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大煉鋼鐵的時間
「大躍進」運動是指1958年至1960年間,中國共產黨在全國范圍內開展的極「左」路線的運動,是在中共八屆三中全會及其以後不斷地錯誤批判1956年反冒進的基礎上發動起來的,是「左」傾冒進的產物。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會議,正式通過了「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盡管這條總路線的出發點是要盡快地改變我國經濟文化落後的狀況,但由於忽視了客觀經濟規律,根本不可能迅速地改變我國經濟文化落後的狀況。總路線提出後,黨發動了「大躍進」運動。「大躍進」運動,在生產發展上追求高速度,以實現工農業生產高指標為目標。要求工農業主要產品的產量成倍、幾倍、甚至幾十倍地增長。例如,提出鋼產量1958年要比1957年翻一番,由335萬噸達到1070萬噸,1959年要比1958年再翻番,由1070萬噸達到3000萬噸。糧食產量1958年要比1957年增產80%,由3900億斤達到7000億斤左右,1959年要比1958年增產50%,由7000億斤左右達到10500億斤。「大躍進」運動在建設上追求大規模,提出了名目繁多的全黨全民「大辦」、「特辦」的口號,例如,全黨全民大煉鋼鐵,大辦鐵路,大辦萬頭豬場,大辦萬雞山。在這樣的目標和口號下,基本建設投資急劇膨脹,三年間,基建投資總額高達1006億元,比一五計劃時期基本建設總投資幾乎高出一倍。積累率突然猛增,三年間平均每年積累率高達39.1%。由於硬要完成那些不切實際的高指標,必然導致瞎指揮盛行,浮誇風泛濫,廣大群眾生活遇到了嚴重的困難。1958年11月至1959年7月間,毛澤東和中共中央曾努力糾正已經覺察到的錯誤,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壓低1959年的工農業生產指標。八屆八中全會錯誤地批判所謂彭德懷右傾反黨集團,及隨後全黨展開「反右傾」斗爭,使糾正錯誤的努力中斷,而黨內「左」傾錯誤更加發展。1960年提出要長期保持大躍進,繼續要求工農業生產達到不切實際的高指標,對1959年上半年壓縮指標進行不公正的指責,一味強調反對右傾,要把干勁鼓足。在各地糧食告急的情況下,還不斷追加基建投資、追加基建項目,鋼年產量指標一噸也不能少。高指標、瞎指揮、浮誇風又再度全面地泛濫起來。從1958年「大躍進」開始的三年「左」傾冒進導致了國民經濟比例的大失調,並造成嚴重的經濟困難。
由於對社會主義經濟發展規律和中國經濟的基本情況認識不夠,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經驗不足,加之毛澤東等人在勝利面前滋長了驕傲自滿情緒,急於求成,誇大主觀意志和主觀努力的作用,因而在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提出之後,沒經過認真的調查研究,就輕率地發動了「大躍進」運動。
5月中共八大二次會議提出要使中國在15年或更短的時間內,在主要工業產品產量方面在十年內超過英國、十五年內趕上美國(所謂「超英趕美」)。毛澤東號召大家要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發揚敢想敢說敢乾的精神。會後,全國各條戰線掀起了「大躍進」的高潮。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北戴河會議,確定了一批工農業生產的高指標,提出1958年鋼產量翻番,作為實現「大躍進」的重要步驟,達到1070萬噸。
