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鋼筋混凝土結構架立筋間距多少,怎麼算,在線等
架立筋只是讓縱筋和箍筋形成鋼筋骨架,並無受力,間距只需滿足《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50010-2010)第9.2.1-3條:上部鋼筋間距不應小於30mm和1.5d,下部鋼筋不應小於25mm和d即可。
㈡ 柱縱向鋼筋間距是怎麼算的,要算上角筋么
1、箍筋:用來來滿足斜截面抗源剪強度,並聯結受力主筋和受壓區混筋骨架的鋼筋。分單肢箍筋、開口矩形箍筋、封閉矩形箍筋、菱形箍筋、多邊形箍筋、井字形箍筋和圓形箍筋等。箍筋應根據計算確定,箍筋的最小直徑與梁高h有關,當h≦800mm時,不宜小於6mm;當h>800mm時,不宜小於8mm。梁支座處的箍筋一般從梁邊(或牆邊)50mm處開始設置。支承在砌體結構上的鋼筋混凝土獨立梁,在縱向受力鋼筋的錨固長度Las范圍內應設置不少於兩道的箍筋,當梁與混凝土梁或柱整體連接時,支座內可不設置箍筋。 2、縱筋在混凝土構件內沿長方向布置的鋼筋,多為受力鋼筋,主要在構件中承受拉力。縱筋的作用:鋼筋有較強的抗拉、抗壓強度,但混凝土只有較高的抗壓強度,抗拉強度卻很低,所以縱筋的作用是和混凝土共同提高柱的承載力,以減小構件的截面尺寸,防止因偶然偏心產生的破壞,同時還改善破壞時構件的延性,減小混凝土的徐變變形。 3、角筋是在鋼筋工程中,位於梁、柱子的角部或者牆體的轉角處鋪設的鋼筋。其作用是分散轉移荷載,防止牆體開裂,避免出現應力集中的不利情況,以致對建築物造成破壞。一般情況下,下角鋼筋與下中鋼筋直徑相同而數量不同。
㈢ 某梁寬度為250mm,縱向受力鋼筋為一排4根,直徑為20mm的HRB335級鋼筋,鋼筋凈間距為多少如何計算
鋼筋凈間距一般為30mm,演算法:20*4+30*3+25*2=220mm小於250mm所以合理,如果你要用算的:
250-20*4-25*2=120/3=40mm,但一般是用國家規定的30mm(25為保護層)
㈣ 鋼筋混凝土中,柱中配置的鋼筋凈距與間距是怎麼計算的。有計算公式嗎
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50010-2002
10.2.1梁
鋼筋混凝土梁縱向受力鋼筋的直徑當梁高h≥300mm時不回應小於10mm,當梁高h<300mm時不應小於8mm。
樑上部縱答向鋼筋水平方向的凈間距(鋼筋外邊緣之間的最小距離)不應小於30mm和1.5d(d為鋼筋的最大直徑)下部縱向鋼筋水平方向的凈間距不應小25mm和d。
梁的下部縱向鋼筋配置多於兩層時,兩層以上鋼筋水平方向的中距應比下面兩層的中距增大一倍。
各層鋼筋之間的凈間距不應小於25mm和d。
10.3.1柱中縱向受力鋼筋應符合下列規定;
1、縱向受力鋼筋的直徑不宜小於12mm全部縱向鋼筋的配
筋率不宜大於5%圓柱中縱向鋼筋宜沿周邊均勻布置根數不
宜少於8根且不應少於6根
2、當偏心受壓柱的截面高度h≥600mm時在柱的側面上
應設置直徑為10-16mm的縱向構造鋼筋並相應設置復合箍筋
或拉筋
3、柱中縱向受力鋼筋的凈間距不應小於50mm,對水平澆築
的預制柱其縱向鋼筋的最小凈間距可按本規范第10.2.1條關於梁的有關規定取用。
4、在偏心受壓柱中垂直於彎矩作用平面的側面上的縱向
受力鋼筋以及軸心受壓柱中各邊的縱向受力鋼筋其中距不宜大於300mm。
㈤ 梁的底部縱向鋼筋為兩排時,上線兩排鋼筋間的間距應該是多少
當梁的縱向鋼筋有兩層,甚至多層時,這時上下鋼筋應對齊,不能錯列。兩層的話,各鋼筋上下、左右之間的距離應大於等於鋼筋直徑,且大於等於25mm就可以了。另外注意鋼筋保護層厚度。
如果你說的是第二排鋼筋與第一排鋼筋之間的垂直間距,那麼會影響受力鋼筋的有效截面高度,不宜過大。也不宜過小,排距過小會影響混凝土與鋼筋之間的握裹力,影響鋼筋與混凝土之間的力傳遞。
當梁較高(Hw≥450mm)時,為了防止混凝土收縮和溫度變形而產生豎向裂縫,同時加強鋼筋骨架的剛度,在梁的兩側沿梁高每隔200mm處各設一根直徑不小於10mm的腰筋,兩根腰筋之間用φ6或φ8的拉筋連系,拉筋間距一般為箍筋的2倍。
(5)梁縱向構造鋼筋間距如何計算擴展閱讀:
1、梁工程量
(1)、梁體積;(2)、梁模板;(3)、梁高度超過3.6m增價;(4)、梁側裝修
2、梁工程量計算方法
⑴、梁的體積=梁的截面面積*梁的長度
現澆混凝土梁按設計圖示尺寸以體積計算。不扣除構件內鋼筋、預埋鐵件所佔體積,伸入牆內的梁頭、梁墊並入梁體積內。
①梁與柱連接時,梁長算至柱側面,主梁與次梁連接時,次梁長算至主梁側面。
②圈樑與梁連接時,圈樑體積應扣除伸入圈樑內的梁的體積。
③在圈樑部位挑出的混凝土檐,其挑出部分在300px以內時,並入圈樑體積內計算;挑出部分在300px以外時,以圈樑外皮為界限,挑出部分為挑檐天溝。
④預制混凝土梁按設計圖示尺寸以體積計算。不扣除構件內鋼筋、預埋鐵件所佔體積。
