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鋼筋保護層較薄如何處理
鋼筋保護層厚度較薄如何處理
如果鋼筋保護層厚度不足,一般均採用抹水回泥砂漿來處理,如答抹灰層厚度較大,最好先掛鋼絲網,抹灰前應先刷一遍結構膠,再抹灰。這樣可避免抹灰層空鼓和開裂。
鋼筋保護層,是最外層鋼筋外邊緣至混凝土表面的距離。
最外層鋼筋外邊緣至混凝土表面的距離。
作用
1.保護鋼筋不被銹蝕(空氣中含水量,空氣中二氧化碳含量越高需要的保護層越厚)。
2.粘結錨固(鋼筋要通過保護層把均勻力傳到混凝土中,保護層厚度不夠的話,會過早出現裂縫,鋼筋不能充分受力,同時水和二氧化碳又能大量入侵,銹蝕鋼筋)。
3.鋼筋內部是由無數三角組成,並不是一塊直板,為了承受車輛而設計的保護作用。
㈡ 鋼筋保護層厚度不準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有那些
第一 牆柱.牆柱在打混凝土的時候會出現位移很多時候都會出軸線.
原因:打梁板時混凝土對牆柱縱向鋼筋產生擾動;施工方便故意掰鋼筋;等
主要原因: 剪力牆上部水平筋未全綁,要求綁扎到結構高程上2道並全幫(大概250mm左右),縱向未設立水平加強筋(頂部間距600長度等於牆厚頂在模板上的鋼筋於木匠焊接的護角鋼筋相同)柱鋼筋可以在柱口設立十字筋也是起到固定鋼筋弄的作用.
第二 板負筋這也是施工中經常說到得問題 特別是懸挑構件 這個是兵家大忌!
主要原因:踩踏.
處理方法:本人至今未發現可行技術措施.只有加強管理~ 相對所改善的措施 板負筋外邊緣全綁.中間梅花綁 馬蹬立在梅花綁鋼筋處.
唯一且行可靠措施是我做萬科工程的時候 邊綁邊澆築. 這種施工方式不適合普遍工程項目.
第三梁: 為啥單獨把梁列出來呢因為梁板保護層厚度不一樣但是實際施工往往都是一種墊塊.而且墊塊也不可能和實際保護層厚度相符.
第四電工管線. 在高層多戶施工的時候你會發現 非常糾結的場面 3*12根電工管匯在一個井裡 樓板10CM 電工管12CM 不考慮鋼筋和保護層. 這板基本需要打成150滴咯. 處理方法協調. 根據實際工程情況是否做個梁下橋架等措施 減少在樓板處匯入電井電管的數量.
另外一個 電工管線都是能改線的不允許超過H0厚度 H0 樓板厚度減去鋼筋及保護層厚度.
馬蹬/墊塊間距,密度控制下.
㈢ 頂板鋼筋保護層厚度不夠怎麼處理
厚度不夠時,應在面層進行加固,若為樓房面板時,可以粉刷時加厚修飾層,一般不會有較大影響。
1.混凝土保護層過厚過薄都是不符合要求的。厚了影響承載能力,薄了影響耐久性,國標規定,梁類為+10,-7。板類為+8,-5。合格率為90%。
2.真正在混凝土施工完畢後保護層厚度不夠是處理不了的,除非返工,主要還是施工前做好預防措施,比如使用墊塊,定位筋等等。
3.過厚如未超過最大允許偏差,打磨就好,如超過太多應該向設計單位請求驗算承載力,再另行處理。
4.特別注意海邊環境時,過薄對耐久性的影響是很大的,最好要進行處理,對露筋現象更要引起足夠重視,應從施工源頭抓起。
5.保護層的厚度在不同的行業有不同的要求,也就是要求的合格率不一樣,並不是要求全部合格,話又說回來,全部合格也不現實。
如果鋼筋保護層厚度不足,一般均採用抹水泥砂漿來處理,如抹灰層厚度較大,最好先掛鋼絲網,抹灰前應先刷一遍結構膠,再抹灰。這樣可避免抹灰層空鼓和開裂。
具體施工方法如下:
1、對此部位混凝土進行鑿毛;
2、掛鋼絲網,網絲直徑0.5~2mm、網格尺寸5~25mm,網格形狀為正方形或矩形;
3、抹灰前刷一道結構膠,避免抹灰層空鼓和開裂;
4、用高一標號水泥砂漿進行抹灰處理。
㈣ 筏板基礎底板不同厚度,頂標高一致,鋼筋直徑不一樣,麵筋怎麼搭接
麵筋搭接時兩根鋼筋相互有一定的重疊長度,用扎絲綁扎的連接方法,適用於較小直徑的鋼筋連接。也可使用焊條搭接,具體如下。
