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鋼鐵雄心2 末日> 如何變更首都
除了觸發事件外無法遷都。遷都事件有,中華民國遷都重慶,法國、比利時遷都非洲,荷蘭遷都亞洲,蘇聯遷都西伯利亞。
㈡ 鋼鐵雄心3怎麼遷都
history\countries\里找到相應國家的.txt文件,打開後,首行就是capital,即首都的地址
㈢ 鋼鐵雄心2,怎麼敵國一直更換首都啊
我遇到的,蘇聯首都換了3次,這應該就是本身的游戲設定,防止一下子切斷所有補給版,打蘇聯的話,權一定要保證大兵團戰術,而且蘇聯部隊多,易守難攻,進攻正面非常寬,所以建議您先湊齊150個師再打,而且這150個師最好是一起出發,不要一波一波出發,交通狀況不好。常打圍殲戰,裝甲部隊雙鉗包圍敵軍主力。我打蘇聯花了3年,其中前半年是驅逐戰,發現也是越打越多,於是打圍殲戰,三大集團軍群140師,包括裝甲摩托化部隊40個師,發動了三大圍殲戰,戰前蘇軍還170個師,4個月後圍殲戰全面勝利,蘇軍就剩30個師了。記住一句話,以少勝多的秘訣是,戰術戰鬥上打弱從而達到戰役戰略上打強,幹掉一個是一個,不要太貪心而發動寬大正面進攻,這種歷史上的美軍進攻戰術的前提是絕對優勢,集中4倍的兵力。咱們不需要這么多,因為咱們腦子好使,戰術戰鬥打弱,從而以少勝多。
祝游戲愉快!!!
㈣ 成組遷都北京的過程
永樂十九年舊歷四月的一天深夜,北京城突然風雨大作,夾雜著陣陣驚雷。新修成的奉天丶華蓋丶謹身三大殿因雷擊起火,化為灰燼。
朱棣心中頓時升起不祥之感。在科學尚不發達的古代,天人合一這一哲學命題,被強調到絕對的地步。地震丶災害丶雷擊等等自然現象,都被看成是執政者的失誤而帶來的。"上天示警"是一個嚴重的問題。它的嚴重性在於:第一,只有統治者出了問題,老天爺才會震怒。所謂"天怒人怨",便是這個道理。第二,統治者並不知道自己的失誤在哪裡,這就需要有智慧的人站出來為其指點迷津。鑒於此,朱棣立刻下詔求言。也就是說,他希望朝野明智之士為他找出雷擊三大殿的原因。
很快,禮部主事蕭儀的奏本送到御前。這位六品官員(相當於今天的司局級)認為:三大殿遭受雷擊是因為遷都的緣故。把國都從南京遷來北京,不但諸事不便,就連大明的皇脈也撂在江南。這是大不敬的事。
朱棣看過奏本,震怒異常,他認為蕭儀把遷都與雷擊三大殿聯系起來,完全是蓄意誹謗。因此他幾乎在第一時間內就作出了決定:命令錦衣衛將蕭儀抓進北鎮撫司大牢,不作任何審訊,就以"謗君之罪"處以極刑。
事情還沒有完,蕭儀的觀點在官員中仍有不少市場。同情他的官員多半是科道言官。科指六科,道指十三道。六科是對應吏丶戶丶禮丶兵丶刑丶工六部成立的,是稽查六部的監察部門。六科編制是四十人,每科的負責人稱為都給事中,正七品。余者都稱為給事中,正八品。十三道是對應全國各省,當時全國只有十三個省。十三道御史統歸都察院管轄,御史的官階同給事中差不多。兩個衙門類似於今天的監察部和審計署,級別卻要低得多。比之於今天,科道言官的級別也僅僅是縣處級而已。但科道言官的權力很大,在明代,位居二品的六部尚書遭言官彈劾而受到懲處的不勝枚舉。
明代的官場,有兩種經歷的人陞官比較容易。一是在翰林院呆過,二是當過科道言官。由翰林院而入內閣當輔臣,由言官而晉升為封疆大吏或方面重臣。
科道言官,一般都從年輕官員中選拔,這些人初涉仕途,尚不致沾染太多的官場惡習,擔任言官敢於彈劾不法權貴,因此歷代皇帝對言官頗為倚重。
