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鋼筋應放在梁體的上部還是下部
下部,因為下部受拉力,混凝土受拉力性能不好,受壓性能好,所以鋼筋應放在梁體的下部受拉,上部混凝土受壓
② 梁鋼筋中,上下筋直徑大的放上面還是放下面
如果是上面受拉,放上面;如果是下面受拉,放下面。根據梁的受力特點內,直徑大的是容主筋,放在梁的受拉側。
直徑大的鋼筋,一般是主筋,主筋的作用是受拉,所以配筋時,直徑大的鋼筋要配在梁的受拉側,受壓側可以是細的鋼筋,有的是構造鋼筋,箍筋的作用是抗剪和構造。
梁承托著建築物上部構架中的構件及屋面的全部重量,是建築上部構架中最為重要的部分。依據梁的具體位置、詳細形狀、具體作用等的不同有不同的名稱。大多數梁的方向,都與建築物的橫斷面一致。
(2)鋼筋梁和網筋應該如何放擴展閱讀:
在框架結構中,梁把各個方向的柱連接成整體;在牆結構中,洞口上方的連梁,將兩個牆肢連接起來,使之共同工作。作為抗震設計的重要構件,起著第一道防線的作用。在框架-剪力牆結構中,梁既有框架結構中的作用,同時也有剪力牆結構中的作用。
鋼筋綁扎時,鋼筋交叉點用鐵絲扎牢;板和牆的鋼筋網,除外圍兩行鋼筋的相交點全部扎牢外,中間部分交叉點可相隔交錯扎牢,保證受力鋼筋位置不產生偏移。
梁和柱的箍筋應與受力鋼筋垂直設置,彎鉤疊合處應沿受力鋼筋方向錯開設置。受拉鋼筋和受壓鋼筋接頭的搭接長度及接頭位置符合施工及驗收規范的規定。
③ 樑上部鋼筋多於三排時怎麼放置
一般超過3排鋼筋,則需對梁截面進行重新設計。(也就是不能超過3層)
④ 鋼筋網主副筋怎麼區分 位置是怎樣的怎樣布置
首先沒有什麼「副筋」。如有也是「負筋」之誤,那麼主筋實際就是專「正筋」了,屬不過沒這么叫的。按結構力學計算得的負彎矩處配的是負筋,同理計算的正彎矩處配的是正筋,但都稱為主筋。
鋼筋網一般用在板中,樑柱中一般稱為鋼筋籠,較正式些的術語稱鋼筋骨架。
就以板為例:板分雙向板和單向板(還有無梁樓蓋的板,此處不談)。
單向板中筋有受力主筋,筋兩端伸入支座內(牆,梁)的既是,該筋放外部;分布筋,一般直徑小於受力筋,配在主筋里部,負筋(也是受力筋),配支座附近,但配在與受力筋相對應的另一外部,並且有它自己的分布筋;
雙向板中兩個方向的筋都是受力主筋,直徑可能一樣,但不一樣時多。平行板短邊的筋(可能粗些)放外部,平行板長邊的筋(可能細些)放內部,負筋布置原則同單向板。
此外還有溫度筋,拉結筋,防靜電感應網,防雷引下線,防抹灰開裂的鋼筋網等,在此也不論及,暫時先知道工程上有這些東西吧。
注意懸挑板鋼筋的布置,如雨篷、陽台、挑檐、外跳走廊過道、空調板,花台,飄窗底板等,主筋一般都在板上部,不可錯配。幾乎大部分公司都遇到過懸挑板塌落(俗稱掛門簾)的事,鋼筋綁完檢查時這也是重點部位之一。
太羅嗦了,希望對你能小有幫助。
⑤ 次梁和主梁鋼筋如何布置
其一是次樑上部縱筋置於主樑上部縱筋之上,這樣,次梁頂部混凝土保護層厚度不變,主梁頂部混凝土保護層厚度加厚,增加的厚度為次樑上部第一排縱筋直徑;
其二為次樑上部縱筋置於主樑上部縱筋之下(特別註明:應經設計確認後採用),這樣,主梁頂部混凝土保護層厚度不變,次梁頂部混凝土保護層厚度加厚,增加的厚度為主樑上部第一排縱筋直徑。
對於下部鋼筋,當平面交叉梁底標高相同時,有兩種做法:
其一是將一方向的梁下部縱筋在支座處自然彎起排布於另一方向梁下部同排縱筋之上,梁下部縱筋保護層厚度不變;在自然彎起位置沿梁縱向設置附加鋼筋;
其二是將一方向梁下部縱筋整體上移排布於另一方向梁下部同排縱筋之上(需經設計確認),梁下部保護層加厚,增加厚度為另一方向梁下部第一排縱筋直徑。標准同時註明:對於同一根梁,其上下縱筋躲讓不應同時進行;當無法避免時,應由設計方對該梁按實際截面有效高度進行復核計算。
⑥ 一條鋼筋梁十條鋼筋要怎麼樣扎才比較有力度
1、鋼筋在安裝前,首先核對梁鋼筋的鋼號、直徑、形狀、尺寸和數量是否與料單、藍圖相符。
2、梁鋼筋的綁扎應確保主筋、箍筋的綁紮根數及間距,不得漏筋。
3、梁主筋應按規范要求進行錯位焊接,焊接接長應大於10d,焊接位置應符合規范要求。
4、在梁側模板上畫出箍筋間距,擺放箍筋。
