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淺談鋼筋質量問題及預防措施
1.鋼筋加工
1.1條料彎曲
1.現象
沿鋼筋全長有一處或數處「慢彎」。
2.原因分析
每批條料或多或少幾乎都有「慢彎」。
3.預防措施
減輕條料彎曲程度。
4.治理方法
直徑為14mm和14mm以下的鋼筋用鋼筋調直機調直;粗鋼筋用人工調直:可用手工成型鋼筋的工作案子,將彎折處放在卡盤上板柱間,用平頭橫口扳子將鋼筋彎曲處扳直,必要時用大錘配合打直;將鋼筋進行冷位以伸直。
1.2鋼絲表面損傷
1.現象
冷拔低碳鋼絲經鋼筋調直機調直後,表面有壓痕或劃道等損傷。
2.原因分析
(1)調直機上下壓輥間隙太小。
(2)調直模安裝不合適。
3.預防措施
(1)在一般情況下,鋼絲穿過壓輥之後,應使上下壓輥間隙為2-3mm。
(2)根據調直模的磨耗程度及鋼筋性質,通過試驗確定調直模合適的偏移量。
4.治理方法
取損傷較嚴重的區段為試件,進行拉伸試驗和反復彎曲試驗,如各項力學性能均符合技術標准要求,則鋼絲仍按合格品使用;如不符合要求,則根據具體情況處理,一般僅允許用作架立鋼筋或分布鋼筋,而且在點焊網中應加強焊點質量檢驗。
1.3箍筋不方正
1.現象
矩形箍筋成型後拐角不成90°,或兩對聯角線長度不相等。
2.原因分析
箍筋邊長成型尺寸與圖紙要求誤差過大;沒有嚴格控制彎曲角度;一次彎曲多個箍筋時沒有逐根對齊。
3.預防措施
注意操作,使成型尺寸准確;當一次彎曲多個箍筋時,應在彎折處逐根對齊。
4.治理方法
當箍筋外形誤差超過質量標准允許值時,對於Ⅰ級鋼筋,可以重新將彎折處直開,再行彎曲調整;對於其他品種鋼筋,不得直開後再彎曲。
1.4成型尺寸不準
1.現象
已成型的鋼筋長度和彎曲角度不符合圖紙要求。
2.原因分析
下料不準確;畫線方法不對或誤差大;用手工彎曲時,扳距選擇不當;角度控制沒有採取保證措施。
3.預防措施
加強配料管理工作,根據本單位設備情況和傳統操作經驗,預先確定各種形狀鋼筋下料長度調整值,配料時事先考慮周到;為了畫線簡單和操作可靠,要根據實際成型條件,制定一套畫線方法以及操作時搭扳子的位置規定備用。一般情況可採用以下畫線方法:畫彎曲鋼筋分段尺寸時,將不向角底的下料長度調整值在彎曲操作方向相反一側長度內扣除,畫上分段尺寸線;形狀對稱的鋼筋,畫線要從鋼筋的中心點開始,現兩邊分畫。 為了保證彎曲角度符合圖紙要求,在設備和工具不能自行達到准確角度的情況下,可在成型案上畫出角度准線或採取釘扒釘做標志的措施。
對於形狀比較復雜的鋼筋,如要進行大批成型,最好先放出實樣,並根據具體條件預先選擇合適的操作參數(畫線過程、扳距取值等)以作為示範。
4.治理方法
當所成型鋼筋某部分誤差超過質量標準的允許值時,應根據鋼筋受力和構造特徵分別處理。如果存在超偏差部分對結構性能沒有不良影響,應盡量用在工程上;對結構性能有重大影響,或鋼筋無法安裝的,則必須返工;返工時如需重新將彎折處直開,僅限於Ⅰ級鋼筋返工一次,並應在彎折處仔細檢查表面狀況。
1.5已成型好扔鋼筋變形
1.現象
鋼筋成型後外形准確,但在堆放或搬運過程中發現彎曲、歪斜、角度偏差。
2.原因分析
成型後往地面摔得過重,或因地面不平,或與別的物體或鋼筋碰撞成傷;堆放過高或支墊不當被壓彎;搬運頻繁,裝卸「野蠻」。
3.預防措施
搬運、堆放要輕抬輕放,放置地點應平整,支墊應合理;盡量按施工需要運去現場並按使用先後堆放,以避免不必要的翻垛。
4.治理方法
將變形的鋼筋抬放成型案上矯正;如變形過大,應檢查彎折處是否有局部出現裂紋,並根據具體情況處理。
1.6箍筋彎鉤形式不對
1.現象
箍筋末端未按規范規定不同的使用條件製成相應的彎鉤形式。
2.原因分析
不熟悉箍筋使用條件;忽視規范規定的彎鉤形式應用范圍;配料任務多,各種彎鉤形式取樣混亂。
3.預防措施 熟悉半圓(180°)彎鉤、直(90°)彎鉤、斜(135°)彎鉤的應用范圍和相關規定,特別是對於斜彎鉤,是用於有抗震要求和受扭的結構,在鋼筋加工的配料過程要注意圖紙上標注和說明。因為並不是抗震設防地區的所有構件中箍筋都取斜彎鉤,而只有某結構部位才幫斜彎鉤;至於哪些結構所用構件屬於受扭,配料人員也不掌握。如果圖紙上表述不清或有疑問,應了解確切後再配料。
4.治理方法
對於已加工成型而發現彎鉤形式不正確的箍筋,應做以下處理:斜彎鉤可代替半圓彎鉤或直彎鉤;半圓彎鉤或直彎鉤不能代替斜彎鉤。
