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鋼股份無縫鋼管廠已走過 50 多年歷程,累計生產無縫鋼管 1025 萬噸、 2 萬多個品種規格。其主導產品有:高中低壓鍋爐管、石油油管、套管、管線管、地質管、合金管、汽車半軸套管、液壓支柱管、氣瓶管、石油裂化管、化肥管、流體管和結構管等。產品廣泛應用於冶金、化工、機械、石油、煤炭、電力、航空、航海、軍工等行業,為祖國的社會主義建設與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鞍鋼股份無縫鋼管廠目前擁有 Ф 159MPM 限動芯棒五機架連軋管機組、具有年產能力為 20 萬噸, Ф 2 19 改進型自動軋管機、具有年產能力為 25 萬噸, Ф 100 圓盤延伸機組 具有年產能力為 10 萬噸,同時擁有 石油管加工生產線和冷拔生產線, 是國內重點無縫鋼管生產企業之一。
邁進二十一世紀的無縫鋼管廠, 本著「高起點、少投入、快產出、高效益」的技改方針,於 2002 年,投資 2.98 億元,引進當今世界最先進的德國西馬克米爾公司 Ф 159MPM 限動芯棒五機架連軋管機、義大利安莎爾多電控設備及奧地利 MFL 公司排管鋸,對 AG 機組實施大規模技術改造。工程於 2002 年 7 月 25 日正式開工, 2003 年 8 月達產。改造後的 Ф 159MPM 機組創造了國內同類型引進機組「工程投資最少、建設周期最短、達產速度最快」三項新紀錄。
為適應市場經濟發展要求,進一步提高產品質量,擴大生產規模, 2004 年 7 月 7 日,對設備裝備水平落後的 Ф 140 機組進行大規模技術改造。改造後的機組為 Ф 2 19 改進型自動軋管機組,電氣系統採用德國 SIEMENS 及美國 AVTRON 全數字控制裝置;自動化系統採用美國 GE 公司 9030 系列 PLC 、乙太網和 PROFIBUS-DP 網路連接形式進行自動化控制;機械繫統採用穿孔機小角度錐型輥、軋管機全方位液壓裝置、軋管機 GC 輥縫自動控制裝置、高精度三輥定徑機等先進設備。改進後的 Ф 2 19 改進型自動軋管機組的生產能力達到 25 萬噸。
該機組是鞍鋼自行設計、自行設備製造、自行設備安裝、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國內同類機組一流水平的自動軋管機組。 Ф 2 19 自動軋管機組的建成投產填補了鞍鋼不能生產大口徑無縫鋼管的空白。
為進一步佔領東北大口徑無縫鋼管市場, 2005 年 8 月 5 日起 ,利用現有的冷拔車間廠房,投資 760 萬元,於 2005 年 11 月建成大口徑擴管生產線,年設計生產能力 2.5 萬噸,生產規格外徑范圍為 245 -340mm , 壁厚范圍為 7 -18 mm 。
鞍鋼無縫鋼管產品,在生產、製造和檢查過程中,嚴格執行內控標准,使產品各項參數處於最佳的控制狀態,包括鋼管外表面、內表面、壁厚、外徑、幾何尺寸、機械性能等等。為強化生產工藝、產品質量, 1997 年;順利通過 ISO9002 質量管理體系保證; 1998 年,通過美國石油協會 API 認證; 2001 年,通過 ISO14001 環境體系認證; 2002 年,通過 GB/T28001 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認證,形成一套完整職業健康、環境保護、安全管理、產品質量保證體系。
通過不斷努力,鞍鋼無縫鋼管產品質量大幅提高, 1999-2004 年,獲得中國冶金產品實物金杯獎; 2002-2004 年,連續 3 年獲遼寧省用戶滿意企業; 2004 年, Φ 159MPM 連軋管機組生產工藝技術獲冶金科學技術二等獎、遼寧省科技術成果二等獎。
隨著大規摸技術改造的不斷深入,鞍鋼整體裝備水平提高,核心競爭力顯著增強,Ф 159MPM 、Ф 219 機組建成,標志著鞍鋼無縫鋼管產品已躋身當代鋼鐵界先進行列,鞍鋼將以優質產品質量,周到便捷的服務,全力滿足用戶各種不同的需求。
『貳』 鞍鋼附企改制:15.2萬人作別「廠辦大集體」
