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框架梁的箍筋如何配置《規范》有何要求
5 抗震設計時,梁端箍筋的加密區長度、箍筋最大間距和最小直徑應符合表6.3.2-2的要求;當梁端縱向鋼筋配筋率大於2%時,表中箍筋最小直徑應增大2mm。
6.3.4 抗震設計時,框架梁的箍筋尚應符合下列構造要求:
1 框架梁沿梁全長箍筋的面積配筋率應符合下列要求:
2 第一個箍筋應設置在距支座邊緣50mm處;
3 在箍筋加密區范圍內的箍筋肢距:一級不宜大於200mm和20倍箍筋直徑的較大值,二、三級不宜大於250mm和20倍箍筋直徑的較大值,四級不宜大於300mm;
4 箍筋應有135°彎鉤,彎鉤端頭直段長度不應小於10倍的箍筋直徑和75mm的較大值;
5 在縱向鋼筋搭接長度范圍內的箍筋間距,鋼筋受拉時不應大於搭接鋼筋較小直徑的5倍,且不應大於100mm;鋼筋受壓時不應大於搭接鋼筋較小直徑的10倍,且不應大於200mm;
6 框架梁非加密區箍筋最大間距不宜大於加密區箍筋間距的2倍。
6.3.5 非抗震設計時,框架梁箍筋配筋構造應符合下列規定:
1 應沿梁全長設置箍筋;
2 截面高度大於800mm的梁,其箍筋直徑不宜小於8mm;其餘截面高度的梁不應小於6mm。在受力鋼筋搭接長度范圍內,箍筋直徑不應小於搭接鋼筋最大直徑的0.25倍。
3 箍筋間距不應大於表6.3.5的規定;在縱向受拉鋼筋的搭接長度范圍內,箍筋間距尚不應大於搭接鋼筋較小直徑的5倍,且不應大於100mm;在縱向受壓鋼筋的搭接長度范圍內,箍筋間距尚不應大於搭接鋼筋較小直徑的10倍,且不應大於200mm;
4 當梁的剪力設計值大於0.7ftbh0時,其箍筋面積配筋率應符合下式要求:
5 當梁中配有計算需要的縱向受壓鋼筋時,其箍筋配置尚應符合下列要求:
1)箍筋直徑不應小於縱向受壓鋼筋最大直徑的0.25倍;
2)箍筋應做成封閉式;
3)箍筋間距不應大於15d且不應大於400mm;當一層內的受壓鋼筋多於5根且直徑大於18mm時,箍筋間距不應大於10d(d為縱向受壓鋼筋的最小直徑);
4)當梁截面寬度大於400mm且一層內的縱向受壓鋼筋多於3根時,或當梁截面寬度不大於400mm但一層內的縱向受壓鋼筋多於4根時,應設置復合箍筋。
『貳』 屋面框架梁伸入剪力牆部分的鋼筋怎麼配筋
構造一說是柱外側配筋率>1.2%時,柱外側鋼筋要伸到梁內。構造二正相反。
剪跨比短柱不好的理由及設計中應該採取的措施
(1)框架的柱端一般同時存在著彎矩M和剪力V,根據柱的剪跨比λ=M/`Vh_o`來確定柱為長柱、短柱和極短柱`h_o`為與彎矩M平行方向柱截面有效高度。λ>2(當柱反彎點在柱高度`H_o`中部時即`H_o`/`h_O`>4)稱為長柱;1.5<λ≤2稱為短柱;λ≤1.5稱為極短柱。
試驗表明:長柱一般發生彎曲破壞;短柱多數發生剪切破壞;極短柱發生剪切斜拉破
壞,過種破壞屬於脆性破壞。
抗震設計的框架結構柱,柱端的剪力一般較大,從而剪跨比λ較小.易形成短柱或極短柱,產生斜裂縫導致剪切破壞。柱的剪切受拉和剪切斜拉破壞屬於脆性破壞,在設計中應特別注意避免發生進類破壞。
(2)高層建築的框架結構、框架.剪力牆結構,外框架內核心筒結構等結構中.由於
