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梁、板交叉時鋼筋如何布置
梁的鋼筋放抄梁裡面,板的鋼筋襲放板裡面,交叉的位置就兩種鋼筋交叉布置,具體還是要看施工圖集才能具體。
配筋率:配筋率是鋼筋混凝土構件中縱向受力(拉或壓)鋼筋的面積與構件的有效面積之比(軸心受壓構件為全截面的面積)。柱子為軸心受壓構件。在橋梁工程中,一般指的是面積配筋率,即受拉鋼筋面積與主梁面積之比。
B. 樑柱相交連接處的箍筋怎麼處理
1、樑柱交接處的柱鋼筋要設置加密箍;
2、放置梁鋼行顫含筋前將此箍預先套入柱筋上,洞搭在側模未立好前綁扎完成;
3、在樑柱結合點的柱子部位預留幾個箍筋,綁扎梁鋼筋檔笑時將此箍筋綁到梁的中間;
4、樑柱相交處按柱子箍筋加密區的要求配置,施工;
5、樑柱相交鋼筋密的地方標高。
C. 在柱樑相交時,鋼筋密集處應如何安放
一般框架、框剪等結構,梁的鋼筋放在柱筋內側,即所謂的「梁進柱」,在這種情況下,樑柱交接部位梁的截面尺寸會減小(梁縱筋保護層很厚),只要控制梁在1/6變截面范圍內即可,可以參看03G101-1框架柱變截面鋼筋連接詳圖。
D. 梁與柱子同寬時樑柱鋼筋位置如何確定
當樑柱同寬時,梁四角縱筋應在離柱或牆80公分處開始按25分之1的坡度彎折伸入柱或牆縱筋內側,注意:是柱或牆的縱筋內側,這樣就能避開保護層的問題。
E. 框架結構,主梁與次梁相交處,次樑上層筋應該在那個位置
框架樑柱的交叉處是應力集中部位,原則上不允許接頭位置在此部位,具體看規范和圖集要求。
而對於直螺紋連接接頭,在無法避開時,也可以將接頭設在樑柱交接部位,但需滿足接頭相互錯開的要求。一般要求在樑柱根部高度1/6凈高段以上或者以下連接,大部分考慮施工方便設置在梁面上。
在主梁和次梁的交接處,可以把主梁看成是次梁的支座(固定支座)。次梁的鋼筋伸入主梁的長度只要滿足錨固長度的要求即可。鋼筋的錨固長度與梁的跨度無關,只與鋼筋的抗拉設計強度、混凝土的抗拉設計強度及鋼筋的直徑和外形有關。
(5)砼梁與柱子相交鋼筋怎麼放擴展閱讀:
主次梁相交處都要加附加筋(吊筋或箍筋),有附加筋的是主梁。主梁承擔次梁,一般情況下,主梁高度大於或等於次梁高度,主梁支於柱或牆上,次梁支於主樑上。有時候分不出主次梁,如井式梁。
在次梁與主梁相交處,次梁頂部在負彎矩作用下發生裂縫,集中荷載只能通過次梁的受壓區傳至主梁的腹部。
這種效應約在集中荷載作用點兩側各0.5~0.6倍梁高范圍內,可引起主拉破壞斜裂縫。為防止這種破壞,在主梁兩側設置附加橫向鋼筋,位於梁下部或梁截面高度范圍內的集中荷載應全部由附加橫向鋼筋(吊筋、箍筋)承擔。附加橫向鋼筋應布置在長度為S=2h1+3b的范圍內。
F. 樑柱相交連接處的箍筋怎麼處理
樑柱交接處的柱鋼筋要設置加密箍,這里也就是常說的"核心區",此處箍筋綁扎比較困難,在放置梁鋼筋前就應將此箍預先套入柱筋上,在側模未立好前綁扎完成。
先在樑柱結合點的柱子部位預留幾個箍筋,然後等綁扎梁的鋼筋的時候,將此箍筋綁到梁的中間。
箍筋應根據計算確定,箍筋的最小直徑與梁高h有關,當h≦800mm時,不宜小於6mm;當h>800mm時,不宜小於8mm。梁支座處的箍筋一般從梁邊(或牆邊)50mm處開始設置。
在縱向受力鋼筋的錨固長度Las范圍內應設置不少於兩道的箍筋,當梁與混凝土梁或柱整體連接時,支座內可不設置箍筋。
當連梁有足夠的延性時,在地震作用下會出現交叉裂縫並形成塑性鉸,剛度降低,變形加大,從而吸收大量的地震能量,同時通過塑性鉸仍能繼續傳遞彎矩和剪力,對牆肢起到一定的約束作用,使剪力牆保持足夠的剛度和強度。在這一過程中連梁起到了耗能作用,對減少牆肢內力,延緩牆肢屈服有著重要的作用。
(6)砼梁與柱子相交鋼筋怎麼放擴展閱讀:
彎鉤的彎曲內直徑應大於受力鋼筋直徑,且不應小於箍筋直徑的 2.5倍。對一般結構,箍筋彎鉤的彎折角度不應小於90°,彎鉤平直部分的長度不宜小於箍筋直徑的5倍。
