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屋面上部還有3米柱子屋面層的樑柱鋼筋如何錨固
92.600標高處是抄屋面框架梁 ,應按正常的屋面框架樑柱施工。92.600標高以上的樑柱是構造構件,是沒有參入結構計算受力的鋼筋,就不涉及到受力鋼筋錨固問題(請注意規范、圖集上的提法都是受力鋼筋錨固長度)。質監現場驗鋼筋有異議,請設計院的一級結構師來解釋。
⑵ 頂層樑柱交接處柱的鋼筋是應該伸入到梁內還是板內,還有此處梁板柱鋼筋的位置關系是怎樣的 如下圖
本圖所示是中柱復,中制柱柱頂彎錨長度為12d,彎錨方向可以向內也可向外,詳見11G101-1第60頁、65頁;邊柱和角柱柱頂鋼筋錨固詳見11G101-1第59頁、64頁。
原則上柱頂鋼筋的錨固應伸入梁內,但由於柱子較大而梁寬度較小的情況,柱頂的彎錨鋼筋可以伸入板內。
柱、梁、板鋼筋的位置關系:柱筋在外側,梁筋在內側、板的底筋應伸入梁內,板的麵筋一般安放在梁的面層主筋以上。
⑶ 如題! 框架梁的鋼筋為何應放在柱子縱向鋼筋內側而不是外側
因為荷載是這樣傳遞的,板傳遞給次梁,次梁傳遞給主梁,主梁傳遞給柱,柱傳遞給基礎。
根據結構力學和鋼筋混凝土受力原理,一般設計是強柱弱梁,梁的荷載傳遞是到柱上的,那麼樑柱節點合理的鋼筋布局就是梁的鋼筋放在柱筋內側。
框架樑上部縱向鋼筋應貫穿中間節點,梁下部縱向鋼筋伸入中間節點錨固長度及伸過中心線的長度要符合設計要求。框架梁縱向鋼筋在端節點內的錨固長度也要符合設計要求。一般大於45d。綁樑上部縱向筋的箍筋,宜用套扣法綁扎。
框架結構
由梁和柱連接而成的,樑柱交接處的框架節點應為鋼結構成雙向樑柱抗側力體系。剛接即梁的兩端與框架柱(KZ)固定相連。框架梁的作用除了直接承受樓屋蓋的荷載並將其傳遞給框架柱外,還有一個重要作用根,就是它和框架柱剛接形成樑柱抗側力體系,共同抵抗風荷載和地震作用等水平方向的力。
⑷ 樑上插入的四根鋼筋是干什麼用的
梁里插出來的四根鋼筋是構造柱鋼筋(因看不出來縱向的這根梁是不是框架梁或主要承重梁,如果是的話,這四根筋也有可能「樑上的插柱鋼筋」)。
但從你這張照片上來看,還能看出點其他事情:
1、梁和柱的鋼筋哪個放外側,哪個放內側沒有搞清楚。
柱是豎向構件,梁是橫向構件,一般情況下,梁的荷載是通過柱來向下傳遞的,正因為如此,很多柱的截面尺寸都比梁大,柱的豎向鋼筋自然也就在梁的外側了。只有一種情況,柱的鋼筋應置於梁的鋼筋內側,就是樑上的插柱。這種情況柱的截面往往本來就小於梁的截面尺寸,即使截面尺寸一樣大,插柱的鋼筋也是應該放在梁的內側。
但是,在一些荷載不是很大的框架樑柱體系或在混合結構中的QL、構造柱中,設計斷面尺寸往往是相同的,保護層也一樣。這種情況下,到了梁、柱交叉點的地方,很多人就變得沒有主張,哪個放在外面,哪個放在裡面?在樑柱截面尺寸相同、保護層厚度相同,配筋相差不大的情況下,仍然應該是柱筋在外,梁筋在內。
2、柱的四根鋼筋搭接位置沒有錯開。
《鋼筋工程施工及驗收規范》規定:鋼筋搭接當設計無具體要求時,應符合下列規定:1、對梁類、板類及牆類構件,不宜大於25%;2、對柱類構件,不宜大於50%;3、當工程中確有必要增大接頭面積百分率時,對梁類構件,不應大於50%。對其他構件,可根據實際情況放寬。從規范的表述中,我們可以知道:柱的鋼筋,當採用幫扎搭接接頭時,應該「不宜大於50%」。即使按第3點「當工程中確有必要增大接頭面積百分率時,……對其他構件,可根據實際情況放寬」的說法中,一方面明確了「確有必要」,一般來說「確有必要」那就得另行編制方案,並且方案得到了批准才能夠執行,另一方面也沒有「允許」放寬到100%的說法。也就是說,無論從哪個規范、規程、標准、圖集中都不可能找到同一截面上「四根鋼筋搭接位置」不需要錯開,「允許」在同一截面內100%搭接的做法。
但這個做法不是你們一個工程的特例。原因在:1、規范限制不嚴謹,採用了「不宜」一詞;2、設計方、監理方等相關管理方面管理不嚴格;3、施工方工人圖省事,項目管理人員不懂結構知識;4、有關人員因自己「不懂」(或退步說「不嚴謹」)而口頭答應「沒事」等情況。
3、左側箍筋加密區位置不對。
樑柱節點處梁兩側的箍筋加密點位置,應從柱根部50mm處開始。從照片上看100mm也超過。
4、幫扎鋼筋的扎絲沒有交叉錯開,有很多連續順著一個方向幫扎的現象。
5、構造柱在樑柱節點處的梁內缺少箍筋。
打個招呼,在網上瞎說的不能當回事!
⑸ 梁與柱子同寬時樑柱鋼筋位置如何確定
當樑柱同寬時,梁四角縱筋應在離柱或牆80公分處開始按25分之1的坡度彎折伸入柱或牆縱筋內側,注意:是柱或牆的縱筋內側,這樣就能避開保護層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