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俄國「列特維贊」號戰列艦的建造經過是怎樣的
在克朗普和俄國合同簽字後的第3天,美國和西班牙爆發戰爭。美國海軍准將喬治?杜成於5月1日將駐扎在菲律賓馬尼拉海域的西班牙艦隊殲滅,而此時克朗普正在返回國內的途中。當他在5月12日抵達美國後首先做的事就是向俄國海軍發電報保證合約照常進行,不會受船廠中正在建造的美國最新戰列艦「阿拉巴馬」號的干擾,俄國艦只將嚴格按照合同時間完派辯攔成建造。
由於合約要求30個月內完成戰列艦,所以克朗普的工廠不能浪費任何時間。甚至在克朗普本人在離開聖彼得堡的時候就已經開始進口造船所用的原材料。最有趣的訂貨是1899年11月6日,還同俄國海軍部簽訂合同,在俄國國內的工廠來生產甲板裝甲,因為美國海軍並沒有生產和裝備這種含鎳的裝甲板。
合同上明確寫灶知到試航的時候可以使用鍋爐強壓輸出,也是海軍部長對克朗普的讓步,但是俄國皇家海軍的工程人員並不喜歡強制通風的方法,他們仍然相信這樣做會損傷鍋爐。俄方代表則堅持要求試航時主機正常輸出。克朗普仍然堅持遵守合同不接受這些意見,雙方鬧得很不愉快,不過俄方代表還是沒有辦法,最終仍然是克朗普獲得勝利。
1898年底第一批工程設計圖紙被送往聖彼得堡,同時船體開始在船塵胡台上開始鋪設,船體編號300。不久俄國就將該艦命名為「列特維贊」號。在1899年7月29日開工時,船台上已經為其准備好整整1000噸的鋼鐵。不過建造過程中麻煩多多,其中1899年8月船廠爆發包括機械工人、鍋爐工、鐵匠等在內的罷工!罷工一直持續到1900年的春天,多少也影響了建造速度。
1900年10月23日,「列特維贊」號下水。下水後船廠的工作重心轉向了「瓦良格」號的建造,這艘巡洋艦已經快到完工的時間了。1901年10月,由於俄國製造的主炮方面的困難,船廠沒有安裝主炮便安排「列特維贊」號進行試航。1902年1月17日船體在船廠碼頭出現傾斜,經過船廠人員測算得出正常排水量應該是12409.93噸,而設計重量為12745.56噸,並且重心超出93.3厘米。之後克朗普決定在艙底加水227噸,保持穩性。
「列特維贊」號有雙層艦底,夾層位於機艙下方0.9米和305毫米主炮彈葯庫下方1.5米。舷側艦體到機艙有4.5米煤艙作為輔助防禦。「列特維贊」號有15個橫向艙室,最中間的便是機艙。
⑵ 如果戰列艦沒有過時,我們有能力造嗎
世界上建造的最後一款戰列艦是1942年下水的美國依阿華級戰列艦,這一級戰列艦也被認為是人類所建造過的最先進、同時也是戰鬥力最強悍的一款戰列艦,(當然,也有說最厲害的是日本的大和級,一共建造了兩艘)至於誰真的更厲害咱這里就不杠了哈!