2.鋼筋安裝
2.1骨架外形盡寸不準
1.現象
在模板外綁扎的鋼筋骨架,入模時放不進去,或劃刮模板。
2.原因分析
鋼筋骨架外形不準,這與各號鋼筋加工外形是否准確有關,如成型工序能確保各部尺寸合格,就應多安裝質量上找原因。影響安裝質量有兩點:多根鋼筋端部未對齊;綁扎時某號鋼筋偏離規定位置。
3.預防措施
綁扎時將多根鋼筋端部對齊;防止鋼筋綁扎偏斜或骨架扭曲。
4.治理方法
將導致骨架外形尺寸不準的個別鋼筋松綁,重新整理安裝綁扎。切忌用錘子敲擊,以免骨架其他部位變形或松扣。
2.2平板中鋼筋的混凝土保護層不準
1.現象
(1)澆築混凝土前發現平板中鋼筋的混凝土保護層厚度沒有達到規范要求。
(2)預制板製成後,板底出現裂縫。鑿開混凝土檢查,發現保護層不準。
2.原因分析
(1)保護層砂漿墊塊厚度不準,或墊塊墊得太少。
(2)當採用翻轉模板生產預制平板時,如保護層處在混凝土澆搗位置上方(澆築陽台板、挑檐板等懸臂板時,雖然是現澆的,不用翻轉模板,也有這種情況),由於沒有採取可靠措施,鋼筋網片向下移位。
3.預防措施
(1)檢查保護層砂漿墊塊厚度是否准確,並根據平板面積大小適當墊夠。
(2)鋼筋網片有可能隨混凝土澆搗而沉落時,應採取措施防止保護層偏差,例如用鐵絲將網片綁吊在模板楞止上;採用翻轉模板時,也可用鋼筋承托網片(鋼筋穿過側模作為托件),再在翻轉後抽除承托鋼筋9如不是採用翻轉模板,則在混凝土澆搗後抽除)。
4.治理方法
澆築混凝土前發現保護層不準,可以採取以上預防措施補救;如構件已成型而發現保護層不準(經鑿開混凝土觀察或用必要的儀器探測確認),則應根據平板受力狀態和結構重要程度,結合保護層厚度實際偏差狀況,對其採取加固措施,嚴重的則應報廢。
2.3同一連接區段內接頭過多
1.現象
在綁扎或安裝骨架時,發現同一連接區段內內受力鋼筋接頭過多,有接頭的鋼筋截面面積占總截面面積的百分率超出規范規定的數值。
2.原因分析
(1)鋼筋配料時疏忽大意,沒有認真安排原材料下料長度的合理搭配。
(2)忽略了某些桿件不允許採用綁扎接頭的規定。
(3)錯誤取用有接頭的鋼筋截面面積占總截面面積的百分率數值。
(4)分不清鋼筋位於受拉區還是受壓區。
3.預防措施
(1)配料時按下料單鋼筋編號再劃出幾個分號,註明哪個分號與哪個分號搭配,對於同一組搭配而安裝方法不同的,要加文字說明。
(2)記住軸心受位和小偏心受拉桿件中的受力鋼筋接頭均應焊接,不得採用綁扎。
(3)弄清楚規范中規定的「同一連接區段」含義。
(4)如果分不清鋼筋所處部位是受拉區或受壓區時,接頭設置均應按受拉區的規定辦理;如果在鋼筋安裝過程中安裝人員與配料人員對受位或受壓理解不同,則應講座解決或征詢設計人員意見。
『貳』 無物理屈服點的鋼筋以什麼為設計依據
無物理屈服點的鋼筋強度設計依據是條件屈服強度。
屈服強度:是金屬材料發專生屈服屬現象時的屈服極限,亦即抵抗微量塑性變形的應力。
對於無明顯屈服的金屬材料,規定以產生0.2%殘余變形的應力值為其屈服極限,稱為條件屈服極限。
有些鋼材(如高碳鋼)無明顯的屈服現象,通常以發生微量的塑性變形(0.2%)時的應力作為該鋼材的屈服強度,稱為條件屈服強度。
『叄』 鋼筋的斷後標距准確至±0.25mm,具體是怎麼修約的
鋼筋斷後標距修約到±0.25mm,斷後伸長率計算修約到0.5%。科技工作中測定和計算得到的各種數值,除另有規定者外,修約時應按照國家標准文件《數值修約規則》進行。
50mm,斷後標距測量的數值為62.29mm,在舊時,斷後標距准確至+-0.25mm.故常記為62.25mm。斷後伸長率:(62.25-50)/50*100%=24.5%。
若沒有修約記為62.29mm,:(62.29-50)/50*100%=24.58%按斷後伸長率要求的修約規格,最終的數值也為24.5%。
HPB235(一級鋼)屈服點>235兆帕 抗拉強度>410兆帕 伸長率>23%
HRB335(二級螺紋)屈服點>335兆帕 抗拉強度>490兆帕 伸長率>16%
HRB400(三級螺紋)屈服點>400兆帕 抗拉強度>570兆帕 伸長率>14%
HRB500(四級螺紋)屈服點>500兆帕 抗拉強度>530兆帕 伸長率>12%
(3)鋼筋殘余變形記什麼科目擴展閱讀
使用以下「進舍規則」進行修約:
1、擬舍棄數字的最左一位數字小於5時則捨去,即保留的各位數字不變。
