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構造鋼筋怎麼配
後者:按(500-*保護層)/200配鋼筋
請參見圖集:03G101-1,關於鋼筋配筋計算裡面有具體的說明
㈡ 如何設置構造鋼筋
設置方法:
一般設計圖紙中構造柱配筋為4根三級或二級12的鋼筋,一級8間距內200mm箍筋容。對於填充牆當牆長大於5m時可在牆中設置構造柱,也可以沿門窗洞口設置。
構造鋼筋圖是鋼筋混凝土結構中,按照構造需要設置的鋼筋,相對於受力鋼筋而言。構造鋼筋不承受主要的作用力,只起維護、拉結,分布作用。
㈢ 怎樣配置鋼筋
怎樣配置鋼筋
在理論上,梁結構一般是不會產生扭轉的。由於在結構製作和使用過程中可能出現的一些問題導致結構產生扭轉力矩,必須配置抗扭鋼筋。
根據受扭鋼筋的最小配筋率、箍筋的構造要求和構建截面尺寸的要求綜合確定抗扭鋼筋怎麼配,配多少。
1)最小配筋率:受扭縱向受力鋼筋的間距不應大於200mm和梁的截面寬度,在截面四角必須設置受扭縱向受力鋼筋,區域縱向鋼筋沿截面周邊均勻對稱配置。2)抗扭箍筋和抗震箍筋必須封閉,做成135°彎鉤且彎鉤直段10d或者焊接成封閉箍,焊接長度單面10d或雙面5d。3)根據《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規定配置鋼筋。
怎麼配置鋼筋
這是一條順牆,兩端以牆為支座的框架梁。集中標註:KL17(1),300×550——17#框架梁、共1跨,截面寬300、截面高550mm;Φ8@100/200(2)——箍筋直徑8mm,間距200mm,加密區間距100mm,兩肢箍;2Φ18;5Φ18 2/3——上部通長筋2根直徑18mm;底筋5根,直徑18作兩排,上排2底排3根;N4Φ12——抗扭側筋(腰筋)兩側各2,共4根直徑12mm,沿高均勻布置。
原位標註:6Φ18 4/2——左、右支座上部都是6根直徑18作兩排,頂排4,下排2根;所有鋼筋等級都是HRB400級的。
平法規定原位標注優先。
配筋怎樣計算和解釋
配筋率是鋼筋混凝土構件中縱向受力(拉或壓)鋼筋的面積與構件的有效面積之比(軸心受壓構件為全截面的面積)。受拉鋼筋配筋率、受壓鋼筋配筋率分別計算。
鋼筋混凝土構件最小配筋率如下:受壓構件:全部縱向鋼筋 0.6%;一側縱向鋼筋 0.2%受彎構件、偏心受拉、軸心受拉構件一側的受拉鋼筋 0.2%計算公式1.ρ=A(s)/A。
此處括弧內實為角標,,下同。式中:A(s)為受拉或受壓區縱向鋼筋的截面面積;A根據受力性質不同而含義不同,分別為:1. 受壓構件的全部縱筋和一側縱向鋼筋以及軸心受拉構件、小偏心受拉構件一側受拉鋼筋的配筋率計算中,A取構件的全截面面積;2. 受彎構件、大偏心受拉構件一側受拉鋼筋的配筋率計算中,A取構件的全截面面積扣除受壓翼緣面積(b'(f)-b)h'f後的截面面積。最小配筋率是指,當梁的配筋率ρ很小,梁拉區開裂後,鋼筋應力趨近於屈服強度,這時的配筋率稱為最小配筋率ρ(min)。最小配筋率是根據構件截面的極限抗彎承載力M(u)與使混凝土構件受拉區正好開裂的彎矩M(cr)相等的原則確定。
最小配筋率取0.2%和0.45f(t)/f(y)二者中的較大值!最大配筋率ρ (max)=ξ(b)f(c)/f(y),結構設計的時候要滿足最大配筋率的要求,當構件配筋超過最大配筋率時塑性變小,不利於抗震。配筋率是影響構件受力特徵的一個參數,控制配筋率可以控制結構構件的破壞形態,不發生超筋破壞和少筋破壞,配筋率又是反映經濟效果的主要指標。控制最小配筋率是防止構件發生少筋破壞,少筋破壞是脆性破壞,設計時應當避免。
[1] 2.箍筋面積配筋率:面積配筋率(ρsv):配置在同一截面(b×s,b為矩形截面構件寬度,s為箍筋間距)內箍筋各肢的全部截面面積與該截面面積的的比率。其中,箍筋面積Asv=單肢箍筋的截面面積Asv1×肢數n。計算公式為:ρsv=Asv/(bs)=(n×Asv1)/(b×s)。
最小配筋率:梁:ρsv,min=0.24×ft/fyv;彎剪扭構件:ρsv,min=0.28×ft/fyv。箍筋體積配筋率體積配箍率(ρv):箍筋體積與相應的混凝土構件體積的比率。計算公式為:方格網式配筋:ρv=(n1×As1×l1+n2×As2×l2)/(Acor×s);螺旋式配筋:ρv=(4×Ass1)/(dcor×s)(見《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50010-2010》 6.6.3條規定)。
