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預制構件吊環鋼筋錨固長度,一般應埋入構件多長
30d。見《混凝土來結構設計規范》GB50010-2010 第 9.7.6條:自
吊環應採用HPB300級鋼筋製作,錨入混凝土的深度不應小於30d並應焊接或綁扎在鋼筋骨架上,d為吊環鋼筋的直徑。在構件的自重標准值作用下,每個吊環按2個截面計算的鋼筋應力不應大於65N/mm^2;當在一個構件上設有4個吊環時,應按3個吊環計算。
『貳』 板筋伸入梁或牆內的錨固長度是多少
板筋伸入梁或牆內的錨固長度不應小於200mm,這是規范中受拉鋼筋錨固長度的一般要求,具體還是要參照《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50010中的鋼筋錨固相關章節進行計算
『叄』 建築圖紙基礎樑上部和下部鋼筋錨固分別是多少
樓層的上翻梁和正位的梁一樣
負筋錨固進入柱內≧.4La+彎折15d或0.4LaE+彎折15d(抗震)
底筋錨固進入柱內≧0.4La+彎折15d或0.4LaE+彎折15d(抗震)
梁式筏基上翻梁 一般梁板端都挑出柱軸外,底筋、負筋到頭都彎折15d。
正常梁的錨固長度如下所述:
框架梁:底筋進入支座內直錨長度滿足≧Lah或LaE9(抗震)就採用直錨;如果直錨米長度不滿足要求採用彎錨,彎錨的直線長度≧0.4La+彎折15d或0.4LaE+彎折15d(抗震)。
上部鋼筋進入支座內直錨長度滿足≧Lah或LaE9(抗震)就採用直錨;如果直錨米長度不滿足要求採用彎錨,彎錨的直線長度≧0.4La+彎折15d或0.4LaE+彎折15d(抗震)。
(3)預埋件鋼筋錨入梁多少合適擴展閱讀
在基礎梁的現有計算方法中,較有代表性的是以下兩種:
1、對牆下基礎梁,現有觀點認為,可視承台梁以上牆體為半無限平面彈性體,基礎梁與牆體(半無限彈性體)共同變形,視基礎梁為樁頂荷載作用下的倒置彈性地基梁,按彈性理論求解基礎梁的反力,經簡化後作為作用在基礎樑上的荷載,然後按普通連續梁計算內力。
2、對柱下條形基礎梁,現有觀點認為,可視為彈性地基梁計算,即將樁頂反力作為集中力作用在樑上,柱為梁的支座,按普通連續梁分析其內力,樁頂反力按彈性地基架計算確定。
對於以上兩種不同情況的基礎梁,現有觀點在計算過程中,均曾視其為彈性地基梁,所不同者,牆下基礎梁視為倒置彈性地基梁,而柱下基礎梁則視為彈性地基梁。但應指出的是,現有觀點的以上處理方法,是與彈性地基梁的定義不符合的。
『肆』 依附於樑上砼線條鋼筋應錨固入梁內多長
就是通常說的梁挑耳,梁側一邊按延長米計,兩側都有就算兩邊總長。懸挑板鋼筋的錨固長度與板內的支座有關,請看圖集中的要求:構造柱的鋼筋應錨入基礎梁,當梁高不滿足構造柱鋼筋錨固長度時,可將錨固鋼筋折彎後沿梁長度方向錨固。框架梁(KL)是指兩端與框架柱(KZ)相連的梁,或者兩端與剪力牆相連但跨高比不小於5的梁。 現在結構設計中對於框架梁還有另一種觀點即需要參與抗震的梁, 純框架結構隨著高層建築的興起而越來越少見,而剪力牆結構中的框架梁主要則是參與抗震的梁。框支梁:因為建築功能要求,下部大空間,上部部分豎向構件不能直接連續貫通落地,而通過水平轉換結構與下部豎向構件連接。