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砼簡支梁怎麼計算配筋
解:1.已知跨中截面彎矩設計值M=120KN.m2.配筋計算1)因為採用C25砼,所以其抗壓強度設計值fc=11.9N/mm^2,ft=1.27N/mm^2,因為鋼筋採用HPB335級熱扎鋼筋,則其抗拉強度設計fy=300N/mm^2由於是梁,而且混凝土強度是C25,按照一類環境考慮,則其保護層厚度as為25mm
截面有效高度ho=500-30=470mm2)計算和縱向受拉配置鋼筋as=M/(a1*fc*b*ho*ho)=120*10^6/(1*11.9*250*470*470)=0.183相對受壓區高度=1-根號下(1-2as)=0.204內力矩臂系數rs=[1+根號下(1-2as)]/2=0.602縱向鋼筋截面面積:As=M/fy*rs*ho=120*10^6/300*0.204*470=4171mm^2在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中查表:按
4241mm^2宜採用6φ30
mm的鋼筋3.驗算適用條件相對界限受壓區高度0.550大於相對受壓區高度0.204故滿足第一個條件,即不是超筋梁的要求配筋率*ho/h=4241/470*250
=3.6%大於最小配筋率0.2%且大於45*ft/fy=0.45*1.43/210=0.3%,故滿足第二個條件,即不是少筋梁。綜上滿足演算要求結論:此梁採用6φ30
的鋼筋,如果鋼筋直徑比較大,可以進行等截面的代換,而且鋼筋必須做兩層布置,以滿足保護層厚度和鋼筋之間的間距!注意:你計算時最好按雙層鋼筋計算!
2. 簡支梁一般要設置哪些鋼筋
上部架立鋼筋、不排除雙筋梁時有上部受壓鋼筋;下部縱向受拉鋼筋;專箍筋;彎曲鋼筋屬;
可能還有腰筋、拉鉤筋;有次梁時,還有附加箍筋、可能還有吊筋等。
簡支梁就是說梁的兩端搭在兩個支撐物上,兩端鉸接,現實看是只有兩端支撐在柱子上的梁,主要承受彎距的單跨結構.一般為靜定結構 . 其跨越能力有限,一般在50米以下。
樑柱的半剛性連接可以採用在梁端焊上端板,用高強螺栓連接,或是用連於翼緣的上、下角鋼和高強螺栓。其設計要求如下:
(1)端板連接 在端板連接節點中力的傳遞可將梁端彎矩簡化為一對力偶,拉力經受受拉翼緣傳遞。受拉螺栓對受拉翼緣對稱布置。壓力可以通過端板或柱翼緣承壓傳遞,壓力區螺栓可少量設置,並和受拉螺栓一起傳遞剪力。
(2)上下角鋼連接 用上下角鋼連接的節點中,受拉一側的連接角鋼在彎矩作用下,不僅豎肢變形,水平肢也變形。因此,角鋼連接的剛度比端板者稍低。 連接性質的劃分應由下列三項指標來表徵 抗彎剛度,轉動剛度,延性(轉動能力)。
3. 此處梁的鋼筋應該怎麼布置
通長復鋼筋3根28,因為全長是制4支箍筋,所有還要在中部加上一根12的鋼筋,這樣才能把箍筋的角部架起來。梁兩端上部配10根28,分2層,上層鋼筋7根,下層鋼筋3根。梁兩端的鋼筋中有3根和中部的通長鋼筋是一樣的,你想想怎麼能把箍筋架起來就行了。
中部的直徑為12的鋼筋和兩端的其中架箍筋的那個28的鋼筋採用搭接,搭接長度看圖集和規范。
鋼筋混凝土梁各區段根據受力情形可分為純彎區段和剪彎區段兩種類型。如簡支梁兩端為剪彎段,中間為純彎段。鋼筋混凝土梁當荷載增大到一定程度時(梁被破壞前),會產生裂縫。鋼筋混凝土梁裂縫通常有斜裂縫和垂直裂縫兩種。在剪彎區段截面的下邊緣產生斜裂縫;在純彎區段截面的下邊緣產生垂直裂縫。
4. 梁內鋼筋布置原則是什麼
梁內鋼筋布置原則:
1.梁縱向受力鋼筋的直徑:當梁高h≥300mm時,不應小於10mm;當梁高h<300mm時,不應小於8mm。
2.梁縱向受力鋼筋水平方向的凈間距:對上部鋼筋不應小於30mm和1.5d(d為鋼筋的最大直徑);對下部鋼筋不應小於25mm和d。梁的下部縱向鋼筋配置多於兩層時,兩層以上鋼筋水平方向的中距應比下面兩層的中距增大一倍。各層鋼筋之間的凈間距不應小於25mm和d。
3.簡支梁和連續梁簡支端的下部縱向受力鋼筋伸入支座的錨固長度las,應符合下列規定;當梁中混凝土能擔負全部剪力時,las≥5d;當梁端剪力大於混凝土擔負能力時,對帶肋鋼筋las≥12d,對光圓鋼筋las≥15d。
