理,即為合理用料,排樣對節約材料起重要作用。下料時,必須採用各種途徑,最大限度的提高原材料的利用率以節約材料,充分利用使用後剩餘較大面積的下腳料鋼板作為其他工件下料,所以在鋼板工件下料時,優先考慮是否可以利用原來的下腳料,這樣可以節約大批成料(有材質要求的工件使用下腳料時,應先驗證下腳料材質符合要求)。具體如:對於異型板,在工藝許可的情況下,盡量分段接料,對於典型牛腿等採用集中排版,統一組裝成H型鋼,排零件板時優先用余料,盡量不動用整板,加強對排版的審核,避免出現排錯、重排等現象。
(二)對輔材的管理要細化
在實施過程中,生產廠提備料預算時要嚴格控制二類輔材、油漆的損耗,要結合實際庫存情況和工程實際需求進行材料預算的編制,避免造成預算多提,庫存材料積壓。同時定期派專人對輔助材料的使用情況進行檢查,並與類似工程的消耗量進行比較,將輔材消耗與班組工資分配掛鉤,積極動員職工從節約一根焊條、一斤焊葯、一瓶氧氣等做起,杜絕跑冒滴漏現象發生,切實把輔材消耗降到最低,對倉庫輔材入庫、領用及庫存定時盤點,杜絕浪費及異常丟失情況發生。
(三)材料的領發控制
在日常工作中要做好材料的收、發、存管理工作,對材料的入庫及材料的發放做好詳細完整的記錄,對材料的調撥及材料的串用更要確保記錄完整;嚴格按照限 (定) 額發料,並對物資成本實行動態管理,開展分季 (月) 度核算,以便及時發現問題,採取措施,控製成本;嚴控主要物資的使用數量,堅持無工號、無去向、無計劃不發料;對超定額用料應有書面分析,並報經技術部門和項目主管領導審核批准後,方可發料;若是工段私自拿料要堅決制止,情節嚴重的要執行處罰。要使整個用料過程是個可控的過程,具有追溯性,避免造成材料的浪費。
(四)余料的規范管理加強對余料的管理,定時根據理論余料來
2. 鋼結構工程量的計算規則
鋼結構材料的損耗率,目前各省的建築定額一般均為6%,而以前的定額則有8%的,同時還另外加規定餘量。全統安裝定額則視鋼結構構件的不同損耗有所差別。雖說目前一般企業鋼構製作的損耗率均控制在4%左右,但定額所規定的6%應是綜合考慮的系數,比方說鋼板長度6m而實際下料5.5m,從道理上講餘下的0.5米可以挪作他用,但有時因板厚等因素的制約,可能要等下幾批次生產時才使用的上,而這個等待的過程對余料來講就是一個資金佔用,因此必需考慮其佔用的費用,以及在加工場所空間的佔用、工人搬運該材料的無效勞動等,由於這種佔用其價格難以確定,因而只能統籌在損耗率中消化。這也就是定額消耗系數略大於實際消耗的原因。
現在來說,沒有統一的鋼結構計算規則.《建設工程工程量清單計價規范》中規定的金屬結構工程量可以代表鋼結構工程結算規則,但是其中也有不合理成分.並且還有很多在實際中存在的鋼結構項目沒有包括進去.所以在計算時盡量要使我們計算的工程量接近實際情況,而又要簡化計算方法,不要把很簡單的東西變成很煩瑣的東西來算!
我建議初次學造價的人,多算點,算詳細點.以後熟練了,就只要算關鍵的構件,其餘的附加構件可以估算!
這個現在還沒有固定的計算模式,要靠自己去摸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