當布置的轉換梁支撐上部的剪力牆的時候,轉換梁叫框支梁,支撐框支梁的柱子就叫做框支柱。按主要受力分區別是一個是支、一個是框。1.梁縱向受力鋼筋的直徑:當梁高h≥300mm時,不應小於10mm;當梁高h<300mm時,不應小於8mm。2.梁縱向受力鋼筋水平方向的凈間距:對上部鋼筋不應小於30mm和1.5d(d為鋼筋的最大直徑);對下部鋼筋不應小於25mm和d。梁的下部縱向鋼筋配置多於兩層時,兩層以上鋼筋水平方向的中距應比下面兩層的中距增大一倍。各層鋼筋之間的凈間距不應小於25mm和d。3.簡支梁和連續梁簡支端的下部縱向受力鋼筋伸入支座的錨固長度las,應符合下列規定;當梁中混凝土能擔負全部剪力時,las≥5d;當梁端剪力大於混凝土擔負能力時,對帶肋鋼筋las≥12d,對光圓鋼筋las≥15d。當下部縱向受力鋼筋伸至梁端尚不足las時,應採取在鋼筋上加焊錨固鋼板或將鋼筋焊接在梁端預埋件上等有效錨固措施。4.框架梁或連續梁的上部縱向鋼筋應貫穿中間節點或中間支座范圍。該鋼筋節點或支座邊緣伸向跨中的截斷位置應滿足受彎承載力與錨固要求。(1)當計算中不利用該鋼筋強度時,其伸入節點或支座的錨固長度las≥12d(帶肋鋼筋)、15d(光圓鋼筋);(2)當計算中充分利用該鋼筋的抗拉強度時,下部縱向鋼筋應錨固在節點或支座內,此時可採用直線錨固形式,其錨固長度不應小於la;也可採用帶90°彎折的錨固形式,其錨固長度不應小於0.41a;下部縱向鋼筋也可伸過節點或支座范圍,並在梁中彎矩較小處設置搭接接頭,其搭接長度不應小於ll。5.框架樑上部縱向鋼筋伸入中間層端節點的錨固長度,當採用直線錨固形式時不應小於la,且伸過柱中心線不宜小於5d(d為樑上部縱向鋼筋的直徑)。當柱截面尺寸不足時,樑上部縱向鋼筋應伸至節點對邊並向下彎折,其包含彎弧段在內的水平投影長度不應小於0.4la,包含彎弧段在內的豎直投影長度應為15d。框架梁下部縱向鋼筋在端節點處的錨固要求與中間節點處的錨固要求相同。6.在懸臂梁中,應有不少於兩根上部鋼筋伸至懸臂梁外端,並向下彎折不小於12d;其餘鋼筋不應在梁的上部截斷,而應按規定的彎起點位置向下彎折,錨固在梁的下邊。7.當梁端實際受到部分約束但按簡支計算時,應在支座區上部設置縱向構造鋼筋,其截面面積不應小於梁跨中下部縱向受力鋼筋計算所需截面面積的1/4,且不應少於兩根,該縱向構造鋼筋自支座邊緣向跨內伸出的長度不應小於0.2l0(l0為該跨的計算跨度)。8.沿梁截面周邊布置的受扭縱向鋼筋的間距不應大於200mm和梁截面短邊長度;除應在梁截面四角設置受扭縱向鋼筋外,其餘受扭縱向鋼筋宜沿截面周邊均勻對稱布置。受扭鋼筋應按受拉鋼筋錨固在支座內。根據《09G901-3》第38頁和《04G101-3》第39頁,筏板的上部鋼筋可以在梁及兩側1/4跨內進行搭接,也可錨入梁內(錨固長度為12倍鋼筋直徑且過梁中心線);筏板的下部鋼筋可以在跨中1/3內進行搭接,不應在梁內斷開以錨固形式存在,應在梁下或梁內通過。板上部麵筋的布置依據板區兩個方向的跨度;3,布筋考慮一般「以梁為先」,也應當考慮雙向板的ho與單向板不同。跨度相差較大時、設計時應當充分考慮兩個方向梁相交對ho的影響:1,所以要做到「強柱弱梁」「強剪弱彎」。人防有強制性要求。當承受地震橫向作用是;5;跨度相差不大時;6。2、再在其上布置另一方向上樑的底層縱筋、「筏形基礎」相當於「倒樓蓋」的說法不完全正確;4;7;2,一定要從下面過。長跨麵筋在下。大概差個90%吧:施工單位可能會選樑上過但有幾個必端、梁邊板筋保護層過厚,樓蓋梁是耗能構件、比較兩個方向上的基礎梁、塑性鉸等問題,與「強梁」相垂直布置第一層(最底層)板筋、板有效截面尺寸偏少:
