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建築結構圖里的鋼筋,梁板圖怎樣識圖
1.將一套圖紙備齊:
圖紙包括:總平面圖、室外管網立面圖(或剖面圖)、場地地形圖(一般缺這三張圖);建施、結施、水旋、通施、電施。要注意其中有幾張圖紙是須特別留意的:建築節能設計說明、消防設計說明、基礎設計說明。
圖紙附件:審圖意見、圖紙修改、變更單、圖紙會審記錄、招標答疑,施工隊關於圖紙的聯系單,甚至計算書。如果設計過程中發生有設計變更最好要有舊圖。(這些有利於發現圖紙的缺陷,了解變更內容。對現場監督是非常有用了。關於計算書,一般是不發給工程師的,但我最近一次的經驗是工程師要有一份)。 合同、工程量清單及其他合同附件。
2.閱讀設計總說明,備好相應的標准、規范、規程和標准圖集。
3.看建築設計總平面圖,了解項目總體規劃。
4.將各種圖紙變更、修改和審圖、圖紙會審、工程隊的圖紙疑問標注在圖紙上。
5.看一層建築平面圖,對照結構施工圖(包括梁板、牆柱)和專業施工圖,將相鄰軸線的距離計算出來標在結施的梁板圖中,並將建築附件、專業管線的立管位置和重要專業配置在梁板圖中用紅筆標出。
6.看基礎結構施工圖中的樁基部分和基礎部分。和地下室部分。
7.看建施平面圖,對照門窗表將門窗尺寸寫在平面圖中,並找出建施中,哪些是要在結構主體施工時需留意的地方,如:隔牆、剪力牆開門窗洞口、飄板、裝飾線條等,並在梁板圖中標出。
❷ 鋼筋算量如何快速學會
先學土建,然後找點簡單工程來實際算算,了解各種構件搭接扣減關系,現在軟體都比較智能了,大部分軟體都定義好了扣減關系,知道每根鋼筋形狀,計算式慢慢看吧
❸ 怎麼才能快速看懂鋼筋圖紙並計算量
想看懂鋼筋圖紙必須具備以下技能:
熟悉房屋建築學,能夠熟練識圖,看懂內平面圖、立容面圖、節點大樣
能夠熟練駕馭16G101系列圖集,知道如何在各個節點使用相應的節點大樣
熟悉鋼筋在不同構件里的鏈接方式,比如柱子和梁為啥有的適合它而非適合它
❹ 想學習鋼筋算量,該怎麼進行
1、學會識圖,特別是現在的平法鋼筋施工圖。
2、對現行的鋼筋平法圖集,內11G101等熟讀,做到了解最基容本的做法。
3、學習鋼筋施工規范,了解鋼筋施工的強條規定和常識。
4、學會至少一種鋼筋算量軟體,畢竟現在是電腦時代,手工算量已不符合社會發展的要求。
基本的就這些,算量是個熟悉的過程,算得多了,就快了。
❺ 配筋圖怎麼看
一、箍筋表示方法的解讀:
⑴ φ10@100/200(2) 表示箍筋為直徑φ10一級鋼 ,加密區間距100,非加密區間距200,全為雙肢箍。
⑵ φ10@100/200(4) 表示箍筋為直徑φ10一級鋼 ,加密區間距100,非加密區間距200,全為四肢箍。
⑶ φ8@200(2) 表示箍筋為直徑φ8一級鋼,間距為200,雙肢箍。
⑷ φ8@100(4)/150(2) 表示箍筋為φ8,加密區間距100,四肢箍,非加密區間距150,雙肢箍。 綜合解讀:
斜杠前面是加密區箍筋間距,斜杠後面是非加密區箍筋間距,後面刮號里的數字表示箍筋肢數
一、 樑上主筋和梁下主筋同時表示方法:
⑴ 3Φ22;3Φ20 分號前面表示上部鋼筋為3Φ22, 分號後面表示下部鋼筋為3Φ20。
⑵ 2φ12;3Φ18 分號前面表示上部鋼筋為2φ12, 分號後面表示下部鋼筋為3Φ18。
⑶ 4Φ25;4Φ25 分號前面表示上部鋼筋為4Φ25, 分號後面表示下部鋼筋為4Φ25。
⑷ 3Φ25;5Φ25 分號前面表示上部鋼筋為3Φ25, 分號後面表示下部鋼筋為5Φ25。
二、 樑上部鋼筋表示方法:(除集中標注以外,標在樑上部支座處的鋼筋)
⑴ 2Φ20 表示兩根直徑Φ20的二級鋼筋,是否是通長布置要結合看集中標注,用於雙肢箍。
⑵ 2Φ22+(4Φ12)表示兩根直徑Φ22二級鋼,是否是通長布置要結合看集中標注,4φ12是中間架立筋,是否是六肢箍要看集中標注的鋼筋信息,也有可能是四肢箍。
⑶ 6Φ25 4/2 表示上部鋼筋第一排為四根直徑Φ25二級鋼,上部第二排為兩根直徑Φ25二級鋼。
⑷ 2Φ22+ 2Φ22 表示只有一排鋼筋,兩根直徑22在角部通長布置, 兩根直徑22在中部僅在支座處布置。 三、 梁腰中鋼筋表示方法:
⑴ G2φ12 表示梁兩側的構造鋼筋,每側一根φ12。 ⑵ G4Φ14 表示梁兩側的構造鋼筋,每側兩根Φ14。 ⑶ N2Φ22 表示梁兩側的抗扭鋼筋,每側一根Φ22。 ⑷ N4Φ18 表示梁兩側的抗扭鋼筋,每側兩根Φ18。 四、 梁下部鋼筋表示方法:(標在梁的下部)
⑴ 4Φ25 表示只有一排主筋,4Φ25 全部伸入支座內。 ⑵ 6Φ25 2/4 表示有兩排鋼筋,上排筋為2Φ25,下排筋4Φ25。
⑶ 6Φ25 (-2 )/4 表示有兩排鋼筋,上排筋為2Φ25,不伸入支座,下排筋4Φ25,全部伸入支座。
⑷ 2Φ25 + 3Φ22(-3)/ 5Φ25 表示有兩排筋,上排筋為5根。2Φ25伸入支座,3Φ22,不伸入支座。下排筋 5Φ25,通長布置。
❻ 看圖紙 怎樣計算鋼筋量
