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屋面框架梁伸入剪力牆部分的鋼筋怎麼配筋
構造一說是柱外側配筋率>1.2%時,柱外側鋼筋要伸到梁內。構造二正相反。
剪跨比短柱不好的理由及設計中應該採取的措施
(1)框架的柱端一般同時存在著彎矩M和剪力V,根據柱的剪跨比λ=M/`Vh_o`來確定柱為長柱、短柱和極短柱`h_o`為與彎矩M平行方向柱截面有效高度。λ>2(當柱反彎點在柱高度`H_o`中部時即`H_o`/`h_O`>4)稱為長柱;1.5<λ≤2稱為短柱;λ≤1.5稱為極短柱。
試驗表明:長柱一般發生彎曲破壞;短柱多數發生剪切破壞;極短柱發生剪切斜拉破
壞,過種破壞屬於脆性破壞。
抗震設計的框架結構柱,柱端的剪力一般較大,從而剪跨比λ較小.易形成短柱或極短柱,產生斜裂縫導致剪切破壞。柱的剪切受拉和剪切斜拉破壞屬於脆性破壞,在設計中應特別注意避免發生進類破壞。
(2)高層建築的框架結構、框架.剪力牆結構,外框架內核心筒結構等結構中.由於
設置設備層.層高矮而柱截面大等原因,某些工程中短柱難以避免。如果同一樓層均為短
柱,各柱之間抗側剛度不很懸殊,這種情況下按有關規定進行內力分析和截面設計構造,結構安全是可以保證的。應避免同一樓層出現少數短柱,因為這少數短柱的抗側剛度遠大
於一般柱的抗側剛度.在水平地震作用或風荷載作用下吸收較大水平剪力,尤其在框架(純框架}結構中的少數短柱,一旦地震超設防烈度的情況下,可能使少數短柱遭受嚴重破壞,同樓層柱各個擊破,這對結構安全將是極大危險。
因此,當剪力牆或核心筒作為主要抗側力結構的框架.剪力牆結構和外框架內核心筒
結構中出現短柱,與純框架結構中出現短柱應有所不同,重視的程度應有所區分。純框架
結構的樓梯問甲台處當設置柱閆梁時常使支承該梁的柱形成短柱,為避免出現短柱可在平
台靠踏步處設粱.而梁兩端設置從樓層框架樑上支承的小柱,平台板外端不再設梁而樓梯跑板外伸懸挑板。
(3)有抗震設計的框架短柱應按下列要求:
1)必須驗算柱的剪壓比,其受剪截面應符合:
V≤`(1)/(r_RE)`(0.15`β_cf_cbh_o`) (5-23)
式中 V 柱計算截面的剪力設計值;
`f_c`一一混凝土軸心受壓強度設計值;
b——矩形截面的寬度;
`h_o`——柱截面計算力向有效高度;
`β_c`——混凝土強度影響系數.當不大於c50時取l.O;c80時取O.8;在c50和c80之間時可按線性內插取用;
`γ_RE`------承載力抗震高速系數,取0.85.
2)柱的軸壓比,當剪跨比λ不大於2但不小1.5時,應比《高規》表6.4.2數值減小O.05;剪跨比λ小於1.5時應專門研究並採取特殊構造措施,可採用型鋼混凝土柱或芯柱。
3) 抗震等級為一級和特一級時,其單側縱向受拉鋼筋的配筋率不宜大於1.2%.
4) 加密區范圍箍筋的何種配箍率應按《高規》第6.4.7條1款規定;且宜採用復合螺旋箍或井字復合箍,其體積配箍率不應小於1.2%,設防烈度為9度時不應小於1.5%.
5) 箍筋應沿柱全高加密,箍盤的直徑不應小於10mm,肢距不大於200mm.間距不應大於100mm.一級時尚不應大於6倍的縱向鋼筋直徑.
6) 短柱尚應滿足《高規》中有關框架柱,框支柱的各項規定.