會後全國形成了全民大煉鋼鐵和人民公社化的高潮。1958年底,全國為滿足毛澤東的意願,把鋼產量比57年番一番,提出「以鋼為綱」的口號,號召全民煉鋼。但由於技術不合規格,只是煉出大量的廢鐵,造成極大的浪費。煉鋼需要鐵礦、焦炭、 燃料等材料。由於鐵礦不足,於是全民不下田耕作,全都上山采礦,使糧食產量大減,還去把家裡的鐵器丟到爐火中,卻煉成一個個的鐵疙瘩。由於燃料不足,只好 上山伐林,把一座又一座青山砍得光光,引發日後的天災。其實這些天災都是人為的。傳聞增城掛綠荔枝樹在此劫中大部分被砍去了。而且建造高爐的建築材料不足,甚至至把文物建築拆了,把磚塊拿去建爐,還說文物也要為煉鋼服務。
運動中,以高指標、瞎指揮、浮誇風和共產風為主要標志的「左」傾錯誤嚴重泛濫。中共中央從1958年11月第一次鄭州會議到1959年7月廬山會議前期,曾努力領導全黨糾正已經察覺到的錯誤。但廬山會議後期,由於對彭德懷等人的錯誤批判,在全黨開展了「反右傾」的斗爭,使錯誤延續了更長時間,造成了國民經濟的重大損失。
後果:
現在不論是在中國還是在海外,大躍進都被廣泛地視為一場空前的經濟災難。由於計劃部門使用誇大的數據,人力資源從農業被轉移至工業。大陸官方公布非自然死亡人數是2158萬人。東西方各方面的資料顯示死亡人數大約為2000萬人, 主要死因為餓死。一部分學者並且認為這是人類歷史上最嚴重的飢荒。
貝克爾(Jasper Becker)——一名長期觀察中國的新聞工作者—在他的《餓鬼:中國的秘密飢荒》一書中說,大部份對大躍進的批評來自於「在香港觀察中國的」國外評論家。而當時有在國內生活過的外國人卻有著不同的看法。這也是1950年代至1960年代間關於大躍進的爭議的主要來源。
杜波斯(W.E.B. DuBois 1959年,著有《中國》一文)大躍進時期到訪過中國。
「浮誇風」作為「大躍進運動」的症結之一,首先在當時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浩劫就是大量農民的餓死。另一方面其影響甚遠,大躍進之後的幾十年甚至直至現在,在大陸社會主要體現在政界,為了追求政績,不少黨政領導特別是有些主要領導,仍舊使用虛報數據,如財政收入、GDP總量、國民收入,甚至計劃生育玩數字游戲。
在大躍進過程中,出現了很多虛報產量的事。其中最著名的是河北徐水縣,號稱一年收獲糧食12億斤。《人民日報》對這種行為進行了宣傳。 依照這種報告制定的國家徵收糧食額度嚴重超出實際產量。也是導致後來災荒的主要原因。
㈡ 中國鋼鐵什麼時候能牛起來
我國鋼鐵行業嚴重產能過剩,價格極低低迷,效益極度的差,這正是市場經濟調解的結果,優勝略汰適者生存這是自然規律,建設的時候沒有徵求任何人的意見,看到市場有利潤,不停國家不允許盲目擴能的政策勸告,賺了錢自己偷著樂,現在承擔盲目投資的後果想起國家和行業政策來了,這公平嗎。處於病態的中鋼鋼鐵行業由於極度的擴張造成嚴重的產能過剩,各個鋼鐵企業為了維持生產拚命爭搶訂單,相互壓價相互拼成本,成為一個巨大的虧損群體和罕見的全行業虧損行業。在這個環境下即使是最先進的鋼鐵廠也難以尋找世外桃源和香格里拉,業績不佳卻能夠股價大漲是不可想像的,也不符合經濟規律。