經濟觀察報 記者 李紫宸 王雅潔 劉芷卉 2020年12月23日,遼寧省人社廳、國資委、總工會、財政廳、政法委、市場監管局相關領導,鞍山市領導,鞍鋼集團領導共同參加了一場簽約儀式,在這次簽約儀式上,兩項分別關於「鞍鋼廠辦大集體改革改制企業股權劃轉」和「支持鞍鋼廠辦大集體改制企業發展」的協議由鞍鋼集團和鞍山市政府簽署,至此,110多戶實施重組改制的企業股權正式劃轉鞍山市,此前,這些企業均屬於鞍鋼廠辦大集體企業。
12月29日,鞍鋼集團黨委副書記栗寶卿向經濟觀察報介紹,截止當時,110多戶實施重組改制的企業股權正式劃轉鞍山市,累計安置集體企業職工和集體退休人員15.2萬人,完成率99.56%,這標志著鞍鋼廠辦大集體改革基本完成,這家老國企徹底告別了擁有廠辦大集體企業的 歷史 。
從10月10日第一批職工簽署《和解協議書》到15.2萬人完成簽約,這場涉及鞍鋼數百家廠辦大集體企業的改革,在周全的事前籌劃安排之下,僅用了兩個多月的時間即已完成。
廠辦大集體是指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為安置下鄉返城知青和職工子女就業,由國有企業批准、資助興辦的向主辦企業提供配套產品或勞務的集體所有制企業。
鞍鋼是新中國第一個恢復建設的大型鋼鐵聯合企業,其廠辦大集體曾經為增加就業和發展經濟發揮了重要作用。但隨著國企改革不斷深化和 社會 主義市場經濟不斷發展,廠辦大集體產權不清、體制不順等先天不足的矛盾問題越來越突出;同時,越來越多的廠辦大集體企業經營發展陷入困境,大量集體職工離崗失業、生活困難, 社會 保障和 社會 穩定、經濟發展的矛盾突出。鞍鋼身在經濟發展遇阻的東北地區,這方面問題尤為凸顯,廠辦大集團改革變得愈加必要。
2011年4月18日,在總結東北部分地區和央企試點改革經驗的基礎上,國務院下發《關於在全國范圍內開展廠辦大集體改革工作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1]18號),明確通過廠辦大集體改革,「使廠辦大集體與主辦國有企業徹底分離,成為產權清晰、面向市場、自負盈虧的獨立法人實體和市場主體,職工得到妥善安置。」
其後,從中央至地方相繼出台了多部文件,明確廠辦大集體改革的目標、任務、實施方式、完成時間,對改革工作提出了具體要求,成為指導廠辦大集體改革的主要政策依據。
但由於 歷史 沿革長、積累問題多、矛盾糾紛復雜,以及廠辦大集體本身的資金問題,鞍鋼的集改一直未能全面實施,直到2020年。
按照改革方案,廠辦大集體企業依據自身的實際經營情況,或進行重組改制,或進行清算注銷,或進行破產清算。
根據鞍山市相關領導介紹,改制後,鞍山將以劃轉優質企業為基礎,組建鞍山冶金產業鏈集團,保持劃轉企業與鞍鋼的配套供應關系。鞍山計劃依託這些企業進一步做大做強冶金產業鏈供應鏈,努力打造全國重要的鋼鐵產業鏈供應鏈基地。此外,鞍鋼與鞍山市委市政府還通過協議方式,明確地企雙方支持改制企業發展的總體原則、實施路徑、推動方式和長效保障機制。
對於15.2萬鞍鋼廠辦大集體員工來說,在解決了醫保和養老保險欠費、續接等問題後,這場改革更意味著一場集體的作別。
和解協議
2020年10月27日,在想了兩周之後,鞍鋼附企退休人員周芳來到一處集改協議簽約辦公室。在簇擁著的人群中,她很快簽下了一份《和解協議書》。自此,周芳從名義和實質上都不再屬於廠辦大集體的人員。
周芳所在的集體企業是機械廠,和她同來簽約的還有很多這個廠的職工。一份協議讓早在二十年前就解散的人們重新聚到了一起,但簽完這份文件之後,他們很快再次各奔東西。
此時整個鞍鋼廠辦大集體的集改和解協議簽約已經進行到了第18天。全市300多個簽約點,500多家集體企業,每天數千人都在陸陸續續地前往簽約點簽約。在周芳簽約之前,她聽說,她所在的單位已經就剩三個人沒有簽了。
這是一份為解決雙方勞動關系、債權債務關系等的所有安排和約定。根據協議,雙方將無條件遵守,再無其他任何爭議。
