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鋼筋的錨固要求有什麼樣的規范要求
《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50010-2010(2015版)規定了鋼筋的錨固要求,具體如下:
1、《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第6.1.10條計算先張法預應力混凝土構件端部錨固區的正截面和斜截面受彎承載力時,錨固長度范圍內的預應力鋼筋抗拉強度設計值在錨固起點處應取為零,在錨固終點處應取為fpy,兩點之間可按線性內插法確定。
2、《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第10.1.3條當多跨單向板、多跨雙向板採用分離式配筋時,跨中正彎矩鋼筋宜全部伸入支座;支座負彎矩鋼筋向跨內的延伸長度應覆蓋負彎矩圖並滿足鋼筋錨固的要求。
3、《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第10.1.5條簡支板或連續板下部縱向受力鋼筋伸入支座的錨固長度不應小於5d,d為下部縱向受力鋼筋的直徑。當連續板內溫度、收縮應力較大時,伸入支座的錨固長度宜適當增加。
4、《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2.1.19錨固長度 anchorage length 受力鋼筋依靠其表面與混凝土的粘結作用或端部構造的擠壓作用而達到設計承受應力所需的長度。
5、鋼筋錨固長度的計算,根據《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50010-2010 8.3.1條的規定:當計算中充分利用鋼筋的抗拉強度時,受拉鋼筋(普通鋼筋)的基本錨固長度應按下列公示計算:Lab=α×(fy/ft)×d。
式中:Lab為受拉鋼筋的基本錨固長度;fy為錨固鋼筋的抗拉強度設計值;ft為混凝土的軸心抗拉強度設計值;α為錨固鋼筋的外形系數,光圓鋼筋取0.16,帶肋鋼筋取0.14;d為錨固鋼筋的直徑。
(1)鋼筋的哪些滿足規范擴展閱讀:
鋼筋錨固長度計算規程:
當帶肋鋼筋的公稱直徑大於25mm時,錨固長度應再乘1.15的修正系數。
在地震區還應根據抗震等級再乘一個系數:抗震等級一、二級時系數為1.15;三級時系數為1.05;四級時系數為1.0。
混凝土中的縱向受壓鋼筋,當計算中充分利用其抗壓強度時,錨固長度不應小於相應受拉錨固長度的70%。
當縱向受拉普通鋼筋末端採用彎鉤或機械錨固措施時,包括彎鉤或錨固端頭在內的錨固長度(投影長度)可取為基本錨固長度的60%。
以上是鋼筋錨固長度的計算方法,在施工圖中的設計說明部分一般都有對鋼筋錨固長度的要求,可以根據圖中的要求進行檢查。
2. 建築鋼筋的規范
鋼筋規范
鋼筋工程
5.1 材料要求
5.1.1鋼筋應有出廠質量合格證明書、檢驗報告單,並按規定分批抽取試樣作機械性能檢驗,合格後方可使用。
5.1.2鋼筋表面或每捆(盤)鋼筋均應有標識;鋼筋表面不得有裂紋、結疤、摺痕和銹蝕現象。