中國鋼鐵行業長時期的高利潤強烈刺激了過度的,快速的產能擴張,就連農民,軋棉花的,賣香油的,做鋼結構的,做鋼鐵貿易的,村長鎮長都投資煉鋼,收破爛的都是鋼鐵廠董事長,造成鋼鐵產能幾十年的旋風式增長,達到了12億噸之巨,鋼鐵行業這種產能嚴重過剩局面是導致價格下滑,競爭白熱化效益低下的原因,無序擴張不制止,落後產能不淘汰,鋼鐵工業就沒有回暖的跡象,即使一時復甦,也會被立即死灰復燃的小鋼鐵抵消,最終受害的還是建設項目的質量和老百姓的安全。國家唯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這樣---沒有經過審批手續的,近二十年建設的鋼鐵廠一律關掉,拆除。鋼鐵產品作為一個普通的商品,也不例外遵循這一規律。目前,我國鋼鐵經過多年的高盈利期,誘導了這個行業的無序過度膨脹,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外資企業等都投資涉足鋼鐵廠建設,造成了目前實際上超過十億噸的產能。隨著以房地產為代表的基建規模的大幅度壓縮和基礎建設投資強度的降低,以及國有企業投資慾望的萎縮,民營企業迴流資金的加強,外資企業撤資的加快,鋼鐵需求不再大幅增加。這必然造成了嚴重的過剩,鋼鐵廠為了維持基本的合同量,就相互搏殺,降低價格,使得熱軋薄板低於2000元【含稅】,棒線材2000元左右盤整,這就是所謂的低於白菜家。這種局面將會持續相當一段時間,不會立即轉變,也不符合鋼鐵產業轉型升級的客觀環境。作為一個鋼鐵行業的從業者,經歷了輝煌到衰落的過程,真是感慨萬千。業內人士認為,這種局面如果國家不進行干預,將會長期下去。
㈢ 中國什麼時期開始煉鋼鐵
北宋時期。
北宋時期我國煉鐵技術進步、產鐵量大增才出現了根本的扭轉。北宋時期鐵的年產量最高時候已經高達800萬斤,這個產量看起來多,換算成現在的單位也不過就是4000噸鐵(我國現在的鋼鐵年產量都是億噸級的)。
但是在古代,全國年產4000噸鐵已經是很了不起的數字了,按照當時鐵鍋的製造重量來計算,這一年下來北宋的鐵產量,如果全拿去製造鐵鍋可以製造100多萬口,有了這樣一個入門級的產鐵量,才能在滿足武器鎧甲、錢幣佛像等用途之外,為民間千萬級的人口的鍋灶服務。
也正是因為鐵鍋在宋代的普及,有力地促進了中華炒菜法在宋代的推廣。
(3)中國鋼鐵什麼時候擴展閱讀:
鐵器,以鐵礦石冶煉加工製成的器物。鐵器的出現使人類歷史產生了劃時代的進步。
目前世界上出土的最古老冶煉鐵器是土耳其(安納托利亞)北部,赫梯先民墓葬中出土的銅柄鐵刃匕首,中國目前發現的最古老冶煉鐵器是甘肅省臨潭縣磨溝寺窪文化墓葬出土的兩塊鐵條。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鐵器
㈣ 鋼起源於什麼時候
西周時期
我國冶鐵術大約發明於西周時期,比歐洲晚,可是它一經發明,不久就出現了生鐵,後來者居上,使我國成為世界上最早發明並使用生鐵的國家。
1964年,江蘇六合程橋鎮出土一件春秋晚期的鐵塊,經鑒定是白口生鐵。這是到現在為止我國出土並且經過科學分析的最早生鐵實物。戰國中晚期,鐵器在我國農業、手工業生產中占據了主導地位。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出土的戰國鐵質生產工具大約十六種左右,其中多數是生鐵和它的柔化處理件,塊煉鐵處於輔助地位。這表明這時我國生鐵生產已經有了比較大的發展。