『伍』 板筋錨入梁的錨固長度是多少
板筋錨入梁的錨固長度不應小於200mm。
受力鋼筋依靠其表面與混凝土的粘接作用或端部構造的擠壓作用而達到設計承受應力所需要的長度。
彎折錨固長度包括直線段和彎折段,錨固長度對於建築來說至關重要,甚至關繫到整個工程施工的成功與否。
板筋錨入梁的意義:
板筋結構是板、筋的有效組合,但板筋優化不是板、梁優化的簡單疊加。由於連接方式不同,板筋結構分為兩大類。
優化時,需要對其類型進行判別,並進行有針對性建模;同類型的板筋結構中,不同位置的承載板,分為拉壓板、彎板及混合板三種情況,需要選用不同的中間變數。
梁、板、實體三種單元共存的模型中,應使自由度、優化變數滿足協調條件。板筋優化牽扯到尺寸、形狀、拓撲三方面內容,根據實際情況,可以選擇准則法、規劃法或混合法。對於大型板筋結構,針對有限元模型進行優化時,需要保證演算法的穩定性。
『陸』 梁錨固長度是多少
這個在03G101中有明確的規定,和柱子是有關系的,柱子分角邊和中,3種情況,梁對應這3種情況布置,大致的說下:
柱子的3種要求:以及對應梁的要求。
1、柱錨梁 柱外鋼筋的錨固長度是1.7LAE(03上是1.5) 對應梁錨固長度按梁的正常錨固長度施工。
2、梁錨柱 柱子鋼筋都是彎12D,梁鋼筋錨固在柱里,梁的鋼筋錨固長度是1.7LAE。
3、柱樑互錨 柱子鋼筋 錨固長度是40D,梁也是。
注意,第3種的做法現在有的地方是不允許使用了。
另,中間樑柱,都按正常做,沒有別的要求。
根據《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50010-2010的規定:
在混凝土中受拉鋼筋的錨固長度L=a×(fy/ft)×d。
式中:fy為鋼筋的抗拉設計強度;
ft為混凝土的軸心抗拉設計強度;
a為鋼筋外形系數,光面鋼筋取0.16,帶肋鋼筋取0.14;
d為鋼筋的直徑。
(6)預埋件鋼筋錨入梁多少合適擴展閱讀:
另外,當帶肋鋼筋的公稱直徑大於25mm時,錨固長度應再乘1.15的修正系數。
在地震區還應根據抗震等級再乘一個系數:抗震等級一、二級時系數為1.15;三級時系數為1.05;;四級時系數為1.0。
混凝土中的縱向受壓鋼筋,當計算中充分利用其抗壓強度時,錨固長度不應小於相應受拉錨固長度的70%。
當縱向受拉普通鋼筋末端採用彎鉤或機械錨固措施時,包括彎鉤或錨固端頭在內的錨固長度(投影長度)可取為基本錨固長度的60%。
以上是鋼筋錨固長度的計算方法,在施工圖中的設計說明部分一般都有對鋼筋錨固長度的要求,可以根據圖中的要求進行檢查。
『柒』 請問下地樑上插柱子鋼筋的時候、柱子鋼筋錨固在地梁里長度多少然後插筋上面留多少長度
柱子鋼筋的接頭一般要求不能在全部位於同一高度上,要讓開一定距離,因此就有高低啦。具體做法你還是看平法圖集01G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