5.2鋼筋加工
5.2.1鋼筋加工製作在現場進行,配置鋼筋彎曲機、鋼筋切斷機和卷揚機用於鋼筋加工。
5.2.2技術人員負責編制鋼筋配料單,操作人員嚴格按鋼筋配料單進行鋼筋加工,確保尺寸正確。
5.2.3對特殊復雜部位鋼筋,加工前應放大樣,經復核無誤後再進行加工製作,做到尺寸依圖紙,操作按規范。
5.2.4嚴格按操作規程及質量標准執行,成型後的鋼筋要掛牌分類堆放,存於鋼筋棚內,並做好防銹。
5.2.5焊工須有上崗操作證,鋼筋焊接施工前,應先進行鋼筋試驗焊接,合格後方可進行施工焊接。鋼筋焊接接頭按規范要求做抽樣試驗。
5.2.6箍筋彎鉤應滿足135°,平直部分長度不小於箍筋直徑的10倍。
5.2.7一級盤圓鋼筋加工前先進行調直,冷拉率控制在4%以內。
5.3鋼筋安裝
5.3.1基礎鋼筋安裝
5.3.1.1基礎鋼筋四周兩根鋼筋交叉點每點扎牢,中間部分交叉點每隔一根呈梅花綁牢,雙向受力主筋的鋼筋網,應將全部鋼筋相交點扎牢,相鄰綁扎點的綁扣要成八字形,以免網片歪斜變形。
5.3.1.2現澆柱、牆與基礎連接用的插筋下端,用90°彎鉤與基礎鋼筋進行綁扎,插筋位置應用鋼筋架成井字形固定牢固,以免造成柱子鋼筋位移。
5.3.1.3基礎配有雙層鋼筋網時,應在上層鋼筋網下面設置鋼筋撐腳(螺紋φ14@1000,雙向),以保證上下層鋼筋間距和位置的正確。
5.3.1.4承台、承台連梁及防水底板鋼筋均採用閃光對焊連接,接頭百分率控制在50%內。
5.3.2剪力牆、柱(剪力牆邊緣構件)鋼筋的安裝
5.3.2.1平面位置和垂直度均在綁扎前進行校正。
5.3.2.2剪力牆及柱(剪力牆邊緣構件)鋼筋接頭位置按設計規定錯開,剪力牆鋼筋連接採用綁扎搭接,柱(剪力牆邊緣構件)縱向受力鋼筋接頭採用電渣壓力焊連接,根據規范及圖集要求二者鋼筋接頭百分率均按不大於50%控制。
5.3.2.3箍筋加密區按規定布置,梁、柱節點內的加密箍筋事先按順序布好。箍筋彎鉤重疊處,應交錯布置在四角縱向鋼筋上;箍筋轉角與縱向鋼筋交叉點均應扎牢,綁扎箍筋時綁扣相互之間成八字形。柱(剪力牆邊緣構件)箍筋端頭完成135°,平直長度不小於10d。5.3.2.4柱鋼筋控制保護層採用塑料定位卡卡在柱主筋外皮上,間距為1000mm,以確保主筋保護層的厚度。
5.3.3梁鋼筋的安裝
5.3.3.1流程:主筋穿好箍筋,按劃好的間距逐個分開→固定主筋→穿次梁鋼筋並套好箍筋→放主梁架立筋、次梁架立筋→隔一定間距將梁底主筋與箍筋綁住→綁架立筋→再綁主筋。主次梁同時配合進行。
5.3.3.2主梁與次樑上部縱向鋼筋相遇處,主、次梁鋼筋次梁鋼筋置於主梁鋼筋之上。
5.3.3.3縱向受力鋼筋採用雙層排列時,兩排鋼筋之間墊以直徑為25mm的短鋼筋,短筋的設置間距≤1000mm。
5.3.3.4懸臂梁端部邊梁的上部鋼筋,布在懸臂梁筋的上部。
5.3.3.5梁箍筋的接頭(彎鉤重迭處),應交錯布置在兩根架力鋼筋上。
5.3.3.6四角主筋用騎馬式綁扣,使主筋與梁箍圓弧部分相吻合。
5.3.3.7距牆或柱邊50mm為第一道箍筋位置。
5.3.3.8梁鋼筋接頭採用閃光對焊連接,接頭百分率控制在不超過50%的范圍內。