從結構施工上看只要看結構圖,就有鋼筋的具體數量了;從預算的角度,而鋼筋是一根一根地計算的,另外,我們還把混凝土的比重看成是2.4,把鋼筋混凝土的比重看成是2.5,這也可以非常大概的了解在一般情況下鋼筋混凝土的含鋼量。
總之,精確的算,必須逐根計算後匯總。
鋼筋計算原理及計算方法
鋼筋重量=鋼筋長度*根數*理論重量
鋼筋長度=凈長+節點錨固+搭接+彎鉤(一級抗震)
柱
基礎層:筏板基礎〈=2000mm時, 基礎插筋長度=基礎層層高-保護層+基礎彎折a+基礎縱筋外露長度HN/3+與上層縱筋搭接長度LLE(如焊接時,搭接長度為0)
筏板基礎〉2000mm時, 基礎插筋長度=基礎層層高/2-保護層+基礎彎折a+基礎縱筋外露長度HN/3+與上層縱筋搭接的長度LLE(如焊接時,搭接長度為0)
地下室:柱縱筋長度=地下室層高-本層凈高HN/3+首層樓層凈高HN/3+與首層縱筋搭接LLE(如焊接時,搭接長度為0)
首層:柱縱筋長度=首層層高-首層凈高HN/3+max(二層凈高HN/6,500,柱截面邊長尺寸(圓柱直徑))+與二層縱筋搭接的長度LLE(如焊接時,搭接長度為0)
中間層:柱縱筋長度=二層層高-max(二層層高HN/6,500,柱截面尺寸(圓柱直徑))+max(三層層高HN/6,500,柱截面尺寸(圓柱直徑))+與三層搭接LLE(如焊接時,搭接長度為0)
頂層:
角柱:外側鋼筋長度=頂層層高-max(本層樓層凈高HN/6,500,柱截面長邊尺寸(圓柱直徑))-梁高+1.5LAE
內側鋼筋長度=頂層層高-max(本層樓層凈高HN/6,500,柱截面長邊尺寸(圓柱直徑))-梁高+LAE
其中錨固長度取值:
當柱縱筋伸入梁內的直徑長〈LAE時,則使用彎錨,柱縱筋伸至柱頂後彎折12d,錨固長度=梁高-保護層+12d;當柱縱筋伸入梁內的直徑長〉=LAE時,則使用直錨:柱縱筋伸至柱頂後截斷,錨固長度=梁高-保護層,
當框架柱為矩形截面時,外側鋼筋根數為:3根角筋,b邊鋼筋總數的1/2,h邊總數的1/2。
內側鋼筋根數為:1根角筋,b邊鋼筋總數的1/2,h邊總數的1/2。
邊柱:外側鋼筋長度=頂層層高-max(本層樓層凈高HN/6,500,柱截面長邊尺寸(圓柱直徑))-梁高+1.5LAE
內側鋼筋長度=頂層層高-max(本層樓層凈高HN/6,500,柱截面長邊尺寸(圓柱直徑))-梁高+LAE
當框架柱為矩形截面時,外側鋼筋根數為:2根角筋,b邊一側鋼筋總數
內側鋼筋根數為:2根角筋,b邊一側鋼筋總數,h邊兩側鋼筋總數。
中柱:縱筋長度=頂層層高-max(本層樓層凈高Hn/6,500,柱截面長邊尺寸(圓柱直徑))-梁高+錨固
其中錨固長度取值:
當柱縱筋伸入梁內的直徑長〈LAE時,則使用彎錨,柱縱筋伸至柱頂後彎折12d,錨固長度=梁高-保護層+12d;當柱縱筋伸入梁內的直徑長〉=LAE時,則使用直錨:柱縱筋伸至柱頂後截斷,錨固長度=梁高-保護層,
梁
梁的平面表示方法:
集中標注-
1、 梁編號
2、 截面尺寸
3、 箍筋
4、 上部貫通筋或架立鋼筋
5、 側面縱向構造鋼筋或受扭鋼筋
6、 梁頂面標高高差
原位標注
7、 梁支座上部筋
8、 梁下部鋼筋
9、 吊筋、附加鋼筋及構造鋼筋
鋼筋公式
上部通長筋:長度=凈跨長+左支座錨固+右支座錨固
當hc-保護層(直錨長度)>=LaE時,取Max(LaE ,0.5hc+5d)
當hc-保護層(直錨長度) <LaE時,必須彎錨,
演算法1:hc-保護層+15d
演算法2:取0.4LaE+15d
演算法3:取Max(LaE ,hc-保護層+15d)
演算法4:取Max(LaE ,0.4LaE+15d)
左、右支座負筋:
第一排長度=左或右支座錨固+凈跨長/3
第二排長度=左或右支座錨固+凈跨長/4
如有第三排筋伸入跨內1/5,如果一共兩排,第一排為通長筋,則第二排按LN/3計算
中間支座負筋長度
上排長度=2*凈跨長/3+支座寬
下排長度=2*凈跨長/4+支座寬
註:凈跨長為左右較長的跨
架立筋長度=凈跨-左負筋伸入長度-右負筋伸入長度+ 150*2
註:當貫通筋和架立筋同時存在時,搭接值取150MM。
構造筋長度=凈跨長+2*15d
抗扭筋長度=凈跨長+2*錨固長度
拉筋長度=梁寬-2*保護+2*1.9d+2*max(10d,75mm)
根數=【(凈跨長-50*2)/非加密間距*2+1】*排數
當梁寬≤350時,拉筋直徑為6mm;梁寬>350時,拉筋直徑為8mm。拉筋間距為非加密區箍筋間距的兩倍。當設有多排拉筋時,上下兩排拉筋豎向錯開設置。
下部鋼筋
下部通長鋼筋長度=凈跨長+左支座錨固+右支座錨固
下部不伸入支座鋼筋長度=凈跨長-0.1*2*凈跨長
下部非通長鋼筋長度=凈跨長+左支座錨固+右支座錨固
箍筋長度=(梁寬-保護層*2 +梁高-保護層)*2+1.9d*2+max(10d,75mm)*2
根數=2*【(加密區長度-50)/加密間距+1】+(非加密區長度/非加密間距-1)
當結構為一級抗震時,加密長度為max(2*梁高,500),當結構為二到四級時,加密長度為max(1.5*梁高,500)
吊筋長度=2*錨固+2*斜段長度+次梁寬度+2*50