但這次恰恰相反,對朱棣的遷都持異議的,多半是言官,而部院大臣都是堅定的遷都派。這是因為朱棣從侄兒建文帝手中奪取皇位後,對建文帝時的朝廷大臣作了一次徹底的清洗。經過二十餘年的篩選過濾,現在的部院大臣,大部分都是"靖難功臣",他們也都成為南方士族的仇人,因此利益上與朱棣是一致的。
言官們都很年輕,與朱棣的"靖難"無關,因此他們更多的是就事論事,認為皇上"輕去金陵,有傷國體"。朱棣對這些言官非常惱火,但不能像對待蕭儀那樣,一概殺之。他於是心血來潮想出一個辦法,讓這些科道言官與部院大臣一起到午門外跪下對辯。遷都究竟好不好,讓雙方各抒己見。
當其時,正是"清明時節雨紛紛"的時候,午門外的廣場上,言官與大臣分跪兩邊,個個都淋得落湯雞似的,但誰也不覺得尷尬,也不覺得侮辱。他們爭論得面紅耳赤,一天沒有結果。朱棣讓他們第二天再來午門下跪辯論。雨還在不緊不慢地下著,朱棣在城樓上不慍不火地看著。官員們冒雨下跪,不依不饒地爭論著。這場景看起來有點滑稽,然而中國的中世紀的政治,便是在這種滑稽中有條不紊地進行著。
朱元璋於1368年創立大明王朝,雖然定都南京,但似乎從一開始,朱元璋就覺得南京不是很合適。因為它偏安江南,對控制遼闊的北方十分不利。洪武元年,朱元璋下了一個詔書,言道:"江左開基,立四海永清之本;中原圖治,廣一視同仁之心。其以金陵丶大梁為南丶北京。"大梁即今天的開封。朱元璋出於戰略考慮,提出設南丶北兩個都城。還有一說就是襲漢唐的舊制,將長安(今西安)列為都城。朱元璋覺得自己年事已高,完成不了首都北遷的任務,便將希望寄託在懿文太子身上。誰知懿文太子早夭,定都關中的計劃落空。方孝孺的《懿文皇太子輓詩》寫道:"相宅圖方獻,還宮疾遽侵……關中諸父老,猶望翠華臨。"講的就是太子曾去西安做遷都前期籌備工作的事。
自秦開始,中國歷朝的首都,大都建在北方。宋之前,長安丶洛陽丶開封都曾做過都城。其中以長安的時間最長。南方如金陵丶杭州丶揚州等處,亦曾做過都城。奇怪的是,在南方建都的王朝,大都短命。而都於北方者,大都國祚長久。這皆因在漫長的歷史中,以農耕文化為主的漢文明,始終受到北方少數民族游牧文化的沖擊。在冷兵器時代,漢人的溫文爾雅怎抵擋得住"胡人"的鐵馬金戈。建都北方,主要是為了抵禦異族的入侵。
朱元璋滅元之後,卻沒有將元大都也就是今天的北京直接定為首都,仍然選中金陵營造他的皇城。這大概是因為朱元璋出生淮右,而且骨子裡頭視"胡元"為異端,因此對元朝的都城從感情上厭惡。但是,從洪武二年起,他就對定都金陵產生了動搖。
朱元璋的遷都念頭,雖然從沒有打消過,但也從來沒有真正實行過。為解決西北和東北的異族入侵,他不是採取遷都北方就近指揮防禦的辦法,而是改用"封王"制,即把自己的兒子分封到北方各邊,擔負起剿撫夷狄的任務。關於這件事,鄭曉的《今言》有載:
國初都金陵。以西北胡戎之故,列鎮分封,似乎過制……今考廣寧遼王丶大寧寧王丶宣府谷王丶大同代王丶寧夏慶王丶甘州肅王,皆得專制率師御虜。而長陵時在北平為燕王,尤英武。稍內則西安秦王丶太原晉王,亦時時出兵,與諸藩鎮將表裡防守。
北方,包括東北和西北,都有虜患。朱元璋於此分封九個兒子,統兵御虜。天下的軍權,多半都在自己的兒子們手上,所以,生性謹慎的鄭曉也微諷"似乎過制"。這九位親王,都曾經與虜敵交過手。但真正對穩定北方控制強虜起到決定性作用的,還是時為北平燕王的朱棣。
朱棣奪位與遷都北京