5.3.3.9鋼筋接頭位置:上皮筋接頭留在跨中1/3范圍內,下皮鋼筋接頭留在支座內,且滿足錨固長度要求。
5.3.4板鋼筋的安裝
5.3.4.1綁扎前應修整模板,將模板上垃圾雜物清掃干凈,根據設計間距用粉筆在模板上分好主筋、分布筋的安裝位置。
5.3.4.2按劃好的間距先排放受力主筋、後放分布筋,預埋件、電線管、預留孔洞等同時配合安裝並固定。
5.3.4.3板下部鋼筋不留接頭,鋼筋端部按設計要求錨固長度直接埋入支座。
5.3.4.4雙向板的底部鋼筋,短跨鋼筋在下排,長跨鋼筋在上排。
5.3.4.5板上洞口尺寸≤300mm,一般將鋼筋從洞邊繞過,當>300mm時按設計要求設加強筋。
5.3.4.6雙層網筋之間為保證上層筋的有效高度,採用設置幾字形支撐筋,一般縱橫向間距為φ10@600mm,撐腳長度不小於200mm。
5.3.4.7板筋四周兩行鋼筋交叉點每點扎牢,中間部分交叉點可間隔交錯扎牢;但必須保證鋼筋位置正確,雙向受力主筋的鋼筋網,應將全部鋼筋相交點扎牢,相鄰綁扎點的綁扣要成八字形,以免網片歪斜變形。
5.3.4.8板、次梁與主梁交叉處,板鋼筋在上,次梁鋼筋居中,主梁的鋼筋在下。
5.3.4.9梁板鋼筋綁扎時應防止水電管線將鋼筋抬起或壓下。
5.3.5樓梯鋼筋綁扎
5.3.5.1在樓梯支好的模板上,彈上主筋和分布筋的位置線。按設計圖紙中主筋和分布筋的排列,先綁扎主筋,後綁扎分布筋,每個交點均應綁扎。有樓梯梁,先綁扎梁,後綁扎板鋼筋,板筋要錨固到梁內。
5.3.4板鋼筋的安裝
5.3.4.1綁扎前應修整模板,將模板上垃圾雜物清掃干凈,根據設計間距用粉筆在模板上分好主筋、分布筋的安裝位置。
5.3.4.2按劃好的間距先排放受力主筋、後放分布筋,預埋件、電線管、預留孔洞等同時配合安裝並固定。
5.3.4.3板下部鋼筋不留接頭,鋼筋端部按設計要求錨固長度直接埋入支座。
5.3.4.4雙向板的底部鋼筋,短跨鋼筋在下排,長跨鋼筋在上排。
5.3.4.5板上洞口尺寸≤300mm,一般將鋼筋從洞邊繞過,當>300mm時按設計要求設加強筋。
5.3.4.6雙層網筋之間為保證上層筋的有效高度,採用設置幾字形支撐筋,一般縱橫向間距為φ10@600mm,撐腳長度不小於200mm。
5.3.4.7板筋四周兩行鋼筋交叉點每點扎牢,中間部分交叉點可間隔交錯扎牢;但必須保證鋼筋位置正確,雙向受力主筋的鋼筋網,應將全部鋼筋相交點扎牢,相鄰綁扎點的綁扣要成八字形,以免網片歪斜變形。
5.3.4.8板、次梁與主梁交叉處,板鋼筋在上,次梁鋼筋居中,主梁的鋼筋在下。
5.3.4.9梁板鋼筋綁扎時應防止水電管線將鋼筋抬起或壓下。
5.3.5樓梯鋼筋綁扎
5.3.5.1在樓梯支好的模板上,彈上主筋和分布筋的位置線。按設計圖紙中主筋和分布筋的排列,先綁扎主筋,後綁扎分布筋,每個交點均應綁扎。有樓梯梁,先綁扎梁,後綁扎板鋼筋,板筋要錨固到梁內。
3. 鋼筋施工技術規范有哪些
《鋼筋混凝土用熱軋帶肋鋼筋》GB1499;
《鋼筋混凝土用熱軋光圓鋼筋》GB13013;
《鋼筋混凝土用余熱處理鋼筋》GB13014;
《建築工程施工質量驗收統一標准》GB50300-2013;
《鋼筋焊接及驗收規程》JGJ18-2012;
《鋼筋機械連接技術規程》JGJ107-2010;