2、擬舍棄數字的最左一位數字大於5;或等於5,而其後跟有並非全部為0的數字時則進一即保留的末位數字加1。(指定「修約間隔」明確時,以指定位數為准。)
3、擬舍棄數字的最左一位數字等於5,而右面無數字或皆為0時,若所保留的末位數字為奇數則進一,為偶數(包含0)則舍棄。
4、負數修約時,取絕對值按照上述1~3規定進行修約,再加上負號。
『肆』 鋼筋拉伸試驗,屈服強度和抗拉強度怎麼測
基本步驟:
1、將鋼筋原材拉直除銹。
2、按如下要求截取試樣:d≤25,試樣夾具之間的最小自由長度為350mm;25<d≤32,試樣夾具之間的最小自由長度為400mm;32<d≤50,試樣夾具之間的最小自由長度為500mm。
3、將樣品用鋼筋標距儀標定標距。
4、將試樣放入萬能材料試驗機夾具內,關閉回油閥,並夾緊夾具,開啟機器。
5、試驗過程中認真觀察萬能材料試驗機度盤,指針首次逆時針轉動時的荷載值即為屈服荷載,記錄該荷載。
6、繼續拉伸,直至樣品斷裂,指針指向的最大值即為破壞荷載,記錄該荷載。
7、用鋼尺量取5d的標距拉伸後的長度作為斷後標距並記錄。
『伍』 你好,請問鋼筋無明顯屈服現象時,如何確定屈服荷載,出自什麼規范
單純金屬材料同來上
如果是自鋼筋混凝土構件,骨架曲線上無明顯屈服點時可採用等能量法和割線模量法,具體參見過鎮海-鋼筋混凝土原理(清華大學出版社)一書中的詳細說明,我在這里僅僅介紹等能量法,首先,找到曲線上的最高點即極限荷載,平行於x軸作y=Pu(極限荷載),直線與y軸的交點記作c,過原點與曲線上一點B做一條直線,反向延長,與y=Pu交於點E,使曲線B點上下兩側閉合的部分面積相等,過E點向x軸引垂線,與曲線的交點即屈服荷載與屈服位移。超過低於最大荷載的85%的點為破壞荷載與破壞位移,這是基於位移控制來說的,最高點為極限荷載
『陸』 鋼筋機械連接接頭的型式檢驗、工藝檢驗、現場檢驗有何區別 急急急
鋼筋接頭的型式檢驗:表明直螺紋、錐螺紋、墩頭螺紋等表明符合設計要求的型式。
鋼筋機械連接應由技術提供方或產品供應方提供型式檢驗報告。型式檢驗報告應由國家、省部級主管部門認可的檢測機構出具。
需要做型式檢驗的三種情況:
①確定接頭性能等級時。
②材料、工藝、規格改動時。
③型式檢驗報告超過4年時。
鋼筋接頭的工藝檢驗:實際使用材料、設備工具、人員技術、環境下接頭質量能達到幾級的檢驗,當符合圖紙要求後,就可以按此用於工程的鋼筋制安。
鋼筋開始焊接或機械連接前,應進行工藝檢驗。其目的是確定焊接或機械連接施工中的工藝參數。
工藝檢驗應符合下列要求:
①每種規格鋼筋的接頭試件不應少於3根。
②第一次工藝檢驗中1根試件抗拉強度或3根試件的殘余變形平均值不合格時,允許再抽3根試件進行復檢,復檢仍不合格時判為工藝檢驗不合格。
③每根試件的抗拉強度和3根接頭試件的殘余變形的平均值都應符合要求。
鋼筋接頭的現場檢驗:是在監理證實下隨機抽查樣的檢驗,焊接與機械接頭的現場檢驗應按驗收批進行,代表著已安裝的接頭質量。
『柒』 JGJ107--2003《鋼筋機械連接技術規程》。 機械連接中套筒的長度要求 。 JGJ18-2010 鋼筋焊接及驗收規程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業標准
鋼筋機械連接技術規程
JGJ 107━2010
批准部門: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發布
施行日期:2 0 10 年 10 月 1 日
關於發布行業標准《鋼筋機械連接技術規程》的公告
現批准《鋼筋機械連接技術規程》為行業標准,編號為JGJ 107—2010,自2010年10月1日起實施。其中第3.0.5、7.0.7條為強制性條文,必須嚴格執行。原行業標准《鋼筋機械連接通用技術規程》JGJ 107—2003、《帶肋鋼筋套筒擠壓連接技術規范》JGT 108-96和《鋼筋錐螺紋接頭技術規程》JTG 109-96同事作廢。
本規程由我部標準定額研究所組織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出版發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
2 0 10 年 2 月 10 日
目 次
前 言..