建造這兩級戰列艦的時間是八十多年前依阿華級五萬噸,大和級七萬噸,和海軍剛下水的山東艦相當帆圓,這還不算山東艦在製造技術上對戰列艦全面碾壓似的領先。
造這兩級戰區列艦的時候,美國的軍事實力和工業實賀毀力確實已禪轎備經登頂,但是造出了世界最大戰列艦的日本,如果當時各國進行的綜合實力的排序,日本大約只能排在世界第七、八名的位置,大約和義大利西班牙相當。但是,就是日本的這一綜合實力的表現,卻造出了世界上最大的戰列艦。可見戰列艦在當時就已經不是什麼代表高科技的的東西。
戰列艦是作為一種被淘汰的兵器退出歷史的,就算那些曾經製造過戰列艦的國家也不再製造戰列艦,因此,現在只要有比較完備有的軍工體系的國家,應該都有能力建造像依阿華和大和級這類型的戰列艦,關鍵是造出來是否有用。
戰列艦的製造難點並不是需要多高級的技術,主要的難點在於建造這樣的艦只需要消耗大量的鋼鐵。七萬噸的大和號下水的1941年,日本的鋼產量才接近七百萬噸,看一下就知道要建造戰列艦對鋼鐵的消耗是多麼的恐怖。
二戰中,日本造了各型坦克約五千輛,沒有一填款超過二十噸的,大多數還是那種只有四、五噸的"豆丁坦克",大也就是說,日本建造這兩艘大和級戰區列艦消耗的鋼鐵就接近日本陸軍全部坦克,這大約就可以看出日本陸海軍在國家的軍事體系中的地位。
要說我們現在造戰列艦,問題是不大的,困難當然有,這主要是沒有造這種軍艦的技術積累,同樣,就算有過造成戰列艦經歷的國家,它們的生產線和技術人才都已經不在,它們造起來和我們建造遇到的困難也是差不多的。如果說真的把技術吃透,生產線建立之後,我國目前有超過年產十億噸的鋼產量,真的造起來,一年可以造出比二戰時期美國乃至全世界海軍總噸位還多的軍艦。如果真造起來,這就不是「下餃子」可以形容的了。
⑶ 大和號戰列艦服役之前,山本五十六知道這艘巨艦么
一、身為聯合艦隊司令,怎麼會不知道呢?!
二、最強戰艦大和號就是個笑話 日高層捨不得用變「賓館」
盤點整個二戰戰場,除了戰爭末期橫空出世的原子彈外,若問有什麼武器造價最高、威力最大但卻又最為失敗,應該是日本的大和號戰列艦了。作為世界 上曾經出現過的排水量最大的戰列艦,大和號曾經是日本的國家象徵與驕傲,至今仍在日本的電影、動漫中頻頻出現,然而,這艘戰艦本身在二戰中的表現,卻成了 一個暗喻它的祖國已經落伍於時代的冷笑話。
傾盡國力造圖騰
1853年,當美國將軍佩里率領著他那令日本人畏懼的4艘「黑船」,停泊在東京灣橫須賀港外時,可能不會想到在僅僅90年後,日本人會建造出人 類歷史上最大的戰列艦,反過來對美國人進行恐嚇。「黑船來航」讓日本從開國之初就染上對大炮巨艦的恐懼與崇拜,而這種崇拜成為了日本著力打造「大和號」這 一圖騰的遠因。
所謂大炮巨艦主義,是美國海軍准將馬漢在《制海權》中提出的概念。作為19世紀的海軍軍事權威,馬漢認為誰征服了海洋誰就能掌握世界,而控制海 洋的唯一途徑,就是擁有更大的艦船和口徑更大射程更遠的火炮。受此學說的影響,從19世紀末開始,一輪又一輪的海軍軍備競賽成為了各列強間的家常便飯。而 四面環海、海洋野心巨大扒姿含、又有著「黑船」心理陰影的日本則成為了這場瘋狂游戲中賭得最凶的玩家。
當然,日本擴大海軍軍備的野心,本來是有約束的。1922年簽署的《華盛頓海軍條約》規定,美英日意法五國主力艦(戰列艦與戰列巡洋艦)排水量 比為5:5:3:1.75:1.75,單艘主力艦排水量不得超過3.5萬噸,火炮口徑不得超過406毫米。然而,1936年條約到期後,日本拒絕參加旨在 延長該條約的倫敦海軍限制軍備談判,並秘密提出了在西太平洋海上截擊假想敵美國海軍艦艇編隊的戰略。
