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配筋率怎麼計算
ρte——按截面的有效受拉混凝土面積Ate計算的縱向鋼筋配筋率,即配筋率ρ=As/bho ;
其中As——縱向受拉鋼筋的截面面積;b——梁或柱的截面寬度;ho——截面的有效高度.
《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是根據建設部建標1997108號文的要求,由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會同有關的高等院校及科研、設計、企業單位共同修訂而成。
在修訂過程中,規范修訂組開展了各類專題研究,進行了廣泛的調查分析,總結了近年來我國混凝土結構設計的實踐經驗,與相關的標准規范進行了協調,與國際先進的標准規范進行了比較和借鑒。
B. 請問什麼是配筋率,配筋率是如何計算的都有些什麼要求!
配筋率是鋼筋混凝土構件中縱向受力(拉或壓)鋼筋的面積與構件的有效面積之比。柱子為軸心受壓構件。在橋梁工程中,一般指的是面積配筋率,即受拉鋼筋面積與主梁面積之比。
計算公式
1、ρ=A(s)/A。 此處括弧內實為角標,,下同。式中:A(s)為受拉或受壓區縱向鋼筋的截面面積;A根據受力性質不同而含義不同,分別為:
受壓構件的全部縱筋和一側縱向鋼筋以及軸心受拉構件、小偏心受拉構件一側受拉鋼筋的配筋率計算中,A取構件的全截面面積;
受彎構件、大偏心受拉構件一側受拉鋼筋的配筋率計算中,A取構件的全截面面積扣除受壓翼緣面積(b'(f)-b)h'f後的截面面積。
最小配筋率是指,當梁的配筋率ρ很小,梁拉區開裂後,鋼筋應力趨近於屈服強度,這時的配筋率稱為最小配筋率ρ(min)。最小配筋率是根據構件截面的極限抗彎承載力M(u)與使混凝土構件受拉區正好開裂的彎矩M(cr)相等的原則確定。最小配筋率取0.2%和0.45f(t)/f(y)二者中的較大值。
最大配筋率ρ (max)=ξ(b)f(c)/f(y),結構設計的時候要滿足最大配筋率的要求,當構件配筋超過最大配筋率時塑性變小,不利於抗震。
配筋率是影響構件受力特徵的一個參數,控制配筋率可以控制結構構件的破壞形態,不發生超筋破壞和少筋破壞,配筋率又是反映經濟效果的主要指標。控制最小配筋率是防止構件發生少筋破壞,少筋破壞是脆性破壞,設計時應當避免。
2、箍筋面積配筋率:面積配筋率(ρsv):
配置在同一截面(b×s,b為矩形截面構件寬度,s為箍筋間距)內箍筋各肢的全部截面面積與該截面面積的的比率。其中,箍筋面積Asv=單肢箍筋的截面面積Asv1×肢數n。
計算公式為:ρsv=Asv/(bs)=(n×Asv1)/(b×s)。
最小配筋率:梁:ρsv,min=0.24×ft/fyv;
彎剪扭構件:ρsv,min=0.28×ft/fyv。
計算公式為:方格網式配筋:ρv=(n1×As1×l1+n2×As2×l2)/(Acor×s);螺旋式配筋:ρv=(4×Ass1)/(dcor×s)。
式中,l1和l2為混凝土核心面積內的長度,即需減去保護層厚度。
柱箍筋加密區最小配筋率計算公式為:ρv,min=λv×fc/fyv;λv為最小配箍特徵值,fc為混凝土軸心抗壓強度設計值,fyv為箍筋及拉筋抗拉強度設計值。
(2)如何判定鋼筋混凝土的配筋率擴展閱讀
在計算復合螺旋箍的體積配筋率時,其中非螺旋箍筋體積應乘以系數0.8。(參見《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50010-2010》11.4.17注2 P178)
柱箍筋加密區最小配筋率計算公式為:ρv,min=λv×fc/fyv;λv為最小配箍特徵值,fc為混凝土軸心抗壓強度設計值,fyv為箍筋及拉筋抗拉強度設計值。
其中,fc≥16.7N/mm2(《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建築抗震設計規范》和《高層建築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均有此規定),fyv不受360N/mm2的限制(《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50010-2010》P390 11.4.17的條文說明)。