1 總 則。。。。。。。。。。。。。。。。。。。。。。。。。。。。。。。。。。。。。。。。1
2 術語、符號.。。。。。。。。。。。。。。。。。。。。。。。。。。。。。。。。。。。。。。。1
2.1 術 語。。。。。。。。。。。。。。。。。。。。。。。。。。。。。。。。。。。。。。1
2.2 符 號。。。。。。。。。。。。。。。。。。。。。。。。。。。。。。。。。。。。。。2
3 接頭的設計原則和性能等級.。。。。。。。。。。。。。。。。。。。。。。。。。2
4 接頭的應用.。。。。。。。。。。。。。。。。。。。。。。。。。。。。。。。。。。。。。。。3
5 接頭的型式檢驗.。。。。。。。。。。。。。。。。。。。。。。。。。。。。。。。。。。。4
6 施工現場接頭加工與安裝.。。。。。。。。。。。。。。。。。。。。。。。。。。。4
7 施工現場接頭的檢驗與驗收。。。。。。。。。。。。。。。。。。。。。。。。。。5
附錄A 接頭試件的試驗方法。。。。。。。。。。。。。。。。。。。。。。。。。。。。6
附錄B 接頭試件形式檢驗報告。。。。。。。。。。。。。。。。。。。。。。。。。。9
本規程用詞說明.。。。。。。。。。。。。。。。。。。。。。。。。。。。。。。。。。。。。。。。。。10
引用標准名錄.。。。。。。。。。。。。。。。。。。。。。。。。。。。。。。。。。。。。。。。。。。。10
附:條文說明.。。。。。。。。。。。。。。。。。。。。。。。。。。。。。。。。。。。。。。。。。。。10
1 總則
1.0.1 為在混凝土結構中使用鋼筋機械連接,做到技術先進、安全適用、經濟合理、確保質量,制定本規程。
1.0.2 本規程適用於房屋建築與一般構築物中各類鋼筋機械連接接頭(以下簡稱接頭)的設計、應用與驗收。
1.0.3 用於機械連接的鋼筋應符合現行國家標准《鋼筋混凝土用鋼第2部分熱壓帶肋鋼筋》GB 1499.2 4的規定。
1.0.4 鋼筋機械連接除應遵守本規程外,尚應符合國家現行有關標準的規定。
2 術語、符號
2.1 術 語
2.1.1 鋼筋機械連接 rebar mechanical splicing
通過鋼筋與連接件的機械咬合作用或鋼筋端面的承壓作用,將一根鋼筋中的力傳遞至另一根鋼筋的連接方法。
2.1.2 接頭抗拉強度 tensile strength of splice
接頭試件在拉伸試驗過程中所達到的最大拉應力值。
2.1.3 接頭殘余變形 resial deformation of splice
接頭試件按規定的載入制度載入並卸載後,在規定標距內所測得的變形。
2.1.4 接頭試件的最大力總伸長率 total elongation of splice sample at maximum
接頭試件在最大力下在規定標距內測得的總伸長率。
2.15 機械連接接頭長度 threaded sector
接頭連接件長度加連接件兩端鋼筋橫截面變化區段的長度
2.16 絲頭
鋼筋端部的螺紋區段。
2.2 符號
Asgt——接頭試件的最大力總伸長率。
d——鋼筋的公稱直徑。
f yk——鋼筋屈服強度標准值。
f stk ——鋼筋抗拉強度標准值。
fθmst——接頭試件實際抗拉強度。
μ0——接頭試件載入至0.6fyk並卸載後在規定標距內的殘余變形;
u20——接頭試件按本規程附錄A載入制度經高應力反復拉壓20次後的殘余變形。
u4——接頭試件按本規程附錄A載入制度經大變形反復拉壓4次後的殘余變形。
u8——接頭試件按本規程附錄A載入制度經大變形反復拉壓8次後的殘余變形。
εyk ——鋼筋應力為屈服強度標准值時的應變。
3、接頭的設計原則和性能等級
3.01、接頭的設計應滿足強度及變形性能的要求。
3.02、接頭連接件的屈服承載力和受拉承載力的標准值應不小於被連接鋼筋的屈服承載力和受拉承載力標准值的1.10倍。