設置設備層.層高矮而柱截面大等原因,某些工程中短柱難以避免。如果同一樓層均為短
柱,各柱之間抗側剛度不很懸殊,這種情況下按有關規定進行內力分析和截面設計構造,結構安全是可以保證的。應避免同一樓層出現少數短柱,因為這少數短柱的抗側剛度遠大
於一般柱的抗側剛度.在水平地震作用或風荷載作用下吸收較大水平剪力,尤其在框架(純框架}結構中的少數短柱,一旦地震超設防烈度的情況下,可能使少數短柱遭受嚴重破壞,同樓層柱各個擊破,這對結構安全將是極大危險。
因此,當剪力牆或核心筒作為主要抗側力結構的框架.剪力牆結構和外框架內核心筒
結構中出現短柱,與純框架結構中出現短柱應有所不同,重視的程度應有所區分。純框架
結構的樓梯問甲台處當設置柱閆梁時常使支承該梁的柱形成短柱,為避免出現短柱可在平
台靠踏步處設粱.而梁兩端設置從樓層框架樑上支承的小柱,平台板外端不再設梁而樓梯跑板外伸懸挑板。
(3)有抗震設計的框架短柱應按下列要求:
1)必須驗算柱的剪壓比,其受剪截面應符合:
V≤`(1)/(r_RE)`(0.15`β_cf_cbh_o`) (5-23)
式中 V 柱計算截面的剪力設計值;
`f_c`一一混凝土軸心受壓強度設計值;
b——矩形截面的寬度;
`h_o`——柱截面計算力向有效高度;
`β_c`——混凝土強度影響系數.當不大於c50時取l.O;c80時取O.8;在c50和c80之間時可按線性內插取用;
`γ_RE`------承載力抗震高速系數,取0.85.
2)柱的軸壓比,當剪跨比λ不大於2但不小1.5時,應比《高規》表6.4.2數值減小O.05;剪跨比λ小於1.5時應專門研究並採取特殊構造措施,可採用型鋼混凝土柱或芯柱。
3) 抗震等級為一級和特一級時,其單側縱向受拉鋼筋的配筋率不宜大於1.2%.
4) 加密區范圍箍筋的何種配箍率應按《高規》第6.4.7條1款規定;且宜採用復合螺旋箍或井字復合箍,其體積配箍率不應小於1.2%,設防烈度為9度時不應小於1.5%.
5) 箍筋應沿柱全高加密,箍盤的直徑不應小於10mm,肢距不大於200mm.間距不應大於100mm.一級時尚不應大於6倍的縱向鋼筋直徑.
6) 短柱尚應滿足《高規》中有關框架柱,框支柱的各項規定.
『叄』 樓板角部加強筋怎樣放置請附圖,謝謝
有圖集可以參考,倒八字型放置,鋼筋間距不小於三公分
『肆』 建築屋面鋼筋做法
鋼筋的連接方式分為綁扎、機械連接(套筒式擠壓機械連接、滾壓直螺紋鋼筋機械連接、錐螺紋機械連接)、焊接(閃光對焊、電渣壓力焊、電弧焊等)<br>上下柱的鋼筋宜採用焊接,當鋼筋直徑在22MM以內時,也可以採用搭接。。<br>鋼筋採用焊接可以節約鋼材,改善結構性能,提高工效,降低成本!!工藝要求較高。。它的反面應該就是綁扎的優缺點。。<br>鋼筋機械連接的優點 冷擠壓 操作簡單,容易掌握。對中度高,鋼筋連接質量優於母材的力學性能,連接速度快,安全可靠,無明火作業,無著火隱患,不污染環境,實現文明施工等優點。
2.頂板保護層要求
2.1預制水泥砂漿墊塊
2.2屋面框架梁底、側壁保護層必須採取有效防滑脫控制措施。
3.屋面框架梁
3.1陽角屋面框架梁
『伍』 屋面框架梁鋼筋布置。
屋面框架抄梁1 一跨 400寬 900高
箍筋為8個毫的 加密區間距100 非加密區間距200 4支箍