1.搭接焊接頭
搭接焊接頭適用於焊接直徑10~40mm的HPB235、HRB335、HRB400鋼筋。鋼筋搭接焊宜採用雙面焊。不能進行雙面焊時,可採用單面焊。焊接前,鋼筋宜預彎,以保證兩鋼筋的軸線在一直線上,使接頭受力性能良好。
2.幫條焊接頭
幫條焊接頭適用於焊接直徑10~40mm的HPB235、HRB335、HRB400鋼筋。鋼筋幫條焊宜採用雙面焊,不能進行雙面焊時,也可採用單面焊。幫條宜採用與主筋同級別或同直徑的鋼筋製作;如幫條級別與主筋相同時,幫條直徑可以比主筋直徑小一個規格;如幫條直徑與主筋相同時,幫條鋼筋級別可比主筋低一個級別。
(4)閥板鋼筋保護層厚度不同怎麼辦擴展閱讀
鋼筋連接的基本形式有:綁扎搭接、焊接、機械連接幾類。
鋼板搭接,可用鉚釘或螺栓固定;木板搭接,可用釘子釘住;鋼管搭接,可用卡扣擰緊;木桿搭接,可用鐵絲纏繞加緊,鋼筋搭接,鋼筋重合一定的長度綁扎,靠混凝土的握裹力使兩根鋼筋形成一體同步受力。
常用的焊接接頭主要有:對接接頭、T形接頭、十字接頭、搭接接頭、角接接頭、端接接頭、套管接頭、斜對接接頭、卷邊接頭、鎖底對接接頭等。對接接頭是各沖焊接結構中採用最多、也是最完善的一種接頭形式,具有受力好、強度大和節省金屬材料的特點。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網路—鋼筋搭接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網路—搭接接頭
㈤ 筏板基礎上部保護層超設計10厘米如何處理
搞工程的人都知道鋼筋保護層在鋼筋混凝土構件中的重要性。但鋼筋保護層究竟有什麼作用?保護層多大才合適?鋼筋怎樣才能發揮出它固有的力學特性呢?現代建築已離不開鋼筋混凝土構件,無論是單層工業廠房還是一般民用建築或高達數百米的摩天大樓,要是離開了鋼筋混凝土,很難想像將會是什麼樣的結果。有鋼筋就需有保護層。根據鋼筋與混凝土共同作用的受力機理,結合多年的施工實踐,談談鋼筋保護層的重要性及其在施工中的控制。
鋼鐵工業盡管起步較早,但真正應用於工程施工時間並不長,混凝土在建築工程中的應用更是近100年左右時間的事。自從人們找到水泥這種新興建築原材料,工程施工技術得到了突飛猛進的進步。特別是近50年,由於普通鋼筋混凝土結構及預應力鋼筋混凝土結構在工程中的應用,更使得建築領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革命。摩天大樓拔地而起,幾百米跨度的橋梁建造也由過去的神話變成了現實。這中間都少不了鋼筋和混凝土這兩種材料的功勞。
鋼筋和混凝土在建築工程中已經成了不可分割的孿生兄弟,從材料的物理力學性能來分析,鋼筋具有較強的抗拉、抗壓強度,而混凝土只具有較高的抗壓強度,抗拉強度很低。但兩者的彈性模量較接近,還有較好的粘結力,這樣既發揮了各自的受力性能,又能很好地協調工作,共同承擔結構構件所承受的外部荷載。
因為鋼筋與混凝土之間存在足夠的粘結力,在結構計算時,鋼筋混凝土構件是作為一個整體來承受外力的;又由於混凝土的抗拉強度很低,為簡化計算,一般混凝土只考慮承受壓應力,而拉應力則全部由鋼筋來承擔。對於受力構件截面設計來講,受拉的鋼筋離受壓區越遠,其單位面積的鋼筋所能承受的外部彎矩也越大,這樣鋼筋發揮的效率也就越高。所以一般來講,無論是梁還是板,受拉鋼筋總是應盡量靠近受拉一側混凝土構件的邊緣。如挑梁的受力筋應設在構件上部受拉區。如果放置錯誤或者鋼筋保護層過大,輕則降低了梁的承載能力,重則會發生重大事故。