斜段角度:高度 主梁高>800mm a為60度
主梁高<=800mm a為45度
板
底筋長度=凈長+2*max(支座寬/2,5d)+2*6.25d(一級鋼筋)+搭接
根數=(凈長-2*50)/間距+1
麵筋長度=凈長+2*la+2*6.25d(一級鋼筋)+搭接
根數=(凈長-2*50)/間距+1
la:非抗震; lae:抗震
端支座負筋長度=凈長+la+6.25d+(板厚-2*保護層)
根數=(凈長-2*50)/間距+1
中間支座負筋長度=左凈長+右凈長+2*(板厚-2*保護層)
根數=(凈長-2*50)/間距+1
分布筋長度=凈長-兩端端負筋露出長度+2*150
根數=左標注/間距+右標注/間距(不減起步距離,不加1,不減1)
溫度筋長度=凈長-兩端端負筋露出長度+2*150+2*6.25d(一級鋼筋)
根數=(凈長-兩端端負筋露出長度)/間距-1(不減起步距離,不加1,減1)
板中開洞:洞口左端長度=凈長-保護層+max(支座寬/2,5d)+6.25d+(板厚-2*保護層)+5d
洞口右端長度:同左端
根數=洞口寬/間距+1
懸挑:懸挑長度(一端在柱子里)=凈長+la+(板厚-2*保護層) +6.25d(一級鋼筋)
懸挑長度(兩端都在板里)=(板厚-2*保護層)+凈長+(板厚-2*保護層)+5d
剪力牆鋼筋計算
1、暗柱鋼筋計算
(A)縱筋長度計算:中間層:
採用綁扎連接時,長度=層高+1.2Lae,採用機械連接(如直螺紋套筒)時,長度=層高-500+500
(B)頂層:
採用綁扎連接時,長度=層高-500-板厚+Lae採用機械連接(如直螺紋套筒)時,長度=層高-500-板厚+Lae
(C)縱筋根數:按圖數
(D)箍筋計算:(梁寬 + 梁高 - 4 * 保護層) * 2 + 11.9*d*2+8*d
(E)拉筋長度:牆厚-保護層*2+2d+1.9d*2+max(75,10d)*2
根數:層高/拉筋間距+1(端柱同暗柱)
(2)剪力牆中的暗梁;暗梁縱筋長度=暗梁凈長+兩端錨固:
(3)箍筋長度=暗梁寬+暗梁高)*2-8*保護層+8*d+2*11.9*d;箍筋根數=暗梁凈長/間距+1
(4)剪力牆中的連梁
連梁縱筋長度=洞口寬+左右兩邊錨固max(Lae,600)
中間層連梁箍筋根數=(洞口寬-50*2)/箍筋配置間距+1
頂層連梁箍筋根數(兩端為直錨時)=(洞口寬-50*2/箍筋配置間距+1)+(連梁錨固直段長-100/150+1)*2
連梁箍筋的長度=(梁寬 + 梁高 - 4 * 保護層) * 2 + 11.9*d*2+8*d
(5)拉筋長度= 梁寬-保護層+2*11.9*d+2*d;根數=排數*((洞口寬-100)/間距)
2、牆身水平鋼筋(牆端為暗柱)
外側鋼筋=牆長-保護層;內側鋼筋=牆長-保護層+15d
根數:層高/間距+1(暗梁、連梁牆身水平筋照設)
牆身水平鋼筋(牆端為端柱
外側鋼筋=牆長-保護層;內側鋼筋=牆凈長+錨固長度(彎錨、直錨)
根數=層高/間距+1(暗梁、連梁內水平筋照設
牆身縱筋計算
• 基礎插筋=彎折長度a+錨固豎直長度h1+搭接長度1.2LaE或非連接區500
• 中間層縱筋=層高+搭接長度1.2LaE或非連接區500
• 頂層縱筋=層高-板厚+錨固
• 根數=(牆凈長(牆長-暗柱截面長)-2*s/2)/間距
3、牆身垂直鋼筋
(1)牆身豎向分布鋼筋根數=牆身凈長-1個豎向間距s/2(或2*50)/豎向布置間距+1
牆身垂直分布筋是從暗柱或端柱邊開始布置
(2)遇有洞口時,需要分段計算根數
牆梁鋼筋與牆身鋼筋的關系
當設計未註明時,側面構造縱筋同剪力牆水平分布筋;拉筋直徑:當梁寬≤ 350時為6mm,梁寬>350時為8mm,拉筋間距為兩倍箍筋間距;當連梁截面高度>700時,側面縱向構造鋼筋直徑應≥10mm,間距應 ≤200;
鋼筋計算原理
鋼筋重量=鋼筋長度*根數*理論重量
鋼筋長度=凈長+節點錨固+搭接+彎鉤(一級抗震)
柱
基礎層:筏板基礎〈=2000mm時, 基礎插筋長度=基礎層層高-保護層+基礎彎折a+基礎縱筋外露長度HN/3+與上層縱筋搭接長度LLE(如焊接時,搭接長度為0)
筏板基礎〉2000mm時, 基礎插筋長度=基礎層層高/2-保護層+基礎彎折a+基礎縱筋外露長度HN/3+與上層縱筋搭接的長度LLE(如焊接時,搭接長度為0)
地下室:柱縱筋長度=地下室層高-本層凈高HN/3+首層樓層凈高HN/3+與首層縱筋搭接LLE(如焊接時,搭接長度為0)
首層:柱縱筋長度=首層層高-首層凈高HN/3+max(二層凈高HN/6,500,柱截面邊長尺寸(圓柱直徑))+與二層縱筋搭接的長度LLE(如焊接時,搭接長度為0)
中間層:柱縱筋長度=二層層高-max(二層層高HN/6,500,柱截面尺寸(圓柱直徑))+max(三層層高HN/6,500,柱截面尺寸(圓柱直徑))+與三層搭接LLE(如焊接時,搭接長度為0)
頂層:
角柱:外側鋼筋長度=頂層層高-max(本層樓層凈高HN/6,500,柱截面長邊尺寸(圓柱直徑))-梁高+1.5LAE
內側鋼筋長度=頂層層高-max(本層樓層凈高HN/6,500,柱截面長邊尺寸(圓柱直徑))-梁高+LAE