式中,l1和l2為混凝土核心面積內的長度,即需減去保護層厚度。柱箍筋加密區最小配筋率計算公式為:ρv,min=λv×fc/fyv;λv為最小配箍特徵值,fc為混凝土軸心抗壓強度設計值,fyv為箍筋及拉筋抗拉強度設計值。其中,fc≥16.7N/mm^2(《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建築抗震設計規范》和《高層建築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均有此規定),fyv≤360N/mm^2(《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無此規定,《建築抗震設計規范》和《高層建築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有此規定)。(建築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2010已取消fyv≤360N/mm^2的規定。
鋼筋的配筋圖,符號的表示方法
一般採用引出線的方法,具體有以下2種標注方法:1、標注鋼筋的根數、直徑和等級 :3Ф20。3:表示鋼筋的根數Ф:表示直徑的符號20:表示鋼筋直徑2、標注鋼筋的等級、直徑和相鄰鋼筋中心距:Ф8 @ 200。
Ф:表示鋼筋直徑的符號8:表示鋼筋直徑@:相等中心距符號200:相鄰鋼筋的中心距(≤200mm)(3)如何按構造配置鋼筋擴展閱讀:配筋是指為增強混凝土承載力而在混凝土中設置鋼筋並進行設計、加工、配置的作業過程。
(1)自然環境下配筋高強高性能混凝土的收縮徐變呈現早期發展較快,後期發展緩慢的特點,這與混凝土收縮徐變發展規律相一致;(2)配筋混凝土的收縮徐變均小於素混凝土的收縮徐變。當配筋率較低時,其對收縮徐變的影響較小,在工程應用中,可以按素混凝土來對待;當配筋率較高時,其對收縮徐變的減小作用需進行具體的試驗研究;(3)通過對配筋混凝土的有限元分析以及和試驗結果的對比可以得出,配筋混凝土的收縮應變分析中應考慮徐變的作用,忽略徐變的作用將對收縮應變產生較大的誤差;配筋率的大小對徐變的影響也不同,配筋率越高,徐變越小,相同配筋條件下,不同載入齡期下混凝土徐變相近。梁配筋(1)當連續梁跨高比≤9時,由於梁承受彎矩較小,配筋基本受最小配筋率控制,裂縫寬度和燒度都較小;(2)當跨高比≥10時,隨著鋼筋強度的提高,縱筋計算配筋率明顯減小;(3)當跨高比較大荷載較大時,配筋可能受裂縫寬度和撓度的限制,與釆用HRB400鋼筋相比,不能體現HRB500鋼筋的強度優勢,宜選用鋼筋;(4)跨高比在10~14之間時,與採用HRB400鋼筋相比,採用HRB500鋼筋節約鋼筋較為明顯,宜採用HRB500鋼筋。鋼筋混凝土用鋼筋是指鋼筋混凝土配筋用的直條或盤條狀鋼材,其外形分為光圓鋼筋和變形鋼筋兩種,交貨狀態為直條和盤圓兩種。
光圓鋼筋實際上就是普通低碳鋼的小圓鋼和盤圓。變形鋼筋是表面帶肋的鋼筋,通常帶有2道縱肋和沿長度方向均勻分布的橫肋。橫肋的外形為螺旋形、人字形、月牙形3種。
用公稱直徑的毫米數表示。變形鋼筋的公稱直徑相當於橫截面相等的光圓鋼筋的公稱直徑。鋼筋的公稱直徑為8-50毫米,推薦採用的直徑為8、12、16、20、25、32、40毫米。
鋼種:20MnSi、20MnV、25MnSi、BS20MnSi。鋼筋在混凝土中主要承受拉應力。變形鋼筋由於肋的作用,和混凝土有較大的粘結能力,因而能更好地承受外力的作用。
鋼筋廣泛用於各種建築結構。特別是大型、重型、輕型薄壁和高層建築結構。鋼筋混凝土用余熱處理鋼筋余熱處理鋼筋:熱軋後立即穿水,進行表面控製冷卻,然後利用芯部余熱自身完成回火處理所得的成品鋼筋。帶肋鋼筋:表面通常帶有兩條縱肋和沿長度方向均勻分布的橫肋的鋼筋。
月牙肋鋼筋:橫肋的縱截面呈月牙形,且與縱肋不相交的鋼筋。縱肋:平行於鋼筋軸線的均勻連續肋。橫肋:與縱肋不平行的其他肋。帶肋鋼筋的公稱直徑:與鋼筋的公稱橫截面積相等的圓的直徑。
帶肋鋼筋的相對肋面積:橫肋在與鋼筋軸線垂直平面上的投影面積與鋼筋公稱周長和橫肋間距的乘積之比。
㈣ 按構造配筋什麼意思
按構造配筋是指根據構件的構造要求和受力狀況進行鋼筋的配置。
詳細解釋如下:
在建築和橋梁等工程中,配筋是指為了增強構件的承載能力和耐久性,在構件內部設置鋼筋的過程。而按照構造配筋,則是根據構件的具體構造要求以及其所承受的力來確定鋼筋的類型、直徑、間距和布置方式等。這一過程考慮到材料的力學性能和結構分析的結果,以確保構件在受到外力作用時能夠安全、穩定地工作。
簡單來說,配筋的過程需要結合結構設計和構造要求,鋼筋的數量和布置要能夠滿足結構的承載能力和構造需求。工程師會根據經驗和相關規范,對不同類型的構件進行配筋設計,確保其具備足夠的強度和穩定性。這種根據結構分析和構造需求來配置鋼筋的方法,就是按構造配筋。
配筋的設計涉及到結構工程的復雜知識,包括材料力學、結構力學、設計規范等多個方面。因此,按構造配筋是確保建築結構安全、可靠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實際工程中,工程師會根據具體情況進行詳細的配筋設計,確保建築結構的整體安全和使用壽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