日本造艦計劃從一開始就秉承了「以質勝量」的宗旨。而在大炮巨艦主義橫行的時代春笑,更大口徑的火炮往往意味著更遠的射程和更強悍的攻擊力。在這種思想指導下,日本海軍早在條約廢止前就開始了建造超級巨型戰列艦的准備。
在建造大和號的日子裡,日本海軍內部曾經有種說法叫「埃及有金字塔,中國有萬里長城,日本有大和號戰列艦」。的確,從大和號戰列艦的體量來看, 說它是一座用鋼鐵鑄就的奇跡也許並不為過。尤其是對於一個剛剛近代化不到一百年的國家來說,建造一艘排水量超過之前最大艦船近一倍的巨型戰列艦,無疑是種 國家整體實力和工業水平都難以承受的瘋狂舉動。為此,日本不惜動用包括十幾萬噸優質鋼材在內的大量戰略物資,並耗巨資為其造冊斗船工業增添大量新式設備,甚至 特意將吳海軍工廠的船塢加深了1米。據統計,在大和號及其姊妹艦武藏號的整個建造過程中,日本人前後耗資1500億日元(戰後價格),平均每噸重量就需要 砸近200萬日元。要知道大和號動工時正值1937年,中日戰爭已經打響,日本此時真的是勒緊褲腰帶,在以傾國之力建造大和號。
1941年12月,在太平洋戰爭正式打響前不久,超級戰列艦一號艦正式完工,艦體全長263米,艦寬38.9米,建成時標准排水量65000 噸,主炮口徑460毫米,有效射程在40公里以上,龐大的身軀讓大和號在全船熄火後仍然要航行4公里才能最終停下。這艘艦艇被命名為「大和」,這個名字, 也是日本人對自身民族的稱呼。
面對這艘以舉國之力打造的艦艇,日軍內部也曾經有過質疑。時任日本海軍軍令部長永野修身回答說:「帝國需要一個精神象徵。」於是大和號戰列艦就這樣被當做鋼鐵鑄造的精神圖騰供奉了起來。
大和號變身「大和賓館」
諷刺的是,貌似強大的大和號從誕生之初起就已經過時了,而證明這一點的,恰恰是日本海軍自己。1941年12月7日,大和艦在試航中進行了首次 主炮射擊,將9顆各重1460公斤的巨型炮彈打向2萬米外的海域。而就在同一天,從日本聯合艦隊6艘航母上起飛的日軍航空隊空襲了美軍珍珠港,擊毀擊傷了 美軍太平洋艦隊幾乎所有的戰列艦。偷襲珍珠港的成功除了拉開太平洋戰爭的序幕外,還給了世界另外一個啟示——依靠戰列艦重炮對轟的時代已經過去了,航母將 成為新時代海上霸主。
雖然霸主的地位已經失去了,二戰中的戰列艦其實並非全無用武之地,事實上,在日本人建造大和號的同時,世界各海軍大國,甚至包括社會主義的蘇 聯,都沒有放棄建造戰列艦,而被認為在珍珠港事件後充分認識到航母作用的美國,更是在該事件前後建造了10艘戰列艦,其中大部分艦的主要工期都是在珍珠港 事件後進行的。區別在於,美國人對於戰列艦在新時代的作用有著清醒的認識,在整個太平洋戰爭期間,美軍戰列艦廣泛活躍在各大戰場上,進行著護衛航母、破壞 交通線、為登陸陸軍提供火力支援等任務。
然而,當美軍戰列艦重新定位自身功能時,日本的大和艦卻馬放南山,長期停泊在港口內。日本軍部始終停留在希望大和號參加「最終決戰」的迷夢中, 不捨得將這艘「精神象徵」投入到小打小鬧中。在整場太平洋戰爭期間,身為日本聯合艦隊旗艦的大和號四處扮演著打醬油的角色——1942年中途島戰役中,日 軍四艘主力航母在美軍打擊下全軍覆沒,而此時大和號卻尾隨在幾百海里以外無所事事。