其中錨固長度取值:
當柱縱筋伸入梁內的直徑長〈LAE時,則使用彎錨,柱縱筋伸至柱頂後彎折12d,錨固長度=梁高-保護層+12d;當柱縱筋伸入梁內的直徑長〉=LAE時,則使用直錨:柱縱筋伸至柱頂後截斷,錨固長度=梁高-保護層,
當框架柱為矩形截面時,外側鋼筋根數為:3根角筋,b邊鋼筋總數的1/2,h邊總數的1/2。
內側鋼筋根數為:1根角筋,b邊鋼筋總數的1/2,h邊總數的1/2。
邊柱:外側鋼筋長度=頂層層高-max(本層樓層凈高HN/6,500,柱截面長邊尺寸(圓柱直徑))-梁高+1.5LAE
內側鋼筋長度=頂層層高-max(本層樓層凈高HN/6,500,柱截面長邊尺寸(圓柱直徑))-梁高+LAE
當框架柱為矩形截面時,外側鋼筋根數為:2根角筋,b邊一側鋼筋總數
內側鋼筋根數為:2根角筋,b邊一側鋼筋總數,h邊兩側鋼筋總數。
中柱:縱筋長度=頂層層高-max(本層樓層凈高Hn/6,500,柱截面長邊尺寸(圓柱直徑))-梁高+錨固
其中錨固長度取值:
當柱縱筋伸入梁內的直徑長〈LAE時,則使用彎錨,柱縱筋伸至柱頂後彎折12d,錨固長度=梁高-保護層+12d;當柱縱筋伸入梁內的直徑長〉=LAE時,則使用直錨:柱縱筋伸至柱頂後截斷,錨固長度=梁高-保護層,
梁
梁的平面表示方法:
集中標注-
1、 梁編號
2、 截面尺寸
3、 箍筋
4、 上部貫通筋或架立鋼筋
5、 側面縱向構造鋼筋或受扭鋼筋
6、 梁頂面標高高差
原位標注
7、 梁支座上部筋
8、 梁下部鋼筋
9、 吊筋、附加鋼筋及構造鋼筋
鋼筋公式
上部通長筋:長度=凈跨長+左支座錨固+右支座錨固
當hc-保護層(直錨長度)>=LaE時,取Max(LaE ,0.5hc+5d)
當hc-保護層(直錨長度) <LaE時,必須彎錨,
演算法1:hc-保護層+15d
演算法2:取0.4LaE+15d
演算法3:取Max(LaE ,hc-保護層+15d)
演算法4:取Max(LaE ,0.4LaE+15d)
左、右支座負筋:
第一排長度=左或右支座錨固+凈跨長/3
第二排長度=左或右支座錨固+凈跨長/4
如有第三排筋伸入跨內1/5,如果一共兩排,第一排為通長筋,則第二排按LN/3計算
中間支座負筋長度
上排長度=2*凈跨長/3+支座寬
下排長度=2*凈跨長/4+支座寬
註:凈跨長為左右較長的跨
架立筋長度=凈跨-左負筋伸入長度-右負筋伸入長度+ 150*2
註:當貫通筋和架立筋同時存在時,搭接值取150MM。
構造筋長度=凈跨長+2*15d
抗扭筋長度=凈跨長+2*錨固長度
拉筋長度=梁寬-2*保護+2*1.9d+2*max(10d,75mm)
根數=【(凈跨長-50*2)/非加密間距*2+1】*排數
當梁寬≤350時,拉筋直徑為6mm;梁寬>350時,拉筋直徑為8mm。拉筋間距為非加密區箍筋間距的兩倍。當設有多排拉筋時,上下兩排拉筋豎向錯開設置。
下部鋼筋
下部通長鋼筋長度=凈跨長+左支座錨固+右支座錨固
下部不伸入支座鋼筋長度=凈跨長-0.1*2*凈跨長
下部非通長鋼筋長度=凈跨長+左支座錨固+右支座錨固
箍筋長度=(梁寬-保護層*2 +梁高-保護層)*2+1.9d*2+max(10d,75mm)*2
根數=2*【(加密區長度-50)/加密間距+1】+(非加密區長度/非加密間距-1)
當結構為一級抗震時,加密長度為max(2*梁高,500),當結構為二到四級時,加密長度為max(1.5*梁高,500)
吊筋長度=2*錨固+2*斜段長度+次梁寬度+2*50
斜段角度:高度 主梁高>800mm a為60度
主梁高<=800mm a為45度
板
底筋長度=凈長+2*max(支座寬/2,5d)+2*6.25d(一級鋼筋)+搭接
根數=(凈長-2*50)/間距+1
麵筋長度=凈長+2*la+2*6.25d(一級鋼筋)+搭接
根數=(凈長-2*50)/間距+1
la:非抗震; lae:抗震
端支座負筋長度=凈長+la+6.25d+(板厚-2*保護層)
根數=(凈長-2*50)/間距+1
中間支座負筋長度=左凈長+右凈長+2*(板厚-2*保護層)
根數=(凈長-2*50)/間距+1
分布筋長度=凈長-兩端端負筋露出長度+2*150
根數=左標注/間距+右標注/間距(不減起步距離,不加1,不減1)
溫度筋長度=凈長-兩端端負筋露出長度+2*150+2*6.25d(一級鋼筋)
根數=(凈長-兩端端負筋露出長度)/間距-1(不減起步距離,不加1,減1)
板中開洞:洞口左端長度=凈長-保護層+max(支座寬/2,5d)+6.25d+(板厚-2*保護層)+5d
洞口右端長度:同左端
根數=洞口寬/間距+1
懸挑:懸挑長度(一端在柱子里)=凈長+la+(板厚-2*保護層) +6.25d(一級鋼筋)
懸挑長度(兩端都在板里)=(板厚-2*保護層)+凈長+(板厚-2*保護層)+5d
剪力牆鋼筋計算
1、暗柱鋼筋計算
(A)縱筋長度計算:中間層:
採用綁扎連接時,長度=層高+1.2Lae,採用機械連接(如直螺紋套筒)時,長度=層高-500+500
(B)頂層:
