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樁基礎澆築過程中有上浮20CM,澆注完成後發現鋼筋籠偏位怎麼處理
能夠發現鋼筋籠偏位,鋼筋籠一般就在離地面不遠位置,一發現鋼筋籠上浮就應該採取內措施,首先壓住容鋼筋籠不讓它繼續上浮,然後反復快拔慢插導管,上浮不大鋼筋籠一般可以復原;鋼筋籠偏位,可以用鋼管插入鋼筋籠與孔壁之間,加力別住一段時間,一般可以復位,如果夠不著就只好讓它了,其實鋼筋籠偏點位沒什麼,只要不露筋就行。這只是個人經驗,希望對你有幫助。
㈡ 灌注後鋼筋籠離樁基中心差20cm,是偏多少
若灌注樁混凝土灌注後,樁內鋼筋籠中心離樁位中心200mm。假定樁位中心及鋼筋籠直徑版製作允許偏差均符合規范要權求、混凝土保護層厚度按規范下限取值,則該鋼筋籠偏位可能為140mm。
一、理論上灌注樁成孔後鋼筋籠中心偏差不會超過60mm(負偏差疊加),因為鋼筋籠直徑製作允許偏差±10mm; 混凝土保護層厚度不小於35mm~50mm;如偏差大於60mm,則實際樁位施工已發生偏差。
二、灌注樁施工偏差與其樁基形式、樁的布置及數量、成孔方法、樁位偏差、樁徑偏差、樁垂直度等有關。
三、《建築樁基技術規范》JGJ94—2008規定:
1.灌注樁鋼筋籠直徑製作允許偏差±10mm;
2.灌注樁主筋的混凝土保護層厚度不應小於35mm,水下灌注樁主筋的混凝土保護層厚度不應小於50mm;
3.灌注樁成孔施工允許偏差見下表:
㈢ 墩柱鋼筋籠偏位怎麼處理
要看你偏位的程度了,如果在10cm以內,可以在鋼筋的根部稍微偏彎一下,墩柱立模回的時候再稍微偏移一些答,垂直度適當的傾斜一下,這樣處理後,墩頂的中線偏差應該不會很大了,基本可以滿足要求。如果偏差較大,只能植筋處理了,就是在保護層不足的一側原有預埋鋼筋的內側,打眼植筋,植筋按照相應的植筋規范執行。
㈣ 混凝土灌注樁澆築混凝土時,如何限制鋼筋籠的移位、上浮等問題
採取以下預防措施:
在鋼筋籠的製作中,將對稱的4根主筋的下部各加長3~4m,延長至孔底,並將加長鋼筋末端彎起或加工成圈狀,加強混凝土灌注初期對鋼筋籠下部的握裹力。在設計要求允許范圍內,適當減少鋼筋籠下部的箍筋和加強筋的數量。鋼筋籠就位後,在鋼筋籠頂部用鋼筋或鋼管將上部主筋與鑽台架連接頂牢,或將鋼筋籠頂部固定在鋼護筒上,防止鋼筋籠上浮。
在清孔和混凝土灌注之前把泥漿的比重控制適當的范圍內,在1.5~2.0 之間,要求作泥漿用的粘土塑性指數不小於15。且清孔應盡量徹底。在混凝土灌注過程中,防止混凝土拌合物從漏斗頂溢出落入孔中,使泥漿內含有水泥而變稠凝結,加大泥漿比重。泥漿比重過大,孔中液體對鋼筋籠浮力增大,而且在混凝土面上形成較厚的浮漿,使孔內混凝土頂面標高探測不準確,並在混凝土上升時浮漿會裹著鋼筋籠上升。
混凝土配製時嚴格控制其流動性(坍落度)和初凝時間,選用初凝時間較長的水泥品種,適當加大混凝土的水灰比,水灰比採用0.5~0.6,含砂率採用40%一50%,而且粗骨料的最大粒徑應不大於40mm,保證混凝土的坍落度達到18~22cm 范圍之間,使混凝土拌合物具有較好的流動性(和易性)。混凝土灌注前嚴格檢查混凝土拌合物的均勻性和坍落度等,如不符合要求進行第二次拌和,嚴禁不合格的混凝土灌入孔內。盡量縮短混凝土總的灌注時間,防止頂層混凝土進入鋼筋籠時其流動性變小,在不利的施工條件下,推廣用緩凝劑,以推遲混凝土的凝結過程,增加其和易性。
按照施工規范要求,合理計算確定首批混凝土數量和漏斗的高度,要求導管底口埋入首批混凝土的深度不小於1m,在灌注¢1.5m樁時保證有2.7m3 的蓄料斗;灌注¢1.2m
樁時保證有2.0m3 的蓄料斗,及採取下料後導管回插10cm 的方法來保證埋管深度,防止混凝土流出導管底口時流速過快導致鋼筋籠上浮。灌注開始後,應緊湊連續地不斷進行,
每斗混凝土灌注間隔時間盡量縮短,嚴格限制拆除導管所耗時間,一般不超過去時15s,灌注中途不得停工。
當鑽孔內混凝土頂面上升到接近鋼筋籠下端時,是比較容易產生鋼筋籠上浮的階段,為防止鋼筋籠被混凝土頂托上升,除保證首層混凝土進入鋼筋籠時有足夠的流動性外,採取以下措施:1.當混凝土面接近鋼筋籠底面時,應保證導管有較大的埋深,但一般不得大於6m,使導管底口與鋼筋籠底端保持較大距離,最好有3m以上並放慢混凝土灌注速度,減小混凝土的沖擊力,以降低混凝土從導管底口出來後向上翻升時鋼筋籠所受到的頂托力。2.當孔內混凝土面進入鋼筋籠3~4cm 時,提升導管,並保證導管在混凝土內的埋深在1.5m 以上,鋼筋籠被該段非流動混凝土壓持住(混凝土對鋼筋籠骨架的握裹力)。在繼續灌注混凝土時,隨著混凝土面的上升,導管底口以下鋼筋籠受到混凝土的握裹力也隨之增大。一般情況下,有了這段安全埋置距離,鋼筋籠便不會上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