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在朱元璋的二十六個兒子中,他是最能乾的一個。北京之所以成為明朝的首都,清朝繼之,中華人民共和國又繼之,其發脈者,就是這個朱棣。
朱棣十一歲被封為燕王之後,朱元璋安排他同另外幾個未成年的藩王一道回到老家鳳陽讀了幾年書。他二十一歲就藩,所謂就藩,就是前往分封地居住。朱棣到了北平後,經常率兵從這里出發,到東北或西北與"戎虜"作戰。多年的沙場生涯,培植了他君臨天下的胸襟。他的父親朱元璋駕崩之後,傳位於太孫朱允炆,是為建文帝。這位年輕人斯文儒雅,但缺乏謀略與膽氣。俗話說"秀才造反,三年不成",秀才治國,同樣也會弄出紙上談兵的悲劇。因此,朱棣對侄兒登基後的所作所為,不但嗤之以鼻,而且深為不滿。傳說朱允炆即位的第一年冬天,朱棣在北平的燕王府邸大宴賓客,其時天寒地凍,朱棣出一上聯讓人對:"天寒地凍,水無一點不成冰。"在座的姚廣孝應聲而對:"國亂民愁,王不出頭誰是主。"這好比撓癢癢撓到了正處,一直有奪位之心的朱棣聽罷大喜,便暗地裡進行著奪位的准備。
不管怎麼說,朱棣奪位是為"篡",情形與唐太宗李世民的"玄武門之變"差不多,但朱棣給自己篡位下的定義是"靖難"。那些跟著他從北平打到南京的將佐,個個都變成了靖難功臣。
朱棣奪位成功,改年號為永樂。在其執政期間,做了幾件大事。如派遣太監鄭和下西洋,編纂《永樂大典》等,還有一個最大的政績,便是遷都北京。
北京在唐代之前,一直屬於幽州。趙宋政權期間,遼國占據燕雲十六州,北京在其內。經宋一朝,北京一直為少數民族的政權所控制。公元938年,也就是遼太宗會同二年,幽州改為南京,亦稱燕京。金與宋共同滅遼後,金占據燕京,直到金海陵王貞元元年(1153)定都於此,改名中都。元世祖忽必烈先滅金,後滅宋,建立統一的元朝,分裂了數百餘年的國土再度統一。忽必烈再次更名為燕京,到了至元元年(1264)又恢復中都稱號。後來於此擴建皇城,改稱為元大都。
元朝國祚短暫,不到一百年,但對於北京的建設,卻是功不可沒。有一個叫劉秉忠的漢人,既當過和尚,也當過道士,還精通《周易》,因此得到忽必烈的信任。1256年,他受命在灤河上游修建開平城。他在建城中顯露的才華深得忽必烈賞識。於是在1267年劉秉忠再次被任命為元大都的營繕官,即建城總指揮。1276年,元大都建成。這一年,南宋都城臨安(杭州)陷落,趙宋政權滅亡。
據張清常先生考證,劉秉忠並非純儒,又得蒙古族皇帝信任,所以他敢突破舊制,提出獨特的建城方案,當時民間都知道劉太保(秉忠)設計的章法是哪吒城。哪吒是佛教傳說中的護法神之一,又稱哪吒太子。劉秉忠把元大都設計成長方形。如果從高空俯瞰,會發現元大都形似三頭六臂雙足蹬著風火輪的哪吒形象。
洪武元年(1368)閏七月,元順帝棄元大都逃走。八月徐達攻入城中,改大都為北平府。永樂元年(1403),朱棣改北平府為北京。
朱棣遷都北京,有兩個原因。一個就是前面提到的,北方虜患不絕,建都在北京,便於就近制御。當然,西安丶開封都可選擇,但朱棣在北京住了二十多年,對這里有感情。而且,到了明朝,西北的少數民族如匈奴丶回紇等都已式微,而東北地區的契丹丶女真丶韃靼都仍存在著騷擾中原的能力,對付東北的"虜患",北京顯然比西安更具有地理優勢;第二,由於"靖難"之役,朱棣在南京殺人太多。建文帝的支持者,多半是江南士族,朱棣對他們大開殺戒,因此結怨於江南。再繼續呆在南京做皇帝,已經失去執政基礎。因此他從取得皇位的那一天起,就有了遷都的打算。
