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鋼筋驗收中必須注意的5個綁扎問題
為減少和杜絕不必要的工時浪費做到預控,提高鋼筋施工效率,今天我們總結了鋼筋綁扎時易出問題的地方,一起來看。
板內受力鋼筋距牆或梁邊距離過大
如果圖紙要求受力筋φ10@150,有的施工人員在離開牆或梁150m處開始綁扎第一道樓板受力筋,實際上這樣樓板中就少放了一根直徑10mm鋼筋,所以,一般要求板內受力鋼筋距牆或梁邊50~100mm開始綁扎第一根鋼筋才是正確的。
梁中箍筋在支座部位離開支座距離過大
眾所周知,支座處剪力最大(支梁),而設計中優先選用箍筋抗剪。如果箍筋離開支座太遠,就會造成支座處受力薄弱。
一般要求,離開支座處50mm開始設置第一根箍筋如果梁擱置在磚牆,鋼筋混凝土樑柱,墊塊上時,則要求在支座內也設置1~2根箍筋(100~200mm)。如果梁和柱,梁整體現澆時(指端支座),應在支座內設置1根箍筋距縱筋末端50mm。
主次梁鋼筋位置顛倒
即主梁和次粱的上部縱向鋼筋相近時,主梁鋼筋錯放在次梁鋼筋之上,主梁和乎猜墊梁邊梁相近時,主梁鋼筋錯放在墊梁或邊梁之下。
荷載是通過板傳給次梁,由次梁傳給主梁,再由主梁傳給墊梁和邊粱的,所以次梁的上部縱向鋼筋應放在主樑上部鋼筋之上,主梁的上部縱筋應放在墊粱或邊樑上部縱筋上面。所以遇到類似問題,情況較復雜時又要考慮荷載傳力路線就可以決定哪種鋼筋放在上面。
總之,凡板、次梁與主梁交叉處,板的鋼筋在上,次梁鋼筋居中,主粱的鋼筋在下,當有圈樑或墊梁時,主筋兩端的擱置長度應保持一致。
雙向板受力鋼筋位置混淆
理論上講,應把最大彎矩方向的受力鋼筋設置在外層,另一方面鋼筋設置內層。
一般說來,雙向板受力鋼筋,平行於較短邊的鋼筋相對受的彎矩較大應設置在外層。同時要注意將鋼筋彎鉤朝上,不要倒向一邊,要牢牢把握一點。鋼筋彎鉤要立起,以增加鋼筋錨固能力。
剪力牆中鋼筋綁扎長度不足
在現澆剪力牆牆板鋼筋綁扎中,鋼筋搭接長度不夠重視,任意搭接。而通常下料長度足按設計要求確定的。盲目搭按就會造歲寬型成下端搭接長,上端搭接不足,達不到要求,造成隱患。實際上,施工時只要在鋼筋搭接部位統一規定的搭接長度用粉筆做標記,這樣搭接後的鋼筋上端也整整齊齊,上下端搭接長度均能滿足要求,對結構受力及工程質量均能保證。
更多關於工程/服務/采購類的標書代寫製作,提升中巧氏標率,您可以點擊底部官網客服免費咨詢:https://bid.lcyff.com/#/?source=bdzd
㈡ 鋼筋綁扎過程中存在哪些問題及解決辦法
1. 箍筋間距不規范,往往未按照圖紙要求進行綁扎。這可能是由於綁扎操作不夠嚴謹,或者工人未能依照圖紙的尺寸進行作業。為了糾正這一問題,應在縱向鋼筋上明確標注箍筋的位置點,並加強對工人的培訓,確保他們嚴格按照圖紙要求進行綁扎。
2. 箍筋綁扎不牢固,綁扎點容易松脫,箍筋也容易發生滑移和歪斜。這可能是由於所用綁扎線材質過硬或選擇不當,或者是綁扎方法不當導致的。建議使用適宜的綁扎線材質,並根據鋼筋直徑選擇合適的綁線粗細。同時,應改變綁扣的形式,避免同一方向的綁扣,並在鋼筋籠沉入模板過程中小心操作,以防變形。
3. 鋼筋綁扎時出現漏綁現象。這通常是由於施工前未充分考慮施工條件,忽略了鋼筋的安裝順序,從而給後續工作帶來了困難。為避免此類情況,應在綁扎前仔細審查圖紙,核對配料單和料牌,確保鋼筋的規格和數量准確無誤。同時,應明確鋼筋的綁扎順序和步驟,確保施工順利進行。
4. 負筋間距過大,未按設計要求進行綁扎。這可能是由於操作人員的疏忽或對規范理解不足。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應加強對操作人員的培訓和交底,確保他們了解並遵守設計要求。
5. 負筋綁扎出現混亂、歪斜,間距不一致。這可能是由於現場管理不善,工人操作不規范,或者工序安排不當導致鋼筋被踩踏。應加強現場管理,對操作人員進行專門的交底,合理安排工序,並採取措施保護已經綁扎的鋼筋,防止其被踩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