我國生鐵技術發明比較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們以為在技術上至少應包括以下幾點:一是我國冶銅術中很早就使用了比較強的鼓風裝置。二是很早就對冶煉用的原料進行了比較好的選擇和處理。三是很早就發明了比較高大的冶煉豎爐。一般認為,我國生鐵技術的發明和發展同青銅技術有密切的關系。
說起冶金,學過化學的人可以說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冶金就是冶煉金屬,古代的冶金是用焙燒、熔煉的方法,把礦石中的金屬提取出來。例如,煉鐵就是將含鐵的礦石(鐵礦石)和木炭或焦炭混合,在高溫下使氧化鐵還原成鐵。很明顯,冶金實質上是一種化學反應。古人雖然不太了解這種變化的實質,但他們在實踐中已經初步掌握了這種方法,他們在冶金過程中實際上是在進行化學反應的操作。從這個意義上說,古代從事冶金的人是化學工藝家,或者說是化學手藝人,而冶金本身則是原始的化學工藝。
冶金人的武器是什麼呢?我們已經知道,冶金需要高溫,這就需要有能夠達到很高溫度的冶金爐,而要獲得高溫,非有鼓風設備不可。這就是說,冶金人的主要武器是冶金鼓風爐。
以我國來說,在公元前6世紀,就有了冶鐵術的記載,到漢代冶鐵術已有很大發展。熔化鐵需要高溫,由此推測,當時可能已經有了冶鐵鼓風爐。鼓風爐,重要的是鼓風設備。最初的鼓風設備是個特製的大皮橐,用力壓皮橐,空氣從中壓出,通過竹管吹到煉鐵爐中。
由於煉鐵爐需要不斷吹進大量空氣,而人力鼓風太費力了。大約在公元初年,南陽太守杜詩,實地總結了煉鐵工人的經驗,發明了「水排」,也就是水力鼓風設備。後世的許多總結農業生產經驗的農書,都講到「水排」。水排的原理,簡單地說,就是利用水流推動一個裝有葉板的大輪子,把水力轉變為機械轉動,這個大輪子轉動通過一系列機械裝置帶動上面的輪子轉動,進而推動鼓風設備鼓風。我國著名農學家徐光啟的《農政全書》一書中,有「水排」的圖形,見下圖所示:
皮橐是一種很原始的鼓風設備。隨著實踐的發展,鼓風設備不斷進步,從皮橐發展為「木扇」,這種「木扇」已經是簡單的風箱了,它通過木製的箱蓋板的開閉鼓風(見上圖)。用木製設備比用皮,材料比較容易得到。進一步發展,便是風箱了。風箱發明的年代已不能確切知道。1637年,在宋應星的名著《天工開物》一書中,已經畫出了風箱圖,從圖中所見,這種風箱已經和現代手工業工人用的手風箱的形式一樣了。詳見下圖。
圖中表示:風箱與冶金爐相接,風箱向爐內鼓風,提高溫度,熔化的金屬流入土槽中。
風箱的製造原理很簡單(見下圖):做一個長方形木箱,箱內裝一個可以推拉的大活塞,拉手露在箱外便於推拉;箱的兩端有通風口,各裝上一個只能向內開閉的活門,(圖中2、3),在箱的下部或側部裝一個通氣管,通氣管的側面有一個吹風口,通氣管兩端各有隻能向下或向上開閉的活門(圖中4、5)。活塞向前推,活塞後面空氣變得稀薄,箱外空氣推開活門2進入箱內,與此同時,活塞前的空氣被壓縮,推開活門4進入通氣管由吹風口吹出。活塞向後拉,空氣壓開活門3進入箱內,箱內空氣推開活門5進入通氣管由吹風口吹出。總之,活塞一推一拉,箱內空氣均能壓送出去。用風箱鼓風,使冶金爐內空氣量加大,也就是送氧氣量加大,可以使火越燒越旺。