《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規范》GB50666-2011;
《冷軋帶肋鋼筋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JGJ95-2011;
《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 GB50204-2015。
4. 橋梁鋼筋驗收規范標準是什麼
(一)在橋涵施工中,鋼筋混凝土中的鋼筋和預應力混凝土中的非預應力鋼筋必須符合現行的《鋼筋混凝土用熱軋光圓鋼筋》(GB13013)、《鋼筋混凝土用熱軋帶肋鋼筋》(GB1499)、《冷軋帶肋鋼筋》(GB13788)和《低碳鋼熱軋圓盤條》(GB/T701)的相關規定。其力學、工藝也要符合相關規定。
(二)鋼筋必須按照不同鋼種、等級、牌號、規定以及生產廠家分批驗收,分別堆存,不得混雜,而且設立識別標志。鋼筋在運輸工程中,應該盡量避免銹蝕和污染。鋼筋宜堆置倉庫內,當露天堆置時,應墊高並加遮蓋。
鋼筋表面的油漬、漆污和錘擊能剝落的浮皮,鐵銹應清除干凈。帶有顆粒狀的老綉皮的鋼筋禁止使用。鋼筋在除銹時通常可用在冷拉或者調直的過程中除銹,少量的除銹可以採用電動除銹機或者噴砂,局部除銹可採用人工用鋼絲刷或者砂輪等方法進行,亦可將鋼筋通過沙箱在王府搓動除銹。如果除銹後鋼筋表面有嚴重麻坑、斑點或者已經傷蝕截面時,應該降低等級使用或者剔除不用。
在施工中,當以另一種強度、牌號或者直徑的鋼筋代替設計中所規定的鋼筋時,應該充分了解設計者的意圖和代用鋼筋材料的性能,並須要符合現行橋涵中的相關規定。重要結構中的主鋼筋在代用時,應由原設計單位做相應的變更設計。
對於預制結構中的吊環,按規定應採用未經冷拉的R235熱軋鋼筋製作。
鋼筋的加工
(一)鋼筋的調直與污垢的清除要求
鋼筋的調直和污垢的清除應該符合下列要求:
①鋼筋的表面應潔凈,使用前應將表面油漬、漆皮、鱗銹等清除干凈。
②鋼筋應平直,無局部的折彎,成盤的鋼筋和彎曲的鋼筋均應該調直。
③採用冷拉方法調直鋼筋時,R235鋼筋的冷拉率不宜大於2%,HRB335、HRB400號鋼筋的冷拉率不宜大於1%。
(二)計算下料長度
按照相關規定和經驗總結,鋼筋的下料長度計算如下:
①鋼筋的下料長度=構件的長度-保護層的厚度+彎鉤部分增加的相應長度;
②有彎起的下料長度=構件直段長度+構件的斜段長度+彎鉤部分增加的相應長度-彎鉤的調整值;
③箍筋下料長度=箍筋的計算周長+彎鉤部分增加的長度±彎曲段的調整值。
(三)鋼筋切斷
鋼筋下料切斷時,首先根據配料單對鋼筋的種類、直徑、根數和尺寸等進行復核,然後,依據鋼筋原材料的長度按照配料單進行長短搭配,做到統籌安排下料。依據經驗,下料時,應該先切長度較長的料,盡量的減少接頭的數量、降低材料的浪費,盡量少使用短尺,避免誤差的積累。當剛進材料的直徑較大時,採用氧炔焰進行切割。要求鋼筋的切斷口不得有馬蹄形或者彎起的現象;鋼筋的長度應該做到准確,其允許的偏差控制在±10mm范圍內。
加工成型
①合理配料
配料計算時按照長短搭配、統籌排料的原則,減少材料的損耗,並且應該預先確定各種鋼筋材料的下料長度調整值。
