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鋼筋彎鉤計算公式
1、180度彎鉤的計算
鋼筋的直徑為d,彎曲直徑為D。
按照外皮計算鋼筋的長度:L1=AE水平段的長度+CD水平段長度=300+3d
按照中軸線計算鋼筋的長度:L2=AB水平段長度+BC段弧長+CD段水平長度=300-D/2-d+0.01745*(D/2+d/2)*180+3d=300+6.25d,彎曲調整值=L1-L2=3.25d
2、90度彎鉤的計算
鋼筋的直徑為d,彎曲直徑為D。
按照外皮計算鋼筋的長度:L1=300+100
按照中軸線計算鋼筋的長度:L2=AB水平段長度+BC段弧長+CD段豎直長度=300-D/2-d+0.01745*(D/2+d/2)*90+100-D/2-d=300+100-1.75d,彎曲調整值=L1-L2=1.75d
3、135度彎鉤的計算
鋼筋的直徑為d,彎曲直徑為D。
按照外皮計算鋼筋的長度:L1=300+10d
按照中軸線計算鋼筋的長度:L2=AB水平段長度+BD段弧長+DE段長度=300-D/2-d+0.01745*(D/2+d/2)*135+10d=300+10d+1.9d,彎曲調整值=L1-L2=1.9d
鋼筋彎勾是為了保證構件的牢固 性,增加鋼筋與混凝土的結合程度,從而把鋼筋的尾部做成彎勾型,以達到設計要求。
計算彎鉤時的原則是無論下料長度還是預算長度都按照中軸線計算。可以想一下,我們做預算時直鋼筋180度彎鉤時取的長度是6.25d,歷來我們都是這么做的,沒有人問為什麼,而實際上6.25d取的鋼筋的中軸線長度。其實箍筋、拉筋末端135彎鉤的長度計算也是一個道理,規范規定的長度是10d,而我們計算時取11.9d,同樣也是遵循上面的原則。
需要指出的是,無論箍筋彎鉤還是拉筋彎鉤,彎折角度都是135度,這在03G101-1第35頁有明確的說明。因此如果在計算拉筋彎鉤長度時取12.5d是錯誤的。
2. 鋼筋工程量計算
鋼筋工程量計算的方法如下:
基本原理:
具體計算規則:
重點內容:在進行鋼筋工程量計算時,需准確掌握設計圖中的鋼筋規格、數量、長度等信息,並嚴格按照計算規則進行計算,以確保工程量的准確性。
3. 帶彎鉤鋼筋長度怎麼計算
鋼筋彎鉤增加長度的理論計算值:135°彎鉤11.9d,對轉半圓180°彎鉤為6.25d,對專直屬彎鉤(90°)為3.5d,對斜彎鉤為4.9d。(d為鋼筋直徑)
鋼筋綁扎時,鋼筋交叉點用鐵絲扎牢;板和牆的鋼筋網,除外圍兩行鋼筋的相交點全部扎牢外,中間部分交叉點可相隔交錯扎牢,保證受力鋼筋位置不產生偏移。
梁和柱的箍筋應與受力鋼筋垂直設置,彎鉤疊合處應沿受力鋼筋方向錯開設置。受拉鋼筋和受壓鋼筋接頭的搭接長度及接頭位置符合施工及驗收規范的規定。
(3)帶彎鉤當然鋼筋怎麼算量擴展閱讀:
鋼筋相對兩面上橫肋末端之間的間隙(包括縱肋寬度)總和不應大於鋼筋公稱周長的20%;
當鋼筋公稱直徑不大於12mm時,相對肋面積不應小於0.055;公稱直徑為14mm和16mm,相對肋面積不應小於0.060;公稱直徑大於16mm時,相對肋面積不應小於0.065。
用同鋼號某直徑鋼筋代替另一種直徑的鋼筋時,其直徑變化范圍不宜超過4mm,變更後鋼筋總截面面積與設計文件規定的截面面積之比不得小於98%或大於103%。
設計主筋採取同鋼號的鋼筋代換時,應保持間距不變,可以用直徑比設計鋼筋直徑大一級和小一級的兩種型號鋼筋間隔配置代換。
4. 鋼筋算量中,90°彎鉤加3.5D。這個3.5D包括鋼筋彎鉤長度嗎還是鋼筋被彎曲的伸長
鋼筋算量中,90°彎鉤加3.5D,這3.5D表示的是90°彎起時鋼筋的增加長度,根據彎起鋼筋的下料計算公式:彎起鋼筋的下料長度=直線長度+斜段長度-彎曲調整值+彎鉤增加長度。所以這3.5D僅僅是滿足鋼筋彎鉤需要的長度,不是鋼筋被彎曲的伸長,鋼筋被彎曲的伸長是彎曲調整值,彎起90°時是2D,在公式中是被減掉的。如某直徑20的鋼筋,需3500長,兩端彎起90°,彎起250,則該鋼筋的下料長度=3500-2X2D+2X3.5D=3500+2X250-2X2X20+2X3.5X20=4030mm。可見,3.5D就是鋼筋的彎鉤增加長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