單有爐子還不行,有了爐子還得有燃料。爐子只是一種能量轉化裝置,例如,燒煤的爐子,是通過煤的燃燒提供熱能的,爐子本身僅僅是供作煤燃燒的設備。這就是說,煤爐的能量來源是煤,而不是爐子,如果沒有煤只有爐子,是不能取暖也不能燒水做飯的。居家過日子的人都知道,買了爐子還要買煤,就是這個道理。煤是燃料,也叫能源,能源(或說燃料)是能夠產生能量的資源,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也是煉鐵的重要手段。中國古代煉鐵,起初使用木炭,後來發現了煤(稱為石炭),逐步用煤炭代替了木炭。西漢時,有的書中已有了開採煤炭和利用煤炭煉鐵的正式記載。這說明,煤炭也是冶金人的重要武器之一。
㈤ 中國最早的鋼是什麼時候產生的
春秋時期。抄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生產鋼的國家之一。考古工作者曾經在湖南長沙楊家山春秋晚期的墓葬中發掘出一把銅格「鐵劍」,通過金相檢驗,結果證明是鋼制的。這是迄今為止我們見到的中國最早的鋼制實物。它說明從春秋晚期起中國就有煉鋼生產了,煉鋼生產在中國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
春秋戰國時期,楚國製造的兵器聞名天下。《史記·禮書》和《苟子·議兵篇》中都談到楚國的宛(今河南省南陽)出產的兵器刃鋒象蜂刺三樣厲害,這肯定是鋼制的。因為鐵制的刀劍過於柔軟,不可能達到象蜂刺一樣的銳利程度。
(5)中國鋼鐵什麼時候擴展閱讀:
在人類發明煉鐵之後不久,就學會了煉鋼。由於鋼較之最初的生鐵有更好的物理、化學、機械性能,所以很快就得到大量的應用。但是由於技術條件的限制,人們對鋼的應用一直受到鋼的產量的限制,直到十八世紀工業革命之後,鋼的應用才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
鋼可以鑄成不銹鋼去味皂來出售。不銹鋼去味皂是一種用不銹鋼打造的特殊鋼塊,永遠不會變小,使用時如同一般香皂的用法,這種不銹鋼去味皂來自於德國 ,它不能去污,但能除臭,沾滿腥味的手,用不銹鋼去味皂洗過30至40秒,能使腥味消失。
㈥ 中國什麼時候可期以冶煉鋼鐵
春秋冶煉戰國鋼鐵
㈦ 中國歷史上什麼時候什麼朝代有的鐵(或者說什麼時候進入的鐵器時代)什麼時候有的鋼
鐵器時代是戰國末期,鋼是1956年
㈧ 中國最早煉鋼是什麼時候
最早的生鐵煉鋼法中國是世界上第一個生產生鐵的國家。早在公元前6 世紀的春秋晚期,就有了生鐵器物,這比歐洲要早2 000多年 。後來,中國人用生鐵煉成了鋼,成為生鐵煉鋼技術的發明者。在熟鐵中加入碳,或減少生鐵中的碳含量,都可得到鋼。我國古代用生鐵煉鋼,主要採用生鐵脫碳法、炒鋼法和灌鋼法。生鐵脫碳法起源於戰國時代。因為要經過反復的加熱送氧、冷卻後再加熱送氧,每加工一次,鋼就變得更堅硬。所以脫碳法又稱為「百煉法」。
㈨ 中國最早的鋼是什麼時候產生的
漢代。
資料漢代在冶鐵、鑄鐵的同時,還發展了制鋼技術和鍛鋼技術,到東漢末年專成為有名的「百煉鋼」技屬術。百煉鋼技術是中國古代的一種鍛鋼工藝,其主要特點是將生鐵熔化炒煉脫碳成鋼。再經過反復加熱鍛打成鋼刀。反復折疊鍛打,可以去除夾雜,細化晶粒,緻密組織,提高韌性。所謂百煉,是形容其鍛打次數之多。這種煉鋼技術在東漢時不斷提高,到二世紀末葉,正式出現了「百煉」之稱。
不過嚴格說起來,鋼在中國古代一直沒有大規模應用。
㈩ 中國鋼鐵行業 什麼時候開始產能過剩
2008年金融危機以後,中國的鋼鐵產能急劇增長,鋼鐵需求量增長幅度沒有同步跟進,開始出現供大於求的局面,鋼價下滑,鋼廠效益下降,甚至出現了局部虧損乃至後來的全行業虧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