上部貫通筋為2根18的角筋+2根12的貫通筋;底部貫通筋分為兩排 底排鋼筋為6根25的鋼筋 底部二排筋為2根22的鋼筋
8根抗扭鋼筋為12的 這個地方應該注寫有誤 一般的抗扭鋼筋為梁兩側中部各1根或者2根 只有構造鋼筋才會多根布置,一般間距不超過200,代號為G
關鍵的鋼筋代號省略了 所以我也就是根據一般常識進行讀取
另外,這只是一根梁的集中標注,還要看梁平面圖的原位標注,兩部分相加(原位標注比集中標注多出的鋼筋為架力筋或者非貫通筋),才是一根梁的完整配筋
建議細看03G101圖集 裡面詳細解釋了集中標注和原位標注的識別方法,
現在我所看過的就有03G-09G系列平面標注圖集,聽說出了10G但我還沒見過,總之,平面標注系列圖集出來以後,減輕了設計者的工作量,但是增加了施工人員的煩惱,給我的感覺是博大精深,錯綜復雜,前後還有輕微的互相抵觸的地方,常常鬧得人頭昏腦脹
總之一句話 想將這套圖集搞通透 非一日可成
『陸』 搭板鈍角,銳角加強鋼筋大家是怎麼布置的
鋼筋砼布置中,抄如果橫縱向受襲力筋不是垂直的時候,鈍角處單位配筋率會小於銳角處,而鈍角處的鋼筋相對薄弱,在集中荷載作用下容易產生剪切破壞。施工中應該注意
1 橋面鈍角加強筋應該綁扎於橋面現澆層鋼筋網下,與板的鈍角平分線垂直布置;
2 板頂鈍角加強筋應該設在底板受力鋼筋之上並綁扎,與板的鈍角平分線平行布置。
補充:公路橋梁混凝土及預應力橋涵設計規范中9.2.7有規定,往後面翻有條文說明。
『柒』 框架結構板的配筋有什麼規范要求。尤其是邊筋和角筋。
9 結構構件的基本規定
9. 板
(Ⅰ)基本規定
9.1.1 混凝土板按下列原則進行計算:
1 兩對邊支承的板應按單向板計算;
2 四邊支承的板應按下列規定計算:
1)當長邊與短邊長度之比不大於2.0時,應按雙向板計算;
2)當長邊與短邊長度之比大於2.0,但小於3.0時,宜按雙向板計算;
3)當長邊與短邊長度之比不小於3.0時,宜按沿短邊方向受力的單向板計算,並應沿長邊方向布置構造鋼筋。
9.1.2 現澆混凝土板的尺寸宜符合下列規定:
1 板的跨厚比:鋼筋混凝土單向板不大於30,雙向板不大於40;無梁支承的有柱帽板不大於35,無梁支承的無柱帽板不大於30。預應力板可適當增加;當板的荷載、跨度較大時宜適當減小。
2 現澆鋼筋混凝土板的厚度不應小於表9.1.2規定的數值。
9.1.3 板中受力鋼筋的間距,當板厚不大於150mm時不宜大於200mm 當板厚大於150mm時不宜大於板厚的1.5倍,且不宜大於250mm。
9.1.4 採用分離式配筋的多跨板,板底鋼筋宜全部伸入支座;支座負彎矩鋼筋向跨內延伸的長度應根據負彎矩圖確定,並滿足鋼筋錨固的要求。
簡支板或連續板下部縱向受力鋼筋伸入支座的錨固長度不應小於鋼筋直徑的5倍,且宜伸過支座中心線。當連續板內溫度、收縮應力較大時,伸入支座的長度宜適當增加。
9.1.5 現澆混凝土空心樓板的體積空心率不宜大於50%。
採用箱型內孔時,頂板厚度不應小於肋間凈距的1/15且不應小於50mm。當底板配置受力鋼筋時,其厚度不應小於50mm。內孔間肋寬與內孔高度比不宜小於1/4,且肋寬不應小於60mm,對預應力板不應小於80mm。
採用管型內孔時,孔頂、孔底板厚均不應小於40mm,肋寬與內孔徑之比不宜小於1/5,且肋寬不應小於50mm,對預應力板不應小於60mm。
(Ⅱ)構造配筋