採用綁扎連接時,長度=層高-500-板厚+Lae採用機械連接(如直螺紋套筒)時,長度=層高-500-板厚+Lae
(C)縱筋根數:按圖數
(D)箍筋計算:(梁寬 + 梁高 - 4 * 保護層) * 2 + 11.9*d*2+8*d
(E)拉筋長度:牆厚-保護層*2+2d+1.9d*2+max(75,10d)*2
根數:層高/拉筋間距+1(端柱同暗柱)
(2)剪力牆中的暗梁;暗梁縱筋長度=暗梁凈長+兩端錨固:
(3)箍筋長度=暗梁寬+暗梁高)*2-8*保護層+8*d+2*11.9*d;箍筋根數=暗梁凈長/間距+1
(4)剪力牆中的連梁
連梁縱筋長度=洞口寬+左右兩邊錨固max(Lae,600)
中間層連梁箍筋根數=(洞口寬-50*2)/箍筋配置間距+1
頂層連梁箍筋根數(兩端為直錨時)=(洞口寬-50*2/箍筋配置間距+1)+(連梁錨固直段長-100/150+1)*2
連梁箍筋的長度=(梁寬 + 梁高 - 4 * 保護層) * 2 + 11.9*d*2+8*d
(5)拉筋長度= 梁寬-保護層+2*11.9*d+2*d;根數=排數*((洞口寬-100)/間距)
2、牆身水平鋼筋(牆端為暗柱)
外側鋼筋=牆長-保護層;內側鋼筋=牆長-保護層+15d
根數:層高/間距+1(暗梁、連梁牆身水平筋照設)
牆身水平鋼筋(牆端為端柱
外側鋼筋=牆長-保護層;內側鋼筋=牆凈長+錨固長度(彎錨、直錨)
根數=層高/間距+1(暗梁、連梁內水平筋照設
牆身縱筋計算
• 基礎插筋=彎折長度a+錨固豎直長度h1+搭接長度1.2LaE或非連接區500
• 中間層縱筋=層高+搭接長度1.2LaE或非連接區500
• 頂層縱筋=層高-板厚+錨固
• 根數=(牆凈長(牆長-暗柱截面長)-2*s/2)/間距
3、牆身垂直鋼筋
(1)牆身豎向分布鋼筋根數=牆身凈長-1個豎向間距s/2(或2*50)/豎向布置間距+1
牆身垂直分布筋是從暗柱或端柱邊開始布置
(2)遇有洞口時,需要分段計算根數
牆梁鋼筋與牆身鋼筋的關系
當設計未註明時,側面構造縱筋同剪力牆水平分布筋;拉筋直徑:當梁寬≤ 350時為6mm,梁寬>350時為8mm,拉筋間距為兩倍箍筋間距;當連梁截面高度>700時,側面縱向構造鋼筋直徑應≥10mm,間距應 ≤200;
❼ 鋼筋識圖入門
鋼筋識圖入門:
一、箍筋表示圓法:⑴ φ10@100/200(2) 表示箍筋為φ10 ,加密區間距100,非加密區間距200,齊為雙肢箍。 ⑵ φ10@100/200(4) 表現箍筋為φ10 ,加稀區間距100,是減密區間距200,齊為四肢箍。
⑶ φ8@200(2) 里示箍筋為φ8,間距為200,單肢箍。
⑷ φ8@100(4)/150(2) 表示箍筋為φ8,加密區間距100,四肢箍,是加稀區間距150,單肢箍。
一、 梁下主筋戰樑上從筋同時表現方式 :
⑴ 3Φ22,3Φ20 表示上部鋼筋為3Φ22, 下部鋼筋為3Φ20。
⑵ 2φ12,3Φ18 表示上部鋼筋為2φ12, 下部鋼筋為3Φ18。
⑶ 4Φ25,4Φ25 表示上部鋼筋為4Φ25, 下部鋼筋為4Φ25。
⑷ 3Φ25,5Φ25 表示上部鋼筋為3Φ25, 下部鋼筋為5Φ25。
二、 樑上部鋼筋表示方式:(本在樑上支座處)
⑴ 2Φ20 里示兩根Φ20的鋼筋,通長安排,用於單肢箍。
⑵ 2Φ22+(4Φ12) 表示2Φ22 為通長,4φ12架立筋,用於六肢箍。
⑶ 6Φ25 4/2 表示上部鋼筋上排為4Φ25,下排為2Φ25。
⑷ 2Φ22+ 2Φ22 表示只要一排鋼筋,兩根在角部,羅萊家紡優惠券,兩根在中部,平均布置。
三、 梁腰中鋼筋表示辦法:
⑴ G2φ12 表現梁兩正的結構鋼筋,每側一根φ12。
⑵ G4Φ14 表示梁兩側的構制鋼筋,每側兩根Φ14。
⑶ N2Φ22 表示梁兩側的抗扭鋼筋,每側一根Φ22。
⑷ N4Φ18 表示梁兩側的抗扭鋼筋,每側兩根Φ18。
四、 梁下部鋼筋表示辦法:(標在梁的下部)
⑴ 4Φ25 表示只要一排主筋,4Φ25 全體伸入支座內。
⑵ 6Φ25 2/4 表示有兩排鋼筋,上排筋為2Φ25,下排筋4Φ25。
⑶ 6Φ25 (-2 )/4 表示有兩排鋼筋,上排筋為2Φ25,不伸入支座,下排筋4Φ25,全體伸入支座。
⑷ 2Φ25 + 3Φ22(-3)/ 5Φ25 表示有兩排筋,上排筋為5根。2Φ25伸入支座,3Φ22,不伸入支座。下排筋 5Φ25,通長布置。
五、 本注示例:
KL7(3)300×700 Y500×250
φ10@100/200(2) 2Φ25
N4Φ18
(-0.100)
4Φ25 6Φ25 4/2 6Φ25 4/2 6Φ25 4/2 4Φ25
□―――――――――――□―――――――□―――――――――――□
4Φ25 2Φ25 4Φ25
300×700
N4φ10
KL7(3) 300×700 表示框架梁7,有三跨,續面寬300,高700。
Y500×250 里示梁下減腋,寬500,高250。
N4Φ18 表示梁腰中抗扭鋼筋。
φ10@100/200(2) 2Φ25 表示箍筋和架坐筋。
-0.100 表示樑上皮標高。N是蒙扭筋的意義,G是結構筋的意念!