對有抗震設防要求的結構構件,圓形箍筋的接頭必須釆用焊接,焊接長度不應小於10倍箍筋直徑;矩形箍筋端部應有135°彎鉤,彎鉤伸入核心混凝土的平直部分長度不應小於20cm。
一般在風荷載和地震作用下,連梁的內力往往很大。在內力計算中一般對連梁進行剛度折減,但是進行位移計算時一般不做折減。
連梁是兩個牆(剪力牆)中間有洞口或斷開,但受力要求又要連在一起而增加的受力構件。在連梁下面一般是有洞口的。牆肢指的是剪力牆向兩個不同方向延伸的部分,也就是我們俗稱的牆體。
在結構計算時這類連梁往往發生受剪承載力的超限,這時可以將受力筋均勻布置,同時考慮到連梁以承載水平荷載為主,支座彎矩主要由水平荷載引起,在反復的水平荷載作用下支座截面上、下受拉筋面積相近,可以採用截面對稱配筋。
在連梁配筋中,配置平行筋往往導致斜向受拉破壞或由於箍筋過量而發生剪切滑移破壞,這些破壞將導致連梁的滯回曲線變壞,耗能能力下降。若採用菱形配筋方式,可以克服這些不足之處。
G. 梁與柱相交處鋼筋有何技術要求
框架樑柱節點的樑柱鋼筋錨固和布置,G101里很清楚,頂層的、中間層的,抗震的、非回抗震的等具體尺答寸的規定。施工安裝中,鋼筋與鋼筋間不應有無間距的線接觸、應保證有1d以上的間距、梁側鋼筋當然應在柱的側筋內、梁的起始箍筋距離柱邊不得大於50mm,柱子的加密箍筋應連續通過節點區等。
H. 頂層樑柱交接處柱的鋼筋是應該伸入到梁內還是板內,還有此處梁板柱鋼筋的位置關系是怎樣的 如下圖
本圖所示是中柱復,中制柱柱頂彎錨長度為12d,彎錨方向可以向內也可向外,詳見11G101-1第60頁、65頁;邊柱和角柱柱頂鋼筋錨固詳見11G101-1第59頁、64頁。
原則上柱頂鋼筋的錨固應伸入梁內,但由於柱子較大而梁寬度較小的情況,柱頂的彎錨鋼筋可以伸入板內。
柱、梁、板鋼筋的位置關系:柱筋在外側,梁筋在內側、板的底筋應伸入梁內,板的麵筋一般安放在梁的面層主筋以上。
I. 樑柱交接處鋼筋如何穿插
據《混凝土結構工程設計規范》及11G101圖集,框架結構樑柱節點區域柱子的箍筋應當做加密處理,加密區域為:
1、底層柱自嵌固部位Hn/3(Hn為凈高)。
2、其餘部位為Hn/6、hc(hc為柱子截面長邊尺寸或圓柱直徑)、500mm中的最大值。
見圖1:
但由於樑柱節點區域鋼筋密集,且由於施工順序問題,往往造成柱子加密區箍筋缺失的現象。針對樑柱節點鋼筋密集造成節點核心區加密區箍筋少放或漏放的現象,可考慮三種解決方法:
1、U形箍焊接法
在梁主筋放置後,未綁扎前,先把節點內柱箍筋按位置(梁下、梁內、樑上)和數量放置好,待梁鋼筋綁扎完畢,再勻開預先放置的柱箍筋,按設計要求進行綁扎;若因節點鋼筋過密,預先放置箍筋確實困難,不得已可少放幾道,不足的在梁鋼筋綁扎完畢,用兩個開口箍筋(U形箍筋)焊接,為滿足抗震要求,可用相應規格焊條單面焊接一段(不小於10d)。
2、導筋——箍筋籠沉梁法
此方法是將核心區箍筋焊接成箍筋籠,其步驟是先配備所需節點核心區外圍箍筋,在外圍箍筋四邊外皮焊接導筋,按間距焊接成鋼筋籠,鋼筋籠套入柱縱向鋼筋內,然後鋼筋籠與梁鋼筋同時綁扎,最後綁紮好後梁鋼筋和鋼筋籠一起落入樑柱模板內,如果箍筋為復合箍,可以全部採用拉筋,拉筋須同時鉤住縱向鋼筋和外圍箍筋。
3、模板後封法
此方法側重細分工藝流程,合理安排工作順序,要求木工和鋼筋工緊密配合,保證節點區域箍筋綁扎符合設計及規范要求。做法是將柱的箍筋分段綁扎:首先木工鋪設梁底模,盡早給鋼筋工提供施工面,但不鋪設梁側模板和樓板模板,鋼筋工先將柱箍綁至梁底下;其次再穿好框架梁底筋後綁扎節點區箍筋;最後在鋼筋工綁完框架梁鋼筋和柱箍筋後,木工再鋪梁側模板、樓板底板以及柱側模板。這樣的安排可能要增加綁扎框架梁鋼筋使用的操作架,這時可以用工具式腳手架來解決。如果樓板底模是用鋼管做頂撐,也可以先搭頂撐架,利用它來做綁扎梁鋼筋的操作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