⑵、梁的模板面積=(梁側面高之和+梁底)*梁的長度
天津2004計算規則:混凝土、鋼筋混凝土模板及支架按照設計施工圖示混凝土體積計算。
⑶、砼梁高度超過3.6m增價=砼梁高度超過3.6m的牆體體積總和
⑷、梁側裝修=梁外露長度*裝修長度
3、梁工程量計算的難點
⑴、梁的體積計算,要考慮與柱子、砼牆、梁相交時的扣減情況。
⑵、梁的模板不好計算,要考慮凈長度。
㈥ 梁縱向受力的鋼筋間距怎麼計算
鋼筋間距是指鋼筋的中心距,一般是扣除鋼筋保護層和箍筋後平均分布。
㈦ 梁的縱向鋼筋間距
梁縱向受力鋼筋間距規范有規定。《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梁的縱向受力鋼筋應符合下列規定:
1、伸入梁支座范圍內的鋼筋不應少於 2 根。
2、梁高不小於 300mm 時,鋼筋直徑不應小於 l0mm ;梁高小於 300mm 時,鋼筋直徑不應小於 8mm。
3、樑上部鋼筋水平方向的凈間距不應小於 30mm 和 1. 5d;梁下部鋼筋水平方向的凈間距不應小於 25mm 和 d。
《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是根據建設部建標1997108號文的要求,由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會同有關的高等院校及科研、設計、企業單位共同修訂而成。在修訂過程中,規范修訂組開展了各類專題研究,進行了廣泛的調查分析。
總結了近年來我國混凝土結構設計的實踐經驗,與相關的標准規范進行了協調,與國際先進的標准規范進行了比較和借鑒。在此基礎上以多種方式廣泛徵求了全國有關單位的意見並進行了試設計,對主要問題進行了反復修改,最後經審查定稿。
(7)梁縱向構造鋼筋間距如何計算擴展閱讀:
混凝土板應按下列原則進行計算:
1兩對邊支承的板應按單向板計算;
2四邊支承的板應按下列規定計算:
1)當長邊與短邊長度之比小於或等於2.0時,應按雙向板計算;
2)當長邊與短邊長度之比大於2.0,但小於3.0時,宜按雙向板計算;當按沿短邊方向受力的單向板計算時,應沿長邊方向布置足夠數量的構造鋼筋;
3)當長邊與短邊長度之比大於或等於3.0時,可按沿短邊方向受力的單向板計算。
㈧ 梁底徑間距怎麼計算公式
梁底筋間距=(梁寬-2X保護層厚度-2X箍筋直徑-縱筋根數X縱筋直徑)/(縱筋根數-1)
其實你畫個示意版圖,就能很直觀權的看出來了。
舉個例子吧,350寬梁,箍筋直徑8,縱筋5根25,保護層20
梁底筋間距=(350-2X20-2X8-5X25)/(5-1)=42.25 滿足規范要求。
如有疑問請追問,滿意的話麻煩採納一下,謝謝~
㈨ 梁鋼筋怎麼算
你是算重力
還是算設計配筋?
重量:
上部通長筋:長度=凈跨長+左支座錨固+右支座錨固
當hc-保護層(直錨長度)>=LaE時,取Max(LaE
,0.5hc+5d)
當hc-保護層(直錨長度)
<LaE時,必須彎錨,
演算法1:hc-保護層+15d
演算法2:取0.4LaE+15d
演算法3:取Max(LaE
,hc-保護層+15d)
演算法4:取Max(LaE
,0.4LaE+15d)
左、右支座負筋:
第一排長度=左或右支座錨固+凈跨長/3
第二排長度=左或右支座錨固+凈跨長/4
如有第三排筋伸入跨內1/5,如果一共兩排,第一排為通長筋,則第二排按LN/3計算
中間支座負筋長度
上排長度=2*凈跨長/3+支座寬
下排長度=2*凈跨長/4+支座寬
註:凈跨長為左右較長的跨
架立筋長度=凈跨-左負筋伸入長度-右負筋伸入長度+
150*2
註:當貫通筋和架立筋同時存在時,搭接值取150MM。
構造筋長度=凈跨長+2*15d
抗扭筋長度=凈跨長+2*錨固長度
拉筋長度=梁寬-2*保護+2*1.9d+2*max(10d,75mm)
根數=【(凈跨長-50*2)/非加密間距*2+1】*排數
當梁寬≤350時,拉筋直徑為6mm;梁寬>350時,拉筋直徑為8mm。拉筋間距為非加密區箍筋間距的兩倍。當設有多排拉筋時,上下兩排拉筋豎向錯開設置。
下部鋼筋
下部通長鋼筋長度=凈跨長+左支座錨固+右支座錨固
下部不伸入支座鋼筋長度=凈跨長-0.1*2*凈跨長
下部非通長鋼筋長度=凈跨長+左支座錨固+右支座錨固
箍筋長度=(梁寬-保護層*2
+梁高-保護層)*2+1.9d*2+max(10d,75mm)*2
根數=2*【(加密區長度-50)/加密間距+1】+(非加密區長度/非加密間距-1)
當結構為一級抗震時,加密長度為max(2*梁高,500),當結構為二到四級時,加密長度為max(1.5*梁高,500)
吊筋長度=2*錨固+2*斜段長度+次梁寬度+2*50
斜段角度:高度
主梁高>800mm
a為60度
主梁高<=800mm
a為45度
僅供參考,希望對你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