②加工成型線
根據鋼筋的彎曲的類型和相應剛進材料的下料調整值、彎曲段的曲率半徑、扳距等,應該制定一套完整可行的劃線方法,確保劃線的簡單和准確。
③根據鋼筋彎制角度和鋼筋直徑確定扳距的大小。
(五)質量要求
①鋼筋的形狀應該和設計圖紙相符合,且同一平面內沒有翅曲現象。
②鋼筋的折彎處表面沒有裂紋的存在。
③鋼筋彎曲成型後,允許偏差為:全長±10mm;彎起鋼筋各部分尺寸±20mm;彎起鋼筋的彎起高度±5mm;箍筋、螺旋筋各部分尺寸±5mm。
鋼筋的鏈接
(一)鋼筋的焊接
軸心手拉應力或者存在小偏心受拉的鋼筋的接頭,不適合採用綁接的方式。在普通混凝土中使用的直徑大於25mm的鋼筋,適合採用焊接的方式進行連接。
對於鋼筋的縱向的焊接,應採用閃光對焊,對於HRB500的鋼筋的接頭必須採用閃光對焊。當施工現場沒有閃光對焊裝置時,可採用電渣壓力焊、電弧焊或者氣焊等代替閃光對焊。鋼筋交叉焊接,且無阻點焊接時,亦可使用手工電弧焊。對於T形預埋件接頭與鋼板之間焊接時,也可採用預埋件鋼筋埋弧壓力焊。電渣壓力焊僅適用與豎向的鋼筋的連接,對於水平鋼筋或者斜鋼筋的連接,禁止使用。鋼筋的接頭形式、焊接方法、使用范圍等應該符合現行的《鋼筋焊接及驗收規程》(JGJ18)的規定。
當使用電弧焊時,鋼筋接頭處兩鋼筋搭接端應該預先折向一側,確保兩結合鋼筋的軸線的一致性。接頭雙面施焊時,施焊長度不應小於5d,單面施焊時,焊縫的長度不應小於10d(d為搭接鋼筋的直徑)。
施工現場中,對於所有的各種鋼筋、鋼板都應該有相應的材料證明書和實驗報告單。焊條和焊劑應該有合格證,各種焊接材料的性能應符合現行的《鋼筋焊接及驗收規程》(JGJ18)的規定,各種焊接材料應該分類存放和妥善保管,並應採取防止腐蝕、受潮變質的措施。
(二)鋼筋綁扎
①除了在普通混凝土中使用的直徑小於25mm的鋼筋可以綁接外,對於軸心承受拉應力或者存在小偏心的受拉桿件中的鋼筋接頭,均應該採用焊接的方式。
②綁扎接頭的布置應該錯開,布設在兩接頭之間的間距大於1.3倍的搭接長度的內應力較小的部位。
③綁扎接頭禁止布置在構件的最大彎矩處,其與鋼筋彎曲處的距離應該大於10d。
④承受拉應力或者壓應力的鋼筋的綁扎接頭長度,應該設定為受拉鋼筋綁扎接頭長度的0.7d
⑤對於直徑小於12mm的承受Ⅰ級壓應力的鋼筋末端,可以不做彎鉤,當時,這時的搭接長度不應該小於30d,而受拉區內Ⅰ級鋼筋綁扎接頭的末端應做彎鉤。
五、鋼筋的安裝
(一)澆築混凝土前鋼筋檢查
①在鋼筋和模板之間應該、設置墊塊,並且墊塊之間應該相互錯開,墊塊和鋼筋之間應該綁扎緊密。
②應該對鋼筋的間距、數量和型號等進行復查。
③在橋體進行澆築前,對安裝好的預埋件和預留孔等進行仔細的檢查。查看其是否有遺漏,位置是否符合設計圖紙的要求。
(二)焊接骨架及焊接網片的外觀檢查質量要求
①焊點處的融化的金屬應該均勻。
②在對熱軋鋼筋進行電焊時,壓入的深度應該為較小鋼筋直徑的30%-45%;對冷拔低碳鋼絲電焊時,壓入的深度應該為鋼筋較小直徑的30%-35%。
③對於點焊,避免存在漏焊、裂紋、灼傷和多孔性缺陷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