遷都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一是北京經過元末的戰火,毀壞嚴重,重建皇城,並非朝夕之事;二是初登皇位,立刻提出遷都,會讓人誤會他"膽怯",而不敢在南京皇宮內號令天下;第三是出於經濟上的考慮,北京定為首都,所需錢糧,還得仰仗江南,以當時的運輸條件,這也是個不易克服的困難。
不過,朱棣委實不喜歡南京,從永樂七年開始,他讓太子留在南京監國,自己時時跑到北京住下來。當時的情況是南京仍作為首都,而北京則成為行在。實際上,早在永樂四年,朱棣就開始了北京的建都工作。
據傳,明北京城及皇宮的設計者是姚廣孝。這個姚廣孝同元朝的劉秉忠一樣,也是和尚出身。所不同的是,姚廣孝到死也沒有還俗。
姚廣孝在元大都的基礎上,擴建和改建北京城。他沒有保持"哪吒城",而是按儒家的觀點,把北京建成一座方城。而皇城(紫禁城)則在方城的正中央。
北京城的建設,整整進行了十五年。這期間,為配合遷都,朱棣做了兩件事,一是從江南各地向北京大量移民;二是疏浚運河,打通南北的運輸干線。據記載,洪武三十年,通過海運由南輸往北方的糧賦只有七萬石,永樂六年,就增至六十五萬石。永樂十二年,由運河輸往北京的糧賦增至五十萬石,另還有四十萬石由海運輸入。到了十六年,由運河輸往北京的糧賦就已高達四百六十萬石。
當北京的財賦供給與人口都不成問題時,朱棣就發出遷都的詔令。北京不再是"行在"而變成了首都,南京則變成了留都。
遷都的正式實施是在永樂十九年(1421)正月。此前,朱棣封賞所有參與都城興建的人員,其中有一個蘇州匠人蒯祥,封為工部侍郎。如果說姚廣孝是明北京城的總設計師,這個蒯祥就是總工程師了,所以功勞很大。
遷都最初的幾年,圍繞該不該遷都的問題,一直爭論不斷。朱棣為了壓制反對派意見,殺過幾個人,包括前面提到的蕭儀。
自從蕭儀死後,朱棣再沒有為遷都的事殺過人了。這是因為那一次雨中跪辯,所有的部院大臣與科道言官都看清了朱棣的決心:遷都不容置疑,哪怕老天爺震怒,再雷劈十座奉天殿,朱棣也決不會把金鑾殿搬回到南京去。
永樂二十二年七月,朱棣死。他的兒子仁宗繼位。次年改元洪熙。仁宗同他的爺爺朱元璋一樣,喜歡南京,登基之後,他決定把首都再搬回南京。但剛有這個想法,他就死了,在位還不到一年。仁宗的兒子宣宗繼位,他是朱棣生前最喜歡的皇太孫。宣宗同朱棣一樣喜歡北京,於是更改父皇的旨意,作出了暫不遷都的決定。這個"暫"字是為了給父皇一個面子,其實宣宗壓根兒就不想遷都。
所以說,某一個地方的興衰,的確與政治家的決策有很大的關系。如內蒙古的呼和浩特市,該城是張居正執政期間,為開放邊境貿易而倡議修建的"板升"城;再說今天的深圳市,如果不是鄧小平倡導的改革,恐怕至今還是保安縣的一個小漁村。北京城的運氣非常好,一是碰到了忽必烈和朱棣這樣兩個皇帝,對它情有獨鍾;二是負責修城的劉秉忠與姚廣孝,都是非常有見地的設計師,沒有他們,北京城不可能有令世界矚目的帝京氣象。當然,仁宗的短命也是北京城作為首都得以存在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他再活十年,北京城會是怎樣的命運,就很難說了。
㈤ 求鋼鐵雄心2中共遷都事件。
自編自的福利事件!樓主你得多給點好處幫升級啊。。。
event = {
id = 19491949
random = no
country = CHC
name = 抗戰的勝利——中共遷都!
