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鋼筋的螺旋長度怎樣計算
解剖成三角形來算 螺旋圓周和螺旋間距為兩直角邊 斜邊為單圈螺旋長度
所以螺旋直徑為D,間距為L,圈數為N的螺旋鋼筋長度為(3.14*D*3.14*D+L*L)開方*N
B. 鋼筋算量的方法及公式
一般直筋長度=構件長-兩端保護層厚度+彎鉤+其他增加值;
彎起筋長度=構件長-兩端保護層厚度+彎鉤+斜長增加值+其他增加值;
封閉雙肢箍=(B+H)*2-8(c-d)+2*11.9d;
拉筋=b-2*(c-d)+11.9d*2;
另一個的邊寬度相當於1/3的構件斷面寬度:L=1/3b*2+(h-2c+2d)*2+11.9d*2;
兩個相套的箍筋為一邊寬相當於2/3的構件斷面寬度的兩個封閉單箍:L=(2/3b*2+(h-2c+2d)*2+11.9d*2);
箍筋肢數:
簡支梁肢數=(構件長-2倍保護層厚)/箍筋間距+1;
框架梁肢數=(梁凈長-2*0.05)/箍筋間距+1;
板的分布筋長=分布筋分段計算長度+2*(保護層厚+鋼筋最小搭接長度);
負彎矩筋長=負彎矩筋水平段從牆邊伸入板內長度+支撐板的磚牆厚度-保護層厚+2*(h-2*c);
分布筋長度=板長-2*負彎矩筋水平段長度+2*鋼筋最小搭接長度;
肢數=負彎矩筋水平段長度/分布筋長度+1;
(2)鋼筋展開長度如何計算公式擴展閱讀:
鋼筋混凝土用余熱處理鋼筋余熱處理鋼筋:熱軋後立即穿水,進行表面控製冷卻,然後利用芯部余熱自身完成回火處理所得的成品鋼筋。
帶肋鋼筋:表面通常帶有兩條縱肋和沿長度方向均勻分布的橫肋的鋼筋。
月牙肋鋼筋:橫肋的縱截面呈月牙形,且與縱肋不相交的鋼筋。
縱肋:平行於鋼筋軸線的均勻連續肋。
橫肋:與縱肋不平行的其他肋。
帶肋鋼筋的公稱直徑:與鋼筋的公稱橫截面積相等的圓的直徑。
帶肋鋼筋的相對肋面積:橫肋在與鋼筋軸線垂直平面上的投影面積與鋼筋公稱周長和橫肋間距的乘積之比。
施工中如需要鋼筋代換時,必須充分了解設計意圖和代換材料性能,嚴格遵守現行鋼筋砼設計規范的各種規定,並不得以等面積的高強度鋼筋代換低強度的鋼筋。凡重要部位的鋼筋代換,須徵得甲方、設計單位同意,並有書面通知時方可代換。
(1)鋼筋表面應潔凈,粘著的油污、泥土、浮銹使用前必須清理干凈,可結合冷拉工藝除銹。
(2)鋼筋調直,可用機械或人工調直。經調直後的鋼筋不得有局部彎曲、死彎、小波浪形,其表面傷痕不應使鋼筋截面減小5%。
(3)鋼筋切斷應根據鋼筋號、直徑、長度和數量,長短搭配,先斷長料後斷短料,盡量減少和縮短鋼筋短頭,以節約鋼材。
(4)鋼筋彎鉤或彎曲:
①鋼筋彎鉤。形式有三種,分別為半圓彎鉤、直彎鉤及斜彎鉤。鋼筋彎曲後,彎曲處內皮收縮、外皮延伸、軸線長度不變,彎曲處形成圓弧,彎起後尺寸大於下料尺寸,應考慮彎曲調整值。鋼筋彎心直徑為2.5d,平直部分為3d。鋼筋彎鉤增加長度的理論計算值:對轉半圓彎鉤為6.5d,對直彎鉤為3.5d,對斜彎鉤為4.9d。
②彎起鋼筋。中間部位彎折處的彎曲直徑D,不小於鋼筋直徑的5倍。
③箍筋。箍筋的末端應作彎鉤,彎鉤形式應符合設計要求。箍筋調整,即為彎鉤增加長度和彎曲調整值兩項之差或和,根據箍筋量外包尺寸或內包尺寸而定。
④鋼筋下料長度應根據構件尺寸、混凝土保護層厚度,鋼筋彎曲調整值和彎鉤增加長度等規定綜合考慮。
a. 直鋼筋下料長度=構件長度-保護層厚度+彎鉤增加長度,
b. 彎起鋼筋下料長度=直段長度+斜彎長度-彎曲調整值+彎鉤增加長度,
c. 箍筋下料長度=箍筋內周長+箍筋調整值+彎鉤增加長度。
幫條焊接頭適用於焊接直徑10~40mm的HPB235、HRB335、HRB400鋼筋。鋼筋幫條焊宜採用雙面焊,不能進行雙面焊時,也可採用單面焊。幫條宜採用與主筋同級別或同直徑的鋼筋製作;如幫條級別與主筋相同時,幫條直徑可以比主筋直徑小一個規格;如幫條直徑與主筋相同時,幫條鋼筋級別可比主筋低一個級別。
鋼筋搭接焊接頭或幫條焊接頭的焊縫厚度h應不小於0.3倍主筋直徑;焊縫寬度b不應小於0.7倍主筋直徑。
對於直徑大於等於10mm的熱軋鋼筋,其接頭採用搭接,幫條電弧焊時,應符合下列要求:
1)焊接接頭當設計有要求時應採用雙面焊縫,無特殊要求時一般可採用單面焊縫。對於Ⅰ級鋼筋的搭接焊或幫條焊的焊縫總長度應不小於8d;對於Ⅱ、Ⅲ級鋼筋,其搭接焊或幫條焊的焊縫總長度應不小於10d,幫條焊時接頭兩邊的焊縫長度應相等。
2)幫條的總截面面積應符合下列要求:當主筋為Ⅰ級鋼筋時,不應小於主筋截面面積的1.2倍;當主筋為Ⅱ、Ⅲ級鋼筋時,不應小於主筋截面面積的1.5倍。
為了便於施焊和使幫條與主筋的中心線在同一平面上。幫條宜採用與主筋同鋼號,同直徑的鋼筋製成,如幫條與主筋級別不同時,應按設計強度進行換算。幫條的長度應滿足相應的焊縫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