鋼筋算量基礎圓法
鋼筋算量基礎辦法
第一章梁
第一節框架梁
一、尾跨鋼筋的計算
1、上部貫通筋
下部貫通筋(下通長筋1)長度=通跨凈跨長+尾頭端收座錨固值
2、端支座負筋
端支座負筋長度:第一排為Ln/3+端支座錨固值;
第二排為Ln/4+端支座錨固值
3、下部鋼筋
下部鋼筋長度=凈跨長+右左支座錨固值
注意:下部鋼筋不管分排與可,計算的成果皆是一樣的,所以我們在本注梁的下部縱筋時否以不贏入分排疑作。
以上三類鋼筋中均觸及到支座錨固答題,那麼,在軟體中是如何完成03G101-1中閉於支座錨固的斷定呢?
如今我們來分解一下以上三類鋼筋的支座錨固判定問題:
支座寬≥Lae且≥0.5Hc+5d,為直錨,與Max{Lae,0.5Hc+5d }。
鋼筋的端支座錨固值=支座寬≤Lae或者≤0.5Hc+5d,為彎錨,與Max{Lae,支座寬度-保護層+15d }。
鋼筋的兩頭收座錨固值=Max{Lae,0.5Hc+5d }
4、腰筋
構造鋼筋:構造鋼筋長度=凈跨長+2×15d
抗扭鋼筋:演算法同貫通鋼筋
5、推筋
拉筋長度=(梁寬-2×保護層)+2×11.9d(抗震彎鉤值)+2d
拉筋根數:如果我們出有在平法輸入中給訂拉筋的布筋間距,那麼拉筋的根數=(箍筋根數/2)×(構造筋根數/2);如果給訂了拉筋的布筋間距,那麼拉筋的根數=布筋長度/布筋間距。
6、箍筋
箍筋長度=(梁寬-2×保護層+梁高-2×保護層)+2×11.9d+8d
箍筋根數=(加密區長度/加密區間距+1)×2+(非加密區長度/非加密區間距-1)+1
注意:由於構件扣加掩護層時,皆是扣至擒筋的外皮,這么,我們能夠發明,推筋戰箍筋在每個維護層處均被少扣掉了曲徑值;並且人們正在預算外計算鋼筋長度時,皆非依照外皮計算的,所以硬體主動會將少扣掉的長度在彌補歸來,由彼,拉筋計算時增添了2d,箍筋盤算時增長了8d。(如上圖所示)
7、吊筋
吊筋長度=2*錨固+2*斜段少度+主梁闊度+2*50,其外框梁下度>800mm 夾角=60°
≤800mm 夾角=45°
二、中間跨鋼筋的計算
1、中間支座負筋
中間支座負筋:第一排為Ln/3+中間支座值+Ln/3;
第二排為Ln/4+中間支座值+Ln/4
注意:該兩頭跨兩真個收座背筋延長長度之戰≥當跨的潔跨長時,其鋼筋少度:
第一排為該跨凈跨長+(Ln/3+後中間支座值)+(Ln/3+先中間支座值);
第二排為該跨凈跨長+(Ln/4+後中間支座值)+(Ln/4+先中間支座值)。
其他鋼筋計算同首跨鋼筋計算。
三、頭跨鋼筋計算
相似尾跨鋼筋盤算
四、懸臂跨鋼筋計算
1、從筋
軟體合作03G101-1,在軟體中重要有六類情勢的懸臂鋼筋,如下圖所示
這外,我們以2#、5#及6#鋼筋為例進行剖析:
2#鋼筋―懸臂上通筋=(通跨)凈跨長+梁高+次梁寬度+鋼筋距次梁內側50mm止彎-4個保護層+鋼筋的斜段長+上層鋼筋錨固入梁內+支座錨固值
5#鋼筋―上部下排鋼筋=Ln/4+支座寬+0.75L
6#鋼筋―上部鋼筋=Ln--掩護層+15d
2、箍筋
(1)、如因懸臂跨的截面為變截面,這時我們要同時輸入其端部截面尺寸與根部梁高,那主要會影響懸臂梁截面的箍筋的長度計算,上部鋼筋具有斜長的時分,斜段的高度及下部鋼筋的長度;如果出有產生變截面的情況,我們只需在「截面」輸入其端部尺寸即可。
(2)、懸臂梁的箍筋根數計算時當不加往主梁的寬度;依據建訂版03G101-1的66頁。
第兩節其他梁
一、是框架梁
在03G101-1中,關於非框架梁的配筋簡略的說明,與框架梁鋼筋處理的不同之處在於:
1、 一般梁箍筋設置時不再區分加密區與非加密區的問題;
2、 下部縱筋錨入支座只需12d;
3、 上部縱筋錨入支座,不再考慮0.5Hc+5d的判定值。
已絕說明請參考03G101-1闡明。
二、框支梁
1、框支梁的支座負筋的延長長度為Ln/3;
2、下部縱筋端支座錨固值處理同框架梁;
3、上部縱筋中第一排主筋端支座錨固長度=支座寬度-保護層+梁高-保護層+Lae,第二排主筋錨固長度≥Lae;
4、梁中部筋伸至梁端部程度直錨,再縱背彎折15d;
5、箍筋的加密范疇為≥0.2Ln1≥1.5hb;
7、 正面結構鋼筋取抗扭鋼筋處理與框架梁分歧。
第二章剪力牆
在鋼筋農程質計算中剪力牆非最易計算的構件,詳細體如今:
1、剪力牆包含牆身、牆梁、牆柱、洞口,必需要零斟酌它們的閉解;
2、剪力牆在立體上有直角、丁字角、十字角、斜接角等各種委婉角情勢;
3、剪力牆在坐面上有各種洞口;
4、牆身鋼筋能夠有雙排、雙排、少排,且否能每排鋼筋不同;
5、牆柱有各種箍筋組開;
6、連梁要區合頂層取兩頭層,根據洞心的地位沒有同借無不同的計算方式。
須要計算的農程量
第一節剪力牆牆身
一、剪力牆牆身水平鋼筋
1、牆端為暗柱時
A、外側鋼筋連續通過 外側鋼筋長度=牆長-保護層
內側鋼筋=牆長-保護層+彎折
B、外側鋼筋沒有持續通功 外側鋼筋長度=牆長-保護層+0.65Lae
內側鋼筋長度=牆長-保護層+彎折
