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鋼鐵工業的取得成就
基於鋼鐵工業在國民經濟和國防建設中的特殊地位,中國從建國開始就一貫高度重視發展鋼鐵工業。在黨和國家三代領導核心的正確指引下,在全國人民的全力支持下,冶金戰線全體職工奮發圖強,克服重重困難,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
產量高速增長
產量高速增長,成為世界第一,徹底告別了鋼材供不應求的時代。1949年中國鋼產量只有15.8萬噸,還不及現在半天的產量,居世界第26位。1979年改革開放後鋼產量持續快速增長,1996年首次超過1億噸大關,躍居世界第1位,數量上基本滿足了國民經濟的需要,扭轉了長達40年的被動局面。1999年達到1.22億噸,連續四年居世界各國之首,佔世界鋼產量的比重從1949年的不到0.1%提高到15.8%,坐定了產鋼大國的地位。
技術裝備水平提高
冶金工業積極貫徹「利用國內外兩種資源和資金,開發國內外兩個市場」的方針,加大現代化建設的步伐,建設了上海寶鋼、天津鋼管等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現代化大型鋼鐵企業;同時,對鞍鋼、武鋼、首鋼、包鋼、攀鋼等老企業進行了技術改造。目前,中國冶金工業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的裝備提高到30%左右。CSP世界上只有20餘套,而中國已在珠江鋼廠、邯鋼和包鋼擁有3套。中國鋼鐵企業技術水平雖然總體上落後於世界先進水平,但20世紀90年代以來,新建的大型燒結廠、大型高爐、煉鋼鐵水預處理和爐外精煉、連鑄、熱連軋、冷軋及塗鍍層生產線、冷軋硅鋼生產線、高速線材軋機、小型棒材連軋機等一大批企業的部分裝備基本上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提高市場佔有率
工藝技術結構、產品結構不斷優化,產品質量顯著提高,提高了市場佔有率。1978年,全國鋼產量中落後的平爐煉鋼佔35.5%,目前已降到1%以下。標志著鋼鐵工業綜合技術水平的連鑄比由1978年的3.5%提高到現在的82%,已接近世界平均83%的水平(2000年10月開始當月連鑄比已超過84%),正朝著高效連鑄方向發展。建國之初,中國只能冶煉100多個鋼種和軋制400多個規格的鋼材,經過50年的發展與建設,目前已能冶煉包括高溫合金、精密合金在內的 1000多個鋼種,軋制4萬多個品種規格的鋼材。板管帶比由1978年的32. 3%提高到現在的42%左右。國內長期短缺的薄鋼板產量由1978年的133 萬噸增加到2000年的405萬噸,自給率達到90%以上,其中石油鋼管的國內市場佔有率達到70%至80%。
冶金工業技術進步
冶金科技和教育全面發展,極大地促進了冶金工業的技術進步。中國有冶金科研機構79個,工程技術和科研人員32.5萬人。同時建立了包括高等教育、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在內的冶金人才培養體系。目前中國有冶金普通高校13所,其中本科院校8所,每年為冶金行業培養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1.5萬人。中國還自己培養了許多國內外知名的冶金科技專家、兩院院士。改革開放20多年來,全行業獲科技成果1萬多項。截止1998年底,申請專利7813項,授權專利5984項。
行業經濟效益提高
創造出在全國有影響的先進管理經驗,促進了行業經濟效益的提高。20世紀80年代首鋼的內部承包制,使該企業成為當時工業企業改革的排頭兵。寶鋼創造了「科學、精幹、高效」的現代化管理體系。90年代初,武鋼走「質量效益之路」;邯鋼又創造了「模擬市場核算,實行成本否決」的先進管理經驗。近年來,又有了濟鋼「系統節能降耗」,唐鋼「 對標挖潛」和水鋼、宣鋼「扭虧脫困」等一批先進典型。技術進步和管理創新,促進了經濟效益的不斷提高。生產成本降低率每年都達到3%左右,1999年達到6%,有利地消化了因鋼材不斷降價造成的損失,使中國鋼材價格與國際市場趨於同步,提高了將來進入WTO的競爭力。