9.1.6 按簡支邊或非受力邊設計的現澆混凝土板,當與混凝土梁、牆整體澆築或嵌固在砌體牆內時,應設置板面構造鋼筋,並符合下列要求:
1 鋼筋直徑不宜小於8mm,間距不宜大於200mm,且單位寬度內的配筋面積不宜小於跨中相應方向板底鋼筋截面面積的1/3。與混凝土梁、混凝土牆整體澆築單向板的非受力方向,鋼筋截面面積尚不宜小於受力方向跨中板底鋼筋截面面積的1/3。
2 鋼筋從混凝土梁邊、柱邊、牆邊伸入板內的長度不宜小於l0/4,砌體牆支座處鋼筋伸入板邊的長度不宜小於l0/7,其中計算跨度l0對單向板按受力方向考慮,對雙向板按短邊方向考慮。
3 在樓板角部,宜沿兩個方向正交、斜向平行或放射狀布置附加鋼筋。
4 鋼筋應在梁內、牆內或柱內可靠錨固。
9.1.7 當按單向板設計時,應在垂直於受力的方向布置分布鋼筋,單位寬度上的配筋不宜小於單位寬度上的受力鋼筋的15%,且配筋率不宜小於0.15%;分布鋼筋直徑不宜小於6mm,間距不宜大於250mm;當集中荷載較大時,分布鋼筋的配筋面積尚應增加,且間距不宜大於200mm。
當有實踐經驗或可靠措施時,預制單向板的分布鋼筋可不受本條的限制。
9.1.8 在溫度、收縮應力較大的現澆板區域,應在板的表面雙向配置防裂構造鋼筋。配筋率均不宜小於0.10%,間距不宜大於200mm。防裂構造鋼筋可利用原有鋼筋貫通布置,也可另行設置鋼筋並與原有鋼筋按受拉鋼筋的要求搭接或在周邊構件中錨固。
樓板平面的瓶頸部位宜適當增加板厚和配筋。沿板的洞邊、凹角部位宜加配防裂構造鋼筋,並採取可靠的錨固措施。
9.1.9 混凝土厚板及卧置於地基上的基礎筏板,當板的厚度大於2m時,除應沿板的上、下表面布置的縱、橫方向鋼筋外,尚宜在板厚度不超過1m范圍內設置與板面平行的構造鋼筋網片,網片鋼筋直徑不宜小於12mm,縱橫方向的間距不宜大於300mm。
9.1.10 當混凝土板的厚度不小於150mm時,對板的無支承邊的端部,宜設置U形構造鋼筋並與板頂、板底的鋼筋搭接,搭接長度不宜小於U形構造鋼筋直徑的15倍且不宜小於200mm;
也可採用板面、板底鋼筋分別向下、上彎折搭接的形式。
(Ⅲ)板柱結構
9.1.11 混凝土板中配置抗沖切箍筋或彎起鋼筋時,應符合下列構造要求:
1 板的厚度不應小於150mm;
2 按計算所需的箍筋及相應的架立鋼筋應配置在與45°沖切破壞錐面相交的范圍內,且從集中荷載作用面或柱截面邊緣向外的分布長度不應小於1.5h0(圖9.1.11a);箍筋直徑不應小於6mm,且應做成封閉式,間距不應大於h0/3,且不應大於100m。
3 按計算所需彎起鋼筋的彎起角度可根據板的厚度在30°~45°之間選取;彎起鋼筋的傾斜段應與沖切破壞錐面相交(圖9.1.11b),其交點應在集中荷載作用面或柱截面邊緣以外(1/2~2/3)h的范圍內。彎起鋼筋直徑不宜小於12mm,且每一方向不宜少於3根。
9.1.12 板柱節點可採用帶柱帽或托板的結構形式。板柱節點的形狀、尺寸應包容45°的沖切破壞錐體,並應滿足受沖切承載力的要求。
柱帽的高度不應小於板的厚度h;托板的厚度不應小於h/4。
柱帽或托板在平面兩個方向上的尺寸均不宜小於同方向上柱截面寬度b與4h的和(圖9.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