2020年10月10日,鞍鋼廠辦大集體改革的重要環節——職工簽署《和解協議書》工作正式啟動,此後十多萬人的簽約規模迅速拉開。根據鞍鋼集改系統的統計,到10月17日,也就是一周之後,鞍鋼附企公司直管單位職工簽署人員達到41873人。再兩天之後,高達10.86萬名大集體職工簽署了《和解協議書》及配套協議。
簽約啟動兩個月之後,2020年12月23日,鞍鋼與鞍山市簽訂《鞍鋼廠辦大集體改革改制企業股權無償劃轉協議》,110多戶實施重組改制的企業股權正式劃轉鞍山市,累計安置集體企業職工和集體退休人員15.2萬人,完成率99.56%,鞍鋼廠辦大集體改革由此基本完成。
周芳現在退休在家。當年她從事的是有害 健康 工種,根據規定,年滿45周歲即可退休。不過,她所在的機械廠,早在上個世紀末,也即20年前就已停產,彼時周芳尚未達到退休年齡,從此周芳和廠里的員工一道,待業回家,沒有再回過工廠。
周芳並不清楚自己的單位在這次集改過後是否還會存在。根據集改的方案,對於那些沒有生存能力或持續發展能力的廠辦大集體企業,將實施清算注銷。對於資不抵債、不能清償到期債務,符合法定破產條件的廠辦大集體企業,依法申請破產清算。只有那些生產經營正常、資產質量較好、具備持續發展能力的廠辦大集體企業,實施改制或重組改制,使改制後企業成為產權清晰、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獨立法人實體。
簽約數天之後,根據和解協議,周芳符合當年的獨生子女政策,予以發放2000元的一次性補助。除此之外,周芳的養老保險支付渠道不變,醫療保險則由主辦國企和個人分別承擔。
「還剩601人」
「15.2萬人,還剩下601人,昨天還在做思想工作。」12月29日,在國務院國資委召開的媒體通氣會上,鞍鋼集團黨委副書記栗寶卿告訴經濟觀察報。
這15.2萬人,在職的4.5萬人,退休的10.7萬人,這「在職」的4.5萬人中,在崗的是1.2萬人,下崗的3.3萬人。這最後一批人成分復雜,有失聯的,有的尚在國外。
十幾萬人的簽約,准備工作是冗繁復雜的。根據鞍鋼方面的表述,「鞍鋼附企公司精心准備,統籌協調,倒排工期,掛圖作戰,全體工作人員放棄休息時間,全身心投入,耐心做好材料准備、現場布置、政策解答、思想引導、協議簽署、上門服務等各項工作。」
鞍山市相關委局辦則派出高效精幹隊伍為《和解協議書》簽署提供保障。根據鞍鋼方面的介紹,鞍鋼集團六個廠辦大集體改革工作平台、247個簽署工作點共投入3000多名工作人員,「加班加點、夜以繼日進行材料准備、現場布置、思想引導、政策解答和上門服務等工作,不講條件、不辭辛苦地克服諸多困難,以最高標准、最快速度推進《和解協議》的簽署工作。」
以鞍鋼礦業為例,為保證進度,鞍鋼礦業附企公司按照領導包保單位制度進行分片包保,每名領導負責包保2-5家二級公司和直屬單位。職能部門分別負責2-3家二級公司和直屬單位,同時根據各簽訂點工作人員力量情況,分別派駐1-5名職能部室工作人員。
據了解,鞍鋼廠辦大集體是多年想要解決而未能解決的 歷史 難題:規模大、地域分布集中,多數附企資產質量差、經營困難。此外,職工生活困難、 社會 保障 歷史 欠賬大,職工訴求多。
根據集改的方案,15.2萬人大致分為5類:繼續上崗人員;解除勞動合同的人員;「法五、30年工齡」等託管人員;殘疾人、工傷職工等特殊群體;退休人員。不同類別的員工會簽署不同的協議。截至目前,通過多渠道籌集資金,已經基本解決了養老保險欠費、醫保和 社會 保險接續等難題。除去資金上的支撐,鞍鋼與地方政府一共為相關人員提供了1591個再就業崗位。
這是一項頗為浩大的工程。在改革過程中,鞍鋼和鞍山市專門成立了地企聯合領導小組,鞍鋼和鞍山市主要領導任組長,下設改革綜合組、人員交接組、職工安置組等11個專項工作組。
為保障此次集改的順利實施,鞍鋼先後召開了10次集團黨委常委會、74次集團黨委書記專題會,「對改革工作把關定向,反復完善改革方案及配套文件,不斷凝聚改革共識。幹部沖鋒在前,鞍鋼各級領導幹部既掛帥又出征,系統研究政策、帶隊匯報溝通、深入一線調研、及時解決問題、牽頭實行包保,抓好每一項關鍵工作。」《關於加快推進中央企業廠辦大集體改革工作有關事項的通知》(國資廳發改革[2019]20號)要求,「確保2020年基本完成改革任務」。