在中途島戰役中喪失了制空權的日軍,從此更不敢讓大和號隨意出擊,日海軍軍令部甚至乾脆下達了「未經其許可不得動用大和艦出戰」的命令。而日本 聯合艦隊司令山本五十六,碰巧又是個戰列艦無用論者,陰差陽錯之下,從1942年到1944年,大和號除了遭受美軍潛艇的兩次偷襲外,長期在所停泊的港口 閑置著。駐艦官兵們享受著這艘頭等戰列艦無與倫比的後勤設施,日光燈、日立空調、三菱電梯、冰淇淋製造機將這艘戰列艦打造的宛如帝國飯店,大和號也因此得 到了「大和賓館」的雅號,在日復一日的悠閑中坐觀自己的國家走向滅亡。
淪為「玉碎」急先鋒
大和號在二戰中唯一一次有機會一展身手的戰斗,是1944年的萊特灣大海戰。在這場人類歷史上最後一次、也是最大規模的戰列艦大會戰中,大和號 與其姊妹艦武藏號相伴出航,意圖趕往菲律賓萊特灣參與會戰。不幸的是,兩船尚未到達作戰位置,就在呂宋島以南的錫布延海被美軍艦載機發現,兩艘日本巨型戰 列艦在追趕下,被迫不停地調整笨重的艦體以規避美軍投下的魚雷。最終,武藏號因連中36枚美國艦載機投放的魚雷、炸彈而沉沒,大和號也被3枚高空墜落的重 磅炸彈擊中,艦身發生傾斜。次日,當大和號終於駛進萊特灣戰區,剛剛有機會啟動460毫米巨炮試射時,日軍指揮官粟天中將已經被武藏號的翻沉嚇破了膽,深 恐大和號再遭美軍艦載機機群的攻擊,於是下令大和艦撤回日本,繼續憋在港內苟延殘喘。
然而,即便進行了如此屈辱的撤退,大和號最終還是沒有陪它所象徵的日本帝國走完最後的歷程。1945年4月,美軍發動沖繩島戰役,幾千艘美軍戰 艦將沖繩圍了個水泄不通,預感到末日已經到來的日本大本營,決心讓「皇國象徵」大和號成為「國民一億總玉碎」的急先鋒,下令大和號冒險出航,強行沖過美軍 控制的海域,對沖繩島周圍海域的美艦發動自殺攻擊並爭取在沖繩島西岸搶灘擱淺,而2000艦員則被要求在沖繩島強行登陸,投入保衛沖繩島的地面戰斗。
這個異想天開的瘋狂設想,當然沒有實現。當年4月6日,大和號裝上僅夠其單程航行的2500噸燃油,從停泊的瀨戶內海出發航向沖繩。當天傍晚,這一 動向就被潛伏在日本外海的美軍潛艇發現。美軍於次日凌晨派出了300多架艦載機撲向大和號,當天正午時分,美機在沖繩島以北300公里處追上大和號戰艦, 輪番發起攻擊。大和號一面全速向南,一面開動全部高射炮對空猛射。然而笨重的戰列艦在艦載機靈巧的攻擊下幾乎毫無還手之力。為了盡快打沉大和號,美軍戰機 刻意只向著該艦的左舷投彈。最終,大和號因為左舷進水過多而傾覆,艦上2000名官兵與這艘日本的「鎮國之寶」一同葬身在日本帝國覆亡的前夜。
二戰結束後,曾經有人對大和號戰列艦的得失進行過估算,得出的結論是,日本如果省下建造該艦及其3艘姊妹艦的產能、人力和資金,大約足以能夠生 產12艘飛龍級或6艘翔鶴級航母,即便達到這一預想一半的效果,日本聯合艦隊前期也足以對美軍構成壓倒性優勢。大和號這艘日本傾盡國力所打造的鋼鐵圖騰, 最終卻加速了日本的失敗,而從更深層的意義上說,日本在太平洋戰爭中其實是敗於那個早已被時代所淘汰的迷夢。
(作者:王昱)
⑷ 求:密蘇里號戰列艦基本參數,萬分感謝。
性能諸元
主尺寸:
全長270.4m
水線長261.9m
幅寬32.96m
吃水(最大)11.56m
吃水(平均)11.05m
吃水(設計)8.79m
排水量:
1943-45年
最大59331噸
