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板筋是縱向受力鋼筋
板筋是鋼筋受復力鋼制筋,但不一定屬於縱向受力鋼筋;板受力鋼筋不需要是「帶E」鋼筋。
因為目前大部分現澆板是雙向受力板,板的縱向、橫向鋼筋都是受力鋼筋。
縱向受力鋼筋,簡稱受力鋼筋,是指在構件的長邊方向,通過力學計算在受力部位設置滿足承載力的鋼筋,來滿足結構強度和剛度的要求。
GB50011-2010建築抗震設計規范3.9.2(強條)結構材料性能指標,應符合下列最低要求:
抗震等級為一、二、三級的框架和斜撐構件(含梯段),其縱向受力鋼筋採用普通鋼筋時,鋼筋的抗拉強度實測值與屈服強度實測值的比值不應小於1.25;鋼筋的屈服強度實測值與屈服強度標准值的比值不應大於1.3.且鋼筋在最大拉力下的總伸長奉實測值不應小於9%。滿足上述性能要求的即「帶E」鋼筋。因此板筋沒有「帶E」強制要求。
2. 什麼是蓋筋,板筋,箍筋。還有鋼架結構的問題。
蓋筋,一般是布置在板上面的,來承受支座間負彎矩的作用,通常的板的四周有!
箍筋,常有兩種,一種是柱的箍筋另一種是梁的箍筋,柱的箍筋主要的固定柱的縱向受力筋的,而梁的箍筋則是主要固定梁低筋和麵筋的,梁有時候還根據構造要求設置相應的構造鋼筋,比如說,構造的腰筋,抗扭的腰筋等等,那麼箍筋的形狀常為矩形,還有的就是螺旋狀的,簡稱螺旋箍筋,常在圓形柱子用到,接著箍筋按肢數可分為單肢箍(又稱為拉結筋)、雙肢箍(常用)、四肢箍(不常用),在柱中箍筋主要來承受上部荷載傳遞下來的壓應力,而梁中箍筋主要來協助麵筋和低筋來抵抗因彎矩作用產生的剪應力。
板筋,顧名思義是板里所固有的鋼筋,常是雙層雙向配筋的,簡單的說就是雙層的鋼筋網片,但是在四周還有抵抗彎矩的負筋(之前提到的蓋筋),在底層鋼筋下面有小的混凝土試塊,避免鋼筋直接與模版接觸,以此來得到板的保護層,那麼在上層的鋼筋則用板凳筋來與下層的鋼筋隔開,這樣又形成了板的第二個保護層,通常板根據受力分為單向板(單向受力)、雙向板(雙向受力)。
鋼架結構,現在是用的越來越廣泛的結構形式了,因為本身具有的優點,正逐漸來取代了混凝土。按用鋼量的大小,分為輕鋼結構、重鋼結構,現在常用的是輕鋼結構,比如一些廠房啊等等,鋼架結構,主要是型鋼的或者是組合鋼結構的,具體按設計要求,判斷方法也很簡單的,主要承重構件是現澆的或預制混凝土構件那麼該建築就是明顯的混凝土結構,如果承重構件的鋼結構構件(鋼梁、鋼柱,壓型鋼板、、、),那麼則說明該建築屬於鋼架結構!
說了以上這么多,望對你有所幫助!
3. 什麼是負筋架立筋分布筋板筋是什麼筋求圖片
圖中1是上部鋼筋2是下部鋼筋
類推
一板情況下
上部鋼筋就是我們通常說的負彎矩筋
2、板上部受力筋、板下部受力筋、板負彎矩筋的配置方式有何不同,鋼筋兩端是否要彎勾,彎勾長度多少?
配置沒有什麼不同
主要是根據板受彎來進行配筋的
只是結構構件受彎位置不通而已
彎鉤長度10d
(3級筋是不能彎的)
3、本圖紙的設計說明中並未說明板負彎矩筋的分布筋,請問是否需要配置,要配多大的鋼筋?
要求布置分部筋
它的作用非常重要
其中有個作用就是抵抗端部裂縫
另外它是抵抗剪切應力的
設計沒有說明
應咨詢設計單位
4. 板面鋼筋有哪些
一般來說,板筋包括板底正筋,板面負筋,跨板負筋,支座鋼筋和其分布筋。
板底正筋,也叫底筋,是放於板底的通長鋼筋。
板面負筋,簡稱負筋,是放於板面的通長鋼筋。
跨板負筋,也是負筋的一種,只是它跨過一塊板後,又伸出一段支座鋼筋到另一塊板內。
支座鋼筋,就是在板的四周(例如樑上)設的伸向板內的鋼筋,它不是通長設的,一般只伸入500~1500mm.