3.03、接頭應根據其等級和應用場合,對單向拉伸性能、高應力反復拉壓、大變形反復拉壓、抗疲勞、耐低溫等各項性能確定相應的檢驗項目。
3.04、接頭應根據抗拉強度、殘余變形以及高應力和大變形條件下反復拉壓性能的差異,分為下列三個等級:
I級:接頭抗拉強度等於被連接鋼筋實際抗拉強度或不小於1.10倍鋼筋抗拉強度標准值,殘余變形小並具有高延性及反復拉壓性能。
Ⅱ級:接頭抗拉強度不小於被連接鋼筋抗拉強度標准值,殘余變形較小並具有高延性及反復拉壓性能。
Ⅲ級:接頭抗拉強度不小於被連接鋼筋屈服強度標准值的1.25倍,殘余變形較小並具有延性及反復拉壓性能。
3.05、I級、Ⅱ級、Ⅲ級接頭的抗拉強度應符合表3.05的規定。
3.06、I級、Ⅱ級、Ⅲ級接頭應能經受規定的高應力和大變形反復拉壓循環,且在經歷拉壓循環後,其抗拉強度仍應符合表3.05的規定。
3.07、I級、Ⅱ級、Ⅲ級接頭的變形性能應符合表3.07的規定。
表3.05 接頭的抗拉強度
接頭等級 I級 Ⅱ級 Ⅲ級
抗拉強度 fθmst≥fmst 斷於鋼筋或≥1.10 fstk 斷於接頭 fθmst ≥fstk fθmst t≥1.25 fstk
註:fθmst——接頭試件實際抗拉強度;
fmst——接頭試件中鋼筋抗拉強度實測值;
fstk ——鋼筋抗拉強度標准值;
表3.07 接頭的變形性能
接頭等級 I級 Ⅱ級 Ⅲ級
單向拉伸 殘余變形(mm) μ0≤0.10(d≤32)μ0≤0.14(d>32) μ0≤0.14(d≤32)μ0≤0.16(d>32) μ0≤0.14(d≤32)μ0≤0.16(d>32)
最大力總伸長率(%) Asgt≥6.0 Asgt≥6.0 Asgt≥3.0
高應力反復拉壓 殘余變形(mm) μ20≤0.3 μ20≤0.3 μ20≤0.3
大變形反復拉壓 殘余變形(mm) μ4≤0.3且μ8≤0.6 μ4≤0.3且μ8≤0.6 μ4≤0.6
註:當頻遇荷載組合下,構件中鋼筋應力明顯高於0.6fyk時,設計部門可對單向拉伸殘余變形μ0載入峰值提出調整要求。
3.08、對直接承受動力荷載的結構構件,設計應根據鋼筋應力變化幅度提出接頭的抗疲勞性能要求。當無專門要求時,接頭的抗疲應力幅限值不應小於國家標准《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50010-2002中表4.25-1普通鋼筋疲勞應力幅限值的80%。
4、接頭的應用
4.01、結構設計圖紙中應列出設計選用的鋼筋接頭等級和應用部位。接頭等級的選定應符合下列規定:
1、混凝土結構中要求充分發揮鋼筋強度或對延性要求高的部位,應優先選用Ⅱ級接頭;當在同一連接區段內必須實施100%鋼筋接頭的連接時,應採用I級接頭。
2、混凝土結構中鋼筋應力較高但對接頭延性要求不高的部位,可採用Ⅲ級接頭。
4.02、鋼筋連接件的混凝土保護層厚度宜符合現行國家標准《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50010-2002中受力鋼筋的混凝土保護層最小厚度的規定,且不得少於15mm。連接件之間的橫向凈距不宜小於25mm。
4.03、結構構件中縱向受力鋼筋的接頭宜相互錯開,鋼筋機械連接的連接區段長度應按35d計算(d為被連接鋼筋中的較大直徑)。在同一連接區段內有接頭的受力鋼筋截面面積占受力鋼筋總截面面積的百分率(以下簡稱接頭百分率),應符合下列規定:
1、接頭宜設置在結構構件受拉鋼筋應力較小部位,當需要在高應力部位設置接頭時,在同一連接區段內Ⅲ級接頭的接頭百分率不應大於25%;Ⅱ級接頭的接頭百分率不應大於50%;I級接頭的接頭百分率除下面b條款所列情況外可不受限制。
2、接頭宜避開有抗震設防要求的框架的梁端、柱端箍筋加密區;當無法避開時,應採用Ⅱ級接頭或I級接頭,且接頭百分率不應大於50%。
3、受拉鋼筋應力較小部位或縱向受壓鋼筋,接頭百分率可不受限制。