desc = "EVT_700002_DESC"
style = 0
picture = "ger_surrender"
trigger = {
owned = { province = 1205 data = CHC}
OR = {
event = 44 # Japan surrender
event = 3824 # Japan surrender
}
}
date = { day = 1 month = january year = 1936 }
offset = 1
deathdate = { day = 30 month = december year = 1999 }
action_a = {
name = "OK" #
ai_chance = 100
command = { type = capital which = 1205 }
}
}
㈥ 鋼鐵雄心2的AI蘇聯遷都問題。
手上沒有2代的游戲了
記得條件是蘇聯領土損失一定百分比後觸發
第一選項遷版都,第二權選項不遷,遷都的概率是99%還是90%記不清了
事件文件在event文件夾里,soviet的文檔里
你要是會找的話,在第一個選項下面添加『 AI CHANCE = 1 』 ,在第二個選項下添加『 AI CHANCE = 99 』,就是遷都概率1%了
以上建立在你會編寫二代事件的基礎上,不會的話你亂改很容易出錯
話說你用太祖,為什麼會在意大小鬍子之戰啊!?
㈦ 鋼鐵雄心2 怎麼吞並他國 求具體的細節流程
校長並吞其他軍閥是只有AI才會發生的事。當軍閥們失去大部份土地是AI校長會版自動把他們並吞以得權到他們的軍隊。如果校長或該軍閥是你的話這事件就不會發生。
要並吞其他國家則必須:
1) 佔領她首都。如果該國有遷都事件(如蘇聯從莫斯科搬家到?),則以新首都為首都。不過如果是原本的首都被你佔領後才自動轉換的新首都則不算在內。
2) 佔領所有勝利點。
㈧ 鋼鐵雄心3怎麼改首都
方法一:
1、直接進入事件文件夾(events文件夾),裡面應該有很多事件,貌似其中有Soviet的事件,那個就是蘇聯的,打開。
2、如果你外語不錯,逐行逐行得看,其中應該有capital一條,你把它對應的省份一改就行了,注意,省份必須填編碼。
3、至於哪個省份對應那個編碼,你可以在子文件夾的localisation裡面找到一個叫「province_names」的文件夾,你把它打開,按ctrl+F鍵,就會彈出一個搜索框框,裡面輸入「阿斯特拉罕」和「薩拉托夫」就能找到那個省份的編碼。
4、回到2.裡面的文件,把戰時陪都名的代碼填上去一改就可以了。
方法二:
1.打開events文件夾,新建一個文件,最好用英文名,為了便於查找,我或者寫成拼音,比如「SU LIAN.txt」,或者寫成「SOV capital.txt」
2.新建文件後,打開,輸入以下句子
#############################################
# 遷都 #
#############################################
country_event = {
id = 888888
is_triggered_only = yes
title = "遷京"
desc = "由於德寇進逼,斯大林同志決定遷都阿斯特拉罕,繼續抗擊德國。"
picture = "news_paper"
option = {
name = "趕快遷都"
SOV = { capital = 3464 }
national_unity = 20
energy = 12000
metal = 12000
rare_materials = 6000
crude_oil = 12000
}
㈨ 鋼鐵雄心2中華民國怎麼把首都遷回南京
打開游戲文件夾 點搜索 選項里點查找文件中的文字 輸入 遷都 然後等結果
打開有關文件 點編輯-查找 輸入 遷都
然後事件代碼就找到了
㈩ 朱元璋如何遷都北京的
北京,現在是中國的政治文化中心,而它的重要地位則是明成祖給予的。
遷都的矛盾
中國歷史上的大多數皇帝都是從北方起家的,朱元璋卻是一個例外。他最初在南京稱王,從這里開始逐漸收服了整個中國。
所以朱元璋當上皇帝以後,就把他發跡的地方南京定為都城。其實在當時的情況下把南京作為京城是不太適合的,因為蒙古的殘余勢力退出中原後仍舊保留了很強大的實力,而且就在北方邊境上虎視眈眈,隨時都准備卷土重來。