鞍鋼方面介紹,鞍鋼集改是多年想要解決而未能解決的 歷史 難題。上個世紀九十年代,當時推進改革,但由於各種原因未能實施。如今職工覺得社保醫保沒著落,也希望能解決這些事。
在鞍鋼相關人士看來,這次十幾萬人的集改過程可以形容為「嘔心瀝血」,這其中投入的人力、物力、財力都堪稱浩大。這可能是近30年來央企單體最大規模的一次國有企業辦 社會 職能剝離。
上述人士總結說:「省市黨委政府給予支持,協同解決 歷史 難題,依法解決社保 歷史 欠費和養老保險接續路徑,按原有政策接續醫療、工傷保險和補繳失業保險。將改制企業股權無償劃轉屬地政府,由地方政府託管『法五、30年工齡』職工和工傷職工。協同支持改制企業發展,與地方政府共同簽訂了《解決鞍鋼 歷史 遺留問題框架協議》及系列分項協議,推動改革支持政策落地落實,確保廠辦大集體與主辦國有企業一次性徹底分離,改革工作不留尾巴。」
優先「兩險」
在2020年11月領到了2000元獨生子女補助,以及解決了社保、醫保續接的問題後,周芳從身份上將不再與廠辦大集體產生關聯。
像周芳這樣的大集體職工,對集改整體上持支持的態度。曾經的工廠早已名存實亡,醫保和養老保險能夠解決,也是她願意看到的事情。
據介紹說,鞍鋼廠辦大集體存在的問題是40多年來逐步形成的, 歷史 沿革長,積累問題多。實現「老有所養、病有所醫」,是擺在集改面前的最緊迫、最主要的任務,也是此次改革中成本最高的一項。
根據鞍鋼方面透露,此輪改革共計投入成本幾十億元,其中中央財政投入近10億。
對於改革成本的承擔,《關於推動中央企業規范做好廠辦大集體改革工作有關事項的通知》(國資發分配(2011]111號)明確,「廠辦大集體改革所需費用首先應當以集體凈資產或者有效資產支付,不足部分除按照規定爭取財政補助外,主辦國有企業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給予適當補助。」《關於加快推進廠辦大集體改革工作的指導意見》(國資發分配(2016]249號)明確,「廠辦大集體改革具體操作和成本承擔的責任主體是廠辦大集體。」「支付解除、終止勞動合同的經濟補償,償還拖欠職工的各類債務等改革成本應當由廠辦大集體資產承擔。」
而對於主辦國有企業在改革中的主要責任,《關於加快推進廠辦大集體改革工作的指導意見》(國資發分配(2016]249號)明確,「主辦國有企業可以按照相關政策規定,通過無償劃撥廠辦大集體長期使用的本企業固定資產、豁免廠辦大集體欠本企業的債務、妥善處理已與本企業形成事實勞動關系的廠辦大集體在職職工、適當補助廠辦大集體職工安置費用等方式,支持廠辦大集體改革。」
擺在面前的現實是,改革勢在必行,集體企業凈資產卻整體為負,無力承擔改革的成本。鞍鋼廠辦大集體規模大、地域分布集中。其中,近90%的企業和人員集中在遼寧鞍山地區。資產質量差、企業經營困難。根據介紹,577戶企業中約290戶維持生產經營、280多戶停產半停產,整體凈資產約-31億元,已資不抵債。職工生活困難、 社會 保障 歷史 欠賬大。下崗職工佔在職職工總數的70%,養老保險 歷史 欠費多。職工訴求多。在中央、省市政府提供一系列政策支持的基礎上,鞍鋼還需要籌措幾十億元的改革資金給職工接續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以及補繳失業保險等。
12月23日,伴隨《鞍鋼廠辦大集體改革改制企業股權無償劃轉協議》簽訂,110多戶實施重組改制的企業股權正式劃轉鞍山市,同時,兩個多月的時間內,15.2萬集體企業職工和集體退休人員完成和解協議簽約,完成率99.56%,加之此前已經完成的22.5萬退休職工的 社會 化改革,總計涉及37.8萬人。這標志著鞍鋼廠辦大集體改革基本完成。
(文中周芳系化名)
『叄』 鞍鋼實業集團有限公司公司待遇怎麼樣
鞍鋼實業不屬於復鞍鋼主體制單位,是鞍鋼參股單位,福利待遇沒有主體公司好!但好歹也屬於國企。
鞍鋼實業下屬也有好幾個分公司,每個分公司業務不同,待遇也不同,比如我知道的實業一煉鋼單位工資分為基本工資和獎金,但實業綜合利用就是基本工資。也是實業里能跟煉鋼、煉鐵聯繫上,能好一點。鞍鋼乳業也屬於鞍鋼實業的。
要加分哦!