分布筋:是支座鋼筋的附加筋,起固定與均勻分布支座鋼筋的作用,不是受力筋。
還是其它一些如,馬凳,拉鉤筋,板四角的加筋,板內無梁處上有砌體結構的加筋等
5. 求板筋和梁鋼筋的分類
板中的鋼筋主要有兩種1、受力筋2、分布筋
顧名思百義受力筋就是主要承擔拉力的,分布筋的作用是用來度固定受力筋的。
梁中的鋼筋比較多主要有內1、受力筋2、架力筋3、彎起筋4、箍筋5、縱向構造鋼筋
板最下排容的鋼筋叫「受力筋」上面的是「分布筋」板分雙向板和單向板
6. 什麼是板筋
板筋結構具有重量輕、承載力高、抗彎能力強、佔用空間小的特點,經合理設計可以起到支撐、防護、構架聯接的作用,廣泛應用於航空航天、船舶、汽車、建築、能源交通等領域。
基本信息
中文名
板筋
外文名
Ligament
功能
支撐、防護、構架聯接
運用領域
航空航天、船舶、汽車、建築、能源交通等
特點
重量輕、承載力高、抗彎能力強
展開全部
概念
板筋的使用在建築等領域積累了豐富的設計經驗,同時也提出一些新問題。以水電機組為例,發電機上、下機架、轉子支架等許多部件屬於板筋結構。為提高電站綜合效益,當前動力設備的發展趨向於大容量、高負載機組。正在開發的三峽水力機組,單機最大容量達到70 萬kW,下機架負載5500t。容量的增大帶來剛度、強度、穩定性、絕緣等方面一系列問題。結構方面,為保障安全,採取的辦法往往是按比例增加板筋件尺寸,結果造成板筋件尺寸越做越大,佔用的空間隨之增加。
問題的探討
「強柱弱梁」作為我國抗震規范抗震措施中重要的一條,對於 9 度區及一級抗震等級,它要求節點處柱上、下端實際受彎承載力之和在地震作用效應下應大於梁端受彎承載力之和。但當考慮現澆樓板內板筋對框架梁抗彎能力的提高作用時,究竟需對柱端彎矩設計值增大多少,才能滿足「強柱弱梁」的要求,一直是設計界懸而未決的問題。而其中怎樣考慮板筋作用以及考慮多少范圍內的板筋則是這個問題的關鍵。
中國規范現狀
我國新頒布實施的《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 50010 -2002)和《建築抗震設計規范》(GB 50011-2001) 提高了「強柱弱梁」的彎矩增大系數,規定 9 度及一級框架結構尚應考慮框架梁的實際受彎承載力;並在《建築抗震設計規范》條文說明中指出「彎矩增大系數考慮了一定的超配鋼筋和鋼筋超強」,但對框架梁翼緣現澆板內與梁肋平行的鋼筋參與梁端負彎矩承載能力的問題,新規范仍未作明確的規定,只是在《建築抗震設計規范》條文說明中附帶指出,當計算梁端抗震承載力時,若計入樓板內的鋼筋,且材料強度標准值考慮一定的超強系數,則可以提高框架結構「強柱弱梁」的程度。對比實驗表明,由於梁翼緣現澆板內平行於梁肋的鋼筋參與形成梁端抗彎承載力,
在所試驗的梁—柱組合體試件中,支座處的負屈服彎矩要比無翼緣矩形梁的負屈服彎矩提高 30%左右。如果把數值1.3作為板筋參與系數考慮到「強柱弱梁」 彎矩增大系數中去,就可以發現新規范的仍然是遠遠不夠的。當然,由於板內平行於框架的板筋相對數量差異較大,板筋對梁端負彎矩承載力的增大系數並非總是1.3,但唐山地震中整體現澆梁板框架的破壞大多發生在柱上,而沒有現澆樓板的空框架裂縫則都顯示在框架樑上的事實從一個側面證明了這一點。
國外規范對板筋參與梁端負彎矩受力的規定
鑒於中國規范對這方面的有關問題仍未明確,因此,了解國外有關規范對此作出的規定,對我國設計界正確處理有關問題是有益的。
在考慮板筋參與問題上各國思路之間也有原則性差別。其中紐西蘭規范明確規定,在進行梁端截面抗負彎矩設計時,即確定設計所需的負彎矩鋼筋時,可以考慮板有效寬度范圍內的與梁肋平行的上板面和下板面板筋作為負彎矩受拉鋼筋的組成部分。因此,按該規范算出的梁負彎矩筋就只是除去相應板筋外所需要的受拉鋼筋。當按實配確定梁端抗彎能力時,自然就必須把已考慮的板筋計入,而且在沒有人為增大配筋量的前提下,考慮板筋後的梁端抗負彎矩能力與作用負彎矩應沒有大的差別。所以,按紐西蘭的上述思路,板筋不屬於「超配」,自然在「強柱弱梁」的措施中也就可以不考慮板筋引起的「超配」問題。
而美國 ACI 規范,加拿大 CSA 規范以及歐共體 EC8 規范在作梁端抗負彎矩截面設計時與中國思路一樣,未要求考慮板筋,但與中國規范不同的是,中國規范是將設計所需的梁端負彎矩筋與無現澆板的框架梁一樣布置在梁肋頂部的寬度范圍內,而這三本規范規定梁端計算出的負彎矩筋除了大部分應放在肋寬范圍內,少部分則可放在規范規定的一定板寬范圍內。其中美國和加拿大規范認為這樣做的目的是避免上部板筋過於擁擠和避免在臨近梁肋的板內出現過寬的裂縫。因此,當按實配確定梁端抗彎能力並考慮有效寬度內與梁筋平行的鋼筋時,這部分鋼筋可能既有原設計所需的受拉鋼筋,又有額外的板筋,而只有額外的板筋才屬於「超配」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