4、對直接承受動力荷載的結構構件,接頭百分率不應大於50%。
4.04、當對具有鋼筋接頭的構件進行試驗並取得可高數據時,接頭的應用范圍可根據工程實際情況進行調整。
5、接頭的型式檢驗
5.01、在下列情況時應進行型式檢驗:
1、確定接頭性能等級時;
2、材料、工藝、規格進行改動時;
3、型式檢驗報告超過4年時。
5.02、用於型式檢驗的鋼筋應符合有關標準的規定。
5.03、對每種型式、級別、規格、材料、工藝的鋼筋機械連接接頭,型式檢驗試件不應少於9個:其中單向拉伸試件不應少於3個,高應力反復拉壓試件不應少於3個,大變形反復拉壓試件不應少於3個。同時應另取3根鋼筋試件做抗拉強度試驗。全部試件均應在同一根鋼筋上截取。
5.04、用於型式檢驗的直螺紋或錐螺紋接頭試件應散件送達檢驗單位,由型式檢驗單位或在其監督下由接頭技術提供單位按表6.21或表6.22規定的擰緊扭矩進行裝配,擰緊扭矩值應記錄在檢驗報告中,型式檢驗試件必須採用未經過預拉的試件。
5.05、型式檢驗的試驗方法應按《鋼筋機械連接通用技術規程》(JGJ 107—2010)附錄A的規定進行,當試驗結果符合下列規定時評為合格。
a、強度檢驗:每個接頭試件的強度實測值均應符合《鋼筋機械連接通用技術規程》(JGJ 107—2010)表3.0.5中相應接頭等級的強度要求。
b、變形檢驗:對殘余變形和最大力總伸長率,3個試件的平均實測值應符合《鋼筋機械連接通用技術規程》(JGJ 107—2010)表3.0.7的規定。
F、型式檢驗應由國家、省部級主管部門認可的檢測機構進行,並按《鋼筋機械連接通用技術規程》(JGJ 107—2010) 附錄B的格式出具檢驗報告和評定結論。
6、施工現場接頭的加工與安裝
6.1 接頭的加工
6.1.1 在施工現場加工鋼筋接頭時,應符合下列規定:
1加工鋼筋接頭的操作工人,應經專業人員培訓合格後才能上崗,人員應相對穩定;
2鋼筋接頭的加工應經工藝檢驗合格後方可進行。
6.1.2 直螺紋接頭的現場加工應符合下列規定:
1鋼筋端部應切平或鐓平後加再工螺紋;
2墩粗頭不得有與鋼筋軸線相垂直的橫向裂紋;
3鋼筋絲頭長度應滿足企業標准中產品設計要求,公差應為0~2.0p(p為螺距):
4鋼筋絲頭宜滿足6f級精度要求,應用專用直螺紋量規檢驗,通規能順利旋入並達到要求的擰入長度,止規旋入不得超過3p。抽檢數量10%,檢驗合格率不應小於95%。
6.1.3錐螺紋接頭的現場加工應符合下列規定:
1鋼筋端部不得有影響螺紋加工局部彎曲;
2鋼筋絲頭長度應滿足設計要求,使擰緊後的鋼筋絲頭不得相互接觸,絲頭加工長度公差應為—0.5p~1.5p;
3鋼筋絲頭的錐度和螺距應使用專用錐螺紋量規檢驗;抽檢數量10%,檢驗合格率不應小於95%。
6.2 接頭的安裝
6.2.1 直螺紋鋼筋接頭的安裝質量應符合下列要求:
1、安裝接頭時可用管鉗扳手擰緊,應使鋼筋絲頭在套筒中央位置相互頂緊。標准型接頭安裝後的外露螺紋不宜超過2p。
2、安裝後應用扭力扳手校核擰緊扭矩,擰緊扭矩值應符合本規程表6.2.1的規定:
表6.21 直螺紋接頭安裝時的最小擰緊扭矩值
鋼筋直徑mm≤1618~2022~2528~3236~40擰緊扭矩N.m100200260320360
3、校核用扭力扳手的准確度級別可選用10級。
6.2.2 錐銀螺紋鋼筋接頭的安裝質量應符合下列要求:
1、接頭安裝時應嚴格保證鋼筋與連接套筒的規格相—致:
2、接頭安裝時應用扭力扳手擰緊,擰緊扭矩值應符合本規程表6.2.2的規定:
表6.22 錐螺紋接頭安裝時的最小擰緊扭矩值
鋼筋直徑mm ≤16 18~20 22~25 28~32 36~40
擰緊扭矩N.m 100 180 240 300 360
3校核用扭力扳手與安裝用扭力扳手應區分使用,校核用扭力扳手應每年校核1次,准確度級別應選用5級。