滿載56604噸
空船43875噸
設計45000噸
1982-92年
滿載57256噸
空船45280噸盯虧衡
動力:
鍋爐8個M型巴布科克及威爾科克斯鍋爐
壓力565psi
溫度華氏850度(攝氏454.4度)
渦輪機4組通用電動渦輪機
馬力
212,000軸馬力(前進)
254,000軸馬力(超負荷運作)
44,000軸馬力(倒車)
4軸推進
續航力
20,150海里@15節
15,900海里@17節(估計)
4,830海里@全速
速度
33~35節(輕載)
31~32節(重載)
發電機
8台渦輪發電機(1,250千瓦)(1945年)
2台備用柴油機(250千瓦)(1945)
總功率10,000千瓦,450伏交流電(1945)
戰術轉彎直徑
1308米@33節
740米@30節
儲油
9,520噸(大約2,500,000加侖)
裝甲防護:
側裝甲帶
310mmon38mmSTS特製鋼板傾斜19度
38mmSTS特製鋼外側船殼(蓋板)
底部側裝甲帶
310mm錐形減至41mm傾斜19度
38mm外側船殼(蓋板)
甲板
上甲板38mm
二層甲板121mm~127mmB級鋼+32mmSTS特製鋼
三層甲板13mm~16mm
防碎片甲板19mmSTS特製鋼
艙壁336mm
炮座
439mm-376mm-295mm至二層甲板
76mm第二至第三層甲板
38mm底部第三層甲板
炮塔
正面432mm+69mm
側面241mm+19mm
後面305mm
頂蓋184mm
副炮塔64mmSTS特製鋼
操作艙64mmSTS特製剛
司令塔
正面445mm
頂部空做184mm
甲板102mm
通信管406mm
裝甲防護免疫區:
16093m至26087m距離內可以抵禦速度為768mps的1016kg穿甲彈;
3657m的高度內可以抵禦726kg穿甲炸彈.
武裝:
MK7型406mm/16L艦炮3*3=9
MK12型127mm/38L高平兩用炮10*2=20
MK1(MK2)型凱做40mm/56L機關炮20*4=80
MK2(MK3、MK4、MK5)型20mm/70L高射機槍49*1=49
火控系統與雷達:
對空雷達:SK-2、SC-2;
對海雷達:SG、SU;
火控系統:Mk27、Mk13、Mk12、Mk22、Mk35、Mk4、Mk8;
主炮射擊指揮系統:Mk38*2、Mk40*2;
副炮射擊指揮系統:Mk37*4;
機關炮射擊指揮系統:Mk56。
建造材料:
結構用鋼:美國軍艦普遍使用的鋼材(名稱不詳)、STS鋼
裝甲用鋼:ClassA裝甲鋼(A級鋼)、ClassB裝甲鋼(B級鋼)、STS鋼(1)
注釋
(1):STS鋼有時也充作結構用鋼。
⑸ 德國俾斯麥戰列艦的裝甲是什麼鋼
網路上查的
裝甲:主側舷裝甲320毫米;雙層裝甲甲板,上裝甲甲板50-80毫米,主裝甲甲板80-120毫米(布置在第三甲板位置,與主舷側裝甲一同重疊在彈道上);主炮炮塔130-360毫米,炮座340毫米;指揮塔350毫米;防雷裝甲45毫米。防雷系統設計要求抵禦250公斤TNT炸葯,實際可抵禦300公斤德國hexanite烈性炸葯。裝甲總重17450噸(不含炮塔旋轉部分),艦體結構總重11691噸。
建造材料:艦體結構,St52造船鋼;立面裝甲,KCn/A表面滲碳硬化鋼;水平裝甲,Wsh高強度勻質鋼;防雷裝甲,Ww高彈性勻質鋼。
⑹ 戰艦世界敷島多少鋼鐵