那麼,受拉的鋼筋是否越靠邊越好呢?答案是否定的。這是因為鋼筋的主要成份是鐵,鐵在常溫下很容易氧化,更別說在高溫或潮濕的環境中。鋼筋被包裹在混凝土構件中形成鈍化保護膜,不與外界接觸相對還比較安全,但如果鋼筋保護層厚度過小,也就是鋼筋過分靠近受拉區一側,一方面容易造成鋼筋露筋或鋼筋受力時表面混凝土剝落,另一方面隨著時間的推移,表面的混凝土將逐漸碳化。用不了多久,鋼筋外混凝土就失去保護作用,從而導致鋼筋銹蝕,斷面減小,強度降低,鋼筋與混凝土之間失去粘結力,構件整體性受到破壞,嚴重時還會導致整個結構體系破壞。在工程實際中,由於鋼筋保護層厚度未達到規范要求所導致的質量問題不勝枚舉。比較突出的如商品住宅樓工程建設中,樓板負彎矩鋼筋保護層偏大及現澆框架結構中主次梁交界處主梁的上部負彎矩鋼筋保護層偏大導致樓板和梁負彎矩位置產生裂縫。如今的住宅面積越來越大,尤其是客廳樓板。筆者曾見到過某單位建設的跨度達5.7米的樓板,厚度為15cm,設計是雙層雙向鋼筋網。從結構的力學計算來講,支座處的負彎矩不比跨中板底正彎矩小多少,但由於施工時施工單位對支座負彎矩鋼筋未引起足夠重視,施工中負彎矩鋼筋支撐不夠堅固,施工人員在施工過程中造成踩踏破壞,而相關人員沒有及時發現,結果工程剛竣工還未使用就發現樓板上表面四周牆根處出現了許多裂縫。後經權威檢測部門檢查測試後發現,支座處負筋的保護層普遍超過規范2- 4cm,最大的甚至超過了7cm,使樓板上部的負彎矩鋼筋的作用大大降低,有些甚至完全失去作用,最後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經設計同意採取局部加固補強措施,盡管這樣還是給施工單位本身造成很大的經濟損失。據有關資料統計,目前住宅樓開裂原因70%左右是由鋼筋保護層位置不正確引起的。
那麼,鋼筋保護層又該如何控制呢?筆者認為重點應從兩方面著手,一是抓施工前技術交底;二是抓過程中要素控制。在施工前,應針對不同的工程部位,根據設計圖紙及施工驗收規范,確定正確的保護層。保護層的厚度並非千篇一律,一般來說,現澆樓板的保護層厚度1.5cm,梁的保護層厚度2.5cm,而基礎迎水面的保護層厚度通常為5cm,有時甚至達到10cm。因此,在對操作者的技術交底中必須明確此厚度,否則很容易造成返工。保護層的厚度主要通過墊塊和馬凳來控制,復雜的工程,墊塊厚度從1.5cm到10cm不等,尤其厚度相差不大的墊塊,施工人員很容易拿錯,使用時也容易放錯位置,馬凳的情況也是一樣,需要在施工前的技術交底中加以明確。施工過程中,重點要做到規范操作,特別是在混凝土現澆板澆搗過程中,尤其需要重視。往往鋼筋綁扎時位置很正確,但一到澆搗時情況就變了樣,不是人踩就是工器具壓在上面,由此造成的結果是支撐鋼筋的馬凳被踩倒,混凝土上層鋼筋彎曲變型,保護層的厚度也就得不到保證。所以在施工過程中,應做到規范操作,嚴禁操作人員在鋼筋上隨意行走;對上層鋼筋應作有效的固定;澆搗中還應經常檢查,發現問題及時解決。
誠然,鋼筋保護層厚度對單項工程質量並不是起決定作用的,但如果不重視它,所產生的危害也是不容忽視的。我們要在正確了解鋼筋及混凝土的受力機理的前提下,充分認識到合理的鋼筋保護層對工程結構的重要性。只有防微杜漸,才能使我們的工程施工技術水平更上一個檔次。
㈥ 筏板厚度不一致的相鄰的鋼筋怎連通
筏板配筋率一般在0.5%~1.0%為宜。當板厚度小於300MM時單層配筋,板厚度等於或大於300MM時雙層配筋。受力鋼筋的最小直徑不宜小於8MM,間距100MM~200MM,當有墊層時,鋼筋保護層的厚度不宜小於35MM。筏板的分布鋼筋,直徑取8MM、10MM,間距200MM
鋼筋\厚度\連通
筏板配筋率一般在0.5%~1.0%為宜。當板厚度小於300MM時單層配筋,板厚度等於或大於300MM時雙層配筋。受力鋼筋的最小直徑不宜小於8MM,間距100MM~200MM,當有墊層時,鋼筋保護層的厚度不宜小於35MM。筏板的分布鋼筋,直徑取8MM、10MM,間距200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