『肆』 鞍鋼實業集團和鞍鋼附企是什麼關系
兩個單位一點關系都沒有。鞍鋼實業集團是鞍鋼集團直屬的二級公司(中央直屬企業);鞍鋼附企公司是集體企業,跟鞍鋼集團沒有任何關系。大家不要把兩個單位認為都是鞍鋼直屬單位,那就特錯大錯了。
『伍』 鞍鋼股份的公司簡介
經過近六十年的建設和發展,鞍鋼己形成從采礦、選礦、煉鐵、煉鋼到軋鋼綜合配套,以及焦化、耐火、動力、運輸、冶金機械、建設、技術研發、設計、自動化、綜合利用等輔助單位組成的大型鋼鐵企業集團。能夠生產 700 多個品種、 25000 多個規格的鋼鐵產品。形成年生產鐵 1600 萬噸,鋼 1600 萬噸,鋼材 1500 萬噸的綜合生產能力。
「九五」以來,鞍鋼按照「改革、改組、改造、加強企業管理」的要求,加快改革發展,使鞍鋼發生了「舊貌換新顏」的歷史巨變。通過不斷深化改革,形成了母子公司體制框架,現代企業制度初步建立。不斷探索公有制多種實現形式,組建了鞍鋼集團新軋鋼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後,成功地收購鞍鋼集團新鋼鐵有限責任公司,實現鞍鋼主體整體上市,現己更名為鞍鋼股份有限公司。部分子公司己成功轉制。不斷進行大規模技術改造,走出了一條「高起點、少投入、快產出、高效益」的技術改造新路子,主體生產工藝和技術裝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實施「建精品基地,創世界品牌」戰略,建成年產 1600 萬噸鋼精品基地。形成了從熱軋板、冷軋板到鍍鋅板、彩塗板,冷軋硅鋼、重軌、無縫鋼管、型材、建材等完整產品系列。建成了以汽車板、家電板、集裝箱板、造船板、管線鋼、冷軋硅鋼為主導的板材精品生產基地。成為目前國內能夠生產高檔轎車面板的鋼鐵企業之一和全球最大的集裝箱鋼板供貨企業。
鞍鋼「建精品基地,創世界品牌」己取得巨大成效。在東部建成年產 1100 萬噸鋼精品基地的基礎上,鞍鋼立足自己力量建設的大規模現代化鋼鐵廠西部 500 萬噸板材精品基地已經建成,其技術自主創新、設備國產化程度和先進水平堪稱國內一流。
鞍鋼依靠自主創新,開發出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短流程中薄板坯連鑄連軋帶鋼技術,並成功輸出山東濟鋼,實現了由產品輸出到成套技術輸出的轉變,改寫了我國冶金重大成套設計依賴進口的歷史。企業綜合競爭力進入國際先進企業行列,國際影響力顯著增強。
鞍鋼全面通過 ISO9002 質量體系認證,船用鋼通過 9 國船級社認證,石油管通過 API 認證,建築材料獲英國勞氏公司 CE 標志認證書,鋼鐵主體通過 ISO14000 環境管理體系認證和 OSHMS 職業安全健康管理體系認證.鋼材產品按國際先進水平標准組織生產有了可靠保證.鞍鋼堅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在加快改革和發展的過程中,通過採用新技術、新工藝和加強管理,不斷降低生產能耗,強化環境治理和保護,合理利用「三廢」,實施綠色生產,保護生態環境,打造了一個綠樹蔥蘢,草翠花香,天藍水美的新鞍鋼。鞍鋼己確定了今後一個時期「壯大鋼鐵主體、做強相關產業、推進跨國經營、實現持續發展」的總體發展戰略和到 2010 年進入世界 500 強,成為最具國際競爭力的鋼鐵企業的奮斗目標。鞍鋼正加快發展步伐,向新的宏偉目標奮進。
『陸』 鞍鋼附企是國企嗎
鞍鋼附企是大集體性質的企業,他的下屬單位全部是集體企業性質,機關的管理人員大部分是鞍鋼全民身份的職工,基層單位的職工多數是集體身份的職工,全民職工都回鞍鋼主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