1978年冶金行業實現利稅50億元,1998年達到197億元,1999年達到242億元,2000年1月至11月已經實現357億元,預計全年400億元,創造了兩年利稅翻番的佳績。從建國到2000年,冶金行業累計實現利稅5260 億元,為國家創造了巨大的物質財富。
『貳』 世界十大鋼鐵生產國排名
鋼鐵工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基礎產業,對於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具有關鍵作用。鋼鐵被譽為現代工業的骨架,是應用最為廣泛的金屬材料,對於各國經濟發展至關重要。一個國家的鋼鐵產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工業發展的規模。以下是世界十大鋼鐵生產國的排名,中國、日本和印度位列前三,讓我們詳細了解這些國家的鋼鐵產業情況。
1. 中國
中國是世界最大的鋼鐵生產國。自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一直將鋼鐵產業作為重點發展領域。2015年,中國生產粗鋼8.0383億噸,佔世界總產量的50.3%。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使其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鋼鐵消費國。中國的大規模生產使得鋼鐵在全球市場上價格更具競爭力,但同時也引發了其他國家對其進口鋼鐵徵收進口稅的做法,以鼓勵本土鋼鐵消費。
2. 日本
日本在2015年進口的鋼材佔全球粗鋼產量的1.0515億噸。日本有兩家公司的鋼鐵產量進入全球十大鋼鐵生產企業之列。日本的鋼鐵生產主要集中在神戶、大阪、東京以及橫濱等城市港口,便於出口運輸和原材料進口。
3. 印度
2015年,印度生產了8958萬噸粗鋼。自1907年成立第一家鋼鐵生產工廠塔塔鋼鐵有限公司以來,印度取得了顯著進步。印度鋼鐵工業的增長得益於豐富的鐵礦石和煤炭儲量以及勞動力供應。印度的鋼鐵工業占其國內生產總值的約2%,並僱用了60多萬人。
4. 美國
2015年,美國生產了7892萬噸全球粗鋼。美國的鋼鐵生產歷史悠久,可追溯至1629年。今天,美國在全國各地擁有100多家鋼鐵生產企業。
其他生產大量鋼鐵的國家還包括:俄羅斯(7110萬噸)、韓國(6973萬噸)、德國(4268萬噸)、巴西(3325萬噸)、土耳其(3152萬噸)以及烏克蘭(2293萬噸)。鋼鐵在當今世界的各個行業中都有廣泛應用,主要用於建築業,是主要的資源,也是汽車生產的關鍵行業。家用電器和廚房用具等消費品也採用鋼鐵製造,以確保耐用性。隨著對鋼鐵生產的環境影響越來越受到重視,人們正在努力減少其負面效應。
『叄』 新中國成立以後鋼鐵工業發展情況
總體上,中國鋼鐵工業可以大致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1949~1978年)為「以鋼為綱」的發展階段,第二階段(1978~2000年)為穩步快速發展階段,第三階段(2001年至今)為加速發展階段。
1、「以鋼為綱」的發展階段
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我國鋼鐵工業的基礎十分薄弱,全國幾乎沒有一家完整的鋼鐵聯合企業。新中國成立後,鋼鐵工業開始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在蘇聯援助下建設了鞍鋼、武鋼、包鋼等鋼鐵廠,鋼鐵工業逐步建設發展形成了「三大」、「五中」、「十八小」的格局。
隨著「三線建設」的鋪開,在西南、西北建設了攀鋼、酒鋼、成都無縫管廠等一批新的鋼鐵企業,初步形成了新中國的鋼鐵工業布局。
考慮到鋼鐵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地位,國家確立了「以鋼為綱」的工業發展指導方針,提出了「大躍進」、「全民大煉鋼鐵」、「超英趕美」等口號。因此,在這一階段中國鋼鐵工業就走上了一條以追求產值、產量增長速度為目標的粗放型的發展道路。
經過全國上下的努力,在這一階段中國鋼鐵工業的產量和產值都有了較大幅度的增長。1978年,鋼鐵產量為3178萬噸,佔世界鋼產量的4.5%,居世界第4位。據統計,1952~1978年期間,鋼鐵工業產量平均每年遞增12.9%,產值每年遞增11.8%,實現利稅每年遞增9.67%。