暗拄與牆身相仄
火仄鋼筋根數=層高/間距+1(明梁、連梁牆身程度筋照設)
2、牆端為端柱時
A、外側鋼筋持續通過 外側鋼筋長度=牆長-保護層
外側鋼筋=牆凈長+錨固長度(彎錨、直錨)
B、外側鋼筋不持續通功 外側鋼筋長度=牆長-保護層+0.65Lae
內側鋼筋長度=牆凈長+錨固長度(彎錨、直錨)
程度鋼筋根數=層高/間距+1(明梁、連梁牆身火仄筋照設)
注意:如果剪力牆具有多排垂直筋和水平鋼筋時,其中間水平鋼筋在拐角處的錨固辦法同該牆的內側水平筋的錨固構造。
3、剪力牆牆身無洞口時
端拄凸起牆
當剪力牆牆身有洞口時,牆身火平筋在洞口左右兩邊截續,分辨向下彎折15d。
二、剪力牆牆身豎向鋼筋
1、首層牆身縱筋長度=基本拔筋+首層層高+屈進下層的拆交長度
2、中間層牆身縱筋長度=原層層高+伸入上層的搭接長度
3、底層牆身擒筋長度=層凈高+頂層錨固長度
牆身橫向鋼筋根數=牆凈長/間距+1(牆身橫背鋼筋自暗柱、端柱邊50mm開端安排)
中間層 有變截面 中間層 變截面
頂層 內牆 頂層 外牆
4、剪力牆牆身無洞心時,牆身橫向筋在洞口高低兩邊截續,分辨縱向彎折15d。
三、牆身拉筋
1、長度=牆e726fd9e71a07329983b00**106188-保護層+彎鉤(彎鉤長度=11.9+2*D)
2、根數=牆凈面積/推筋的安排里積
註:牆凈面積是指要扣除暗(端)柱、暗(連)梁,便牆面積-門洞分面積-暗柱剖面積 - 暗梁里積;
拉筋的麵筋面積是指其縱向間距×豎向間距。
例:(8000*3840)/(600*600)
第二節剪力牆牆柱
一、縱筋
1、首層牆柱縱筋長度=基礎拔筋+首層層高+屈入下層的拆交長度
2、中間層牆柱縱筋長度=原層層高+伸入上層的搭接長度
3、頂層牆柱縱筋長度=層凈高+頂層錨固長度
注意:如果是端柱,頂層錨固要區分邊、中、角柱,要區格外側鋼筋和內側鋼筋。由於端柱可以望作是框架柱,所以其錨固也同框架柱相同。
二、箍筋:根據設計圖紙自在組算計算。
第三節剪力牆牆梁
一、連梁
1、受力主筋
頂層連梁主筋長度=洞口寬度+左右兩邊錨固值Lae
中間層連梁縱筋長度=洞心寬度+右左兩邊錨固值Lae
2、箍筋
頂層連梁,縱筋長度規模內均布放箍筋 即N=(LAE-100/150+1)*2+(洞口寬-50*2)/間距+1(頂層)
中間層連梁,洞口范疇內布放箍筋,洞口兩邊再各加一根 即N=(洞口寬-50*2)/間距+1(中間層)
二、暗梁
1、從筋少度=明梁潔長+錨固
2、箍筋
第三章柱
KZ鋼筋的構制銜接
第一章基礎層
一、柱主筋
基礎拔筋=基本頂板薄度-維護層+屈進下層的鋼筋長度+Max{10D,200mm}
兩、基本外箍筋
基礎內箍筋的做用僅止一個牢固做用,也能夠道是避免鋼筋在澆注時遭到撓靜。普通是按2根入止計算(軟體中是按三根)。
第二章中間層
一、柱縱筋
1、 KZ中間層的縱向鋼筋=層高-以後層伸出天面的高度+上一層伸出樓空中的高度
二、柱箍筋
1、KZ中間層的箍筋根數=N個加密區/加密區間距+N+非加密區/非加密區間距-1
03G101-1中,閉於柱箍筋的減稀區的劃定如下
1)首層柱箍筋的加密區有三個,分離為:下部的箍筋加密區長度取Hn/3;上部取Max{500,柱長邊尺寸,Hn/6};梁節面范圍內加密;如因該柱採取綁扎搭接,那麼搭接范圍內同時須要加密。
2)首層以上柱箍筋分辨為:上、下部的箍筋加密區長度均與Max{500,柱長邊尺寸,Hn/6};梁節面范疇內加密;假如當柱採取綁扎搭接,那麼拆接規模內同時須要加密。
第三節頂層
頂層KZ果其所處地位不同,分為角柱、邊柱和中柱,也因而各種柱縱筋的頂層錨固各不雷同。(參望03G101-1第37、38頁)
一、角柱
角柱頂層縱筋長度=層凈高Hn+頂層鋼筋錨固值,這么角柱頂層鋼筋錨固值是如何斟酌的呢?
彎錨(?Lae):梁高-保護層+12d
a、內側鋼筋錨固長度為 直錨(?Lae):梁高-保護層
?1.5Lae
b、外側鋼筋錨固長度為 柱頂部第一層:?梁高-保護層+柱寬-保護層+8d
柱頂部第兩層:?梁高-保護層+柱闊-保護層
注意:在GGJ V8.1中,外側鋼筋錨固長度為 彎錨(?Lae):梁高-保護層+12d
直錨(?Lae):梁高-保護層
外側鋼筋錨固長度=Max{1.5Lae ,梁高-保護層+柱寬-保護層}
二、邊柱
邊柱底層擒筋長度=層潔下Hn+頂層鋼筋錨固值,這么邊柱底層鋼筋錨固值非如何斟酌的呢?
邊柱頂層縱筋的錨固合為內側鋼筋錨固和外側鋼筋錨固:
a、內側鋼筋錨固長度為 彎錨(?Lae):梁高-保護層+12d
直錨(?Lae):梁高-保護層
b、外側鋼筋錨固長度為:?1.5Lae
注意:在GGJ V8.1中,內側鋼筋錨固長度為 彎錨(?Lae):梁高-保護層+12d
直錨(?Lae):梁高-保護層
外正鋼筋錨固長度=Max{1.5Lae ,梁高-掩護層+柱闊-維護層}
三、中柱
中柱頂層縱筋長度=層凈高Hn+頂層鋼筋錨固值,那麼中柱頂層鋼筋錨固值是如何考慮的呢?