5、先穿主梁的下部縱向受力鋼筋及彎起鋼筋,將箍筋按已畫好的間距逐個分開;穿次梁的下部縱向受力鋼筋及彎起鋼筋,並套好箍筋;放主次梁的架立筋;隔一定間距將架立筋與箍筋綁扎牢固;調整箍筋間距使間距符合設計要求,綁架立筋,再綁主筋,主次同時配合進行。次樑上部縱向鋼筋應放在主樑上部縱向鋼筋之上,為了保證次梁鋼筋的保護層厚度和板筋位置,可將主樑上部鋼鞘降低一個次粱上部主筋直徑的距離加以解決。
6、框架樑上部縱向鋼筋應貫穿中間節點,梁下部縱向鋼筋伸入中間節點錨固長度及伸過中心線的長度要符合設計要求。框架梁縱向鋼筋在端節點內的錨固長度也要符合設計要求。一般大於45d。綁樑上部縱向筋的箍筋,宜用套扣法綁扎。
7、箍筋在疊合處的彎鉤,在梁中應交錯布置,箍筋彎鉤採用135°,平直部分長度為10d。
8、梁端第一個箍筋應設置在距離柱節點邊緣50mm處。梁與柱交接處箍筋應加密,其間距與加密區長度均要符合設計要求。樑柱節點處,由於梁筋穿在柱筋內側,導致梁筋保護層加大,應採用漸變箍筋,漸變長度一般為600mm,以保證箍筋與梁筋緊密綁扎到位。 9、在主、次梁受力筋下均應墊墊塊(或塑料卡),保證保護層的厚度。受力筋為雙排時,可用短鋼筋墊在兩層鋼筋之間,鋼筋排距應符合設計規范要求。
10、梁筋的搭接:梁的受力鋼筋直徑等於或大於22mm時,宜採用焊接接頭或機械連接接頭,小於22mm時,可採用綁扎接頭,搭接長度要符合規范的規定。搭接長度末端與鋼筋彎折處的距離,不得小於鋼筋直徑的10倍。接頭不宜位於構件最大彎矩處,受拉區域內I級鋼筋綁扎接頭的末端應做彎鉤(Ⅱ級鋼筋可不做彎鉤),搭接處應在中心和兩端扎牢。
⑦ 樁承台的鋼筋籠和地梁的鋼筋怎樣放
承台和地梁結合在一起的,設計者把頂標高設為一樣高,且地梁主鋼筋是貫通承台鋼筋籠,說明承台把地梁「吃」進去了。地梁的上層筋放在承台筋的下面,綁扎時交替進雹扒行。先幫承台四周、地梁、承台的上層筋。
高樁承台的承台底位於地面或沖刷線以上。部分樁身裸露在地面以上可節約橋墩的圬工數量,減少水下作業,施工較為方便。但是因為樁身外露部位沒有土的彈性抗力作用,樁身內力和位移較大,穩定性相對低樁承台較差。
(7)鋼筋梁和網筋應該如何放擴展閱讀:
當混凝土結構物為柱狀或者條狀構件時,其中心源羨昌部分不需要配筋,只在混凝土構件接觸空氣的面底下配置鋼筋。如果這個構件是獨立的,我們把這個構件周邊設置的鋼筋預先製作好。
當混凝土灌注至鋼筋籠底時,由於澆注的混凝土自導管翻出由下而上的壓力較大,托動了鋼筋籠上浮; 或由於混凝土因澆注時間較長,已近初凝,表面形成硬殼,砼與鋼筋籠有一定握裹力,混凝土在導管翻出後將以一定的速度向上頂升,同時也帶動鋼筋籠上移。
預應力錨索地梁是由預應力錨索和地梁共同構成的一種新型支護體系。錨索通過張拉產生預應力,把鋼絞線或高強鋼絲固定於深部的地層中,從而達到被加固體穩定和限制其變形的目的。地梁則能將錨索端頭的強大壓力進行擴散傳遞,並有調整淺層岩土應力的作用。
參考資派擾料來源:網路--樁承台
⑧ 鋼筋工如何布置鋼筋
1、基礎底板鋼筋工藝流程:
基礎墊層完成→彈底板鋼筋位置線→鋼筋半成品運輸到位→按線布設鋼筋→綁扎→隱蔽驗收;
2、 現澆框架鋼筋工藝流程:
(1) 柱鋼筋綁扎
套柱箍筋→搭接綁扎(焊接)豎向受力筋→畫箍筋間距線→綁箍筋
(2) 剪力牆鋼筋綁扎
立2~4根豎筋→畫水平筋間距→綁定位橫筋→綁其餘橫豎筋
(3) 梁鋼筋綁扎
1)模內綁扎:
畫主次梁箍筋間距→放主梁次梁箍筋→穿主梁底層縱筋及彎起筋→穿次梁底層縱筋並與箍筋固定→穿主樑上層縱向架立筋→按箍筋間距綁扎→穿次樑上層縱向鋼筋→按箍筋間距綁扎
2)模外綁扎(先在粱模板上口綁紮成型後再入模內):
畫箍筋間距→在主次梁模板上口鋪橫桿數根→在橫桿上面放箍筋→穿主梁下層縱筋→穿次梁下層鋼筋→穿主樑上層鋼筋→按箍筋間距綁扎→穿次樑上層縱筋→按箍筋間距綁扎→抽出橫桿落骨架於模板內
(4) 板鋼筋綁扎
清理模板→模板上畫線→綁板下受力筋→綁負彎矩鋼筋
(5) 樓梯鋼筋綁扎
劃位置線→綁主筋→綁分布筋→綁踏步筋
3、 剪力牆鋼筋工藝流程:
(1) 剪力牆鋼筋現場綁扎
彈牆體線→剔鑿牆體混凝土浮漿→修理預留搭接筋→綁縱向筋→綁橫筋→綁拉筋或支撐筋
(2) 剪力牆採用預制焊接網片的綁扎
彈牆體線→剔鑿牆體混凝土浮漿→修整預留搭接筋→臨時固定網片→綁紮根部鋼筋→綁拉筋或支撐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