② 剪力牆鋼筋伸入梁內,應如何設置
剪力牆鋼筋伸入梁內設置方法如下。
1、裁剪力牆鋼筋伸入梁罩橋內,應將鋼筋穿過梁底邊緣,延伸至梁內部,以便增加抗剪剛度。
2、在梁內部,鋼筋應設置成一定的配置形式,兩端的鋼筋應物梁猛分別接入梁渣搏的兩側,中間的鋼筋應橫向布置,以抵抗水平剪力的作用。
③ 剪力牆LL伸入牆的長度應該滿足什麼要求
剪力牆LL伸入牆的長度:
1、剪力牆LL伸入牆的長度抗震設計時不應小於laE,非抗震設計時不應小於la,且均不應小於600mm。
2、抗震設計時沿連梁全長箍筋的構造應符合框架梁梁端箍筋加密區的箍筋構造要求;非抗震設計時沿連梁全長的箍筋直徑不應小於6mm,間距不應大於150mm。
3、頂層連梁縱向水平鋼筋伸入牆肢的長度范圍內應配置箍筋,箍筋間距不宜大於150mm,直徑應與該連梁的箍筋直徑相同。
4、LL表示剪力牆中的連梁,分為深連梁和淺連梁。深連梁的高好多
要達到1米以上。LL指的是兩跨以上的連續梁或者是兩端都和剪力牆相連的、跨高比小於5的單跨梁。
5、構造上是把牆肢的水平筋在LL內不斷開,一般會全長加密箍筋,寬度一般同牆寬。連接兩片同向的剪力牆且跨高比小於5的梁為LL,其構造要求分縱筋配筋率、箍筋間距,
腰筋大小、間距均有詳細要求。
6、在剪力牆結構和框架-剪力牆結構中 連接牆肢(兩根連梁之間的牆)與牆肢,牆肢與框架柱的梁稱為連梁。連梁一般具有跨度小、截面大,與連梁相連的牆體剛度又很大等特點,是剪力牆的一部分,應該用剪力牆和洞口來布置。
④ 剪力牆水平分布筋伸入約束邊緣柱時長度
應該是從框架柱邊緣伸進柱內一個錨固長度,不夠錨固時伸至柱邊加15D。約束邊緣的耳朵同牆寬,注意一下約束邊緣屬於牆的加強帶,屬於牆。端柱的挑耳寬度比牆寬才算是端柱。
一、腰筋的布置:腰筋只有在梁的腹板高度≥450時才需要設置。腹板高度究竟如何確定,以前一直認為是從板底標高(或板頂標高)算到梁底標高的高差(或梁頂標高),其實是從板底標高與梁底縱向鋼筋中心線標高之間的高差來確定是否大於等於450的。
二、剪力牆轉角暗柱處牆外側水平鋼筋的布置:以前03G101中規定,牆的外側水平鋼筋必須連續通過轉角暗柱,過了暗柱以後才能進行搭接。
對此,06G901-1進行了補充,就是說牆的外側水平鋼筋也可以錨入暗柱中,就是說外側水平鋼筋應該伸至暗柱最外側的鋼筋內側做90度彎,90度彎錨長度不得小於0.8倍的鋼筋抗震錨固長度。
三、對剪力牆拉筋的起始位置及布置的平面形狀做了規定,拉筋應該從每一樓層樓面向上的剪力牆第二道水平鋼筋開始布置,牆身寬度范圍則從牆的第一根豎向鋼筋開始布置,高度方向布置到頂部板底的第一排水平分布筋為止。拉筋布置,在設計未做明確說明時宜做梅花形布置。
四、對框架結構的節點位置箍筋的起始位置做了明確,節點最下一到箍,應該布置在距離梁底不超過50的地方,最上一道箍應該布置在距離梁頂不超過100的地方。
五、框架結構頂層邊柱,當柱鋼筋錨入梁內1。5LAE時,梁的上部鋼筋應該伸到柱縱筋內側下彎到梁底。
六、對箍筋加密區與非加密區之間明確了要布置分界箍筋的做法,避免了施工驗收和結算時的扯皮。
當然還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們重視,比如LL和AL相交處,主筋和箍筋各該如何布置等等,在06G901-1上都做了詳細的明確,一方面糾正了錯誤的認識,一方面對於工程的各方參與人員而言統一了大家的意見,便於工程結算。
(4)剪力牆鋼筋伸入梁內應如何設置擴展閱讀:
分布筋、溫度筋的計算方法
1、分布筋的長度=凈長-兩端端負筋露出長度+2*150
2、溫度筋的長度=軸線長度-兩邊負筋標注長度+搭接長度*2+彎勾*2,加不加彎勾*2,看鋼筋等級,一級鋼可加也可不加,二、三級鋼一律不加彎鉤;
3、溫度筋的根數=(軸線長度-兩邊負筋標注長度)/溫度筋的間距-1才准確;不過有時候受力筋可以起到溫度筋的作用,不單獨配了分布筋出現在板中,布置在受力鋼筋的內側,與受力鋼筋垂直。
作用是固定受力鋼筋的位置並將板上的荷載分散到受力鋼筋上,同時也能防止因混凝土的收縮和溫度變化等原因,在垂直於受力鋼筋方向產生的裂縫。
⑤ 剪力牆與梁交叉時,鋼筋怎麼做是梁的鋼筋伸入剪力牆豎筋內側,還是剪力牆豎筋外側
這個得看梁與牆的寬度。如果是等寬,梁筋放牆豎筋內。如果非等寬就很好判斷了。
如果梁和牆同向,伸入錨固長度為直錨,為一個lae,如果梁和牆成90度,伸入牆內的總長度為一個lae。
剪力牆水平鋼筋彎折是在暗柱鋼筋內側這種做法。關於這種構造,G101圖集改過幾次,00G101沒明確,03G101放在內側,11G101放在外側。
轉角處一般放在內側,只有00G101丁字形放在外側。使用者應該也能體會到那種構造更優,而編平法的未必熟悉施工實際。剪力牆水平鋼筋彎折是在暗柱鋼筋內側優點有三:
一、節省鋼筋;
二、粘結連接效果更好;
三、更容易鋼筋控制長度。剪力牆水平鋼筋彎折放在暗柱鋼筋外側也不無道理,當剪力牆水平筋計入暗柱配筋率,剪力牆水平筋與暗柱箍筋一樣包住暗柱縱筋。
(5)剪力牆鋼筋伸入梁內應如何設置擴展閱讀:
首先,暗柱不是剪力牆的支座,所以不存在錨入暗柱的問題。牆水平筋與暗柱是共同受力體,它們是組合構件,暗柱是牆身的豎向加強帶。
剪力牆水平筋加彎折不是錨固的需要,而是要形成收邊,所以,不管暗柱有多長,牆水平筋都需要彎折。端部直線加U型鋼筋組合其實也是彎折的另一種形式。
同理,牆水平筋一般置於暗柱縱筋外側,如伸入暗柱內側,水平筋需向內彎折,形成「頸縮」,反而不利於受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