6.2.3 套筒擠壓鋼筋接頭的安裝質量應符合下列要求:
1、鋼筋端部不得有局部彎曲,不得有嚴重銹蝕和附著物;
2、鋼筋端部應有檢查插入套筒深度的明顯標記,鋼筋端頭離套筒長度中心點不宜超過10mm;
3、擠壓應從套筒中央開始,依次向兩端擠壓,壓痕直徑的波動范圍應控制在供應商認定的允許波動范圍內, 並提供專用量規進行檢查。
4、擠壓後的套筒不得有肉眼可見裂紋。 、
7、施工現場接頭的檢驗與驗收
7.0.l 、工程中應用鋼筋機械接頭時,應由該技術提供單位提交有效的型式檢驗報告。
7.02、 鋼筋連接工程開始前,應對不同鋼筋生產廠的進場鋼筋進行接頭工藝檢驗;施工過程中,更換鋼筋生產廠時,應補允進行工藝檢驗。工藝檢驗應符合下列規定:
1、每種規格鋼筋的接頭試件不應少於3根;
2、每根試件的抗拉強度和3根接頭試件的殘余變形的平均值均應符合本規程表3.05和表3.07的規定;
3接頭試件在測量殘余變形後可再進行抗拉強度試驗,並宜按按本規程附錄A表A1.3中的單向拉伸載入制度進行試驗;
4、第一次工藝檢驗中1根試件抗拉強度或3根試件的殘余變形平均值不合格時,允許再抽3根試件進行復驗,復驗仍不合格時判為工藝檢驗不合格。
7.03、接頭安裝前應檢查連接件產品合格證及套筒表面生產批號標識;產品合格證應包括適用鋼筋直徑和接頭性能等級、套筒類型、生產單位、生產日期以及可追溯產品原材料力學性能和加工質量的生產批號。
7.04、現場檢驗應按本規程進行接頭的抗拉強度試驗,加工和安裝質量檢驗;對接頭有特殊要求的結構,應在設計圖紙中另行註明相應的檢驗項目;
7.05、接頭的現場檢驗應按驗收批進行,同一施工條件下採用同一批材料的同等級、同型式、同規格接頭,應500個為一個驗收批進行檢驗與驗收,不足500個也應作為一個驗收批。
7,0.6 螺紋接頭安裝後應按本規程第7.0.5條的驗收批,抽取其中10%的接頭進行擰緊扭矩校核,擰緊扭矩值不合格數超過被校核接頭數的5%時,應重新擰緊全部接頭,直到合格為止。
7.07、對接頭的每一驗收批,必須在工程結構中隨機截取3個接頭試件作抗拉強度試驗,按設計要求的接頭等級進行評定。當3個接頭試件的抗拉強度均符合本規程表3.0.5中相應等級的強度要求時,該驗收批應評為合格。如有1個試件的抗拉強度不符合要求,應再取6個試件進行復檢。復檢中如仍有1個試件的抗拉強度不符合要求,則該驗收批應評為不合格。
7.0.8 現場檢驗連續10個驗收批抽樣試件抗拉強度試驗一次合格率為100%時,驗收批接頭數量可擴大1倍。
7.0.9 現場截取抽樣試件後,原接頭位置的鋼筋可採用同等規格的鋼筋進行搭接連接,或採用焊接及機械連接方法補接。
7.0.10 對抽檢不合格的接頭驗收批,應由建設方會同設計等有關方面研究後提出處理方案。
附錄A 接頭試件的試驗方法
A.1 形式檢驗試驗方法
A.1.1 形式檢驗試件的儀表布置和形變測量標距應符合下列規定:
1.單向拉伸和反復拉壓試驗時的形變測量儀表應在鋼筋兩側對稱布置(圖A.1.1),取鋼筋兩側儀表讀數的平均值計算殘余變形值。
2.變形測量標距 L1=L+4d
式中:L1 —變形測量標距;
L—機械連接長度;
d—鋼筋公稱直徑。
圖A.1.1 接頭試件變形測量標距和儀表布置
A.1.2 形式檢驗試件最大力總伸長率Asgt的測量方法應符合下列要求:
1、試件載入前,應在其套筒兩側的鋼筋表面(圖A.1.2)分別用細劃線A、B和C、D標出測量標距為L01的標記線,L01不應小於100mm,標距長度應用最小刻度值不大於0.1mm的量具測量。
2、試件應按表A.1.3單向拉伸制度載入並卸載,再次測量A、B和C、D間標距長度為L02。並應按下式計算試件最大總伸長率Asgt:
Asgt=[ (L01-L02)/L01+fθmst/E] ×100 (A.1.2)
式中:fθmst、E—分別是試件達到最大力時的鋼筋應力和鋼筋理論彈性模量;
