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馬凳筋長度怎麼計算
馬凳筋的長度計算是結構工程中一項重要的任務,其計算公式為:馬凳高度=板厚-2*保護層-∑ (上部板筋與板最下排鋼筋直徑之和)。為了確保馬凳的穩固性,上平直段一般設置為板筋間距加上50mm或80mm(視放置一根上部鋼筋的需求而定),下左和平直段同樣設定為板筋間距加上50mm,而下右平直段則應為100mm,這樣設計可以讓馬凳的上部放置兩根鋼筋,同時下部三點穩定地支撐在板的下部鋼筋上,確保結構的穩定。
值得注意的是,馬凳筋必須保持與模板的適當距離,以防止馬凳筋返銹,影響結構的耐久性和安全性。馬凳筋的規格選擇也需遵循一定的標准,當板厚不超過140mm且板受力筋和分布筋直徑不大於10時,通常選擇直徑為8mm的馬凳筋;而當板厚超過140mm,或是板受力筋和分布筋直徑超過10時,則應選用更大直徑的馬凳筋,以確保足夠的承載力和穩定性。
此外,設計和施工過程中還需特別注意馬凳筋的布置密度,確保在滿足規范要求的同時,盡可能地節省材料,降低成本。合理的馬凳筋布置不僅可以提高結構的整體穩定性,還能有效防止混凝土澆築過程中出現的裂縫問題,提高工程的質量和安全性。
在實際操作中,設計人員應根據具體項目的特點和要求,結合相關規范和標准,靈活調整馬凳筋的設計方案,確保其既能滿足結構安全性的要求,又能在施工過程中易於實施,避免不必要的返工和浪費。
❷ 馬凳筋一般取多少,間距多少,有這方面的規范嗎
1. 馬凳筋通常由直徑為8毫米的鋼筋製作,按照規范,每平方米至少應設置一個馬凳筋。設計院在設計圖紙時,根據具體情況,可能會要求80厘米的間距或每平方米一個馬凳筋。
2. 馬凳筋的長度計算方式為:馬凳高度等於板厚減去兩倍的保護層厚度再減去上部板筋與板最下排鋼筋直徑之和的總和。上平直段長度為板筋間距加50毫米(或80毫米),下左平直段和下右平直段長度均為100毫米,以確保馬凳的上部能放置兩根鋼筋,下部能穩定支撐在板的下部鋼筋上,且馬凳筋不接觸模板以防止生銹。
3. 馬凳筋的規格根據板厚和鋼筋直徑的不同有所變化。當板厚小於或等於140毫米,且板受力筋和分布筋小於或等於10時,馬凳筋直徑可採用8毫米;當板厚在140毫米到200毫米之間,板受力筋小於或等於12時,馬凳筋直徑可採用10毫米;以此類推,200毫米至300毫米板厚對應12毫米直徑,300毫米至500毫米板厚對應14毫米直徑,500毫米至700毫米板厚對應16毫米直徑。對於超過800毫米的板厚,建議使用鋼筋支架或角鋼支架。
4. 在筏板基礎中,大型筏板基礎中的措施鋼筋不一定採用馬凳鋼筋,而有時會採用鋼支架形式。支架必須經過計算以確定其規格和間距,以確保穩定性和承載力。支架立柱間距一般為1500毫米,立柱上應設置一個方向的通長角鐵,間距一般為2000毫米,並需用斜撐焊接。支架設計應有計算式,並經過審批後方可施工,避免規格和間距過小造成浪費或過大導致基礎鋼筋整體塌陷。
5. 一些地方定額對馬凳筋的計算有明確規定,計算結果主要用於預算和結算,不宜直接用於施工下料。例如,浙江定額規定在設計無規定時,馬凳的材料應比底板鋼筋降低一個規格,長度按底板厚2倍加0.2米計算,每平方米1個。山西省定額規定按1根/平方米計算,直徑按12毫米計算。這些規定不適用於施工直接使用。
6. 馬凳筋的根數可通過面積計算,公式為:馬凳筋個數等於板面積除以馬凳筋橫向間距和縱向間距的乘積。如果板筋設計為底筋加支座負筋形式且無溫度筋,那麼馬凳個數必須扣除中空部分。梁可起到馬凳筋作用,因此馬凳個數應扣除梁。電梯井、樓梯間和板洞部位無需馬凳,樓梯馬凳另行計算。
7. 馬凳筋是施工中的一個術語,因其形狀類似凳子而得名,也稱作撐筋。它用於上下兩層板鋼筋之間,固定上層板鋼筋的位置。馬凳筋的設置應既滿足要求又節約資源。馬凳筋的主要作用是支撐板的上皮和下皮鋼筋間,確保兩皮鋼筋間距符合規范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