需要指出的是,在「以鋼為綱」的發展指導方針下,不可避免地會遇到鋼鐵工業部門同國民經濟其他部門協調發展的問題。由於對於鋼鐵工業部門的固定資產投資過大,就產生了兩方面的影響。一方面在資金有限的前提下,過分的投入會制約其他工業部門的發展;
另一方面由於鋼鐵工業部門的利稅貢獻,同其他產業部門相比而言較低,在一定程度上表現出「高投入、低產出」的特點,所以較高比例的投入就會影響進一步發展所需要的資金積累。由於鋼鐵工業是一個資源消耗量大、能耗高的行業,這一階段鋼鐵工業的發展也佔用了大量的能源。
據統計,1978年,鋼鐵工業投資佔全國固定資產投資的7.36%,能源消耗占整個國民經濟消耗能源總量的12.97%。另外,企業管理水平低、職工積極性不高也是當時中國鋼鐵工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實際上,在1970~1975年期間,中國鋼鐵工業已經形成了3000萬噸的生產能力,但是生產能力並不能夠得到充分實現。1974~1976年,曾經連續三年計劃生產2600萬噸鋼的目標都沒有實現,人們稱之為「三打二千六打不上」。
2、穩步快速發展的中國鋼鐵工業
在這一階段,中國鋼鐵工業發展遇到了兩次重要機遇。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我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為利用國外的資金、技術和資源創造了條件。1992年,黨的十四大確立了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方向,極大地激發了企業的活力。中國鋼鐵工業面對良好的發展機遇,加快了鋼鐵工業現代化建設的步伐。
在這一階段,除了建設上海寶鋼、天津無縫鋼管廠等具備世界先進水平的現代化大型鋼鐵企業外,又對一些老的大型鋼鐵企業進行了技術改造和升級,例如鞍鋼、武鋼、首鋼、包鋼等企業。1981年,我國與澳大利亞科伯斯公司通過簽訂補償貿易合同的方式,首次實現了改革開放以後利用外方資金和技術對鞍鋼焦化總廠瀝青焦車間進行改造。
1987年,國家計委批准了鞍鋼、武鋼、梅山(1998年後被並入寶鋼集團)、本鋼、萊鋼5個企業利用外資的項目建議書。通過技術引進、消化和吸收,中國鋼鐵企業工藝裝備的現代化水平得到不斷提升。
另外,一些非國有企業也進入到鋼鐵行業,例如,沙鋼、海鑫等,並且發展迅速。同時,1992年之前,中國鋼鐵企業進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從放權讓利到承包經營責任制,希望通過企業改革釋放強大的內在發展動力,實現了鋼產量5000萬噸和億噸兩次突破。1986年,中國鋼產量(粗鋼)超過了5000萬噸,達到5221萬噸。
伴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現代企業制度的逐步建立,更是為鋼鐵工業發展注入了強大的內在動力。1994年以來,鋼鐵行業的舞鋼、本鋼、太鋼、重鋼、天津鋼管廠、「大冶」、「八一」等12家企業,列入國家百家現代企業制度試點;邯鋼、撫順鋼鐵公司、天津鋼鐵、酒泉鋼鐵等57家企業,列入地方改革試點。
到1998年,試點工作基本完成,試點鋼鐵企業均按照《公司法》實施了改組,初步明確了國家資產投資主體,理順了出資關系,建立了企業法人財產制度和法人治理結構。1996年中國鋼產量(粗鋼)首次超過1億噸,達到10124萬噸,佔世界鋼產量的13.5%,超過日本和美國成為世界第一產鋼大國。2000年,中國鋼產量為12850萬噸。
3、加速發展時期
「十五」期間,中國鋼鐵工業更是實現了持續高速發展。粗鋼產量從2000年的1.3億噸,到2003年中國粗鋼產量超過2億噸,到2005年,粗鋼產量達到3.6億噸,成為全球第一個粗鋼產量突破3億噸的國家,再到2006年粗鋼產量達到4.2億噸,連續實現了鋼產量2億噸、3億噸和4億噸的三次跨越。
2001~2007年期間,鋼產量年均增長率為21.04%,其中,2001、2003、2004和2005年這四年年增長率都是保持在20%以上,2005年鋼產量同上年相比增長率更是創紀錄的高達30.42%,同時,中國鋼鐵工業在整個工業中也占據著重要的地位。
