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獨立基礎as1和as2是什麼意思
在混凝土結構中,AS1代表的是縱向分布鋼筋,其主要作用是承受沿鋼筋長度方向的拉力,並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混凝土構件的抗裂性能。而AS2則指的是橫向受力鋼筋,這些鋼筋通常用於承受構件寬度方向的拉力或剪力。
在具體的雙柱獨立基礎設計中,上下兩層的雙向鋼筋承擔不同方向的受力。底層的鋼筋,即長邊方向的鋼筋,被稱為縱向分布筋(AS1),而頂層鋼筋,即短邊方向的鋼筋,則被稱為橫向受力筋(AS2)。相反,如果考慮基礎底板一層布筋的情況,底筋的長邊則作為縱向分布筋(AS1),短邊作為橫向受力筋(AS2)。
總的來說,在混凝土構件中,鋼筋的布置是根據其受力特性和構件的使用功能來設計的,以確保結構的穩定性和安全性。
❷ 基礎梁鋼筋有二排怎麼看出是上面或下面有圖嗎
注意看一下圖紙,先分清鋼筋的上下層,一般有B的是梁的下部鋼筋,有T的是上部鋼筋。然後由於地梁受力較大,鋼筋根數較多,一般都有幾層鋼筋的配置,再看下圖表示,分清是頂部(或者是底部)鋼筋的第幾層。
以柱作為主要的承重構件,基礎梁(在建築圖紙中符號為JL)作為基礎的一部分,主要起到柱子間連系的作用,使基礎形成較穩定的結構,也部分抗彎和抗剪的作用,當獨立柱之間不均勻沉降時會起到抗剪的作用。
一般基礎梁的截面較大,截面高度一般建議取1/4~1/6跨距,這樣基礎梁的剛度很大,可以起到基礎梁的效果,其配筋由計算確定。
(2)獨立基礎上下兩層鋼筋怎麼定義擴展閱讀:
在一些小型工程設計或初步設計中,有時直接採用地基反力直線分布假設,使反力的求解成為靜定問題,計算大為簡化。
一般情況下,獨立基礎兩個方向都會設基礎梁,既可以提高基礎整體性,也可以用來承擔底層的牆體。
取拉梁所拉結的柱子中軸力較大者的1/10,作為拉梁軸心受拉的拉力或軸心受壓的壓力,進行承載力計算。按此法計算時,柱基礎按偏心受壓考慮。(基礎土質較好,用此法較節約)
以拉梁平衡柱底彎矩,柱基礎按中心受壓考慮。拉梁正彎矩鋼筋全部拉通,負彎矩筋有1/2拉通。此時梁的截面高度宜取下面的取值較高者。
一般工程無特殊要求時,基礎梁頂標高取-0.050(與基礎短柱頂平)。基礎梁地構造在圖紙中註明:先素土夯實,再鋪爐渣300厚,梁底留100高空隙。
基礎梁平面定位尺寸必須明確,基礎梁支座若沒有完全落在基礎短柱上,即基礎梁端部懸空或局部懸空時,應註明梁下以同標號同澆素砼填充,基礎短柱嚴禁出現外凸現象。
❸ 獨立基礎怎麼算鋼筋啊,能一步一步教我嗎
1,已知獨立基礎長寬數據,基礎板鋼筋大小等級間距,如是單層基礎板筋專,扣減保護層後屬算出所用板筋長度,根數;如是雙層雙向的,則需要再算出上部板筋,扣減保護層並且彎錨足夠。這樣,獨立基礎板就出來了。
2,柱,柱插筋,柱插筋需要已知數據:插筋等級直徑位置,柱的大小數據,算出基礎層層高,在不違背鋼筋連接的規范前提下和節省材料的前提下,算出柱插筋的長度和錨固長度,柱箍筋,拉鉤等!注意保護層
這樣一個獨立基礎就算出來了!獨立基礎分為兩部分,基礎板,柱!分開算,很好算的!
❹ 獨立基礎底板X、Y方向配筋哪個在上面,哪個方向為受力筋
在建築結構設計中,區分獨立基礎底板的X、Y方向配筋的受力筋與分布筋位置,有助於確保結構安全與合理承載。以下是區分方法與原則:
1、板的上部鋼筋,最上面的鋼筋為受力筋,主要抵抗負彎矩,而其下方的鋼筋為分布筋。
2、正彎矩筋布置在下層的鋼筋為受力筋,上方垂直分布的鋼筋為分布筋。
3、負彎矩筋,如懸挑板的情況,下層鋼筋為分布筋,上層鋼筋為受力筋。簡單來說,分布筋位於受力筋內側:若為下部,受力筋內側在上方;若為上部,受力筋內側在下方。依據GB50010-2002規定,溫度、收縮應力較大的現澆板區域,鋼筋間距宜為150~200MM,並應在板未配筋表面布置溫度收縮鋼筋。這些溫度收縮鋼筋,可利用現有鋼筋貫穿布置,或設置構造鋼筋網,並與現有鋼筋搭接或錨固在周邊構件中。計算溫度筋長度時,考慮軸線長度、兩邊負筋標注長度、搭接長度(一級鋼可加可不加,二、三級鋼不加彎鉤)以及彎勾(若適用)。
4、溫度筋的計算長度為軸線長度減去兩邊負筋標注長度,加上搭接長度乘以2以及彎勾長度(考慮鋼筋等級)。
5、溫度筋的根數計算為軸線長度減去兩邊負筋標注長度除以溫度筋間距,減去1。有時,受力筋能承擔溫度筋的作用,不需單獨配分布筋。分布筋位於受力鋼筋內側,與受力鋼筋垂直,作用在於固定受力鋼筋位置,分散板上荷載到受力鋼筋上,同時防止混凝土因收縮和溫度變化等因素在垂直於受力鋼筋方向產生裂縫。
❺ 獨立柱基底板什麼情況配雙層鋼筋
獨立柱基底板什麼情況配雙層鋼筋
這是一道待解決的難題
您的回答被採納後將獲得系回統獎勵20(財富值答+經驗值)+難題獎勵30(財富值+經驗值)
答:獨立基礎,基礎底部配筋,見11G101-3第2.3.6條中規定的情況下需配雙層鋼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