L01—載入前A、B或C、D間的實測長度;
L02—卸載後A、B或C、D間的實測長度。
應用上式計算時,當試件頸縮發生在套筒一側的鋼筋母材時,L01和 L02應取另一側標記間載入前和卸載後的長度。當破壞發生在接頭長度范圍內時,L01和 L02應取套筒兩側各自讀數的平均值。
A.0.1 接頭試件型式檢驗應按表A.1.3和圖A.1.3-1、圖A.1.3-3所示的載入制度進行試驗。
表A.1.3接頭試件型式檢驗的載入制度
註:1.S線表示鋼筋的拉、壓剛度;F—鋼筋所受的力,等於鋼筋應力f於鋼筋理論橫截面積AS的乘積;
A.1.4測量接頭試件的殘余變形時載入時的應力速度宜採用2N/mm2·S-1,最高不超過10 N/mm2·S-1;測量接頭試件的最大力總伸長率或抗拉強度時,試驗機夾頭的分離速率宜採用
0.05Lc/min,Lc為試驗機夾頭間的距離。
A.2接頭試件現場抽檢試驗方法
A.2.1現場工藝檢驗接頭殘余變形的儀表布置、測量標距和載入速度應符合本規程A.1.1條和A.1.4條要求。現場工藝檢驗中,按本規程第A.1.3條載入制度進行接頭殘余變形檢驗時,可採用不大於0.012ASFStk的拉力作為名義上的零荷載。
A.2.2施工現場隨機抽檢接頭試件的抗拉強度試驗應採用零到破壞的一次載入制度。
附錄B 接頭試件型式檢驗報告
B.0.1 接頭試件形式報告應包括試件基本參數和試驗結果二部分。宜按表B.0.1的格式
記錄。
表B.0.1接頭試件形式檢驗報告
接頭名稱 送檢數量 送日期
送檢單位 設計接頭等級 Ⅰ級 Ⅱ級 Ⅲ級
接頭基本參數 連接件示意圖 鋼筋牌號 HRB335HRB400HRB500
連接件材料
連接工藝參數
鋼筋母材編號 NO1 NO2 NO3 要求指標
鋼筋直徑(mm)
屈服強度(N/mm2 )
抗拉強度(N/mm2)
試驗結果 單向拉伸試件編號 NO1 NO2 NO3
單向拉伸 抗拉強度(N/mm2)
非彈性變形(mm
總伸長度
高應力反復拉壓試件編號 NO4 NO5 NO6
高應力反復拉壓 抗拉強度(N/mm2)
殘余變形(mm
大變形反復拉壓試件編號 NO7 NO8 NO9
大變形反復拉壓 抗拉強度(N/mm2)
殘余變形(mm)
評定結論
負責人: 校核: 試驗員:
試驗日期: 年 月 日 試驗單位:
註:1、接頭試件基本參數應詳細記載。套筒擠壓接頭應包括套筒長度、外徑、內徑、擠壓道次、壓痕總寬度、壓痕平均直徑、擠壓後套筒長度;螺紋接頭應包括連接套長度、外徑、螺紋規格、牙形角、鐓粗直螺紋過渡段坡度、錐螺紋錐度、安裝時擰緊力矩等。
2、破壞形式可分3種:鋼筋拉斷、連接件破壞、鋼筋與連接件拉脫。
『捌』 鋼筋屈服強度怎麼計算
鋼筋屈服強度計算方法:
屈服強度的計算公式:σ=F/S,
其中σ為屈服強度,單位為「回MPa」,
對鋼筋來講,答F為鋼筋發生塑性變形量為原長的0.2%時所受的力,單位為「N」,
S為鋼筋的橫截面積,單位為「m^2」。
(8)鋼筋殘余變形記什麼科目擴展閱讀:
屈服強度是金屬材料發生屈服現象時的屈服極限,亦即抵抗微量塑性變形的應力。對於無明顯屈服的金屬材料,規定以產生0.2%殘余變形的應力值為其屈服極限,稱為條件屈服極限或屈服強度。
大於此極限的外力作用,將會使零件永久失效,無法恢復。如低碳鋼的屈服極限為207MPa,當大於此極限的外力作用之下,零件將會產生永久變形,小於這個的,零件還會恢復原來的樣子。
(1)對於屈服現象明顯的材料,屈服強度就是屈服點的應力(屈服值);
(2)對於屈服現象不明顯的材料,與應力-應變的直線關系的極限偏差達到規定值(通常為0.2%的原始標距)時的應力。通常用作固體材料力學機械性質的評價指標,是材料的實際使用極限。因為在應力超過材料屈服極限後產生頸縮,應變增大,使材料破壞,不能正常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