2006年,中國規模以上鋼鐵企業實現銷售收入25735億元,在39個工業行業中排名第2位,僅低於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實現利潤總額1367億元,在39個工業行業中排名第3位,僅低於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
「十二五」鋼鐵工業主要成就:
1、支撐了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十二五」時期,我國粗鋼產量由3.5億噸增加到6.3億噸,年均增長12.2%。鋼材國內市場佔有率由92%提高到97%。2010年,鋼鐵工業實現工業總產值7萬億元,佔全國工業總產值的10%;資產總計6.2萬億元,佔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資產總值的10.4%,為建築、機械、汽車、家電、造船等行業以及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原材料保障。
2.品種質量明顯改善
「十二五」時期,我國鋼鐵產品結構進一步優化,鋼材品種齊全,產品質量不斷提高,大部分品種自給率達到100%。
關鍵鋼材品種開發取得長足進步,高強建築用鋼板、抗震建築用高強螺紋鋼筋、航天器用合金材料、高性能管線鋼、大型水電站用鋼、高磁感取向硅鋼、高速鐵路用鋼軌等高性能鋼鐵材料有力支撐了相關領域的發展;
保障了北京奧運會場館、上海世博會場館、災後重建、載人航天、探月工程等國家重大工程建設以及西氣東輸、三峽工程、京滬高鐵等國家重點項目的順利實施。
3、技術裝備水平大幅度提高
「十二五」時期,重點統計鋼鐵企業1000立方米及以上高爐生產能力所佔比例由48.3%提高到60.9%,100噸及以上煉鋼轉爐生產能力所佔比例由44.9%提高到56.7%,大部分企業已配備鐵水預處理、鋼水二次精煉設施,精煉比達到70%。
軋鋼系統基本實現全連軋,長期短缺的熱連軋、冷連軋寬頻鋼軋機分別由26套和16套增加到72套和50套。寶鋼、鞍鋼、武鋼、首鋼京唐、馬鋼、太鋼、沙鋼、興澄特鋼、東特大連基地等大型鋼鐵企業技術裝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4、節能減排成效顯著
「十二五」期間,共淘汰落後煉鐵產能12272萬噸、煉鋼產能7224萬噸,高爐爐頂壓差發電、煤氣回收利用及蓄熱式燃燒等節能減排技術得到廣泛應用,部分大型企業建立了能源管理中心,促進了鋼鐵工業節能減排。
2010年,重點統計鋼鐵企業各項節能減排指標全面改善,噸鋼綜合能耗降至605千克標准煤、耗新水量4.1立方米、二氧化硫排放量1.63千克,與2005年相比分別下降12.8%、52.3%和42.4%。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由90%提高到94%。
『肆』 成為是世界第一個工業國家是哪個國家
中國成為世界第一個鋼產量超過2億噸的國家,這一里程碑式的數字預示著中國鋼鐵工業的發展從此又邁上一個新台階。由於需求強勁增長,鋼材價格整體呈上漲態勢,2003年鋼材價格平均上漲了31%,高需求高效益引發了鋼鐵行業投資膨脹,全年鋼鐵固定資產投資達到1200億元,同比增長83%。由於鋼鐵產能的迅速擴張,導致鐵礦石、焦炭等原材料緊缺,鐵礦石的進口量已達到需求量的50%,世界性的鐵礦石等原材料以及運輸價格大幅上漲等,也推動了鋼材價格的上漲。
需求強勁是根本動力
高增長產業群對鋼鐵行業形成強勁需求
從2002年以來,我國經濟正逐步進入一個新的快速增長周期。以汽車、房地產、機械製造業和電子通訊業為龍頭的高增長產業群已經形成,逐漸顯現出重工業化階段的特徵。鋼鐵工業是基礎原材料產業,被稱做「工業的糧食」,在高增長產業群中起著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這些行業有效地拉動了鋼鐵行業的高增長,而鋼鐵高增長又為其持續高增長提供了強有力的原材料支持,同時還為能源、電力、交通運輸業等行業拓展了發展空間。
產業結構正在從建築業為主向製造業為主轉變,板材類產品將逐步上升,但鋼材消費的總體結構近幾年不會發生根本性轉變
