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梁邊與柱邊平齊時的附加鋼筋怎樣設置
箍筋側面與主筋綁牢就可以了。這個附加架立筋現場不好施工,梁的主筋也是現場調整到位的,調整到位主筋,附加筋在稠密的節點部位很難伸展,一碰就彎了。
② 樑柱相交連接處的箍筋怎麼處理
樑柱交接處的柱鋼筋要設置加密箍,這里也就是常說的"核心區",此處箍筋綁扎比較困難,在放置梁鋼筋前就應將此箍預先套入柱筋上,在側模未立好前綁扎完成。
先在樑柱結合點的柱子部位預留幾個箍筋,然後等綁扎梁的鋼筋的時候,將此箍筋綁到梁的中間。
箍筋應根據計算確定,箍筋的最小直徑與梁高h有關,當h≦800mm時,不宜小於6mm;當h>800mm時,不宜小於8mm。梁支座處的箍筋一般從梁邊(或牆邊)50mm處開始設置。
在縱向受力鋼筋的錨固長度Las范圍內應設置不少於兩道的箍筋,當梁與混凝土梁或柱整體連接時,支座內可不設置箍筋。
當連梁有足夠的延性時,在地震作用下會出現交叉裂縫並形成塑性鉸,剛度降低,變形加大,從而吸收大量的地震能量,同時通過塑性鉸仍能繼續傳遞彎矩和剪力,對牆肢起到一定的約束作用,使剪力牆保持足夠的剛度和強度。在這一過程中連梁起到了耗能作用,對減少牆肢內力,延緩牆肢屈服有著重要的作用。
(2)梁邊平柱邊鋼筋怎麼擴展閱讀:
彎鉤的彎曲內直徑應大於受力鋼筋直徑,且不應小於箍筋直徑的 2.5倍。對一般結構,箍筋彎鉤的彎折角度不應小於90°,彎鉤平直部分的長度不宜小於箍筋直徑的5倍。
對有抗震設防要求的結構構件,圓形箍筋的接頭必須釆用焊接,焊接長度不應小於10倍箍筋直徑;矩形箍筋端部應有135°彎鉤,彎鉤伸入核心混凝土的平直部分長度不應小於20cm。
一般在風荷載和地震作用下,連梁的內力往往很大。在內力計算中一般對連梁進行剛度折減,但是進行位移計算時一般不做折減。
連梁是兩個牆(剪力牆)中間有洞口或斷開,但受力要求又要連在一起而增加的受力構件。在連梁下面一般是有洞口的。牆肢指的是剪力牆向兩個不同方向延伸的部分,也就是我們俗稱的牆體。
在結構計算時這類連梁往往發生受剪承載力的超限,這時可以將受力筋均勻布置,同時考慮到連梁以承載水平荷載為主,支座彎矩主要由水平荷載引起,在反復的水平荷載作用下支座截面上、下受拉筋面積相近,可以採用截面對稱配筋。
在連梁配筋中,配置平行筋往往導致斜向受拉破壞或由於箍筋過量而發生剪切滑移破壞,這些破壞將導致連梁的滯回曲線變壞,耗能能力下降。若採用菱形配筋方式,可以克服這些不足之處。
③ 框架柱邊與梁邊平齊,梁鋼筋主筋可以放一根在柱子外面么
框架柱是框架梁的支座,而且柱要支承上部若干層的框架梁,一般情況,梁的版寬度都較小,樑柱節點權處都是柱包含了梁,當然梁的鋼筋在柱的縱筋以內。對於梁邊與柱的某邊平齊的,鋼筋在柱的縱筋以內仍然,若梁中線偏離柱寬的1/4時,梁應水平加腋;極特殊情況的『扁梁』寬過柱子的,規范對其計算、構造都另有專門規定。
④ 梁邊與柱邊平齊時的附加鋼筋怎樣設置
我看了一下圖集,37頁和56頁都提到了你說的這個情況,按照我的理解,應該按照柱子的縱筋d計算搭接1.7Lae,否則的話括弧裡面就應該說「與柱縱筋搭接」了。你覺得呢?
⑤ 梁鋼筋搭接位置規范
樑上部鋼筋綁扎搭接時搭接長度的規范要求:
小於22mm時,可採用綁扎接頭專,搭接長度要屬符合規范的規定。
梁的受力鋼筋直徑等於或大於22mm時,宜採用焊接接頭,小於22mm時,可採用綁扎接頭,搭接長度要符合規范的規定。搭接長度末端與鋼筋彎折處的距離,不得小於鋼筋直徑的10倍。
(5)梁邊平柱邊鋼筋怎麼擴展閱讀:
接頭不宜位於構件最大彎矩處,受拉區域內Ⅰ級鋼筋綁扎接頭的末端應做彎鉤(Ⅱ級鋼筋可不做彎鉤),搭接處應在中心和兩端扎牢。接頭位置應相互錯開,當採用綁扎搭接接頭時,在規定搭接長度的任一區段內有接頭的受力鋼筋截面面積占受力鋼筋總截面面積百分率,受拉區小大於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