當下部縱向受力鋼筋伸至梁端尚不足las時,應採取在鋼筋上加焊錨固鋼板或將鋼筋焊接在梁端預埋件上等有效錨固措施。
4.框架梁或連續梁的上部縱向鋼筋應貫穿中間節點或中間支座范圍。該鋼筋節點或支座邊緣伸向跨中的截斷位置應滿足受彎承載力與錨固要求。
框架梁或連續梁下部縱向鋼筋在中間節點或中間支座處應滿足下列錨固要求:
(1)當計算中不利用該鋼筋強度時,其伸入節點或支座的錨固長度las≥12d(帶肋鋼筋)、15d(光圓鋼筋);
(2)當計算中充分利用該鋼筋的抗拉強度時,下部縱向鋼筋應錨固在節點或支座內,此時可採用直線錨固形式,其錨固長度不應小於la;也可採用帶90°彎折的錨固形式,其錨固長度不應小於0.41a;下部縱向鋼筋也可伸過節點或支座范圍,並在梁中彎矩較小處設置搭接接頭,其搭接長度不應小於ll。
(a)節點中的直線錨固;(b)節點中的彎折錨固;(c)節點或支座范圍外的搭接
5.框架樑上部縱向鋼筋伸入中間層端節點的錨固長度,當採用直線錨固形式時不應小於la,且伸過柱中心線不宜小於5d(d為樑上部縱向鋼筋的直徑)。當柱截面尺寸不足時,樑上部縱向鋼筋應伸至節點對邊並向下彎折,其包含彎弧段在內的水平投影長度不應小於0.4la,包含彎弧段在內的豎直投影長度應為15d。
框架梁下部縱向鋼筋在端節點處的錨固要求與中間節點處的錨固要求相同。
6.在懸臂梁中,應有不少於兩根上部鋼筋伸至懸臂梁外端,並向下彎折不小於12d;其餘鋼筋不應在梁的上部截斷,而應按規定的彎起點位置向下彎折,錨固在梁的下邊。
7.當梁端實際受到部分約束但按簡支計算時,應在支座區上部設置縱向構造鋼筋,其截面面積不應小於梁跨中下部縱向受力鋼筋計算所需截面面積的1/4,且不應少於兩根,該縱向構造鋼筋自支座邊緣向跨內伸出的長度不應小於0.2l0(l0為該跨的計算跨度)。
8.沿梁截面周邊布置的受扭縱向鋼筋的間距不應大於200mm和梁截面短邊長度;除應在梁截面四角設置受扭縱向鋼筋外,其餘受扭縱向鋼筋宜沿截面周邊均勻對稱布置。受扭鋼筋應按受拉鋼筋錨固在支座內。
5. 梁的主筋擺放問題
一、鋼筋在安裝前,首先核對梁鋼筋的鋼號、直徑、形狀、尺寸和數量是否與料單、藍圖相符。
二、梁鋼筋的綁扎應確保主筋、箍筋的綁紮根數及間距,不得漏筋。
三、梁主筋應按規范要求進行錯位焊接,焊接接長應大於10d,焊接位置應符合規范要求。
四、在梁側模板上畫出箍筋間距,擺放箍筋。
五、先穿主梁的下部縱向受力鋼筋及彎起鋼筋,將箍筋按已畫好的間距逐個分開;穿次梁的下部縱向受力鋼筋及彎起鋼筋,並套好箍筋;放主次梁的架立筋;隔一定間距將架立筋與箍筋綁扎牢固;調整箍筋間距使間距符合設計要求,綁架立筋,再綁主筋,主次同時配合進行。次樑上部縱向鋼筋應放在主樑上部縱向鋼筋之上,為了保證次梁鋼筋的保護層厚度和板筋位置,可將主樑上部鋼鞘降低一個次粱上部主筋直徑的距離加以解決。
六、框架樑上部縱向鋼筋應貫穿中間節點,梁下部縱向鋼筋伸入中間節點錨固長度及伸過中心線的長度要符合設計要求。框架梁縱向鋼筋在端節點內的錨固長度也要符合設計要求。一般大於45d。綁樑上部縱向筋的箍筋,宜用套扣法綁扎,如圖2-19。
七、箍筋在疊合處的彎鉤,在梁中應交錯布置,箍筋彎鉤採用135°,平直部分長度為10d。
八、梁端第一個箍筋應設置在距離柱節點邊緣50mm處。梁與柱交接處箍筋應加密,其間距與加密區長度均要符合設計要求。樑柱節點處,由於梁筋穿在柱筋內側,導致梁筋保護層加大,應採用漸變箍筋,漸變長度一般為600mm,以保證箍筋與梁筋緊密綁扎到位。
九、在主、次梁受力筋下均應墊墊塊(或塑料卡),保證保護層的厚度。受力筋為雙排時,可用短鋼筋墊在兩層鋼筋之間,鋼筋排距應符合設計規范要求。
十、梁筋的搭接:梁的受力鋼筋直徑等於或大於22mm時,宜採用焊接接頭或機械連接接頭,小於22mm時,可採用綁扎接頭,搭接長度要符合規范的規定。搭接長度末端與鋼筋彎折處的距離,不得小於鋼筋直徑的10倍。接頭不宜位於構件最大彎矩處,受拉區域內I級鋼筋綁扎接頭的末端應做彎鉤(Ⅱ級鋼筋可不做彎鉤),搭接處應在中心和兩端扎牢。接頭位置應相互錯開,當採用綁扎搭接接頭時,在規定搭接長度的任一區段內有接頭的受力鋼筋截面面積占受力鋼筋總截面面積百分率,受拉區不大於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