在產業結構從建築業向製造業逐步轉變的過程中,消費結構正逐步發生變化。製造行業的蓬勃發展,對各種板材、管材、特殊鋼材、不銹鋼材等高附加值產品的需求大量增加,近幾年對板材類產品的需求增長率以25%-30%的速度增長,但國內目前的生產能力遠不能滿足需要,因此,每年有大量的板材需求要靠進口解決。2003年我國共進口鋼材3700萬噸,其中,板材類產品佔90%以上,而目前板材類產品的市場佔有率平均僅50%。
隨著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發展,特別是汽車、造船等製造業的發展,將帶動鋼材產品結構從建築業為主向製造業為主轉變,以汽車或轎車為例,美國鋼材的消費量超過1億噸,主要消費都是汽車,美國目前的汽車保有量為1.8億輛,每年汽車生產量近1000萬輛,鋼材消費占總消費量的30%,日本汽車用鋼占鋼材產量約20%,而我國汽車保有量僅2500萬輛,年生產量約500萬輛,用鋼量僅占總消費量的4%,按汽車行業的規劃,到2010年,我國的汽車產量將達到1000萬輛以上,對板材類產品的消費空間很大。
再看房地產業,過去,建築及住宅大都以鋼筋混凝土為主,檔次低,環境差,隨著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改善環境、提高居住條件,大力發展鋼結構住宅、立體車庫等已成趨勢。目前,我國鋼結構建築面積僅占整個建築面積的3%-4%,而西方發達國家已達30%-40%,巨大的差距蘊涵著巨大的市場潛力。可以預見,鋼結構產業將為房地產業帶來一場深層次的革命,而鋼結構建築將大量使用板材類產品,為其拓展了更大的發展空間。預計2005年以後,板帶消費將逐步在整個鋼材需求結構中占據主要地位,將由目前的40%提高到50%。
在城鎮化建設方面,目前我國人均住房建築面積為22平方米,預計到2020年將達到人均30-35平方米,至少還有20年的持續增長空間。實現城市化、建成「世界製造中心」、以汽車、房子為代表的新的消費升級,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主要目標。這些都需要大量的鋼材作為支撐。2002年,我國城鎮人口佔全國總人口的比例為39.1%,世界平均水平為50%,發達國家為75%。目前我國的城鎮化水平僅36%,而發達國家高達70%。按照國家規劃,到2015年我國城鎮人口將由2000年的4.56億人,達到6.66億人,增加2.1億人,城鎮化水平由2000年的36%達到45%。小城鎮的建設將帶動城市基礎設施和住宅投資,這無疑是建築類鋼材巨大的潛在市場。隨著國家西部開發戰略的整體推進,西氣東輸、南水北調、西電東送、青藏鐵路等項目的啟動,以及北京成功申辦2008年奧運會,各項基礎設施、重大工程的建設都將對螺紋鋼、線材等建築類鋼材形成強勁的需求。2002年全國鋼材表觀消費量為2.11億噸,其消費結構仍然以長材為主,小型材、線材占消費總量的41.77%,而線材、螺紋鋼等各種建築用鋼材的需求在未來10年之內,仍將有旺盛的市場需求。
解決「三農」問題的一個重要措施就是提高農民的收入,農民的收入一旦提高,首要解決的就是住房,這又為建築用鋼材提供了巨大空間。總之,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兩個輪子都支撐著鋼鐵行業的發展。其中:工業化支撐著板材類產品的發展:熱軋板、冷軋板、中厚板、不銹板、鍍鋅板等;城鎮化支撐著建築類產品的發展:線材、螺紋鋼、中厚板、H型鋼等。
5-10年的發展周期
鋼鐵行業的強勢已向中國轉移
本世紀末,鋼鐵工業的重心逐步向亞洲國家轉移,日本、韓國已率先得到發展,隨著美國、前蘇聯、日本等發達國家工業化的完成,鋼鐵行業也逐漸走向成熟,呈現出需求下降,產能萎縮的特徵。歐美等已完成工業化的發達國家,普遍將經濟發展的重點轉向IT、計算機、信息、金融服務、生物等新興行業,在截至2002年的15年間,美國和歐盟年平均鋼材表觀消費量增幅為2.5%。為此,發達國家為維持現有鋼鐵業的穩定,一方面通過收購兼並組成大的跨國集團,保持高端產品的技術優勢;另一方面,通過國際化分工,放棄大部分低附加值類或需求萎縮的長材類產品,導致鋼鐵產能逐步向發展中國家轉移。中國正抓住這一歷史機會,盡享世界鋼鐵業的技術成果。目前中國正進入工業化階段的初期,伴隨著工業化進程的高速發展,已成為世界鋼鐵工業生產與需求最旺盛的市場。日本40年工業化進程,鋼鐵工業高速增長近20年,目前日本的鋼材產量約40%出口,蘇聯50%出口,標志著發達國家自身已進入一定的飽和期。而中國是世界最大的凈進口國,如果中國某年的出口量達到20%以上,也許才可以說中國的鋼鐵業接近飽和了,因此判斷,中國鋼鐵行業的周期至少也要5—10年。