戰艦世界敷島17w鋼鐵。
作為4級日本國戰列艦,敷島的血量在戰列艦中屬於比較中肯的。作為日戰,強化過的裝甲區16%魚雷防護和高裝甲,讓她的抗線能力有了一定的強化。也就是說,敷島的首要思路是基毀斗進行近距離抗線支援和輸出。
戰艦世界敷島的玩法
敷島厚重的裝甲區位於艦船搏磨中後部。超高護甲值的裝甲區讓敷島比較於同級戰列艦時,也不用畏懼對炮帶來的傷害。所以敷島在近距離面對同級戰列艦時,仍然可以發揮輸出護余知甲優勢。日戰強力的火炮在敷島上得到了體現。那六門彈道優秀的305mm主炮非常強力。
敷島的第一個配件只能攜帶維修小組。28秒的啟動時間讓敷島在受到嚴重傷害之後能夠迅速抬升自己的血量,這給了敷島喘息的時間,並能讓敷島在接下來的對炮過程中找回優勢。
日國戰列艦優秀的AP炮彈讓每一輪齊射都具有擊破敵艦裝甲區的可能,不管是在遠程支援還是近戰對炮的情況下,日戰的火炮穿透力和傷害都相當可觀,齊射準度也非常優秀。
⑺ 巡洋艦和戰列艦是什麼原因被淘汰的中國的戰列艦現在還在服役嗎
1、二戰時期,戰列艦一般在6萬噸,航宴慶母在3萬噸左右。一艘戰列艦的鋼鐵等於2艘航母,所有其價格就比航母高很多。
2、戰列艦建造時間長,段祥裂航母則相反。二戰時期航母可以突擊建造,美國就建造了大量的護航航母。達到了150多艘。戰列艦則不行,美國二戰也不過造了10艘左右的戰列艦。
3、戰列艦技術水平高、航母技術水平低。戰列艦無論是動力系統還是主炮,世界上只有6-7個國家能建造。航母則多得握閉多。再就是戰列艦運行成本高,大和級一次裝滿燃油需要6300噸,而且續航力只有幾千公里。
4、在二戰時期,航母技術水平低,戰鬥力強,所以二戰後,戰列艦被淘汰。
新中國沒有戰列艦、沒有巡洋艦。
⑻ 戰艦世界敷島多少鋼鐵
戰艦世界敷島17w鋼鐵。作為4級日本國戰列艦,敷島的血量在戰列艦中屬於比較中肯的。作為日戰,強化過的裝甲區16%魚雷防護和高裝甲,讓她的抗線能力有了一定的強化。也就是說,敷島的首要思路是進行近距離抗線支援和輸出。
戰艦世界特點
《戰艦世界》是由白俄羅斯戰爭游戲研發公司Wargaming出品,空中網在中國大陸運營的一款戰爭題材第三人稱載具射擊網游,是系列戰爭網游三部曲的第三部,其他兩部分別為《坦克世界》和《戰機世界》。
《戰艦世界》於2015年11月27日在中國大陸公測。1游戲中玩家將會操控史上各國著名戰艦鏖戰大洋,重現二戰世界大型海戰實景。玩家需每人駕駛一艘戰艦與其他11名玩家隨機組成一支隊伍,與另一支隊伍在隨機地圖中互相戰斗,完成目標並取得勝利。
敷島厚重的裝甲區位於艦船中後部。超高護甲值的裝甲區讓敷島比較於同級戰列艦時,也不用畏懼對炮帶來的傷害。所以敷島在近距離面對同級戰列艦時,仍然可以發揮輸出護甲優勢。日戰強力的火炮在敷島上得到了體現。那六門彈道優秀的305mm主炮非常強力。
⑼ 建造大和號用了多少噸鋼鐵!
大和號(Yamato)戰列艦是日本帝國海軍建造的歷史上最大的超級戰列艦之一。大和艦專公試中的大和號建成屬時,標准排水量65,000噸,試航排水量69,100噸,滿載排水量72,808噸注1。艦體全長263米,水線長256米,垂線長244米,艦寬38.9米,水線寬36.9米,型深18.915米,平均吃水(試航)10.4米,滿載平均吃水10.86米。1945年4月7日,大和號戰列艦在沖繩島戰役中被美軍飛機擊沉於日本九州西南50海里處。