C. 什麼是配筋率,怎麼計算
配筋率計算:ρ=A(s)/A
式中:A(s)為受拉或受壓區縱向鋼筋的截面面積;A根據受力性質不同而回含義不同,分別答為:
1、受壓構件的全部縱筋和一側縱向鋼筋以及軸心受拉構件、小偏心受拉構件一側受拉鋼筋的配筋率計算中,A取構件的全截面面積;
2、受彎構件、大偏心受拉構件一側受拉鋼筋的配筋率計算中,A取構件的全截面面積扣除受壓翼緣面積(b'(f)-b)h'f後的截面面積。
配筋率是鋼筋混凝土構件中縱向受力(拉或壓)鋼筋的面積與構件的有效面積之比。柱子為軸心受壓構件。在橋梁工程中,一般指的是面積配筋率,即受拉鋼筋面積與主梁面積之比。
(3)如何判定鋼筋混凝土的配筋率擴展閱讀:
配筋率種類
1、梁的配筋率
2、柱的配筋率
3、箍筋配筋率
配筋率意義
鋼筋混凝土梁規定配筋率的要求,是為了避免工程出現超筋梁或少筋梁的現象,保證安全質量,保證技術經濟效益。
D. 什麼叫鋼筋配筋率麻煩告訴我
滿意答案百合2級2010-09-20
配筋率是鋼筋混凝土構件中縱向受力鋼筋的面積與構件的有效面積之比(軸心受壓構件為全截面的面積),是影響構件受力特徵的一個參數,控制配筋率可以控制結構構件的破壞形態,不發生超筋破壞和少筋破壞。配筋率是鋼筋混凝土構件中縱向受力鋼筋的面積與構件的有效面積之比(軸心受壓構件為全截面的面積)。
,其中,為配筋率;As為受拉區縱向鋼筋的截面面積;b為矩形截面的寬度;h
0為截面的有效高度。ρ=As/bh0。配筋率是反映配筋數量的一個參數。
最小配筋率是指,當梁的配筋率ρ很小,梁拉區開裂後,鋼筋應力趨近於屈服強度,這時的配筋率稱為最小配筋率ρmin。是根據Mu=Mcy時確定最小配筋率。
配筋率是影響構件受力特徵的一個參數,控制配筋率可以控制結構構件的破壞形態,不發生超筋破壞和少筋破壞,配筋率又是反映經濟效果的主要指標。控制最小配筋率是防止構件發生少筋破壞,少筋破壞是脆性破壞,設計時應當避免。
追問:
如果多了會怎樣?
回答:
多了容易發生超筋破壞
補充:
一.鋼筋混凝土梁正截面破壞主要有以下形式:
(1)適筋破壞:該梁具有正常配筋率.受拉鋼筋首先屈服.隨著受拉鋼筋塑性變形的發展.受壓混凝土邊緣纖維達到極限壓應變.混凝土壓碎.此種破壞形式在破壞前有明顯徵兆.破壞前裂縫和變形急劇發展.故也稱為延性破壞.
(2)超筋破壞:當構件受拉區配筋量很高時.則破壞時受拉鋼筋不會屈服.破壞是因混凝土受壓邊緣達到極限壓應變.混凝土被壓碎而引起的.發生這種破壞時.受拉區混凝土裂縫不明顯.破壞前無明顯預兆.是一種脆性破壞.由於超筋梁的破壞屬於脆性破壞.破壞前無警告.並且受拉鋼筋的強度未被充分利用而不經濟.故不應採用.
(3)少筋破壞:當梁的受拉區配筋量很小時.其抗彎能力及破壞特徵與不配筋的素混凝土類似.受拉區混凝土一旦開裂.則裂縫區的鋼筋拉應力迅速達到屈服強度並進入強化段.甚至鋼筋被拉斷.受拉區混凝土裂縫很寬.構建擾度很大.而受壓混凝土並未達到極限壓應變.這種破壞是[一裂即壞"型.破壞彎矩往往低於構件開裂時的彎矩.屬於脆性破壞.故不允許設計少筋梁.
二.鋼筋混凝土結構斜截面主要破壞形態:
(1)斜拉破壞:當剪跨比較大且箍筋配置較少.間距太大時.斜裂縫一旦出現.該裂縫往往成為臨界斜裂縫.迅速向集中荷載作用點延伸.將梁沿斜截面劈裂成兩部分而導致梁的破壞.破壞前梁的變形很小.且往往只有一條斜裂縫.破壞具有明顯的脆性.
(2)剪壓破壞:當剪跨比適中或箍筋量適量.箍筋間距不太大時.發生得破壞稱為剪壓破壞.剪壓破壞有一定預兆.
E. 鋼筋配筋率如何計算
鋼筋配筋率顧名思義即鋼筋面積與相應混凝土截面的比值,兩個面積的取值看不同構件及鋼筋而略有不同,如偏心受拉構件中的受壓鋼筋,應按受壓構件一側縱向鋼筋考慮;受壓構件的全部縱向鋼筋和一側縱向鋼筋的配筋率以及軸心受拉構件和小偏心受拉構件一側受拉鋼筋的配筋率應按構件的全截面面積計算;受彎構件、大偏心受拉構件一側受拉鋼筋的配筋率應按全截面面積扣除受壓翼緣面積(b'f-b)h'f後的截面面積計算;4當鋼筋沿構件截面周邊布置時,"一側縱向鋼筋"系指沿受力方向兩個對邊中的一邊布置的縱向鋼筋……詳情請查閱《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 50010-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