中國是鋼鐵強國,有較強的市場競爭力
伴隨著工業化進程和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的鋼鐵工業像其他發達國家一樣得到了長足發展,如寶鋼股份憑借其先進的裝備水平,優越的市場優勢,目前在世界級鋼鐵公司競爭力最新排名中僅次於浦項鋼鐵,名列第二,2003年已進入世界500強行列。以寶鋼股份為龍頭的鋼鐵上市公司90%覆蓋了國民經濟各行業對鋼材的需求,中國鋼鐵業已具有較強的市場競爭力,為中國成為製造業中心打下堅實基礎。
我國目前已成為第一產鋼大國,也是第一大消費國和第一大進口國,2003年鋼材的消費已佔全球的1/4以上。從鋼材價格的市場走勢也可看出,中國市場的價格對世界市場的影響力正逐步加大,中國對鋼材的強勁需求對世界鋼鐵業作出了巨大貢獻。目前世界主要產鋼國經營狀況的好壞,都與中國乃至亞洲的鋼鐵市場息息相關,世界共同在維護中國的大市場,從這個層面上,全球鋼材價格的走勢已逐漸被中國所掌控。
『伍』 中國鋼鐵產量是多少
2020年1-12月全國粗鋼產量為78159.3萬噸。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0年1-12月全國生鐵、粗鋼和鋼材產量分別為8.88億噸、10.53億噸和13.25億噸,同比分別增長4.3%、5.2%和7.7%。
2020年1-12月全國累計進口鋼材2023.3萬噸,同比增長64.4%,均價831.6美元/噸。而同期全國累計出口鋼材5367.1萬噸,同比下降16.5%,均價847.2美元/噸。
全球鋼鐵行業競爭格局:
根據世界鋼鐵協會數據顯示,2020年全球鋼鐵產量達到18.78億噸,比2019年增長0.48%。其中,中國鋼鐵產量位居全球第一,為10.65億噸,同比增長11.52%,佔比達到全球產量的一半以上。
其次是印度,產量為1.0億噸,同比下降9.96%,佔全球鋼鐵總產量的5.34%;日本居第三位,產量為0.83億噸,同比下降16.16%,佔全球鋼鐵產量的4.43%。
『陸』 中國歷年鋼鐵產量
據從1896年到1948年的半個多世紀的統計,全中國累計的鋼產量只有760萬噸(包括機械廠的鋼產量在內)。其中達到最高年產量的1943年,也只有92.3萬噸,而且絕大部分產量還分布在日本侵佔的東北地區。發展概況由於受到戰爭的影響,1949年全國鋼產量只有15.8萬噸,居世界第26位。
1952年全國鋼產量為135萬噸,1983年達到4002萬噸,增長了28.6倍,平均每年的遞增速度為11.6%。1949~1983年,中國累計產鋼5.47億噸,生鐵5.75億噸,鋼材3.87億噸。
產地分布 鋼鐵工業的地區分布發生了可喜變化。舊中國的鋼鐵工業由於被日本帝國主義壟斷,主要集中在東北一隅,如1943年東北的鋼產量就佔全國鋼產量的94.5%,分布極不合理。到1952年,沿海各省、市、自治區(未計台灣省)鋼產量佔全國的比重高達85.8%。
東北地區鋼產量佔全國的比重達70%。但經過30多年建設,布局已經發生了可喜的變化。1983年,沿海各省、市、自治區鋼產量佔全國的比重已降到57.3%,東北地區鋼產量佔全國的比重也降到了25.5%。
(6)中國鋼材產量什麼時候世界第一擴展閱讀:
鐵礦石是鋼鐵工業的主要原料。70年代後期,全世界鐵礦石總儲量約為3500億噸,其中富礦儲量約為1500億噸(以上均不包括中國的儲量)。蘇聯鐵礦石儲量佔世界總儲量的近三分之一,居世界首位,以下依次是巴西、玻利維亞、加拿大和澳大利亞。
這五國鐵礦石儲量之和佔世界總儲量的90%左右。蘇聯70年代各年的鐵礦石產量為1.95~2.46億噸,占同期世界年總產量的四分之一強,是最大的鐵礦石生產國。
澳大利亞、巴西、美國、中國、加拿大的鐵礦石產量依次占第二至第六位。鐵礦石資源豐富是發展鋼鐵工業的重要條件。全世界平均的礦鐵比總的趨勢是下降的,20世紀50年代末高於2.00,60年代末降為1.80左右,70年代末又降至1.7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