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安全通道多長多寬
最小凈寬度不小於1.4m。超過一萬平米的通道不得小於2.4M。 不小於3.5米。
工地安全通道進出建築物主體通道口應搭設防護棚。棚寬大於道口,兩端各長出1m,進深尺寸應符合高處作業安全防護范圍。墜落半徑(R)分別為:當墜落物高度為2~5m時,R為3m;當墜落物高度為5~15m時,R為4m;當墜落物高度為15~30m時,R為5m;當墜落物高度大於30m時,R為6m。
安全通道使用注意事項
安全防護棚應採用雙層保護方式,當採用腳手片時,層間距600mm,鋪設方向應互相垂直;非通道口應設置禁行標志,禁止出入。
施工電梯安全通道防護棚一般是9米長,6米寬,3米高,建築物超過10米要雙層防砸防護,採用國標鋼材焊接,做好預埋,做好地面硬化,兩邊做好安全防護圖和警示標志。
『貳』 腳手架計算規則
1、綜合腳手架工程量,按建築物的總建築面積以m2計算。
2、外腳手架及建築物垂直封閉工程量按外牆外邊線長度,乘以室外地坪至外牆頂高度以m2計算,突出牆外面寬度在24cm以內的牆垛,附牆煙囪等不展開計算腳手架工程量,超過24cm以外時按圖示尺寸展開計算,並入外腳手架工程量之內。
3、滿堂腳手架工程量按室內凈面積以m2計算,其高度在3.60~5.20m之間時,計算基本層,超過5.20m時,每增加1.20m按增加一層計算。
(2)鋼管腳手架安全通道怎麼計算擴展閱讀:
腳手架的使用要求:
1、搭設高層腳手架,所採用的各種材料均必須符合質量要求。
2、高層腳手架基礎必須牢固,搭設前經計算,滿足荷載要求,並按施工規范搭設,做好排水措施。
3、腳手架搭設技術要求應符合有關規范規定。
4、必須高度重視各種構造措施:剪刀撐、拉結點等均應按要求設置。
5、水平封閉:應從第一步起,每隔一步或二步,滿鋪腳手板或腳手笆,腳手板沿長向鋪設,接頭應重疊擱置在小橫桿上,嚴禁出現空頭板。並在里立桿與牆面之間每隔四步鋪設統長安全底笆。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腳手架
『叄』 雙排落地式鋼管腳手架怎麼計算
鋼管腳手架的計算參照《建築施工扣件式鋼管腳手架安全技術規范》(JGJ130-2001). 計算的腳手架為雙排腳手架,搭設高度為18.6米,立桿採用單立管. 搭設尺寸為:立桿的縱距1.20米,立桿的橫距1.05米,立桿...
『肆』 鋼管腳手架中的安全通道怎樣算工程量
根據工程量清單計價規范GB50500-2008的計算規則計算
『伍』 腳手架搭設的安全通道如何套定額,雙層跳板,鋼管腳手架,定額里除了滿堂腳手架還有其他項接近嗎特別是
建築物所搭設的腳手架按垂直劃分以不同檐高套用相應定額 一。綜合腳手架項目已綜合內、外腳手架、斜道、上料平台、金屬架油漆、安全網、防護欄桿、臨邊和洞口的安全防護措施,以及多層建 - 一。綜合腳手架項目已綜合內、外腳手架、斜道、上料平台、金屬架油漆、安全網、防護欄桿、臨邊和洞口的安全防護措施,以及多層建築(不能計算建築面積的)層高在2.2m以內技術層、雜物間、車庫等腳手架。用料上綜合了竹製、木製、金屬等因素,作為推銷費用包干,不得因搭設方法或用料不同而換算。 二。單項移動腳手架是作為不能計算建築面積而必須搭設腳手架時使用的項目。 三。同一建築物有若干個檐高時,按垂直劃分以不同檐高套用相應定額,地下室(半地下室)套用地下室腳手架定額項目。 四。天棚高度超過3.6m且天棚和牆面均有裝飾時,另計滿堂腳手架項目;天棚(牆面)為刷漿、勾縫、牆面(天棚)為裝飾時,按滿堂腳手架項目的50%計算;牆面和天棚均為刷漿或勾縫時,按滿堂腳手架20%計算;除此之外,無論水平或垂直投影面積均不再計算腳手架費用。室外走廊,陽台若符合上述條件,可按上述規定計算滿堂腳手架。 五。水平防護架和垂直防護架,指腳手架以外單獨搭設的用於車輛通道、人行通道、施工防護措施防護架等。 拆腳手架的高空作業職員應戴安全帽
『陸』 規范中安全通道的腳手架如何搭設
規范中安全通道的腳手架應符合以下標准:
1、腳手架底步距為2m,其餘每步為1.8m。
2、立桿縱距為1.5m,橫距為1.2m。
3、踢腳桿、防護桿從第二步起設置分別為0.3m和平共處2m,頂排防護欄不少於二道,高度分別為0.9m、1.3m。
4、剪刀撐設置為間距為9m(6跨)一排剪刀撐。
5、連牆桿件設置為豎向每層、水平向為四跨。
(6)鋼管腳手架安全通道怎麼計算擴展閱讀:
連牆件應符合下列要求:
1、連牆件數量的設置,堅向間距為每層,橫向間距為4跨。
2、連牆件的布置要求:
(1)宜靠近主節點設置,偏離主節點的距離不應大於300mm.
(2)應從底層第一步縱向水平桿處開始設置。
(3)宜優先採用菱形布置,也可採用方形,矩形布置。
(4)一字型、開口型腳手架的兩端必須設連牆桿,連牆件的垂直距不應大於建築物的層高,並不應大於4m(2步)、
(5)採用剛性連牆件與建築物可靠連接,可採用Φ12鋼筋預埋或砼中,鋼筋與鋼管焊接配合使用的附牆連接方式。
參考資料來源: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建築工程安全防護措施費用及使用管理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