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為什麼說樑上部鋼筋中部受壓,而下部鋼筋則在支座受壓
因為混凝土抗拉能力差而梁受彎後下部受拉,所以下部要加受拉鋼筋。
上部鋼筋一般是在支座處的負筋,因為支座處梁會承受負彎矩,上部受拉,所以要在上部布置負筋。一般在梁的上部靠近支座的部位或板的上部靠近支座部位。其為受力筋。
受力筋力筋也叫主筋,是指在混凝土結構中,對受彎、壓、拉等基本構件配置的主要用來承受由荷載引起的拉應力或者壓應力的鋼筋,其作用是使構件的承載力滿足結構功能要求。承受拉應力的通常稱為縱向受拉鋼筋、受拉鋼筋,承受壓應力的通常稱為縱向受壓鋼筋、受壓筋,統稱受力筋。
通長筋:就是指在所標的區段內通長設置,直徑可以不相同,可以採用搭接連接形式,保證梁各個部位的這個部分鋼筋都能發揮其抗拉強度,而且兩端應按受拉錨固的鋼筋。
貫通筋:是指貫穿於構件(如梁)整個長度的鋼筋,中間既不彎起也不中斷,當鋼筋過長時可以搭接或焊接,但不改變直徑。貫通筋既可以是受力鋼筋,也可以是架力鋼筋。
構造筋:滿足構造要求,對不易計算和沒有考慮進去的各種因素,所設置的鋼筋為構造鋼筋,如:混凝土結構中梁的架立筋、縱向構造鋼筋(其配置在梁側中部,俗稱腰筋)。
架立筋:在混凝土構件中起架立作用(固定箍筋位置)形成鋼筋籠骨架的構造鋼筋,如一根梁只須布抗拉筋和抗剪箍筋,而受壓區混凝土強度已足夠,無須配受壓筋(稱單筋截面梁),那在做鋼筋骨架的時候,理論上樑的上部就沒有縱向筋,箍筋的上角點就無法固定,因此一般用兩根鋼筋布置在上面的兩角,計算上不考慮其受力,但實際上受壓,同時起到抵抗混凝土的收縮應力或者溫度應力,這就是架立筋。如梁根據承載力計算的需要既配置受拉縱筋也配受壓鋼筋(稱雙筋截面梁),則不需另外配置架立鋼筋。當梁的支座處上部有負彎矩鋼筋時,架立筋可只布置在樑上的跨中部分,兩端與負彎矩鋼筋搭接或焊接。搭接時也要滿足搭接長度的要求並應綁扎。架力筋也有貫通的,如規范中規定在樑上部兩側的架力筋必須是貫通的,此時的架立筋在支座處也可承擔一部份負彎矩。
分布筋:分布筋出現在板中,布置在受力鋼筋的內側,與受力鋼筋垂直。作用是固定受力鋼筋的位置並將板上的荷載分散到受力鋼筋上,同時也能防止因混凝土的收縮和溫度變化等原因,在平行於受力鋼筋方向產生的裂縫。
② 梁的麵筋應在中間搭接還是柱裡面
梁的上部鋼筋(麵筋)應在中間搭接。
上部鋼筋(麵筋版)搭接位置應在跨中權三分之一凈跨范圍內,下部應在支座四分之一凈跨范圍內,任何鋼筋原則是都不勻許在支座內搭接的,但是其它的連接方式有待商榷。對於搭接各錨固長度參照圖集。
框架:框架結構是指由梁和柱以剛接或者鉸接相連接而成構成承重體系的結構,即由梁和柱組成框架共同抵抗適用過程中出現的水平荷載和豎向荷載。採用結構的房屋牆體不承重,僅起到圍護和分隔作用,一般用預制的加氣混凝土、膨脹珍珠岩、空心磚或多孔磚、浮石、蛭石、陶粒等輕質板材等材料砌築或裝配而成。其主要優點是建築平面布置靈活,能夠較大程度地滿足建築使用的要求。但框架結構的側移剛度小,水平作用下抵抗變形的能力較差,在強震下結構頂點水平位移與層間相對水平位移都較大。為了同時滿足承載能力和側移剛度的要求,柱子截面往往很大,很不經濟,也減少了使用面積。所以在地震區的框架結構不宜太高。
③ 為什麼梁鋼筋綁扎搭接必須在梁的下部底座或梁的中間部分
宜設置在受力較小處
④ 圖紙設計:300×500;2Ф22+2Ф25.為什麼要把直徑小的鋼筋放在角部,大直徑的鋼筋放在中部
圖紙來設計中2Ф22+2Ф25是按照平法圖源集表達梁的配筋情況,2Ф22一般指放在角部的通長鋼筋,2Ф25表示上部負筋,上部負筋是局部加強,對於整個梁中部不需要那麼大配筋,設計是根據計算來的,出現這種情況也正常。
⑤ 梁中部鋼筋為何要搭接架立筋,直接弄個通常筋不就行了嗎
梁中架立筋僅起到架立鋼筋骨架而已,無受力要求。之所以要用架立筋是因為採用架立筋可以節省鋼筋,比如說次梁,經常跨中是沒有計算配筋的,支座配筋值可能比較大,如果用大直徑的鋼筋直徑通長就比較浪費。當然了,如果對造價沒有要求,可以不用架立筋,直接支座負筋通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