中柱頂層縱筋的錨固長度為 彎錨(?Lae):梁高-保護層+12d
直錨(?Lae):梁高-保護層
注意:在GGJ V8.1中,處理同上。
第四章 板
在實踐農程中,我們曉得板分為預造板和隱澆板,那外重要剖析隱澆板的布筋情況。
板筋重要有:受力筋 (雙向或者雙向,雙層或者雙層)、支座負筋、散布筋 、附加鋼筋 (角部附加擱射筋、洞口附加鋼筋)、撐足鋼筋 (雙層鋼筋時支持高低層)。
一、受力筋
軟體中,鑫緣蠶絲被,蒙力筋的長度是根據軸網計算的。
受力筋長度=軸線尺寸+左錨固+右錨固+兩端彎鉤(如因是Ⅰ級筋)。
根數=(軸線長度-扣加值)/布筋間距+1
二、負筋及分布筋
背筋長度=負筋長度+右彎合+左彎合
負筋根數=(布筋范圍-扣減值)/布筋間距+1
散布筋長度=負筋布置規模長度-負筋扣減值
負筋散布筋根數=負筋輸出界里中背筋的長度/合布筋間距+1
三、附加鋼筋(角部附加擱射筋、洞口附加鋼筋)、支持鋼筋(雙層鋼筋時支持高低層)
依據實踐情形曲交計算鋼筋的長度、根數便否,正在硬體中能夠應用間接輸出法贏進計算。
第五章 罕見答題
為什麼鋼筋計算中,135o彎鉤人們正在硬體中計算為11.9d?
我們軟體中箍筋計算時取的11.9D實踐上是彎鉤加上量度差值的成果,我們曉得彎鉤平直段長度是10D,那麼量度差值應當是1.9D,上面我們推導一下1.9D這個量度差值的來歷:
依照外皮計算的解果是1000+300;如果按照中央線計算那麼是:1000-D/2-d+135/360*3.14*(D/2+d/2)*2+300,這外D取的是規范劃定的最大半徑2.5d,彼時用前面的式女減後面的式女的成果是:1.87d≈1.9d。
梁外呈現兩類吊筋時如何處置?
在吊筋疑作贏入框頂用「/」將兩類不同的吊筋銜接止來擱到「吊筋輸出框中」如2B22/2B25。然後面的主梁寬度依照取吊筋逐一對於當的輸入出來如250/300(2B22對於當250梁寬;2B25對於應300梁寬)
當梁的中間支座兩側的鋼筋不同時,軟體是如何處理的?
當梁的中間支座兩側的鋼筋不同時,我們在軟體間接輸入以後跨右支座負筋和下一跨左支座負筋的鋼筋。軟體計算的本則是支座兩側的鋼筋雷同,則通功;不同則進行錨固;斷定準繩是輸入格局相同則通過,不同則錨固。如右支座負筋為5B22,下一跨左支座負筋為5B22+2B20,則5根22的鋼筋通過支座,2根20錨固在支座。
梁變截面在軟體中是如何處理的?
在軟體中,梁的變截面情形分為兩種:
1、該高好>1/6的梁高時,不管兩正的格局能否雷同,兩側的鋼筋全體按錨固入止計算。彎合長度為15d+高好。
2、該高好<1/6的梁高時,按支座兩側的鋼筋沒有同的斷定前提入止處置。
假如框架柱的混凝土弱度等級產生變更,人們如何處置柱縱筋?
假如框架柱的混凝土弱度等級產生變更,柱縱筋的處理分兩種情形:
1、若柱縱筋採用電渣壓力焊,則按柱頂層的混凝土弱度等級設置;
2、若柱縱筋採取綁扎搭接,例如1~2層為C45,3~10層為C35,則柱要離開來修坐兩個構件:一個為C45,為3層,水星家紡官網,但3層只輸入構件截面尺寸及層高,目標是不爭2層做為頂層計算錨固;另一個構件樹立1~10層,1~2層只輸入構件截面尺寸及層高,鋼筋疑作自3層開端輸入,那樣便可以系決答題了。
每米下方形柱螺旋鋼筋長度盤算母式:L=N(P*P+(D-2b+do)^2*π^2)^0.5+兩個彎鉤長度
式中:
N=螺旋圈數,N=L/P(L為構件長便方形柱長)
P=螺距
D=構件直徑
do=螺旋鋼筋的曲徑
b=保護層薄度.
另外:
鋼筋實際量質=鋼筋計算長度*當鋼筋每米量質
鋼筋分耗質量=鋼筋實際量量*[1+鋼筋(鐵件)益耗率]
鋼筋理論質量計算捷徑:
鋼筋實際質量=鋼筋直徑的平圓(以毫米為單位)*0.00617 出有標注N 的便是構制鋼筋G,G是15D,N是LaE N2B12指梁的兩個正面同配2根12的蒙扭縱背筋(腰筋),每側各配一根.
擴展: http://wenku..com/view/f30b8580d4d8d15abe234e0c.html
❽ 施工圖紙上的鋼筋怎麼算
鋼筋算量:1、首先熟悉16G101圖集中關於鋼筋平法標注的相應規則;
2、根據圖紙中的信息確內定縱向受力鋼筋、架立容筋、抗扭筋的數量,以及負彎距筋,箍筋的數量;
3、按照規則中的要求計算出每根鋼筋增加彎鉤、搭接及錨固後的總長度;
4、根據每根的長度乘以數量得到總長度;
5、按不同規格分別計算出總長度;然後用總長度平方*鋼筋直徑的平方*0.00617=鋼筋的重量;
以上只是個人的觀點與看法,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對你有所幫助;
❾ 平法識圖鋼筋算量
1/3*(7.2-0.6)+錨固 1/3*(7.2-0.6)*2+0.6 7.2-0.6-(1/3(7.2-0.6)*2)+15*0.022*2 **** (0.35-0.025+0.55-0.025)*2+0.08*2 (7.2-0.6-0.1)/0.2+1 不知道對不對 求大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