南京卻太靠南,與北方邊界相隔千里,一旦有戰事發生,住在這里的皇帝無論是想獲知戰場的情況還是發布命令都不可能及時傳達,戰爭時期貽誤了戰機就會造成戰爭的失敗。
所以朱元璋做這個決定的時候也是很矛盾的,總是拿不定主意。
最初他把南京定為臨時都城,比較靠北的開封定為陪都,他總是在這兩個城市之間不停奔走。後來他又想把他的老家鳳陽建成都城,可是不久又放棄了。他還想把都城遷到西安去。這樣反反復復的折騰了好多年,直到他的皇位已坐了十幾年的時候,他才最終下定了決心,正式確定南京為都城。
選定北京
燕王朱棣奪得了皇位以後,就完全沒有這種種考慮。他直接下令開始修建北京城,建成之後就馬上遷都到那裡。至於他要把北京定為都城的理由其實很簡單,因為北京是他還在當王子的時候的封地,從他18歲被封到這里作了燕王,許多年來他都一直住在這里,這里的一切他都熟知,這里已經成為他的根。況且,朱棣的皇位是從自己的侄兒手中奪過來的,南京正是建文帝從小生長的地方,朱棣卻正好相反,他的一切權力的基礎都來源於北方,對南京的一切他都十分陌生,所以他不只是不喜歡南京,而且更需要一個能夠保證他的權力固若金湯的都城,北京當然是他的首選。
當然也還有一些其他原因。南京也並不是什麼都不好,它位於長江下游,是當時全國的經濟中心,在經濟方面比任何地方都具有壓倒性的優勢。但是它處在平原地區,遠離北方和西部邊陲,朱棣認為那裡太容易受到攻擊,而沒有任何可以藉以屏障的東西。再有就是出於政治和軍事的原因,北京的地理位置優於其他一切地方,它既可以成為對付北方敵對勢力入侵的堡壘,同時也可以作為皇帝在北方進行擴張性活動的最佳根據地。綜合了以上種種理由,永樂皇帝幾乎是沒有任何疑惑的就作了遷都的決定。
正式遷都
但是,「遷都」說起來只是再簡單不過的兩個字,實際上要改造北京城卻是一個非常艱巨的任務。元代的一些城牆和宮殿雖然仍然存在,但是城市的總體格局卻一定要改。初登帝位的永樂皇帝心中正充滿著雄心壯志,當然要建沒一個能夠匹配他這位雄才大略的皇帝的都城。所以一切新工程的設計和施工都必須滿足皇帝的要求。
與南京城正好相反,北京作為一個政治性或軍事性的城市當然是上上之選,但它卻從來不是一個好的經濟基地,北京並沒有足夠的物質資料來供應如此浩大的工程,必須依靠從東南各省用船隻運送大量糧食和其他物資供應。這種運輸的工作是日後國家的命脈,當然不能交給一般人去負責,所以軍隊也必須改革,擔負起這個重責大任。政府的機構也需要作出變動。南京是開國皇帝選定的都城,當然也不能廢棄,原有的一切機構設置都要保留,北京則需要重新建立起一套與之相同的政府班子,北京附近地區也要因為都城的變更而隨著作出變動。凡此種種,都是復雜而困難的工作,遷都無疑對明王朝具有極為深遠的意義。
從永樂皇帝登基的公元1402年開始,北京新都的建設已經開始了。一直到公元1417年,大部分的宮殿才算竣工完成。以後陸陸續續的又有工程完工。公元1420年10月28日,北京正式被確定為國家的主要都城,而南京則降為留都。隨後的三個月中,政府機構也被徹底改組。
新的都城有了,作為一個龐大帝國的都城,當然不能只有政府機構而沒有多少居民。早在公元1404年,永樂皇帝就下命令遷當時以經商而富甲天下的山西九個府的一萬戶到北京居住,以求增加未來都城地區的人口數量,並且還可以同時帶動經濟的繁榮。永樂皇帝還時常減免京畿地區的賦稅,設法使當地的人民富裕起來。對建設新都來說最重要其實並不是城市的建設,而是同時進行的大運河的修復工作。沒有大運河這條生命補給線,要把北京建成都城無疑是紙上談兵。北京城的建設速度其實在開始幾年進度很慢。一直到公元1415年大運河主體工程完成以後,物資的運送頓時快了很多,從盛產糧食的長江下游運送糧食到北方更加迅速了。從這時起,新都的經濟狀況才有了極大的好轉,工程建設的速度也快了起來,城市的主體工程在兩三年中迅速的完成了。這讓永樂皇帝十分高興,重獎了當時負責建設的官員。
從公元1420年到公元1441年是北京作為主要首都的一個過渡階段。公元1441年以後,作為留都的南京大大喪失了它的政治重要性,大批的宮殿和宗廟從此都被廢棄。
雖然它的主要政府機構設置和行政職能都保持不變,但都只限於象徵性的意義了。從此時起,北京已經成為國家實際行政中惟一的都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