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梁中縱向鋼筋數量由什麼決定,箍筋數量由什麼決定,如果受力分析計算出鋼筋數
梁的縱向鋼筋分負筋和正筋。負筋就是用來抵禦負彎矩的鋼筋,正筋就是用來抵禦正彎矩的鋼筋,而且一般的梁都是以單筋來考慮計算的,所以,梁縱筋就要分別計算。計算出來以後,還得滿足縱向受力鋼筋的最小配筋率的要求。當然還得考慮施工的時候,箍筋的架立。
箍筋是由梁端剪力的大小來控制的,還是根據計算公式,計算出來以後,再結合最小配筋率的要求配出箍筋,當然箍筋也有很多構造要求,比如當箍筋的最小直徑有要求的(這個是和抗震等級有關的),梁縱筋的配筋率超過了2%,那麼這個最小直徑還得加大一號;除了箍筋直徑有要求外,箍筋的間距也有要求 的,比如一級抗震的時候箍筋最大間距取hb/4、6d、100的較小值;除了間距要求外,還有肢距的要求,就不詳述了。
關於最後一個,受力分析,這個說來話就更長了。。建議,看混凝土規范或者抗震規范吧。
㈡ 混凝土規范9.2.1條,伸入梁支座的鋼筋不少於2根,是頂面和底面縱向鋼筋的總和,還是分別呢
混凝土規范9.2.1條,伸入梁支座的鋼筋不少於2根,是頂面和底面縱向鋼筋的總和,還是分別呢?答:《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50010-2010,
9.2.1 梁的縱向受力鋼筋應符合下列規定:
1伸入梁支座范圍內的鋼筋不應少於2根。(梁的上部鋼筋和下部鋼筋是否都稱:「梁的縱向受力鋼筋」?回答:是!則應符合下列規定: 1 伸入梁支座范圍內的鋼筋不應少於2根(梁支座范圍內應包括:上部縱向受力鋼筋和下部縱向受力鋼筋。這樣就是上、下各1根。)
為什麼我與同行們觀點有異?
看了《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50010-2010該條的條文說明,……基同原規范的規定。再查原規范是《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50010-2002。它在10.2.1中出現:伸入梁支座范圍內的縱向受力鋼筋根數,當梁寬b≥100mm時,不宜少於兩根;當梁寬b<100mm時,可為一根。我認為伸入梁支座范圍內的縱向受力鋼筋根數確實根梁寬有關。原規范中:當梁寬b<100mm時,可為一根,即為現規范中的,不應少於2根(即上、下各1根)。也應了我思想中固有概念「單筋梁」。否則GB50010-2010該條的條文說明,起碼應該說:「梁內縱向鋼筋數量作了變動」。以上只是本人觀點。作供大家討論的正反方,之的。
㈢ 請問一般梁的縱筋最大間距是多少
根據箍筋的確定。比如300以下用雙肢箍,所以最少兩根鋼筋就夠了,350以上用四內肢箍要用容到四根以上的鋼筋;
當梁較高(Hw≥450mm)時,為了防止混凝土收縮和溫度變形而產生豎向裂縫,同時加強鋼筋骨架的剛度,在梁的兩側沿梁高每隔200mm處各設一根直徑不小於10mm的腰筋,兩根腰筋之間用φ6或φ8的拉筋連系,拉筋間距一般為箍筋的2倍。
㈣ 梁的縱向鋼筋間距
梁縱向受力鋼筋間距規范有規定。《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梁的縱向受力鋼筋應符合下列規定:
1、伸入梁支座范圍內的鋼筋不應少於 2 根。
2、梁高不小於 300mm 時,鋼筋直徑不應小於 l0mm ;梁高小於 300mm 時,鋼筋直徑不應小於 8mm。
3、樑上部鋼筋水平方向的凈間距不應小於 30mm 和 1. 5d;梁下部鋼筋水平方向的凈間距不應小於 25mm 和 d。
《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是根據建設部建標1997108號文的要求,由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會同有關的高等院校及科研、設計、企業單位共同修訂而成。在修訂過程中,規范修訂組開展了各類專題研究,進行了廣泛的調查分析。
總結了近年來我國混凝土結構設計的實踐經驗,與相關的標准規范進行了協調,與國際先進的標准規范進行了比較和借鑒。在此基礎上以多種方式廣泛徵求了全國有關單位的意見並進行了試設計,對主要問題進行了反復修改,最後經審查定稿。
(4)縱向鋼筋的多少隻影響到鋼筋擴展閱讀:
混凝土板應按下列原則進行計算:
1兩對邊支承的板應按單向板計算;
2四邊支承的板應按下列規定計算:
1)當長邊與短邊長度之比小於或等於2.0時,應按雙向板計算;
2)當長邊與短邊長度之比大於2.0,但小於3.0時,宜按雙向板計算;當按沿短邊方向受力的單向板計算時,應沿長邊方向布置足夠數量的構造鋼筋;
3)當長邊與短邊長度之比大於或等於3.0時,可按沿短邊方向受力的單向板計算。
㈤ 板內縱向受力鋼筋它的根數如何規定
板內縱向受力鋼筋的根數
施工圖里並不會標出,只標直徑、間距,你應該用板塊的凈尺寸除以間距再加1。施工時離凈尺寸邊50mm開始放置第一根,按間距挨著放,剩下的放完,再稍微調整,使滿足驗收規范允許誤差,就合格了。
㈥ 請問縱向有多少根鋼筋分別是什麼型號的各幾根
此3#框架柱截面中有縱向鋼筋共計12根,等級為HRB400,其中直徑22mm的8根、直徑18mm的4根。分別是四角筋直徑22mm共4根,hc兩側面18mm的各2共4根,bc兩側面22mm的各2共4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